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新征程中,黨中央就教育改革發(fā)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為我們新時代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實好國家的教育政策,是推進教育進一步改革發(fā)展的關鍵。《中國德育》特開設專欄,解讀教育的“頂層設計”,探討教育的“奮進之筆”,以期為教育改革發(fā)展助力。
摘 要 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和文化根脈,在提升個體道德修養(yǎng)、增強文化自信以及弘揚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培育兒童的家國情懷,不僅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兒童家國情懷教育是一種以愛家護國、喚醒家國意識為基點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培養(yǎng)家國責任與擔當為重點的價值教育,也是一種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旨歸的道德教育,蘊含著價值啟蒙、情感升華與行動引領的價值意蘊。兒童家國情懷教育的開展,應從兒童出發(fā),建立家國情懷教育文化體系;融入兒童生活,建構指向家國情懷培育的兒童參與式民主生活;注重兒童的情感體驗,優(yōu)化家國情懷教育的過程;構筑兒童的意義世界,凸顯家國情懷教育的實際功用。
關鍵詞 兒童;家國情懷教育;價值啟蒙;情感升華;行動引領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精神標識,凝聚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濃烈的情感寄托,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近年來,家國情懷教育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2017年,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yǎng)教育,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盵1]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盵2]2024年1月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進一步提出:“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3]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與依托,家國情懷教育不僅能夠激發(fā)兒童對家庭和國家的深厚情感,還能夠培養(yǎng)其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與使命感。通過對已有研究的梳理發(fā)現(xiàn),學者們主要從歷史沿革、基本內涵、價值準則以及方法與途徑等方面對家國情懷教育進行了探討,但是對兒童家國情懷教育的系統(tǒng)化闡述尚未形成體系。因此,深入闡釋兒童家國情懷教育的核心要義,深度挖掘其價值意蘊,積極探尋適宜兒童發(fā)展的家國情懷教育實施路徑,對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厚植兒童家國情懷、培育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本質內涵:
兒童家國情懷教育的核心要義
兒童家國情懷教育既是對兒童進行情感培育和價值引領的基礎性工程,也是培育其成為具有深厚家國情懷、強烈社會責任感和高尚道德情操公民的關鍵。準確把握兒童家國情懷教育的核心要義是實現(xiàn)家國情懷教育價值、助力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與保障。
(一)兒童家國情懷教育是一種以愛家護國、喚醒家國意識為基點的情感教育
兒童家國情懷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教育。這種“情感”不僅指向兒童對家庭的深切依戀,還包含了對國家、社會、民族、天下乃至人類共同體的熱愛,反映了兒童與家國的互動關系與緊密關聯(lián)。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家”與“國”蘊含著豐富獨特的思想內涵與情感結構。家庭作為一種直接的倫理精神寄托,是以“愛”為其基本規(guī)定性的。[4]基于血緣關系與倫理親情維系起來的家庭,不僅是最基本的治理單位與實踐場域,更是兒童尋求精神支柱與情感歸屬的主要場所。而“國”屬于政治共同體,既是治理或管轄范圍內的疆域,又是建立在血緣、姻緣與地緣關系基礎上的社會群體。家國情懷建立在自然情感的基礎上,將天然血緣親情上升為愛、敬天下一切人的倫理要求。[5]兒童家國情懷教育能夠促使兒童將對家庭的眷戀與對國家的忠誠緊密結合,進而將對家庭的情感依戀延展到疆土之愛、國家之情,從而使兒童的情感邏輯發(fā)展沿著從小我到大我的教育路徑穩(wěn)步提升??傊?,家國情懷教育能夠促進兒童產(chǎn)生對家國的依戀與熱愛并形成情感共鳴,從而喚醒兒童的家國意識并將其內化為穩(wěn)定的情感狀態(tài)。
