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檔案文獻的發(fā)掘與整理或許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下一個生長點,作為一種方法的現(xiàn)代文學檔案文獻理應得到更多的呼應和重視。而具體的方法和視角需要落實在個案研究當中,具有作家、學者、政治家、書法家等多重身份且在現(xiàn)代文學文化史上留下重要痕跡的郭沫若是很合適的選擇。本文利用新見檔案對國民黨取消郭沫若通緝令、郭沫若與陳誠會面及談話內(nèi)容和軍委會政治部內(nèi)部賀衷寒與郭沫若之間矛盾等事件進行重新梳理,新材料帶來了新問題。
關鍵詞:檔案;郭沫若;第三廳;通緝令;賀衷寒
中圖分類號:K25;I20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7225(2025)01-0040-07
一
隨著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郭沫若于1937年7月25日凌晨從東京家里出發(fā),轉道神戶登上加拿大公司的“日本皇后號”輪船,7月27日下午到達上海。這是郭沫若離別祖國十年后再一次踏上故土,此次回歸意在參加抗戰(zhàn),這在他歸國途中寫的《黃海舟中》表達得很清楚:“此來拼得一家哭,今往還當遍地哀。四十六年余一死,鴻毛泰岱早安排?!雹傩枰赋龅氖牵魭伡覄e子歸國參加抗戰(zhàn)有一個前提,就是國民政府同意解除對他的通緝令。1927年3月31日,郭沫若寫出《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稱蔣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紳、貪官污吏、賣國軍閥、所有一切反動派——反革命勢力的中心力量了”②。蔣介石一怒之下,于同年5月10日下令通緝郭沫若,稱其“趨附共產(chǎn),甘心背叛,請開去黨籍,通電嚴拿歸案懲辦”③。
1937年5月27日,郭沫若接到郁達夫的來信稱蔣介石有意向招他回國,郁氏已先去跟國民政府方面接洽要求辦理取消對郭沫若的通緝手續(xù),而真正取消對郭沫若的通緝令則是在他回國之后。此前有部分學者認為通緝令取消的時間在8月6日,其實不然。1937年7月31日上?!读蟆肪涂隽讼嚓P決議:“郭沫若前因政治關系,經(jīng)中央監(jiān)委會于十六年五月咨請政府嚴令通緝,現(xiàn)已經(jīng)中央執(zhí)委會決定,應予取消通緝,由該會函經(jīng)國府,令政法兩院及軍委會,分別轉飭所屬知照?!雹軗?jù)報道可知,取消通緝令的決定是由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做出的,并經(jīng)國民政府下令行政院、司法院和軍事委員會參照執(zhí)行。筆者在檔案館里找到了相關文件原件,這里根據(jù)檔案文獻對這一過程略做梳理。
1937年7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致函國民政府,要求取消對郭沫若的通緝,全信如下:
查郭沫若前因政治關系,經(jīng)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于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咨請政府嚴令通緝,歸案究辦在案。茲經(jīng)本會決定,郭沫若應予取消通緝,除函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外,相應函達,即希查照辦理為荷。
