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教師傾向于“即時閱讀——即時評論”,即試圖構建一種將學生內(nèi)在思維活動與《紅樓夢》文本深層含義相勾連的閱讀情境,以此激發(fā)學生探究《紅樓夢》的興趣。這種“熱切”的評讀的現(xiàn)象,既反映教學的整體性,也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基于此,在《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也要基于“主體間性”開展有“興味”的閱讀活動。
關鍵詞 《紅樓夢》 整本書 評 讀 “興味”
語文課堂上的整本書閱讀“評論”與傳統(tǒng)文學意義上的“詩話”“批注”“評點”不同,其常與“漫談”“隨筆”相關聯(lián),即“即目散評”,帶有很強的主體體悟特征。所謂“即目散評”,即教師在引導學生評論書中某一章回、人物時,是即興而發(fā),學生的議論都是基于閱讀直覺的評論,缺乏條理,以自我體悟為主,是學生閱讀、體驗后,不站在主客立場上的評論,故能貼近并融入批評對象,體悟作品的美學趣味和精神價值。此外,這種“即目散評”也與應試的“閱讀理解”相契合,與學生表達個體閱讀及其精神體驗的方式相近。因此,探討《紅樓夢》整本書評讀中的“興味”,了解這種“即目散評”課堂背景下的整本書閱讀特征,不僅有助于進一步了解如何導讀“整本書閱讀”,還有利于揭示學生的閱讀傾向。
一、“興味”:《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特征
“興味”常用于詩評中描述中國古代詩歌的意味與趣味。劉壎在《水云村稿》中也指出詩歌應具“風骨”和“興味”,認為詩歌意境深厚、言簡情厚?,F(xiàn)代小說批評家借用此概念,提出小說應滿足讀者消遣需求,寄托情感,通過情節(jié)、事件和人物形成閱讀興趣,獲得審美愉悅。
1.讀得恣意
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學生對《紅樓夢》的品讀,也應體現(xiàn)出“興味”之態(tài),即一種貼近文本本意的自由、隨意的閱讀態(tài)勢,這種閱讀方式使得《紅樓夢》的抒情特性和藝術感染力得以多角度展現(xiàn)。通過這種品讀方式,學生可以感受到小說敘事與說理的結合,以及抒情與表象的融合,從而形成對《紅樓夢》的獨特理解和欣賞。在《紅樓夢》的閱讀過程中,學生可通過情節(jié)和人物感受到一種情感的滿足或心理的安慰,將《紅樓夢》視為表達個體精神活動的重要工具。這種閱讀體驗最終導向學生對《紅樓夢》產(chǎn)生深厚的喜愛之情或同理之心。因此,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以這種“興味淋漓”的態(tài)度閱讀《紅樓夢》,在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文本的抒情特質(zhì)和藝術價值。
2.評得達意
整本書閱讀的“評”是“直抒胸臆”,也是“閱讀理解”。這種視角的轉換,賦予《紅樓夢》新的解讀層面,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貼近自身語言習慣和情感體驗的閱讀途徑。學生在完成《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作業(yè)或任務時,往往會嘗試采用更具感染力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見解,這使其能夠將《紅樓夢》的內(nèi)容融入當代文藝思潮的表達與價值取向中,既展現(xiàn)了他們對文本的深度閱讀,也展現(xiàn)了《紅樓夢》在教學語境下的文學價值與審美意義。將《紅樓夢》當作“課文”來讀,實際是學生試圖通過白話語境來重審經(jīng)典中的人、事、物與情,此類閱讀行為能夠構成他們與文本之間深度互動的方式。在此語境之下,學生讀時便不再覺得賈寶玉的“玉”是普通的“天石”,更是一種象征隱喻。這種互動不僅增強了閱讀的“興味”,也使得閱讀體驗得以外化,成為一種可讀、可感的文學表達形式。
3.見得分明
在“即目散評”背景下,學生所表達的主觀意見,常跨越讀者類型差異,形成普遍表達形式。例如,在“談談紅樓人物”的議題閱讀教學中,提及襲人時,班上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表達了“深惡”之態(tài),這反映了學生在閱讀中對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的共鳴。此外,學生也多會因林黛玉的命運而感傷,對寶釵則抱持復雜情感,對寶玉則心生同情。這種現(xiàn)象揭示了這種情感反應的普遍性和深刻性。學生在閱讀中能夠輕松地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廣大讀者群體相連接,共同構建對《紅樓夢》的深入理解和情感共鳴。此外,在議論中學生所發(fā)出的“因林黛玉而感傷,對寶釵情感復雜”之類的表述,也突顯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直覺感知能力,這種直覺感知在學生的閱讀體驗中占據(jù)核心地位,促使他們更加貼近文本的情感核心。