(二)兒童家國情懷教育是一種以培養(yǎng)家國責任與擔當為重點的價值教育
價值教育是通過多種教育形式引導個體追求價值真理、探尋個體價值歸屬、彰顯個體價值取向的教育過程。它具體關注的是價值觀念和價值態(tài)度的建構、價值理性的提升、價值信念的建立以及基于正確價值原則的生活方式的形成。[6]兒童家國情懷教育是價值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側重于塑造兒童的精神世界,培育兒童對家庭與國家的責任意識與使命擔當。對國家的責任與擔當是維系個體間及個體與群體間穩(wěn)定和諧關系的關鍵支撐,是社會有機體得以協(xié)調運作的重要紐帶。人是“關系網(wǎng)絡中的一個交匯點”,[7]在這個交匯點上,個體與個體之間通過各種社會關系相互連接,形成了錯綜復雜的社會結構。在社會結構中,兒童是有責任擔當?shù)纳w,其家國責任不僅體現(xiàn)為個體自身對家庭的責任,還體現(xiàn)為將家庭親情擴展至對社會的關懷以及對國家的責任意識與倫理義務。從實質上看,兒童家國情懷教育是一種以培養(yǎng)家國責任與擔當為重點的價值教育,旨在通過系統(tǒng)的教育引導與培育,幫助兒童形成對家庭和國家的價值認同,并將這種認同轉化為實際行動中的責任擔當。
(三)兒童家國情懷教育是一種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旨歸的道德教育
兒童家國情懷教育是一種道德教育,最終指向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道德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教育實踐,目的在于根據(jù)特定的道德理念,指導個體遵循普遍的道德秩序規(guī)律,以促進其行為的道德化。家國情懷深深植根于個體的道德范疇,核心在于對道德秩序的尊崇、對信念的堅守以及對倫理規(guī)范的踐行。兒童家國情懷教育不僅為兒童行為提供道德規(guī)范,還旨在塑造一種超越個人利益的高尚道德境界。兒童是時代新人,家國情懷是時代新人的底色。家國情懷既蘊含修齊治平的精神追求與倫理道德,又包含體現(xiàn)人民意志、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推動國家進步的重要理念。個體既具有家和國統(tǒng)為一體的規(guī)定性,還具有由家至國精神追求的超越性。[8]兒童家國情懷教育正是基于這種規(guī)定性和超越性,以培育時代新人為目標,將傳統(tǒng)道德秩序與現(xiàn)代價值理念相結合,引導兒童形成正確的家國觀念,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二、價值凝練:
兒童家國情懷教育的價值意蘊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深入開展兒童家國情懷教育意義深遠,主要體現(xiàn)在價值啟蒙、情感升華、行動引領三個方面。
(一)從認知到內化:兒童家國情懷教育階次遞進的價值啟蒙
1.家國情懷教育價值前提:深化兒童的家國認知
深化兒童對家國的認知是家國情懷教育的基礎。兒童只有在對家國的認知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產(chǎn)生對家國的深厚情感,從而樹立起為家國貢獻力量的理想信念。深化兒童的家國認知,不僅包括對家庭、家鄉(xiāng)、國家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基本知識的了解,更包括對家國精神、家國情懷、家國責任等深層次內涵的認識。兒童家國情懷教育可以幫助兒童建立起對家國的基本認知框架,通過講述歷史故事、展示文化遺跡、參與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讓兒童直觀地感受到家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同時,教育者可以引導兒童深入思考家和國之間的辯證關系,理解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深化兒童對家國的認知。
2.家國情懷教育價值過程:提升兒童的道德品質
道德品質是個體在長期道德實踐中所形成的綜合能力與內在素養(yǎng),包括道德價值觀念、社會責任感與行為準則等。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促進兒童在道德認知、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自律方面的全面發(fā)展。一是強化兒童的道德認知。在家國情懷教育中,通過多種途徑讓兒童深刻理解何為家國責任,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道德準則。二是鍛煉兒童的道德意志。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堅定的道德意志能夠幫助兒童堅守道德底線,保持積極向上的道德風貌。家國情懷教育通過實際案例的教學,引導兒童在面對抉擇時能夠以大局為重,展現(xiàn)出堅韌不拔的道德品質。三是培養(yǎng)兒童的道德自律。家國情懷教育不僅強調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更注重兒童內心的道德自覺。通過引導兒童理解個人行為對家國的影響,培養(yǎng)其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將家國情懷轉化為自身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從而主動并自覺地追求崇高的道德人格。