此致
國民政府
常務委員:居" "正 蔣中正 汪兆銘
葉楚愴 馮玉祥 丁惟汾
陳立夫 孔祥熙 鄒" "魯
中華民國廿六年七月廿七日①
國民政府在收到中執(zhí)會來函后迅速做出反應,于7月28日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名義向行政院、司法院和軍事委員會發(fā)出訓令:
訓令 第五八五號
令行政院、司法院、軍事委員會
為令飭事,案奉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宥字第五四七號函開,“查郭沫若前因政治關系,經(jīng)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于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咨請政府嚴令通緝,歸案究辦在案。茲經(jīng)本會決定,郭沫若應予取消通緝,除函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外,相應函達,查照辦理”等因,自應照辦。并函復并分行外,合行令仰該院/會知照,并轉飭所屬一體知照。
此令
國民政府主席" 林森
中華民國廿六年七月廿八日②
行政院在7月29日首先做出回復:“案奉鈞府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五八五號訓令,以奉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函請取消郭沫若通緝,令仰知照,并轉飭所屬一體知照等因。奉此,除通飭知照外,理合呈復鑒核?!雹鄞撕?,司法院和軍事委員會先后做出回復并令所屬部門遵照辦理。從這幾份檔案文獻可以看出,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對于取消郭沫若通緝令這件事還是很上心,辦事效率很高。
二
1937年9月8日,歸國后的郭沫若在昆山與陳誠會面,就當時抗戰(zhàn)最為迫切的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交流,郭沫若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關于這次會見,郭沫若寫了《前線歸來》,連載于同月12-14日的《救亡日報》。郭沫若文章中披露的談話內(nèi)容與隨后陳誠發(fā)給蔣介石的談話記錄,內(nèi)容上有其一致性,但郭沫若對這次會面的態(tài)度和他在會面過程中流露出來的情感卻有微妙差異。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和“國史館”都保存了這份陳誠致蔣介石的機密電文。電文開頭就寫道:“昨約郭沫若來部談話,使對中央及鈞座有更真切之認識,免被上海一部分文化界所混淆。郭情緒熱烈、愛國心長,徙國十年,尤多感觸。”④不僅如此,電文里還附上了郭沫若關于民眾戰(zhàn)地工作、難民轉移問題、復興紡織業(yè)和多做日文宣傳等方面的建言。