二、基于“主體間性”的《紅樓夢》整本書評讀策略
閱讀“興味”是“主體間性”體驗的典型表現(xiàn)形式?!爸黧w間性”是哲學術語,強調(diào)個人對他人意圖的推測、判定及反饋。認識論上,它強調(diào)多方主體關系,將先驗自我意向性作為知識源流;本體論上,自我作為主體與其他主體對等共在。下文基于“主體間性”探討學生如何基于知識、經(jīng)驗,從“人的存在”角度認識《紅樓夢》的存在與意義,通過移情、同感等方式,將《紅樓夢》融入日常生活,并在閱讀中反映自身經(jīng)驗。
1.帶個人觀點的評
帶個人觀點的評,即學生通過與《紅樓夢》文本的深度交流,解決閱讀中的不確定性問題。例如,在“談紅樓”的主題習作教學中,學生甲在《淺談紅樓的姹紫千紅》一文中寫道:“《紅樓夢》中的女性角色眾多,若要選擇我最喜歡的,那就屬惜春了。她的性格鮮明,那種自律自持、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態(tài)度,尤其是她那句‘現(xiàn)在的人都沒有什么說頭’,深深觸動了我,仿佛她是可以與我志同道合的伴侶?!边@段話展現(xiàn)了讀者在閱讀《紅樓夢》時,通過某個特定角色與文本展開深入對話,并借此反思自身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過程。也說明了,學生在閱讀時,要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內(nèi)心感受融入書中的角色和情節(jié)中,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意義。又如,學生乙在《談談紅樓理想》一文中提道:“《紅樓夢》不僅是一本小說,更是一部充滿哲理的作品,其深度與韻味,常常引發(fā)人們深深的共鳴。因此,探討《紅樓夢》中的人生理想,絕對是值得一做的事情?!边@說明了學生在閱讀《紅樓夢》時,不僅要關注故事的發(fā)展,更應注重發(fā)掘其中蘊含的倫理與哲學思考,并將這些思考與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以這種方式閱讀、評論《紅樓夢》,他們在閱讀時便不再僅僅是理解故事情節(jié),而是通過與文本進行對話,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維,并深化對人生復雜問題的認知。
2.帶個人情感的讀
讀者之所以能夠在《紅樓夢》中找到情感的共鳴,并受到思想的觸動,主要原因在于這部作品帶給他們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這種審美體驗仿佛是一條無形的紐帶,將讀者的精神世界與文本緊密相連,進而激發(fā)出閱讀的“興味”。
在閱讀過程中,這種審美享受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紅瓣在《紅樓夢雜話》中所言:“藝術作品的意義并非在于給我們上什么道德課,而是在于讓我們感受到那份最為純粹的美。讀書時,我們不該理智地去掂量它的思想對錯,而應當直接去享受那份審美的愉快?!睂W生來說,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除了理解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還要關注作品的藝術魅力和情感表達。這種審美體驗能夠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更加專注于作品的美學特征,如語言的優(yōu)美、情節(jié)的深刻以及人物的復雜性,進而從中獲得一種獨特的精神愉悅。該書中進一步總結道:“《紅樓夢》之所以動人,正在于它以悲劇結尾,使得讀者心中涌起一股悵惘與低回之情,對那些紅顏薄命的女子生出無限的同情?!边@句話對于學生理解《紅樓夢》的悲劇性有著啟示意味。在閱讀時,學生可以從小說的結局中體會到這種深刻的悲劇感,或因對人物命運的同情生發(fā)出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這種審美體驗來深刻理解《紅樓夢》所傳達的情感與思想。無論是思考“思想的是非得失”,還是品味那“審美的愉快”,這些都不過是讀者與《紅樓夢》展開對話時的一種情感投射,是他們從書中尋得共鳴的一種方式。這種閱讀體驗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還能夠幫助他們在生活中更加敏銳地感知美與情感的力量,從而培養(yǎng)更為豐富的審美能力和人文情懷。
