摘 要 聯(lián)讀單元教學需提高教學設計的立意,轉變孤立的、碎片化的閱讀教學意識,把握單篇教學與關聯(lián)教學的度,關注選篇的適當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用系統(tǒng)性、整體化的思維組織聯(lián)讀教學,指向核心素養(yǎng),構建聯(lián)讀學習單元,確定閱讀目標;以任務群為基礎,串聯(lián)教學內容;設計活動情境,夯實關鍵能力。
關鍵詞 聯(lián)讀單元 核心素養(yǎng) 學習活動 《赤壁賦》 《春江花月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了新的教學設計理念,強調從傳統(tǒng)的單一關注文體特征和課時教學,轉向重視大單元設計和真實情境下的大任務學習。聯(lián)讀教學通過關聯(lián)閱讀兩篇具有聯(lián)系的語篇,使學生接觸到豐富的歷史、哲學、文學等知識,增進對文本的理解和認同,促進高階思維的發(fā)展。聯(lián)讀需要基于文本間的關聯(lián),擬定一個具有可議論性和開放性的議題??勺h論性提供了思考的空間,師生可以圍繞議題進行學習、分析和辯論,與文本充分對話。開放性則允許多元理解,包括師生將自己的生命體驗和生活經驗與文本關聯(lián)后產生的創(chuàng)造性理解。有了議題,就能將兩篇相對獨立的文本關聯(lián)起來,形成一個新的學習單元,這個單元即一個微課程。
下面,筆者以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赤壁賦》《春江花月夜》聯(lián)讀課為例,談在大單元和大任務的教學框架下,如何結合新課標,整合教材資源,借助多元化的主題教學、議題學習、比較閱讀、演繹、朗誦等方式,統(tǒng)籌結合,形成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指向核心素養(yǎng),構建聯(lián)讀學習單元
《赤壁賦》是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散文。本單元人文主題是“寄情萬物”,單元課文都是寫景抒情的名篇。學習本單元,在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層面,學生應感悟藏匿在字里行間的人生哲理,領會深厚的人文內涵;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層面,學生須學習自然景物描寫、思考人生;在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以及語言建構與運用兩個層面,要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結合的手法,還要反復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辭之美?!洞航ㄔ乱埂肥沁x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古詩詞誦讀”中第二首詩,緊扣課程標準要求,有兩個教學要點。首先,在審美意象與意境的闡釋上,通過深入分析“月”這一核心意象,圍繞“春江”“流水”“落花”“夜晚”等元素構建出纏綿悱惻的望月思鄉(xiāng)圖卷,展現(xiàn)景美、情美和理美。其次,在聲韻與詩樂關系的分析中,突出詩歌形式的轉韻鋪陳和節(jié)奏感,理解古詩詞的音樂美和文學價值。因此,無論是意象鑒賞還是語言形式的涵泳教學,將《春江花月夜》作為《赤壁賦》教學的聯(lián)賞讀物都有其適恰性。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筆者從“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出發(fā),在教學蘇軾《赤壁賦》時將它和《春江花月夜》組成一個聯(lián)讀單元,設置“意蘊萬千的水月意象”的議題,并設計如下《赤壁賦》《春江花月夜》聯(lián)讀單元核心任務:“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睘榱烁玫伢w會“時間”的價值意義,班級將舉行“時光如水月”主題朗誦比賽,請認真完成本次聯(lián)讀單元學習任務,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厚植家國情懷。
此處的聯(lián)讀單元并非“單元”與“單元”間的大整合,而是一個“微課程”。在這個微課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緊密相連的,無論是單篇精讀、整合教學還是實踐課程,都與單元核心任務直接相關。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為了實現(xiàn)單元核心任務而設計的,彼此之間相互銜接,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學生通過逐步深入的學習活動,從文本閱讀到思維拓展再到實踐應用,全面提升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二、以任務群為基礎,串聯(lián)教學內容
本單元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以“意蘊萬千的水月意象”為議題,對《春江花月夜》與《赤壁賦》加以整合,整個教學安排由讀到賞、以讀促寫,井然有序。
語文教學長期以來以單篇教學為主,缺乏對學生文化底蘊和文學素養(yǎng)的深度培養(yǎng)。同時,固定刻板的教學流程和機械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對古詩文學習失去了興趣。因此,筆者設計了《赤壁賦》《春江花月夜》比較閱讀,引導學生從“涵泳”閱讀走向精讀,深入品析文章情感,從而實現(xiàn)“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的目標。教學中指導學生深度感悟同一物象、不同意象的表達形式,探究言語表達效果,并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借助意象來闡發(fā)自己的情感。將單元核心任務分解成兩個子任務,依次落實到三個活動中(見表1 )。
三、落實學習活動,走向深度學習