關于郭沫若此次所獻建言的具體內(nèi)容,目前留下了好幾個版本。在《前線歸來》中,郭沫若自己敘述:“第一,我覺得我們的后方工作應該化整為零,應該多設醫(yī)藥站、伙食站等,并隨時移動,以免敵人轟炸。第二,我覺得軍中的政治工作應該趕快復興起來,民眾運動應該從速開放而加以組織,如此才可以鞏固我們的后方,鏟除漢奸的根蒂。第三,我覺得全軍應該速施防御霍亂的注射,因為霍亂在上海已經(jīng)有流行的傾向。第四,我覺得軍中應該多備日文宣傳品,由我們前線的兵士及飛機師投散于敵人的陣地,以勸告敵人的士兵,覺醒他們的迷夢。第五,我覺得軍中應有一種統(tǒng)籌全局的《戰(zhàn)報》,以聯(lián)絡各軍彼此的消息,以傳達正確的戰(zhàn)訊于人民,并以保存這次神圣抗戰(zhàn)的記錄。此外也說到難民移殖的問題,產(chǎn)業(yè)遷徙的問題,發(fā)動國民外交的問題。”①陳誠方面在9月9日致電蔣介石,并將郭沫若的建言獻策附在后面。蔣介石侍從室第二處主任陳布雷將電文改抄為呈文,于9月11日呈遞上去。這份保留在“二史館”的呈文與《前線歸來》相比有一定的差異:
(一)
昨約郭沫若來部談話,使對中央及鈞座有更真切之認識。郭情緒熱烈、愛國心長。當此全國對敵作戰(zhàn)之際,可否由鈞座約其赴京一談,既可開示中央之真誠,亦可使有志者得有貢獻之機會。如何,乞
示遵
(二)
郭沫若于九日辰返滬,茲將其意見摘呈如次:
甲.民眾戰(zhàn)地工作如救護運輸?shù)龋鶓麨榱?。沿途設立分站,隨時移動,以避免敵機之轟炸。
乙.戰(zhàn)事延長,難民日增。應以移民方法,移送長江上游及西北,從事開墾。
丙.選派負有國際聲望之學者,以國民代表形式,赴各國宣傳。
丁.戰(zhàn)地新興產(chǎn)業(yè)速移后方,復興固有之紡織業(yè)。
戊.組織民眾運動?,F(xiàn)在戰(zhàn)區(qū)各地對于民眾尚無調整有效之組織,致民眾本身苦無效命之方,而前線官兵則無接濟之便,應即加緊統(tǒng)籌,實地發(fā)動。
己.多作日文宣傳,散入敵陣,以搖動其軍心。對于本軍及民眾,則應有統(tǒng)籌全局之戰(zhàn)報,以傳達正確消息并盡力訓練軍民。②
此外,筆者還在中國臺灣地區(qū)“國史館”里找到一份更為詳細的《與郭沫若談話紀錄摘要》(二十六年九月八日):
(一)倭寇對我侵略,國策早定,舉國一致,無論任何黨派,任何內(nèi)閣,任何個人,莫不皆然。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亦只有絕對同心,共同一致,對倭作戰(zhàn),貫徹到底,以爭取全民族的生存,絕不可再有什么思想主張的歧異,與利害意氣的爭執(zhí),給予敵人各個擊破的機會,而致同歸于盡。
(二)對倭作戰(zhàn),必須實行消耗戰(zhàn)與持久戰(zhàn),換一句話說,就是只有拼命的奮斗犧牲,而且要長期的奮斗犧牲。所以對倭作戰(zhàn)一經(jīng)開始,便須抱定三年五年如一日的精神,確信大家只有沉著堅定,百折不回的朝前干去,無論如何,總要堅持到三年五年,以爭取最后的勝利。能夠是這樣,才可以鏟除短期得失之念,不致因小勝而浮動,因小敗而喪氣。
(三)中央及領袖對倭作戰(zhàn)的決心,業(yè)已有過多次鄭重的宣示,全國軍民、共見共聞,所以戰(zhàn)局既經(jīng)展開,便絕無中途妥協(xié)或委曲求全之余地,因為中途妥協(xié)即是投降,委曲求全即是自殺,只有沉著堅定,發(fā)揮決心與毅力的長期奮斗犧牲,才是全民族死中求生的唯一的出路。
