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文以《論語》哈譯本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運用多種翻譯策略,從而分析翻譯策略在該譯本中的具體運用。例如,在歸化策略下的翻譯方法中,意譯法更貼合哈薩克族的文化背景和思維習慣,增強了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在異化策略下的翻譯方法中,音譯法保留了中華文化的獨特內(nèi)涵,使目的語讀者可以了解到源語所表達的概念。譯者通過不同的翻譯策略,讓目的語讀者深入理解《論語》中所蘊含的儒家思想,這對于加強民族文化思想交流與團結(ji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疆的傳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guān)鍵詞:《論語》;哈譯本;翻譯策略;歸化;異化;應(yīng)用
中圖分類號:H23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1(c)-0016-05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且文化多元融合的重要地域,在文化交流和傳承中,經(jīng)典著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中《論語》哈譯本的出現(xiàn)為新疆的文化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于漢語和哈薩克語在語言體系、語法結(jié)構(gòu)、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克服文化負載詞、文化意象錯位等困難,然而也正是這些挑戰(zhàn)促使譯者探尋多樣化的翻譯策略,從而完成從漢語語境到哈薩克語語境的精準轉(zhuǎn)換和文化傳遞。
本文探討《論語》哈譯本中所運用的翻譯策略,剖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與語言轉(zhuǎn)換技巧,將為新疆的文化交流與翻譯實踐提供借鑒。
1 《論語》及其哈譯本介紹
1.1 《論語》原文介紹
《論語》是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的。它記錄了孔子及孔子弟子的言行?!墩撜Z》共20篇,內(nèi)容主要包括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以及品德修養(yǎng)等。雖然《論語》篇幅精悍,言辭簡約,卻蘊含著深邃的哲理,為后世留下了無盡的智慧寶藏。
1.2 《論語》哈譯本介紹
《論語》哈譯本是正能量譯作,它的出版離不開木拉提·蘇里坦夏力甫和海拉提·木拉提先生的不懈努力,譯者精準把握孔子思想,保留了語錄體與對話體形式,將政治、教育、倫理、品德等內(nèi)容以目的語讀者易懂的方式展現(xiàn)。該譯本促進了儒家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豐富了民族文化交流的內(nèi)涵。
2 翻譯策略的概述
翻譯策略是翻譯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策略”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為“根據(jù)形勢發(fā)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式”[1],即翻譯策略是翻譯活動中,為實現(xiàn)特定的翻譯目的所依據(jù)的原則和所采納的方案集合[2]。
美國翻譯理論家Venuti在他所著的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3]中從翻譯倫理的角度明確地提出并界定了歸化與異化兩種翻譯策略,在翻譯時著重于文化層面的差異。
2.1 歸化
歸化是指把源語言本土化,以目的語讀者為最終歸宿,采取目的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遞原文的內(nèi)容[4]。歸化的優(yōu)勢是可以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容易被目的語讀者接受。
2.2 異化
異化就是在翻譯中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吸納外語的表達方式,要求譯者像作者靠攏,采取相近于作者源語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5]。異化的優(yōu)勢是可以豐富目的語文化,促進文化的多元性交流,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理解難度。
3 《論語》哈譯本中翻譯策略下的翻譯方法
3.1 歸化策略下的翻譯方法
3.1.1 意譯
意譯法是在忠實原文內(nèi)容的前提下,擺脫原文結(jié)構(gòu)束縛的翻譯方法[6]。
例1: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保ā墩撜Z·學而》)
哈譯: 《tilinen bal tam?摜an,?諨a?摜?藜mpaz,k?覬lgirsigen adamn?藜?耷 kisiligi az bolad?藜》dejdi ky?耷zi.
“巧言令色”是漢語中的一個成語,指的是花言巧語,裝出一副和顏悅色的樣子。而譯者將“巧言令色”哈語譯成了“tilinen bal tam?摜an(甜蜜的話),?諨a?摜?藜mpaz(阿諛奉承的),k?覬lgirsigen(虛情假意的)”,譯者用了三個形容詞來解釋孔子筆下的“喜歡花言巧語、裝腔作勢的小人”,則偏重于貶義,把孔子所要傳達的含義翻譯出來,就是“善于觀察、取悅他人的小人”, 選詞恰當[7],忠實于原文。
例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學而》)
哈譯: 《senimnen ?諨urdaj adamn?藜?耷 nelerdi t?藜nd?藜rar?藜n bilmejsiz. bejne dartesinde ?蘩aba?摜?藜 ?諨oq arba, moj?藜ntur?藜?摜?藜 ?諨oq kyjme sjaqt?藜, olard?藜 k?覬likke ?諨egwge qajdan bols?藜n?》dejdi ky?耷zi.
