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高校商務英語專業(yè)現代物流管理課程存在的問題,提出融合布魯姆教育目標、課程思政理論和關聯主義學習理論,結合中國視角與本土元素,構建“MOOC+SPOC+翻轉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該模式包含課前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同伴教學及課后項目學習等環(huán)節(jié),通過多維度的教學設計與多元化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確保學生在知識、能力及價值觀方面的全面發(fā)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關鍵詞:布魯姆教育目標;課程思政;關聯主義;MOOC+SPOC+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F25"""""""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6.018
0"引言
隨著全球化和國際貿易的持續(xù)發(fā)展,國際物流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特別是在中國特有的發(fā)展背景下,物流管理不僅是經濟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展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窗口。作為商務英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現代物流管理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在供應鏈管理與物流操作方面技能的重任。然而,現行課程普遍采用西方教材,缺乏中國視角與課程思政元素,導致學生對國內物流行業(yè)的理解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不夠深入。
本文旨在通過融合課程思政與布魯姆教育目標,結合關聯主義學習理論,探索在現代物流管理課程中構建有效的混合教學模式,推動課程改革,提升教育質量,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物流行業(yè)的發(fā)展需求。
1"課程現狀、理論框架和改革思路
1.1"課程現狀分析
目前,現代物流管理課程作為高校商務英語專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實施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材和教學資源缺乏本土化?,F行課程普遍采用西方教材,缺乏中國實際案例與實踐內容,難以充分滿足中國學生的學習需求。
(2)課程思政融入不足。課程對學生思政教育的關注度較低,未能有效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yè)知識的傳授中,忽視了學生對國家物流發(fā)展的認識和民族自豪感的培養(yǎng)。
(3)教學方法單一。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度不高,課堂氛圍相對沉悶,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4)課堂互動不足。由于課時限制,教師難以在課堂中安排充足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缺乏主動性和參與感,尤其是在探討中國物流實踐中的問題時,學生缺乏討論和交流的機會。
1.2"理論框架構建
布魯姆教育目標理論為課程設計提供了系統(tǒng)性的框架,涵蓋認知、情感與動作技能3個領域,認知領域由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6個層次構成,特別強調“創(chuàng)造”作為最高層次的重要性[1]。該理論應用廣泛,能夠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掌握、分析問題及創(chuàng)新能力。
課程思政理念為課程改革提供了思想價值的指引,通過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中國價值觀,課程思政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專業(yè)知識,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意識[2]。
關聯主義學習理論適應現代信息時代的需求,主張通過網絡與節(jié)點間的聯系獲取知識。將該理論與混合教學模式結合,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與自主學習的機會,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知識應用能力[3]。
1.3"改革思路
基于上述理論框架,結合本文作者與教學團隊構建的國際物流概論:全球與中國視角慕課課程中關于中國視角、中國元素及中外比較的課程思政元素,為應對現有課程中的不足,本文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1)教材與教學資源的本土化。引入中國本土物流企業(yè)的案例,開發(fā)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講義和教學資源。
(2)課程思政與專業(yè)教育的有機結合。在課程設計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案例教學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
(3)教學方法的多元化。采用“MOOC+SPOC”模式,豐富教學手段,通過翻轉課堂、小組拼圖、同伴教學、項目式學習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實踐能力。
(4)課堂互動與評價機制的優(yōu)化。通過多樣化的互動形式和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全面素質的發(fā)展。
2"課程改革措施
2.1"重建課程目標
在重建課程目標時,本文結合課程思政與布魯姆教育目標理論,明確了與認知、情感與技能3大領域對應的知識、素質與能力目標。
(1)知識目標。學生應掌握國際物流管理的核心概念與方法,理解全球物流網絡的運作機制,并具備分析和解決實際物流問題的能力。
(2)素質目標。通過課程思政的融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yè)道德,幫助他們在未來的職業(yè)生涯中堅守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通過物流管理教學,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感及道德觀念。
(3)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提升團隊合作與跨文化溝通的技能,增強其在國際物流領域的競爭力。
2.2"重構教學內容