(四)對倭作戰(zhàn)制勝之關鍵,不徒在軍事之本身,尤與經(jīng)濟有密切之關系。我國平時因受帝國主義者不平等條約之束縛,以致產(chǎn)業(yè)無法振興,現(xiàn)值非常時期,亟應善為運用,即以戰(zhàn)爭手段力求經(jīng)濟束縛之解放,亦即力求我民族工業(yè)之復興與建設。此次戰(zhàn)事發(fā)生以后,中日貿(mào)易完全斷絕,各地日本僑民紛紛失業(yè)回國,實不啻日本自毀其市場與產(chǎn)業(yè)。尤其是日本在上海之紗廠,停頓毀滅,更為其對華經(jīng)濟侵略之致命的打擊。在此時期,正好將我國各項新興工業(yè)移往后方,并相繼恢復農(nóng)村固有之手工業(yè),樹立用土貨之風氣,杜絕奢侈品之消耗,此圣雄甘地之所呼號禱祝而不得者,我乃以對倭作戰(zhàn)得之,如此持之三年五年,我國之基礎日固,倭寇之資力必竭,實為無可疑之事實。
(五)至于民眾方面,援助政府對倭作戰(zhàn)之處,自然甚多,且亦極關重要,但有一個原則不可不特別注意者,即絕對的“集中力量”。雖則在行動上不妨化整為零,以減少敵人攻擊之目標,且收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之效果,但在精神上則必須化零為整,一切一切,須絕對的確切的集中于一個總目標總旗幟總路線之下。例如就文化界說,發(fā)動全民族的對倭作戰(zhàn),亦即對倭作戰(zhàn)的精神總動員,當為全體文化界共同遵守的最高原則,在此最高原則之下,一切便當集中精力,照此推行,不可各有各的說法,或始終抱持懷疑的態(tài)度,以致本身基礎不固,人民無所適從。又如就慰勞捐款說,過去民眾團體各自為政,對各部隊運行解送,盡力固然不少,流弊亦復甚多,因為捐送物品者,多不合戰(zhàn)地實際之用,不免等于浪費。而捐送金錢者,士兵不得實惠,多入官佐私囊,尤足助長驕奢。所以今后只有將慰勞捐款,一律解交政府,集中中央,或指定購買軍用品,或專門作為救濟受傷官兵及陣亡官兵家屬之用,方能做到款不虛糜,而且發(fā)生實效。
(六)總括起來說,自對倭作戰(zhàn)開始以至今日,軍事方面,當奮勇沖擊,予敵重創(chuàng)之后,一時在進退中,但經(jīng)濟上精神上以及國際輿論上的勝利,很顯然的已屬于我。而且即以軍事論,目前雖以戰(zhàn)略關系,對于一二陣地略有移動,但就全局言,并不得認為失敗。此一二陣地之移動,似于敵方有利,但敵人為此而耗費之代價幾何?又與彼所預期之速戰(zhàn)速決相去幾何?我敢相信,只要我們繼續(xù)如此的堅持著,拖延著,拖到一年半截,三年五年的時候,敵人軍費耗盡,經(jīng)濟崩潰,國本動搖,一定要在我們面前屈膝的。所以實行持久戰(zhàn)與消耗戰(zhàn),必能屈敵殲敵,實為我們對倭作戰(zhàn)的鐵則。我們?nèi)w官兵,以及全國民眾,都是炎黃一脈的后裔,頂天立地的男兒,遇著現(xiàn)在這樣報國的好機會,一定能夠團結一體,百折不撓,以共同負起全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神圣的任務!在我個人,更愿竭盡棉薄,勉為前驅,與我全國同志同胞,一德一心的加倍努力,堅信最后的勝利,一定在我而不在敵!
這份《與郭沫若談話紀錄摘要》詳細記錄了郭沫若當時的各種建議,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郭沫若對于抗日戰(zhàn)爭極強的前瞻性和預見性。比如“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亦只有絕對同心,共同一致,對倭作戰(zhàn),貫徹到底,以爭取全民族的生存,絕不可再有什么思想主張的歧異,與利害意氣的爭執(zhí)”“中途妥協(xié)即是投降,委曲求全即是自殺”,后來的汪精衛(wèi)就是鮮明例子。又如:“對倭作戰(zhàn)一經(jīng)開始,便須抱定三年五年如一日的精神,確信大家只有沉著堅定,百折不回的朝前干去,無論如何,總要堅持到三年五年,以爭取最后的勝利?!薄拔腋蚁嘈牛灰覀兝^續(xù)如此的堅持著,拖延著,拖到一年半截,三年五年的時候,敵人軍費耗盡,經(jīng)濟崩潰,國本動搖,一定要在我們面前屈膝的?!惫粼趹?zhàn)爭一開始就預測這將是一場持久戰(zhàn),并確信中國必將勝利。