3.家國情懷教育價值效果:增進兒童的價值認同
價值認同是個體以社會價值觀念為參照所進行的精神創(chuàng)造活動,[9]旨在引導個體明確價值判斷標準,調和價值沖突,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并形成穩(wěn)定的價值觀認同意識。家國情懷教育有助于將家國情懷理念內化為兒童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進而增進兒童的價值認同。這種價值認同不僅體現(xiàn)為對家庭、民族和國家的深厚感情,還體現(xiàn)為對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準則的自覺遵守。通過家國情懷教育,兒童能夠逐步將家國情懷外在的價值要求轉化為內在的價值堅守,從而養(yǎng)成行為自覺。此外,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促進兒童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通過引導兒童在個人理想規(guī)劃中凸顯家國意識,堅持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的優(yōu)先性,增進兒童對家國的價值認同,進而提升其人生價值??傊瑑和覈閼呀逃膬r值啟蒙邏輯涵蓋了從深化認知到道德養(yǎng)成再到價值認同,為兒童深入理解和踐行家國情懷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從意識到歸屬:兒童家國情懷教育內在機理的情感升華
1.家國情懷教育情感基礎:故土家園與國家民族的個體情感
家國情懷教育的情感基礎深深植根于兒童對故土家園與國家民族的個體情感之中。對故土家園的依戀感是兒童家國情懷教育不可或缺的情感基礎。這種依戀感源自兒童對家鄉(xiāng)的自然風光、風俗習慣、親人朋友以及成長經(jīng)歷的深厚感情。以故土家園為基礎的家國情懷建立在自然親情、鄉(xiāng)土生活的基礎上,既有溫情脈脈的差序類推,又有理想層面的公正不私,奠定了中國人文化認同、價值認同的底色。[10]對國家民族的自豪感是兒童產(chǎn)生家國情懷的重要情感基礎。當兒童認識到自己所屬國家擁有悠久歷史、輝煌文化以及卓越成就時,會產(chǎn)生強烈的自豪感。通過家國情懷教育,兒童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個體與故土家園、國家民族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使個體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形成更為堅定的家國認同感。
2.家國情懷教育情感互動: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的群體情感
兒童家國情懷教育作為情感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借助情感互動機制,激發(fā)群體情感。一方面,兒童厚植家國情懷離不開對歷史記憶的追溯。記憶是構成個人或集體身份的一個基本因素。[11]記憶滋養(yǎng)歷史,歷史又哺育記憶。歷史記憶內蘊價值觀念與價值情感,是兒童厚植家國情懷的寶貴載體。通過歷史記憶,兒童能夠感受到先輩們的奮斗歷程與犧牲精神,這種情感共鳴能夠跨越時空,將個體與集體緊密相連。家國情懷教育在傳承與喚醒歷史記憶中為厚植兒童的家國情懷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源泉。另一方面,兒童厚植家國情懷需要繼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家國情懷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形成的一種價值追求與情感共識。通過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家國情懷元素,有利于強化兒童的家國認同,增進其愛國情操。
3.家國情懷教育情感融合:命運與共與和諧共生的人類情感
兒童在家國情懷的培育過程中,通過情感融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情感基礎和精神動力。一方面,兒童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培育兒童命運與共的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強調國家之間的休戚與共、榮辱與共,還重視個體之間的相依相存、和諧互助。[12]通過家國情懷教育,兒童能夠認識到自身與祖國命運息息相關,明晰個人利益與家庭利益、國家利益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增強個人與家國命運與共的意識。另一方面,兒童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培育兒童和諧共生的觀念。在當今世界相互依存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和諧共生理念愈發(fā)重要。家國情懷教育既引導兒童關注環(huán)境保護與維持生態(tài)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又引導兒童關注社會問題與維護公共利益,構建兒童與家國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總之,家國情懷展現(xiàn)了個體與家庭、家族、國家、世界及自然關系的相互融通與和諧共生,通過家國情懷教育能夠促使兒童的個體情感向人類情感的轉變,從而實現(xiàn)情感的升華。