原文的意思是,“做人卻不講信用,不知道他可以做成什么。這就好比牛車沒有固定的橫木■,馬車沒有固定橫木的■,它憑什么可以行走呢?”在《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第一冊中解釋“■”為“連接牛車轅端與橫木的關(guān)鍵”;“■”為“連接馬車轅端與橫木的關(guān)鍵”[8]。這兩種部件對于車的正常行駛很關(guān)鍵,缺少它們,車就無法套住牲口,不能正常行進。而對于哈薩克語讀者來說,他們并不了解原文中的“輗”和“軏”的意思,所以作者用了“?蘩aba?摜?藜”(橫木)和“moj?藜ntur?藜q”(牛拉車時套在脖子上的工具)來意譯,這樣翻譯既有效傳遞了原文的內(nèi)容,又便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
3.1.2 改譯法
改譯就是將原句的結(jié)構(gòu)改變,適當增減某些信息,適應(yīng)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以便于讀者理解。對原文中一些難以完整還原的方言熟語詞匯,譯者使用改譯的方法,用本民族語約定俗成的方式,來推進翻譯活動順利進行[9]。
例3:
曰:“雍也可使南面?!保ā墩撜Z·雍也》)
哈譯:《ran ju?耷d?藜 atqa mingizsek bolad?藜》dejdi ky?耷zi.
原文中的意思是:冉雍啊,可以讓他去從政?!澳厦妗笔敲娉?,古代坐北朝南,以南面為尊,天子,諸侯和官員聽政都是面向南而坐。而在這里譯者將“南面”改譯為“atqa mingizsek”本義是“讓他騎馬”,后來引申為“升官”,使譯文更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讓目的語讀者便于理解原文表達的內(nèi)容。
3.2 異化策略下的翻譯方法
3.2.1 直譯法
直譯法指在翻譯過程中,盡可能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這樣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風格和文化特色。
例4:
子曰:“君子不器?!?(《論語·學而》)
哈譯: 《as?藜lzada mylik(zat) emes》dejdi ky?耷zi.
原文中“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會將自己視作一個器具。而譯文中作者采用了直譯法:“as?藜lzada”指的是“高尚的”,這里可以代表“君子”,“mylik”指的是“所有物”,這里可以代表“器具”。這種直譯法能保留原文簡潔的語言風格,讓目的語讀者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君子與器具之間存在本質(zhì)區(qū)別這一基本信息。
例5:
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
哈譯: 《?諨?藜rnaman?藜?耷lt;bal?藜q?蘩?藜 qusgt;①degen ?諨?藜r?藜-lt;?覸li?耷nen as?藜p ?蘩attanba qwan?摜anda,qajratt?藜 bol qaj?摜?藜rma ?諨uban?摜andagt;degen ma?摜?藜nada》dejdi ky?耷zi.
①?諨?藜rnaman?藜?耷lt;bal?藜q?蘩?藜 qusgt;degen ?諨?藜r?藜-《?諨?藜r- naman?藜?耷》birin?蘩i ?諨?藜r?藜.
原文中的《關(guān)雎》是《詩經(jīng)》中的第一篇,它是一首愛情詩?!蛾P(guān)雎》里的雛鳩是一種水鳥,譯者將“關(guān)雎”直譯為“bal?藜q?蘩?藜 qus”,意思是“翠鳥”,也是一種水鳥,它美麗靈動的形象也被視為美好、自由的象征。通過直譯的方法,既確保了翻譯術(shù)語的準確性,又可以讓譯文讀者領(lǐng)略原文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
例6: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哈譯: 《k?覬ne bilimdi p?藜s?藜qtaw arq?藜l?藜 ?諨a?耷a bilimdi a?耷?摜ara biletin adamd?藜 ustaz tutw?摜a bolad?藜》dejdi ky?耷zi.
原文中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意思是:要按時復(fù)習以前的知識,又會探究新領(lǐng)域,就可以成為老師了。譯者采用直譯法,k?覬ne bilimdi p?藜s?藜qtaw(復(fù)習舊知識),?諨?耷a bilimdi a?耷?摜ara biletin (獲得新的知識),adamd?藜 ustaz tutw?摜a bolad?藜(這個人可以成為老師),這樣翻譯符合善于學習和懂得教育的孔夫子的本意,也符合正確的與時俱進的學習觀[10]。
3.2.2 直譯加注釋
直譯加注釋法就是在翻譯過程中按原文內(nèi)容逐字逐句翻譯,并對難點詞匯或文化元素等加注釋說明。例如:
例7: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哈譯: ky?耷zi ?諨j m?藜rza?摜a ba?摜a berip:《ol yz saraj?藜nda pat?蘩a?摜a eliktep segizdik ?覸n-bj① or?藜ndat?藜p ?覸spensise,mundaj iske de t?覬zer bolsaq,endig?覸ri t?覬ze almajt?藜n ne qald?藜?!》dejdi.
