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四川省安居中學將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實踐活動、家庭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深度融合,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方法,強化多學科滲透,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并通過軍訓、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這一系列舉措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了學校的育人成效,拓展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影響力,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有益經(jīng)驗。
關鍵詞 愛國主義教育;“四融合”;綜合素質(zhì);育人成效
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動力。四川省安居中學秉持“立德、立業(yè)、和諧、和美”的辦學理念,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推動國防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學校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為指導,堅持思想引領、文化涵育、教育引導和實踐養(yǎng)成,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教學,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
一、聚焦文化融合,筑牢思想根基
學校充分發(fā)揮軍校共建的獨特優(yōu)勢,借助黨建“初心園”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營造出濃厚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
(一)黨建引領,賡續(xù)初心使命
“初心園”作為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奮斗歷程的深刻內(nèi)涵。園區(qū)內(nèi)生動呈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百年歷史:從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覺醒,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從艱苦卓絕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到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從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到邁向新時代新征程的偉大跨越。每一個歷史節(jié)點均配有翔實的文字注解與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讓師生深刻感受到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征程中的滄桑巨變,進而領悟到紅色政權、新中國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來之不易。園區(qū)內(nèi)設有共和國勛章人物展示區(qū),集中展示了于敏、申紀蘭、孫家棟等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事跡,激勵著師生向榜樣學習,勇?lián)鷷r代責任,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園區(qū)中央位置上的巨石上銘刻著入黨誓詞,激勵全體師生堅守初心、勇?lián)姑?/p>
(二)軍校共建,傳承紅色基因
根據(jù)《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關于建好、用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要求,學校精心打造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文化長廊。該長廊按照時間脈絡,清晰呈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歷程,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南昌起義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卓越貢獻。每一段歷程都通過翔實文字、珍貴圖片及生動故事進行呈現(xiàn),激發(fā)了師生對黨和人民軍隊的崇敬之情,喚醒了師生對國家和平穩(wěn)定的珍惜之心。長廊中還對國旗、黨旗、軍旗、團旗及少先隊隊旗進行了深入解讀,進一步增強了師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皳攺娷娭厝危瑐鞒屑t色基因”展區(qū)詳細介紹了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而英模事跡展示區(qū)則聚焦趙一曼、張思德、黃繼光、伍先華等四川及遂寧市英模的英雄事跡,激勵著學生在新時代繼續(xù)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此外,文化長廊內(nèi)陳列的航空航天模型及戰(zhàn)艦模型,展現(xiàn)了國家在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對科學技術的濃厚興趣和探索欲望,還激勵著他們努力學習,為國家的科技發(fā)展貢獻力量。
二、聚焦課程融合,厚植愛國情懷
學校緊抓教師隊伍建設,圍繞“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要求全體教師結合各學科特點,挖掘課程中的愛國主義元素,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堂教學,讓愛國主義精神入腦入心。
(一)思政課程,堅定理想信仰
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充分挖掘思政課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將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理論學習中厚植愛國情懷,在實踐體驗中堅定理想信念。例如,在《主權統(tǒng)一與政權分層》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深入淺出地講解國家主權的內(nèi)涵,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主權不僅是國家獨立自主的象征,也是民族尊嚴的體現(xiàn)。這一教學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主權的法律意義,更堅定了他們維護國家主權、國家安全和國家榮譽的信心和決心。
(二)課程思政,浸潤家國情懷
學校組織教師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相關教育政策,以提升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和能力。教師們通過學科融合、跨學科教學等方式,挖掘思政素材,實現(xiàn)學科教學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在語文課上,教師通過經(jīng)典篇章引導學生體悟愛國情感,涵養(yǎng)愛國情懷。在歷史課上,教師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為脈絡,系統(tǒng)闡述了從鴉片戰(zhàn)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輝煌成就,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國家獨立與民族尊嚴的來之不易,進而堅定對國家發(fā)展道路的自信。英語學科組開展了“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的課題研究,以生動的故事為載體,將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傳遞出去。數(shù)理學科則挖掘錢學森、祖沖之等科學家的愛國事跡,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為國家科技進步而學習的決心。
三、聚焦實踐融合,踐行愛國主義精神
(一)校園活動,激發(fā)愛國熱情
一是豐富紀念日活動。學校積極開展各類紀念日活動,如“紀念一二·九運動,爭當時代好少年”演講比賽、“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烈士紀念日獻花活動、“奮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建黨100周年文藝匯演。這些活動為學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激勵他們在面對困難時勇往直前、團結奮斗。
二是強化黨史學習教育。黨史中蘊含的革命精神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有助于師生傳承紅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堅定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為強化黨史學習,學校建立了長效機制,將其納入黨員干部培訓內(nèi)容,通過定期開展集中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的方式,確保黨史學習常態(tài)化。共青團和少先隊則依托“三會兩制一課”制度和主題團日、隊日活動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三是開展常態(tài)化教育活動。學校注重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通過開展“五個一”活動,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的常態(tài)化與系統(tǒng)化?!拔鍌€一”活動包括:每天課前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故事演講、每周一次國旗下講話活動、每月一次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班會、每學期開學第一課思政教育以及每學年一次愛國主義教育觀影活動。
(二)社會實踐,深化愛國意識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學校注重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愛國情懷,增強愛國情感。一是開展軍事訓練活動。作為“少年軍校”,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參加軍訓活動,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和紀律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同時,學校還注重將軍訓與國防教育相結合,組織學生走進軍營,引導他們了解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的相關知識,增強國防意識和愛國情懷。二是組織志愿服務活動。學校組織學生深入社區(qū)、敬老院、孤兒院等場所開展志愿服務,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奉獻的快樂,加深對國家和社會的理解,從而激發(fā)愛國情感,增強社會責任感。三是開展紅色研學活動。學校組織學生實地尋訪伍先華故居、譚東烈士紀念館等紅色場館,引導他們親身感受歷史、品味英雄事跡,在實踐中增強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四、聚焦校家社融合,培育時代新人
(一)依托地域資源,弘揚革命精神
學校充分整合校、家、社資源,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大力弘揚革命精神。學校組織學生參觀蓬溪縣曠繼勛烈士紀念館、遂寧市烈士陵園等,引導他們銘記歷史、傳承精神、厚植愛國情懷。此外,學校還開展了“小手拉大手”“大手牽小手”系列活動,鼓勵家長利用節(jié)假日與孩子一起參觀紅色文化場館,以增進親子情感交流,培養(yǎng)愛國情懷。
(二)聚焦榜樣示范,激發(fā)奮進力量
學校邀請“銀亮安居”宣講團團長到校宣講革命故事;邀請中國人民解放軍73091部隊伍先華班班長為學生講解國防知識。專家們深入解讀英雄事跡的歷史背景與時代意義,引導學生從宏觀層面理解愛國主義精神的深刻內(nèi)涵。同時,學校與社區(qū)聯(lián)合舉辦主題征文、演講比賽等活動,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以加深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與實踐。這種全方位、多維度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有助于學生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織中深刻領悟愛國真諦,從而將愛國情感內(nèi)化為成長動力,立志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在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上,學校始終圍繞“四融合”理念,深入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取得了顯著成效。未來,學校將繼續(xù)秉承愛國主義教育的初心,探索教育新路徑,讓愛國主義精神在校園中深入傳承,為培養(yǎng)更多有責任、有情懷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