(三)從定位到需求:兒童家國情懷教育發(fā)展邏輯的行動引領
1.家國情懷教育行動起點:建立兒童家國一體觀念的知識愿景
在兒童的成長中,家國情懷教育的行動起點是構建其對家國一體觀念的認識。首先,充實兒童的知識體系,通過整合與融通,構建兒童家國一體的觀念。家國情懷教育能夠有效地推動兒童對家國一體知識體系的系統(tǒng)化學習進程,引導其從多元視角深入認知家國一體化的理念,從而加深其對家國情懷的深度理解與認同。其次,優(yōu)化兒童的知識結構,在挖掘與提煉家國情懷教育資源的過程中,豐富兒童對家國一體觀念的認知。結構化知識的功能是通過一個個“知識點”經(jīng)過條理化分布后,再通過內在邏輯的聯(lián)結,形成眾多的“如果—那么”產(chǎn)生式結構,構成一個條件化知識系統(tǒng)。[13]在優(yōu)化知識結構的過程中,教育者可以深入挖掘家國情懷教育的深層次內涵,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和時代價值的家國情懷要素,如家庭責任、愛國精神、社會使命等;通過將這些要素融入兒童的學習生活,進一步豐富其對家國一體觀念的理解和認同,為對家國的擔當愿景培養(yǎng)打下堅實基礎。
2.家國情懷教育行動目標:提升兒童對家國共同體的擔當愿景
家國情懷教育不能僅停留在知識與認知層面,還要在實踐中提升兒童對家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共同體是具有共生共存關系、共同性質、共同思想信念和情感維系的人的群體。[14]家國共同體是一種特殊的共同體形式,表現(xiàn)為個體、家庭、民族、國家以及世界緊密相連、相互依存。兒童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提高兒童對家國共同體的擔當愿景?!霸笓敗斌w現(xiàn)為個體主動承擔責任與義務的態(tài)度與意愿。共同體中的成員不僅享受著共同利益,也承擔著相應的責任。[15]這種擔當意識的培養(yǎng),使兒童認識到作為共同體的一員,其行為不僅關乎個人,還關乎整個共同體的福祉。通過家國情懷教育,引導兒童能夠深刻理解到每一個行動都可能對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從而激發(fā)其主動為家國共同體貢獻自己力量的行動意愿。
3.家國情懷教育行動旨歸:堅定兒童家國信仰的使命愿景
信仰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xiàn)象,它是人們對理想、信念所依托的價值系統(tǒng)的堅信和敬仰,蘊含著對未來的寄托、憧憬和向往。[16]家國信仰是對家和國深厚情感和責任的堅定信念,既是對家國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和歸屬感,又是一種愿意為之奮斗終身的使命感。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其家國信仰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的振興。通過家國情懷教育,堅定兒童的家國信仰,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肩負育人使命,為兒童家國信仰注入動力。在充滿生成性與不穩(wěn)定性的社會中,家國情懷教育可以為兒童的家國信仰賦予活力,使其能夠堅守內心的信念,保持對家國共同體的忠誠與熱愛。二是承載文化使命,為兒童家國信仰注入靈魂。兒童家國情懷教育承載著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能夠為兒童的發(fā)展提供豐富的文化滋養(yǎng)。三是承擔社會使命,為兒童家國信仰注入支撐。家國信仰不僅是對家和國的熱愛與忠誠,更是對社會、對人類的關愛和奉獻。通過培育兒童的家國情懷,使其能夠在社會中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成為有理想、有擔當、有信仰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實現(xiàn)之道:
兒童家國情懷教育的實踐路徑
兒童家國情懷的培育應從兒童出發(fā)、融入兒童生活、注重兒童的情感體驗與構筑兒童的意義世界等方面,全面構建家國情懷教育體系,從而為建設教育強國培育具有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
(一)從兒童出發(fā):建立家國情懷教育文化體系