①segizdik ?覸n-bj:erte zamanda?摜?藜 ?諨y?耷ɡ?覬 bektikterini?耷 ?覸n-bj or?藜ndajt?藜n qatar tyri,onda ?覸r qatar?藜 seɡiz adamnan seɡiz qatar ?覬nerpaz turad?藜 eken.
原文中的“八佾”是中國古代中只有天子才有資格使用的舞蹈規(guī)格,一行八人為一佾,故八行八列為“八佾”。譯者將“八佾”譯為“segizdik ?覸n-bj”(八組歌舞),并且加了詳細注釋,幫助目的語讀者從更深層面了解到中國古代的“八佾”文化內(nèi)涵。
例8: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論語·雍也》)
哈譯:《tosta?摜an?耷① araq i?蘩etin tosta?摜an emes qoj,qajran tosta?摜an-aj! tosta?摜an-aj!》dejdi ky?耷zi.
①tosta?摜an(ɡw)- erte zamanda?摜 ?藜lard?藜?耷 araq-?蘩arp i?蘩etin ?藜d?藜s?藜. ol kezde, tosta?摜ann?藜?耷 ernew ?諨?摜?藜 d?覬?耷 gelek bol?藜p kelip,tutqa ?諨?摜?藜 t?覬rtbyri?蘩, t?覬rt q?藜rl?藜 bolad?藜 eken. kejin mundaj tosta?摜andar bir ?諨ola d?覬?耷gelek ?諨um?藜r bol?藜p ?覬zɡerip, q?藜rlar?藜 ?諨o?摜al?摜an eken.
原文中的“觚”指的是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圓下方,有四個棱,后來改成圓筒形,沒了棱角。譯者將其譯為“tosta?摜an”,并在正文下面加了注釋,詳細地解釋了“觚”的文化含義,可以幫助讀者理解孔子不滿意杯子的變化和社會的變化。
3.2.3 音譯
音譯法是指根據(jù)漢語中專有名詞拼音的拼寫方式將原文譯成與哈薩克語對應(yīng)或相近的字母[11]。
《論語》哈譯版中的人名翻譯多遵循音譯原則。例如:“孔子”譯為“ky?耷zi”,“子夏”為“z?藜?蘩ja”,“曾子”是“z?藜?耷z?藜”等。人名使用音譯的方式可以使《論語》中經(jīng)典的人物形象在新的語言環(huán)境中被認知和傳頌。
3.2.4 半音半譯
半音半譯法是將源語言中的詞匯或短語,一部分內(nèi)容進行音譯,一部分內(nèi)容進行意譯。
例如,在《論語》哈譯本中“泰山”譯為“taj?蘩an taw”,“魯國”譯為“l(fā)w eli”,“周朝”譯為“?諨ow pat?蘩al?藜?摜?藜”,“儀封人”譯為“j ?諨erini?耷 bekinis bast?藜?摜?藜”等,用半音半譯法既保留了原文的部分語音特征又準確地傳達了原文內(nèi)容。
4 存在的問題及優(yōu)化策略
4.1 存在的問題
4.1.1 誤譯
例如“里仁”篇中的 “里”是居住的地方,“仁”代表仁德,“里仁”可以理解為居住在仁者所在的地方。而譯者將其譯為“kisiligi ky?蘩tiler taraw?藜”,作者沒有正確理解“里仁”的含義,因此誤譯成了“仁人”。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應(yīng)譯成“kisikigi ky?蘩tiler twrar?摜?藜 taraw?藜”,才與原文內(nèi)容相符。
4.1.2 用詞不對等
例9: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保ā墩撜Z·八佾》)
哈譯:ata-babam?藜zd?藜?耷 arwa?摜?藜na sj?藜n?摜anda, perilerge sj?藜n?摜anda periler ?蘩?藜n?藜nda sol or?藜nda tur?摜andaj bolw?藜 ?蘩art. 《?覬zim adald?藜qpen qat?藜spa?摜an sj?藜nw isteri,men y?蘩in ?諨oq esepti》dejdi ky?耷zi.