根據課程思政與布魯姆教育目標理論,本課程內容設計為10個模塊,每個模塊涵蓋理論知識、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課程設計融入中國視角和“一帶一路”倡議的物流實踐,結合全球視野,使學生能夠理解中國物流行業(yè)的獨特性和競爭優(yōu)勢。課程基于關聯主義理論構建了國際物流概論:全球與中國視角課程的知識圖譜,展示各章節(jié)的核心知識點及其相互關聯,具體見圖1。
正如圖1"所示,課程內容圍繞國際物流、供應鏈管理、國際貿易理論等核心主題展開。各模塊的子主題相互聯系,展示了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如物流管理與供應鏈管理、國際貿易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相互關系。課程內容從基礎概念到實際操作,再到規(guī)則及法律應用,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通過構建知識圖譜,學習者能夠清晰地理解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掌握從基礎概念到實際應用的全面知識體系。
2.3"構建“MOOC+SPOC+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
課程采用MOOC、SPOC及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學生通過MOOC平臺進行課前自主學習,獲取基礎理論知識;在SPOC部分,通過小組討論與同伴教學法進行深度學習與知識應用;翻轉課堂則重點進行小組拼圖活動與案例分析,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
教師利用超星泛雅平臺通知功能發(fā)布課程安排、作業(yè)截止日期、重要提示等信息以及發(fā)布與專業(yè)相關的實習機會,幫助學生獲取實踐經驗;利用其師生信息交流模塊進行一對一或小組討論、解答疑問,提供學習建議以及對作業(yè)進行個性化點評,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收集學生對課堂創(chuàng)新和老師鼓勵的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感受,并優(yōu)化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包括課前、課中與課后3大環(huán)節(jié),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全程引導,積極促進思想交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案例分析和實際物流管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2.4"融入課程思政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為了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與布魯姆教育目標,課程評價體系由單一的考試成績轉向多元化評價,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過程性評價。通過每周的拼圖活動和項目式學習現代物流中國說課程,綜合評價學生對核心知識及概念的掌握與應用情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合作性評價。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及同伴教學,評估學生的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
(3)終結性評價。通過MOOC平臺的學習參與度、在線測驗成績等,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
在線上考核中,總評成績的30%來自終結性評價,包括視頻學習(30%)、討論參與(10%)、作業(yè)提交(50%)和考試測評(10%)。另一方面,過程性評價結合線上與線下活動,重點圍繞課程的核心概念及主題進行小組拼圖活動和項目式學習。其中,“現代物流中國說”在平時成績中占比為35%(并計入總評的70%)。
圖2顯示,項目式學習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該設計基于布魯姆教育目標、課程思政、產出導向理論、OBE理論及關聯主義理論,強調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入。通過將思政教育與專業(yè)課程結合,活動旨在幫助學生在理解現代物流發(fā)展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該設計不僅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還特別注重學生的溝通、合作、問題解決及技術技能的培養(yǎng),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選擇制作視頻或撰寫研究報告過程中,學生展現了產出導向理論的靈活性,內化了對現代物流行業(yè)的深刻思考與理解,促進了其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提升。為確保學生的深入理解與能力提升,活動分階段進行,提供逐步反饋,符合OBE理論的漸進學習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師生均積極參與評審,強調反饋的重要性,這不僅推動了學生的成長,也深化了課程思政的實踐。
綜上所述,該設計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與技能發(fā)展,成功實現了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專業(yè)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教師通過多元化評價體系,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通過同伴教學鼓勵,參與具有挑戰(zhàn)性的小組項目,以提升高階能力。同時,公正的評分和及時的反饋幫助學生查漏補缺、調整學習策略,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3"結論
本文通過融合布魯姆教育目標與課程思政理念,在現代物流管理課程中探索并構建了一種創(chuàng)新的混合教學模式。通過引入中國視角,采用“MOOC+SPOC+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度,更促進了知識、能力與價值觀的全面發(fā)展。研究結果表明,該教學模式在理論與實踐中均具有顯著意義,為高校課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Anderson"L"W,Krathwohl"D"R.A"taxonomy"for"learning,"teaching,and"assessing:A"revision"of"Bloom's"taxonomy"of"educational"objectives:complete"edition[M].Addison"Wesley"Longman,Inc.,2001.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Siemens"G.Connectivism:"A"learning"Theory"for"the"Digital"Age[J].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