三
郭沫若在就任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后,利用這一國民政府官方機構,做了大量有利于文化抗戰(zhàn)的事情,達到了王明等人起先“爭取到反動陣營里去工作,趁著國民黨政權放開的機會,擠進去取得一些便利”的效果,但也正因為他跟共產(chǎn)黨走得近的關系,從一開始就受到不少掣肘。當時國民黨方面截獲的日文電報中就有類似的報道:“軍委會之政治工作,雖由陳誠及郭沫若主持,但工作員幾全部為唐文義、黃澤東之藍衣社系人物,事實上郭之手足,如被束縛?!薄肮伯a(chǎn)黨方面最近主張應動員武裝農(nóng)工二十萬,以加強武漢之保衛(wèi),業(yè)已著手于一部工人之軍事編制與訓練。對于此事,蔣介石雖表面宣傳保衛(wèi)武漢,但近來已將直系軍隊撤退大半,并認為由共產(chǎn)黨之手,民眾之武裝動員,不僅實際于保衛(wèi)上毫無效果,且將引起共黨勢力之顯著增大。故日前命武漢衛(wèi)戍司令部解散仰共產(chǎn)黨鼻息之青年及工人所組織之抗日救國團體八個,以阻止共產(chǎn)黨之利己行動。同時動員為右翼魔力之三民主義青年團部支部團員一千五百名,及曾受壯丁訓練之壯丁,采行由共產(chǎn)黨之手牽制本運動之方策。而在軍事委員會內(nèi)部,以此事為中心,賀衷寒及郭沫若二派間之對立,亦愈趨激烈云。”①這里提到的賀衷寒時任政治部秘書長兼辦公廳廳長,作為黃埔一期的學生,賀先后任國民黨特務機構復興社總干事和軍事委員會政訓處中將處長,長期主持國民政府情報系統(tǒng),可以說深受蔣介石信任。就是這個賀衷寒,于1940年3月15日向蔣介石上呈了一份關于政治部的具體情形及個人意見,并附上政治部現(xiàn)有工作人員黨籍學籍調查表,可謂“盡忠職守”:
呈 二十九年三月十五日
竊職奉命服務政治部以來,瞬復兩載,日夜惶悚,思竭愚者之千慮,仰分憂勞于萬一。然以內(nèi)部人事過于龐雜,而職之權責,亦有限度。心余力絀,坐使弊害叢積。咎戾之重,理應自請?zhí)幏?。又于去年五月奉派江北慰勞前線將士,離職半年,始得返部。計此期間,部中之弱點愈益暴露,私衷疾疚,尤難言喻。比因欲免增加咎戾,曾于改組時向陳部長前后兩度電辭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職務,未蒙轉達睿察,遷延至今。自覺負罪日深,無可逃逭,乃蒙鈞座不加處罰,反一再垂詢整理意見。奉諭以來,因顧及職之地位,未敢冒昧上陳;然又不便長此緘默,貽誤事機。謹將默察所得,條陳梗概如左:
一、政治部成立未滿二年,中經(jīng)四次改組。每次改組,工作停滯,恒至二三月之久。此種輕易變制之弊害必須糾正,該部事業(yè)方有前途。
二、政治部成立后,凡政訓處時期中未由中央派遣政工人員之各部隊,如粵桂滇晉各部, 至今仍僅由政治部發(fā)給原有各部政工之經(jīng)費。政工人事方面,殊未能及時調整。今后務必逐步更調其人事,并分期調訓其各級工作之干部。
三、政治部因陳部長辭修兼職頗多,精神難以貫注。其余主腦干部,責任不甚分明,致形成一國三公之畸形狀態(tài)。故整理該部,必須確定主腦干部之重心,使其負實際責任。庶免散漫零亂之弊,而收因事責成之功。