原文中的“神”指的是祭祀對象中的神靈,在古代的祭祀文化里,人們普遍覺得祖先離世后靈魂尚存,所以通過祭祀來尋求庇佑。而譯者用的“peri”是“人間女守護神”“女神”的意思,與原文內(nèi)容不符。在哈薩克語中通常用“ta?耷?藜r”(神靈)一詞來表達,更能準確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祭祀文化中對“神靈”的理解。
4.1.3 過于直譯
例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論語·里仁》)
哈譯:zajjuj tapa-tal tyste uj?藜qtad?藜. on?藜 k?覬rɡen ky?耷zi:《?蘩iriɡen a?摜?蘩t?藜 ojw?摜a bolmas, qjdan qalan?摜an dawal?摜a s?藜laq?藜 ?諨uqpas,zajjuj?摜a qandaj s?藜n ajtsam bolar?》dedi. ky?耷zi ta?摜?藜:《bastab?藜nda men birewdi?耷 s?覬zine qarap, on?藜?耷 ?覸reketine senw?蘩i edim,qaz?藜r men on?藜?耷 s?覬zin estip bol?藜p, ta?摜?藜 on?藜?耷 ?覸reketin ba?摜 at?藜n bold?藜m. zajjujd?藜?耷 m?藜na q?藜l?藜?摜?藜nan kejin men basqalar?摜a basqa?蘩a qarajt?藜n bold?藜m》dejdi ky?耷zi.
原文中的“糞土之墻不可杇”意為:用臟土爛泥筑成的墻難以粉刷好?!凹S土”一詞在《古代漢語》中的解釋是“臟土,腐土”,而譯者直譯為“qj”(羊糞),譯者過分直譯,沒有表達出原文所表達的文化內(nèi)涵,使讀者容易誤會,無法體會到原文的藝術(shù)價值。
4.2 優(yōu)化策略
4.2.1 忠于原文,注重選詞
在翻譯《論語》的過程中,要始終忠于原文的內(nèi)容表達,特別注意要選擇恰當?shù)脑~語來傳達其準確含義。尤其是在翻譯有特殊文化含義的詞語時,應(yīng)深入理解其在中華傳統(tǒng)中的意義,選擇最貼切的哈薩克語表達。
4.2.2 理解原文的歷史背景
翻譯古代經(jīng)典著作時,必須充分了解文章內(nèi)容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和時代特征。譯者應(yīng)當深入地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特點和價值觀念,這樣才能準確傳達《論語》中蘊含的思想內(nèi)涵。
4.2.3 靈活運用多種翻譯策略
翻譯時需要采用多種策略,依據(jù)具體語境正確選擇歸化和異化策略。在翻譯過程中對于蘊含深厚文化內(nèi)涵的內(nèi)容,可采取直譯加注釋法;翻譯時用直譯表達有困難,則可選擇意譯手段,保障譯文的易讀性。要注意靈活翻譯,切不可過度執(zhí)著于字面意思,造成死譯。
5 結(jié)束語
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翻譯策略中的歸化和異化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沒有絕對歸化的譯文,也沒有絕對異化的譯文,而是歸化策略和異化策略的結(jié)合體,譯者需要結(jié)合具體情況來選擇翻譯策略。
《論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將《論語》翻譯成哈薩克語不僅為哈薩克族同胞搭建了一座直通儒家文化精髓的橋梁,更有助于他們深入了解中華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種文化的浸潤與交融,有力地筑牢了文化潤疆、民族團結(jié)的思想根基,為堅實的文化防線打下基礎(chǔ),讓各民族在文化的紐帶下,更加緊密地團結(jié)在一起,攜手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7版.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6.
[2] 熊兵.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為例[J].中國翻譯,2014,35(3):82-88.
[3] VENUTI L. The Invisibility of the Translator: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5.
[4] 朱潔.影視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J].考試周刊,2011(56):43-44.
[5] 張翼飛.歸化和異化多維選擇在英文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應(yīng)用[J].電影文學,2011(14):159-160.
[6] 周儀,羅平.翻譯與批評[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7] 吐爾遜古力·巴克德別克.目的論視角下《論語》哈譯本對比研究[D].伊寧:伊犁師范大學,2022.
[8] 王力.古代漢語:第1冊[M].4版.北京:中華書局,2018.
[9] 范曉虹.《駱駝祥子》中北京方言詞匯的哈譯研究[D].伊寧:伊犁師范大學,2023.
[10]木拉提·蘇里坦夏力甫,海拉提·木拉提.論語[M].烏魯木齊:新疆文化出版社,2021:11.
[11]金雪濤,迪亞爾別克·阿力馬洪.漢語專有名詞的哈譯方法探析:以《新疆日報》為例[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4,8(4):170-174.
基金項目:伊犁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重點學科開放課題項目“改革開放以來哈薩克語新詞語研究”(項目編號:23ZWY B0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李佳欣(2001-),女,新疆塔城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通信作者:迪亞爾別克·阿力馬洪(1975-),男,哈薩克族,新疆伊犁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哈薩克語言與翻譯。通信郵箱:12819207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