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深入探討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浸潤式”德育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實踐表明,“浸潤式”德育能夠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功能,將德育元素自然融入語文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審美能力及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浸潤式;德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還要注重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為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奠定基礎。與傳統(tǒng)的直接灌輸不同,“浸潤式”德育理念契合語文教學的特性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營造充滿德育氛圍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并領悟道德情感與價值觀念,實現(xiàn)知識增長與品德提升的良性互動,助力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語文教學與德育的關聯(lián)性
語文課程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價值,與德育密切相關。從人文性角度看,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與文化內(nèi)涵,為德育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在學習文學作品時,學生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如愛國情懷、親情友情、社會責任感等,從而引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共鳴,使德育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實現(xiàn)。從工具性角度而言,語文課程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使其能夠準確、清晰地表達思想感情,這為德育的有效實施奠定了基礎。在寫作與口語表達中,學生能夠?qū)W習闡述道德觀點、講述道德故事的有效方法,從而深化對德育內(nèi)容的理解與踐行。
此外,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還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當學生對文本中的道德內(nèi)涵有了深刻感悟時,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究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與文學鑒賞能力,實現(xiàn)語文學習與品德發(fā)展的相互促進與協(xié)同發(fā)展。
二、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剖析
(一)愛國主義情懷的彰顯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例如,《黃河頌》通過激昂的筆觸描繪了黃河的雄渾氣勢,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堅韌不拔與堅強不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黃河所象征的民族精神,感受中華兒女在國家危亡時刻奮起抗爭的愛國熱情。
(二)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
《論語》選段是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經(jīng)典素材。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教導學生勤奮學習、待人友善、胸懷寬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則培養(yǎng)學生的自省意識、忠誠品德與誠信觀念。反復誦讀和思考這些簡短精煉卻蘊含深刻哲理的語句,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誠信、友善、尊師、好學等傳統(tǒng)美德,提升個體的品德修養(yǎng)。
(三)社會責任感的培育
《散步》一課講述了一家三代人在散步過程中面臨選擇的故事,展現(xiàn)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愛與責任擔當。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中人物的抉擇,讓學生體會家庭責任的重要性。此外,教師還可以從家庭責任延伸到社會責任,幫助學生理解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并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三、“浸潤式”德育的課堂實施策略
(一)情境創(chuàng)設與德育融合
一是多媒體情境的運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巧妙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為德育滲透搭建橋梁,使學生在欣賞語文之美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例如,在《蘇州園林》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蘇州園林的精美圖片和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園林獨特的建筑風格與藝術之美。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園林背后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幫助學生理解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種高尚的道德追求。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培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還能生發(fā)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使德育在美的欣賞中悄然生根。
二是角色扮演情境的構建。角色扮演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深入文本、體驗情感,從而提高德育的實施效果。例如,在《皇帝的新裝》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表演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入揣摩角色的心理與性格特征。例如,扮演皇帝的學生會意識到虛榮的可笑與危害;扮演騙子的學生能夠反思欺騙行為的不道德;扮演誠實小孩的學生則會體會到勇敢說出真話的可貴。通過這種角色扮演,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誠實、正直等品德的重要性,從而深刻領悟故事所傳達的道德意義,達到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德育目標。
(二)文本解讀與德育滲透
一是關鍵詞句的德育挖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文本中關鍵詞句的深入挖掘是實施“浸潤式”德育的重要途徑。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中,有一段描寫:“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苯處熆梢砸龑W生品味這些形容詞和動詞,幫助他們理解“碧綠”“光滑”“高大”“紫紅”等詞語呈現(xiàn)的自然之美,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好。同時,動詞“長吟”“伏”“竄”等使畫面更加生動鮮活,能夠幫助學生體會作者童年在百草園中探索的樂趣,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通過這樣的解讀,學生不僅能培養(yǎng)對自然的熱愛,還能在欣賞語言美的過程中,生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從而使德育在詞句的賞析中自然融入。
二是主題探討的德育深化。對課文主題的深入探討有助于深化德育的效果。例如,在講授《駱駝祥子》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祥子從一個勤勞、純樸、善良的青年逐漸墮落為自私、懶惰、狡猾的“行尸走肉”的過程。通過剖析祥子的“三起三落”,學生能夠認識到,在黑暗的社會制度下,個人的努力往往難以實現(xiàn)理想,從而珍惜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增強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四、“浸潤式”德育的課外拓展途徑
(一)閱讀拓展活動的德育效能
一是經(jīng)典名著閱讀與品德修養(yǎng)。組織學生閱讀經(jīng)典名著是在初中語文課外活動中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生動展現(xiàn)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在革命斗爭中的成長歷程。通過閱讀,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保爾身上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zhì),進而反思自己面對困難時的態(tài)度與行為。這種與經(jīng)典人物的心靈對話有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堅韌的品格,培養(yǎng)為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二是時事閱讀與社會擔當培養(yǎng)。開展時事閱讀活動能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xiàn)實,增強社會責任感。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閱讀時事新聞、評論文章等,并進行討論與交流。例如,在有關環(huán)境保護的時事報道中,學生了解了全球氣候變暖、生態(tài)破壞等問題,以及各國為應對這些挑戰(zhàn)所采取的措施。通過討論,學生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必須從自身做起,節(jié)約能源、減少污染,并倡導身邊人一起參與環(huán)保行動,為保護地球家園貢獻力量。
(二)語文實踐活動的德育價值
一是演講比賽中的品德展現(xiàn)。語文實踐活動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提供了豐富的途徑。例如,在“我的夢想”演講比賽中,學生需要在活動籌備階段精心撰寫演講稿,深入思考自己的夢想及其背后的價值追求。這一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明確目標,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同時培養(yǎng)自我認知與規(guī)劃能力。在演講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克服緊張情緒,還須清晰、流暢、富有感染力地表達觀點,從而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自信心與勇氣。同時,聆聽其他同學的演講也能夠拓寬視野,增進對他人的理解與尊重,培養(yǎng)包容與開放的心態(tài)。
二是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德育體驗。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社區(qū)文化宣傳活動,能夠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服務意識。學生在分組進行活動策劃、資料收集與宣傳展示的過程中,學會了溝通與分工協(xié)作,體會到集體力量的強大,培養(yǎng)了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在與社區(qū)居民互動時,學生能夠了解社區(qū)的文化需求和居民的生活狀況,從而增強了對社會的認知與理解,激發(fā)了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責任感。通過這種社會實踐,學生將課堂所學的道德知識轉(zhuǎn)化為實際行動,實現(xiàn)了語文學習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德育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生根發(fā)芽。
“浸潤式”德育的實施是初中語文教學中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創(chuàng)新實踐。未來,教師應進一步深化德育理論研究,融合新興技術,創(chuàng)新實踐模式,持續(xù)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使德育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與時代背景,推動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同時提升個人品德、實現(xiàn)自我價值,成長為具有社會責任感與擔當精神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