在單元聯(lián)讀學習中,將不同文本或主題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單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種學習模式將不同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和共通之處整合到學習任務中,使學生能夠全面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教師在單元聯(lián)讀學習中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指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為落實任務一,筆者設置了“‘你的聲音’我來評”的活動,布置預學任務:“因聲求氣,《春江花月夜》共三十六句,共用了九個韻,每四句換一韻,共換八次。反復朗誦,體會作者之氣盛與情意。”“正字音,清句讀,反復讀《赤壁賦》。”《春江花月夜》屬樂府舊題,語言大氣和融,意象宏闊壯麗,格律朗朗上口;《赤壁賦》以散文語言為主,在體式上部分借鑒漢大賦的主客問答的結構和押韻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賦的駢偶句式,有議有論。將吟誦作為前置作業(yè)與課堂反饋有機整合,讓學生在確切把握文本讀音的基礎上正確認知文本的大意,處理好前置作業(yè)與課堂教學之間的銜接,為任務二的落實做好鋪墊。
任務二中設置兩個活動。其一,“為你研讀賞水月”,指導學生研讀感受《春江花月夜》與《赤壁賦》的氣韻與情感,綜合運用好語調、語氣、語速、節(jié)奏,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作品,還原畫面,以達到“因聲求氣”的效果,體會不同文體在情感表達、語氣語調、行文風格上的差異。微任務:“朗讀《赤壁賦》,找出描寫赤壁之景的句子?!苯處熋鞔_:“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萬頃之茫然。”其二,“甄讀文字析文理”,設計了兩組研究性學習的微任務,供小組合作探究。(1)“一切景語皆情語”,《赤壁賦》的意境構建于清幽朦朧的物象中,蘇子與客在其中的感受如何?與客泛舟的心情在文中的哪些詞句有所展現(xiàn)?第一組任務,需要深入挖掘詩中清幽朦朧的景色,以推測主人公的心情,要求學生在文本中尋找能直接傳達主人公心情的詞句,這需要他們對語言細節(jié)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2)多數(shù)人認為,作者感情脈絡由喜轉悲是從簫聲出現(xiàn)開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篇中所言,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薄冻啾谫x》中蘇軾的悲從何來?第二組任務,引導學生圍繞作者情感脈絡的轉變展開探討,思考是客的簫聲還是蘇軾歌中的“美人”二字蘊含了悲意,指向對文本細節(jié)的分析和解讀。進一步探討“美人”的象征意義和蘇軾對君臣之情的表達,以及如何通過修辭手法表現(xiàn)作者內心的悲情。
四、設計活動情境,夯實學科關鍵能力
單元聯(lián)讀教學注重在真實情境中創(chuàng)設學習任務,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實際應用能力。在聯(lián)讀教學中,每個任務都與特定情境相聯(lián)系,改變了傳統(tǒng)的直接講解和操練的方式,使語文學習更加貼近生活實際,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
《春江花月夜》與《赤壁賦》都有特定的創(chuàng)作情境,學生在相應歷史情境中體味詩文,再參與“時光如水月”的主題演講比賽,定能提升表達能力。教師可激活學生前置知識,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與我們以前了解過的一個作者陳子昂屬于同一時代的詩人,讀其《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我們能聯(lián)想到《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想起《赤壁賦》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都蘊含對于歲月、時光話題的探索。
“意”為表達之旨,“文”為承載之形,“思維”為意與文之連接。在生活情境與語言情境中,挖掘教材的審美要素,培育學生的審美想象力,感受不同情境下的語言魅力。為此,筆者設計了“比較閱讀識文妙”的活動,文段選擇如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蘇軾《赤壁賦》)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通過對比,可知蘇軾的視野是由近及遠,以清風、靜水開端,再到明月出東山,月影倒掛江面,此段以靜景為主,給人一種清冷、凜冽之感。而張若虛筆下畫面則以動景為主,潮水與明月齊升,波光滟滟,江流宛轉,白霜飛遄,給人一種鮮活、熱鬧之感。因而,在朗誦《赤壁賦》這段時,應該情緒冷靜、語調平穩(wěn),在朗誦《春江花月夜》時,應該是語調高昂、情緒激揚的。
上述活動是在“文”的對比中探尋朗誦時的“意”,學生能認識到即便是同一物象,也會有其不同的語言表達意象。教師通過聯(lián)結前置知識,為學生提供連接生活與教材文本的真實場景,精心設計情境活動,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形成語文能力,將知識能力點與情境線有機整合,使得教學思路更為清晰,過渡銜接更加自然,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和學習興趣。
聯(lián)讀教學通過比較不同語篇的表達方法、相互佐證觀點、補充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思考方式,提升其邏輯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輸入,還在方法上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去鑒賞文本,增強其語言鑒賞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