四、政治部過去因容納各黨各派參加工作,故異黨分子反有喧賓奪主之勢。計總部全部人員六百七十余人,國民黨員僅一百四十八人,僅占四分之一弱。去年特別黨部成立,新入黨黨員計三百四十二人;尚有一百三十余人,聲言以國民立場參加抗戰(zhàn)工作,始終不入本黨。(附統(tǒng)計表第一)不僅陣容凌亂復雜,且表現(xiàn)兩種危機:(1)各黨派利用政治部之機關及名義發(fā)展其組織,掩護其活動;(2)一切機密不能保守,隨時影響軍國大計,故整理該部必須徹底清查部中各黨派之分子,只可羅致脫離原有政治關系之個人,并絕對不許此后參加其他政治團體之組織與活動。
五、自政治部成立以后,軍校學生日益減少。雖陳部長年來奉命主持訓練之機關不少,但部中新進分子大都未受鈞座熏陶,普通學校之出身人員。茲就科長人員比較,二十員中軍校出生身不過五人。(附表第二) 再就全部人員比較,六百七十人中,軍校生僅四十七人,占百分之七;即此少數(shù)之人員,亦大都系原政訓處及國民軍訓處蟬聯(lián)迄今之舊員。若合各種訓練班出身人員計之,亦僅百五十八人,不足百分之二十四。(附表第三)以建設國防精神為主要任務之政治部,其戰(zhàn)斗員都未嘗接受革命之訓練,期其克赴事功,自非易易。故欲整理該部,必須以軍校學生為基干。今后并應于軍校及各軍分校學員中,每期挑選優(yōu)秀分子百分之五,以充實各級政治部,庶中心力量可以造成,而鈞座革命之精神,亦可全部貫注。
六、政治部設立之調查組,由第三黨分子邱學訓主持。組中人員大都系收容參加閩變之分子,每月經(jīng)費二萬余元,其作用不外以下之二者:(一)各干部訓練團畢業(yè)學生由該組通訊聯(lián)絡形成一特殊之系統(tǒng);(二)挑剔各級干部之情感,制造新舊干部之摩擦。故整理該部,必須徹底調換此種調查機構之人員,并重新規(guī)定其任務。
七、異黨分子在政治部活動者,各黨各派雖均羼入,但以共黨及第三黨為最甚。共黨除副部長周恩來外,以第三廳為中心。周自任職以來,因立場不同,對部中措施常多誤會與不滿之處。過去查禁民先隊與反動刊物問題,以及客春部中印發(fā)鈞座全會時訓話之黃皮書問題等即其著例。第三黨則以前總務廳為中心,改組后不但把持第四廳,并又混入第一廳及辦公廳。(附總部名冊) 該二黨主要分子如朱代杰、莊明遠、邱學訓、郭沫若等,均系曾隨鄧演達在北伐期中總政治部任職之人員。本其過去歷史關系,每每沆瀣一氣,不僅積極安插其黨羽,且盡量摧殘各級中堅干部。過去半年中政治部主任被撤者,約五十余人。(附冊)全憑調查組或下級人員一紙報告,五十余人中,查究有不法實據(jù)者,不過數(shù)人,余均潦草結案。故清查異黨份子,除盡量肅清部中共黨分子外,并須肅除第三黨之主要分子。
右列七項,僅就其犖犖大者為言,其余惡習弊端,更難枚舉。職數(shù)年來奉職無狀,內(nèi)疚實深,伏乞加以處分,并準予辭去辦公廳主任兼職俾資箴戒,而減咎戾。至辦公廳主任一缺, 擬懇令調第一戰(zhàn)區(qū)政治部主任袁守謙繼任,俾資熟手。臨呈不勝惶悚待命之至。
謹呈
委員長 蔣
附呈處理政治部異黨人事原則及意見一份,現(xiàn)有人員黨籍統(tǒng)計表、科長學籍黨籍比較表、 科長學籍黨籍調查冊、現(xiàn)有人員學籍統(tǒng)計表、總部各單位工作人員學籍黨籍調查冊各一件。
謹擬具處理政治部異黨人事原則及意見一份俾供裁核之參考
甲 原則
遵照鈞座指示部中工作人員,只可收用業(yè)經(jīng)脫離其他政治關系之個人,不能收容參加其他黨派組織活動之份子,謹呈所見如左:
(一)政部異黨份子為數(shù)甚多,茲謹就其種類列舉如下:
1.顯著之異黨份子無轉變之可能者;
2.異黨份子脫離原有組織加入本黨者;
3.異黨份子揚言脫離原有組織跨入本黨,從事異黨活動者;
4.不自承為異黨份子,又不肯加入本黨者。