培育兒童家國情懷的重要前提是發(fā)現(xiàn)、關注和重視兒童,以文化建設為支點努力構建特色鮮明的家國情懷教育文化體系,讓兒童在文化的滋養(yǎng)中生成對家國的深厚情感與責任擔當。首先,基于兒童需要,建立家國情懷教育的文化運行機制。文化運行機制建設應以兒童為中心,充分考慮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和發(fā)展需求,確保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貼近兒童實際,易于被兒童接受與理解。同時,建立家校社合作機制,加強家庭、學校、社會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共同為兒童營造良好的家國情懷教育氛圍。其次,著眼兒童情感,豐富家國文化載體。將家國情懷融入多樣化的文化載體,使兒童在參與和體驗中感受家國情懷的深厚意蘊,激發(fā)兒童對家鄉(xiāng)和祖國的熱愛之情。最后,引導兒童行為,弘揚家國文化精神。家國文化精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兒童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滋養(yǎng)。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家國情懷教育活動,如主題班會、志愿服務等,引導兒童在實踐中踐行家國情懷,將家國文化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還可以鼓勵兒童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際行動來弘揚家國文化精神,增強對家鄉(xiāng)和祖國的高度認同。
(二)融入兒童生活:建構指向家國情懷培育的兒童參與式民主生活
參與式民主生活能夠有效促進家國情懷的發(fā)展與踐行,是兒童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學校生活中,參與式民主作為一種積極的民主樣態(tài),主要是倡導兒童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活動。[17]通過參與學校的管理、決策過程,兒童不僅能夠增強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還能在實踐中學習民主協(xié)商、合作共進的價值觀念,為厚植家國情懷奠定實踐基礎。兒童家國情懷教育的開展,需要融入兒童生活,建構指向家國情懷培育的兒童參與式民主生活。一是以厚植家國情懷為目標,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參與平臺。教育者要為兒童提供適合的參與機會,讓兒童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意愿,使兒童在民主生活實踐中感受民主的力量,從而增進其家國情懷。二是鍛煉兒童的民主生活能力,促進兒童家國情懷的養(yǎng)成。一方面可以通過模擬國家機構運作、組織民主選舉、民主議事等活動,讓兒童在角色扮演中體驗國家管理的過程,理解國家機構的職能,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家庭民主生活實踐,讓兒童在家庭環(huán)境中也能感受到民主的氛圍。三是評估兒童民主活動的參與效果,提高民主生活質量。兒童家國情懷教育可以通過對兒童參與民主活動的表現(xiàn)進行定期評估,不僅要關注兒童對民主程序的理解和執(zhí)行能力,還要著重考察其在活動中展現(xiàn)出的家國情懷水平。同時,根據(jù)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和優(yōu)化民主活動的形式與內容,確保兒童能夠在高質量的民主生活中不斷成長,從而更有效地培養(yǎng)其家國情懷。
(三)注重兒童的情感體驗:優(yōu)化家國情懷教育的過程
切實提升兒童的家國情懷,需要注重兒童的情感體驗,優(yōu)化家國情懷教育的過程。首先,拓展兒童家國情懷教育的渠道。學校教育是開展兒童家國情懷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發(fā)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以學校課程為載體,推動家國情懷教育進課堂、進教材。同時,積極利用網(wǎng)絡開展兒童家國情懷教育。網(wǎng)絡平臺具有資源豐富、交互性強等優(yōu)勢,可以為兒童提供更多的家國情懷教育資源和學習機會。依托線上教育平臺和社交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在教育平臺打造系列家國情懷教育短視頻,用生動有趣的畫面和通俗易懂的講解,讓兒童更直觀地感受家國情懷的魅力。利用社交媒體開展家國情懷主題的互動活動,鼓勵兒童分享自己身邊體現(xiàn)家國情懷的事例,促使家國情懷教育具象化。其次,激發(fā)兒童家國情懷教育的情感共鳴。情感體驗存在于個體的心理活動中,是個體的身心與周圍世界交往并生成“感受”“情感”“領悟”等主觀活動,[18]能夠影響個體的動機、情緒、態(tài)度與行為傾向。兒童家國情懷教育應遵循“以情促教”的路徑,滿足兒童的情感需要,筑牢其情感基底。最后,推動兒童家國情懷教育的方法創(chuàng)新。兒童家國情懷教育的方法與內容密不可分,隨著家國情懷教育內容的演變,其方法也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者不僅要運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基本教育方法,更要運用順應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激發(fā)兒童興趣的案例分析法、情境體驗法等教育方法,促進兒童家國情懷的有效提升。