3.有方法的讀
在閱讀過程中,對《紅樓夢》的解析不僅僅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更涉及如何選擇和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以及對選擇這些方法的緣由進行深度的反思和表達。首先,學生在閱讀《紅樓夢》時,需關注不同的閱讀方法,如文本分析法、情感共鳴法或歷史背景分析法,每種方法都能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作品的內(nèi)涵。使用這些多元的方法,學生可以對作品進行多層次的解析,從而更全面地理解人物關系、情節(jié)發(fā)展以及作品的藝術特征。其次,反思和表達自己選擇的閱讀方法的緣由是關鍵。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時,要讓學生反思、解釋自己為何采用某種方法,如為何重點關注某一人物或情節(jié),或為何選擇從人物心理分析的角度閱讀《紅樓夢》,并解釋這一選擇對理解人物的復雜性和動機有何幫助。這種反思性討論能幫助學生理清自己的閱讀思路,促使他們更加自覺地分析文本。在學生的閱讀體驗中,這種對閱讀方法和選擇緣由的開放式交流,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時也能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會如何深入分析和評價《紅樓夢》,還可以學會如何將自己的閱讀體驗和見解與他人分享,從而提升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4.有細節(jié)的評讀
有細節(jié)的評讀,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關注《紅樓夢》的細節(jié)部分進行品讀,二是關注評讀時的細節(jié)。
第一,關注《紅樓夢》的細節(jié)部分進行品讀。韋士在《紅樓夢里的對話》中提到,書中的對話常常直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身份,這些細節(jié)往往比其他敘述方式更能觸及讀者的直覺?;诖?,學生在閱讀《紅樓夢》時,首先可以專注于人物說話的內(nèi)容細節(jié)。如分析賈寶玉與其他人物的對話,探究這些對話如何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情感沖突和社會地位,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曹雪芹在人物塑造上的巧妙。其次,關注人物說話時的情態(tài)細節(jié),如眼波、笑影等,這些細節(jié)讓人物顯得更加生動真實。學生可以嘗試通過細致的對話分析,去捕捉這些微妙的表現(xiàn),以獲得深層次情感共鳴和藝術享受。
第二,關注評讀時的細節(jié)。學生關于《紅樓夢》的閱讀體驗通常是通過分析細節(jié)來實現(xiàn)的,這種體驗不需要過于嚴密的理論論證,而是通過讀者自身的情感投入和直觀體驗來完成。在“即目散評”時,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入文本,如研究作品的歷史背景,分析文章結構,或者簡單地欣賞人物描寫的巧妙。這種多元化的微小視角的切入,允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感受選擇最適合的角度,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和見解。
三、結語
此外,高中生《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評讀意見,是讀者基于自身知識結構、人生經(jīng)歷及目的意圖的直覺呈現(xiàn)。這些意見多為高度凝練的概括,偏向學生內(nèi)心自我描摹,缺乏對文本超時空典型內(nèi)容及意義的深入描寫。在“為人生而藝術”“為藝術而藝術”及“人學”等時代精神影響下,學生通過《紅樓夢》找到了表達情感的憑借,所形成的“答案”“意見”也便成為學生建構審美體驗的虛構性結構,使文本細節(jié)在學生心中可觸摸再現(xiàn),勾連歷史記憶、現(xiàn)實促動及建構訴求。學生在品讀過程中投射情感或精神,也會形成強烈精神體驗。這種主觀性介入使文本審美價值發(fā)現(xiàn)以讀者內(nèi)心問題為起點,最終產(chǎn)生合乎情理的閱讀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