(二)部中異黨份子種類復雜既如上述,如同時清除,必增反感,擬請依左列之步驟行之:
1.顯著之異黨份子,其主要者先行調免其所負實際之職務,則其次要者,勢必相率自動離職。
2.異黨份子脫離原有組織加入本黨者,仍準留任,并繼續(xù)偵查其行動。
3.跨黨之份子給予撤換,其為異黨活動有據(jù)者,并同時加以制裁。
4.不自承為異黨,又不肯加入本黨者,視其平日言論行動之當否,分別去留之。
(三)今后政治部引用業(yè)經(jīng)脫離其他政治關系之人員,在其歷史未證明其忠于本黨時,擬請考量以下之各點:
1.不令此種人員任某一單位之主官;
2.不令此種人員任脫離長官監(jiān)督之職務。
乙 意見
一、第三廳廳長郭沫若,現(xiàn)雖已加入本黨,惟對黨態(tài)度極為冷淡,且其所保用之干部,如陽翰笙、杜國庠、馮乃超、翟翊、潘念之、何成湘、金樹培、蔡家桂、石凌鶴等,均系共黨份子。欲其從事反共宣傳工作,勢必甚難,似應予以較優(yōu)之名義,從事調動,俾安其心。所遺第三廳廳長缺,擬請于天水行營政治部主任谷正鼎、青年團宣傳處處長何浩若、軍校政治部主任鄧文儀三員中,擇一調任或調兼。
二、第四廳廳長朱代杰,原系共產(chǎn)黨份子,后改入第三黨。現(xiàn)雖加入本黨,但其與第三黨之關系,仍極密切。前次陳部長簽呈鈞座關于第三黨備忘錄一案,即系由朱轉請,此可證明其跨黨無疑。前次陳部長回渝時,曾決定調動該員,嗣后陳部長在遷江曾來電稱,已保調該員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候發(fā)表后即予離職,遺缺由副廳長吳子漪升充等語。如不制裁其跨黨之行為,擬請仍照陳部長原呈各節(jié)予以核準。
三、總務處處長莊明遠、調查組組長丘學訓均系第三黨份子,過去均為鄧演達之主要干部。該二員現(xiàn)已重新入黨,但從其平日與朱代杰等之關系察之,莊實為第三黨在政治部中之負責人。惟其地位反在朱之下,故彼此極不相能。丘則由其所收羅之調查員大都俱系參加閩變份子,及其與季方等之聯(lián)系,亦可知其與第三黨并未絕緣,而俱為跨黨份子。該二員擬請鈞座令陳部長撤調,莊缺可由其另保一人,丘缺并請指定改派一服務政工有年之軍校出身人員擔任之。
右列各點如能解決,則政部其他之異黨份子,即不難逐步清楚或轉。政工陣容亦即可漸臻鞏固,是否有當。懇乞核奪。①
賀衷寒給蔣介石的這份上呈里專門提到“異黨分子”在政治部活動的問題,認為其中共產(chǎn)黨除副部長周恩來外,以第三廳為中心。周恩來自任職以來,因立場不同,對部中措施常多誤會與不滿之處。郭沫若則“現(xiàn)雖已加入本黨①,惟對黨態(tài)度極為冷淡,且其所保用之干部,如陽翰笙、杜國庠、馮乃超、翟翊、潘念之、何成湘、金樹培、蔡家桂、石凌鶴等,均系共黨份子”,因而想要他從事反共宣傳工作,一定很難。賀衷寒給出的解決辦法是予以較優(yōu)之名義,從事調動,俾安其心。所遺第三廳廳長缺,擬請于天水行營政治部主任谷正鼎、青年團宣傳處處長何浩若、軍校政治部主任鄧文儀三員中,擇一調任或調兼。表面上看賀衷寒是在為蔣介石和國民黨出力,其背后也是有權利斗爭的影子在。賀衷寒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他想要的效果,蔣介石在看過呈文后即下令陳誠切實整頓政治部。隨后,軍委會要求政治部第三廳人員必須加入國民黨,不然就將被驅逐。郭沫若則帶頭請辭以做回應,緊接著是第三廳改組,文化工作委員會成立,郭沫若改任“文工委”主任委員。至此,賀衷寒和郭沫若的“斗爭”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