(四)構筑兒童的意義世界:凸顯家國情懷教育的實際功用
意義世界屬于哲學的范疇,是個體在探尋自身存在價值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具有超越性、社會性的精神世界。兒童意義世界的生成是在兒童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將自身帶入世界之中,并對外在人、事、物進行感受、體驗、理性認知和價值賦予。[19]家國情懷教育通過堅持育人立場、關注精神世界、培育理想信念等方式建構兒童的意義世界,促進兒童的精神成長。首先,堅持兒童為本的育人立場,促進家國情懷教育的意義建構。兒童家國情懷教育不應把兒童看作“小大人”“被改造者”,而應將兒童視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尊重其主體地位,滿足其內在需求。其次,關注兒童的精神世界,發(fā)揮家國情懷教育的實際效用。兒童家國情懷教育不僅要凸顯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還要轉向兒童內在的、自發(fā)的精神世界。而技術化、功利化的兒童教育理論與實踐,又忽略了對兒童鮮活精神世界的關注。[20]只有關注兒童的精神世界,理解與關懷兒童,才能在家國與兒童之間建立內在的共生關系。最后,培養(yǎng)兒童的理想信念,實現(xiàn)家國情懷教育的價值升華。理想信念是兒童追求生命意義與價值的內在動力,也是家國情懷教育實現(xiàn)價值升華的關鍵依托。因此,通過具象化、敘事化與體系化的策略,引導兒童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砥礪愛國之情,厚植家國情懷,從而實現(xiàn)個體價值與家國擔當?shù)挠袡C融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0L].(2017-08-17)[2024-1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EB/OL].(2023-10-25)[2024-12-16].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1481.htm.
[4]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楊東柱,等,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81.
[5]張倩.從家國情懷解讀國家認同的中國特色[J].江淮論壇,2017(3):17-21+87.
[6]石中英.價值教育的時代使命[J].中國民族教育,2009(1):18-20.
[7]大衛(wèi)·雷·格里芬.后現(xiàn)代精神[M].王成兵,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1.
[8]駱郁廷,任光輝.時代新人與家國情懷[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20(2):174-180.
[9]孟茹玉.論價值認同的生成機制與教育理路[J].思想理論教育,2019(5):59-63.
[10]張倩.家國情懷的傳統(tǒng)構建與當代傳承——基于血緣、地緣、業(yè)緣、趣緣的文化考察[J].學習與實踐,2018(10):129-134.
[11]雅克·勒高夫.歷史與記憶[M].方仁杰,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11.
[12]朱旭東,趙瞳瞳.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構建:理論與實踐路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8):34-43.
[13]童文昭,王后雄.指向知識結構化的循證實踐:意義、向度與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4(4):66-72+128.
[14]張軍.共同體意識下的家國情懷論[J].倫理學研究,2019(3):113-119.
[15]郭文良,姚琴.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機制與培育路徑——基于共同體的視角[J].中國教育科學,2023(2):70-78.
[16]羅祖兵,趙丹.學習信仰:內涵、價值及其培養(yǎng)方略[J].中國教育科學,2022(6):120-128.
[17]胡金木.兒童參與式民主生活的建構:必要與可能[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6):120-127.
[18]邵帥.從情感體驗走向情感育人——以“愛在家人間”為例談情感育人策略[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3(3):32-35.
[19]劉向輝.兒童意義世界的生成及其對現(xiàn)代兒童教育的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0(4):42-48.
[20]滿忠坤.論“童年的秘密”的教育學意蘊及其早期教育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8(5):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