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及競爭激烈的背景下,青少年面臨著種種壓力和挑戰(zhàn),心理韌性是他們適應變化、克服困難、實現(xiàn)個人成長的關鍵能力。家長可以通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培養(yǎng)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孩子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等方面來有效提升孩子的心理韌性,幫助孩子塑造強大的內心世界,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
關鍵詞:家庭教育;親子關系;成長型思維;自我效能感;體育鍛煉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09-0078-03
一、引言
達爾文曾說:生存下來的也許不是最強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聰明的生物,而是能夠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生物。心理學家達科沃斯通過大量調查發(fā)現(xiàn),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和情商,也不是人脈和天賦,而是堅忍不拔的毅力。達科沃斯所提到的堅忍不拔的毅力正是本文所要談論的心理韌性。在社會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及競爭激烈的背景下,青少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成長壓力和挑戰(zhàn),心理韌性是他們適應變化、克服困難、實現(xiàn)個人成長的關鍵能力。
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是指個體在面對逆境時能夠適應、恢復甚至超越的能力。中國積極心理學發(fā)起人、原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1]提出,心理韌性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復原力,也叫心理彈性,是人們在痛苦、挫折、磨難、打擊、失敗、壓力的挑戰(zhàn)之下,能夠迅速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的心理能力,使人能夠堅忍不拔、持之以恒地走下去;二是堅毅力,即面對長遠目標時體現(xiàn)出的努力和耐力;三是創(chuàng)傷后成長,即從失敗中習得成功的經(jīng)驗,從打擊中得到進取的力量。彭凱平[1]指出,有六個重要的特質可以反映出一個人心理韌性的高低,這六個要素可簡化為六種能力,分別是適應力、成長力、抗挫力、積極力、關系力和控制力。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韌性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可以讓孩子在面對挑戰(zhàn)和困難時保持堅韌和樂觀的態(tài)度,從而更好地適應變化和克服困難,是孩子內心強大的秘密。心理韌性高的孩子通常更具有自信心、適應性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能夠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展現(xiàn)出更強的應對壓力的能力。巴頓將軍曾有一句名言: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志,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
反之,如果心理韌性低,孩子在面對困難與挑戰(zhàn)時容易退縮與逃避,內心脆弱。這樣的孩子抗壓能力也較弱,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疾病。
二、家庭教育中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韌性
彭凱平[1]指出,心理韌性有先天的成分,但更多是一種后天的能力,將近70%的心理韌性是后天塑造出來的。那么,家長該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更好地提升孩子的心理韌性呢?
(一)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充滿愛的關系是一個人力量的源泉。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有價值、有人愛,那么他就有走出困境、勇敢成長的力量。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愿意選擇堅強、接受挑戰(zhàn)的內在力量。
與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方法有很多,如接納、尊重、理解、用心陪伴等。在這里主要闡述兩個重要的點。第一,作為父母首先要學會接納孩子。接納是指對當下發(fā)生的一切和你希望的樣子相反的事情不再排斥,承認、接受并尊重事情本來的樣子。接納孩子就是看到孩子身上真實的不完美,并且允許它存在,而不再為此焦慮痛苦。父母要接納孩子有犯錯誤的時候,接納孩子沒有考到你所期待的成績,接納孩子的平凡,接納孩子脾氣不好等方面。
與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第二個重要的點是構建親子間的良好溝通模式。一個很有用的方法就是學會與孩子共情。共情 (empathy)也稱同理心,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對他人的處境作出適當反應的能力。父母在溝通時如何與孩子進行共情呢?首先是學會傾聽。傾聽時家長要保持耐心與專注,要停下手頭上的事情,不要打斷或急于給出建議;用溫和的語氣和表情鼓勵孩子表達,同時給予積極反饋。其次是不評判,對孩子所表達的內容(不管對錯與否)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了解他的真實想法,再引導孩子正確看待事情。最后是換位思考,即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了解他情緒產(chǎn)生的根源,以及情緒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關系大于教育。只有關系建立好了,教育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二)培養(yǎng)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是指個體認為人的智力、能力和品質是可變的素質,是可以發(fā)展的潛力,成功取決于人的實踐和努力。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更愿意挑戰(zhàn)自我。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呢?那就是表揚和鼓勵。不僅要表揚孩子取得的成功,還要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就算沒有取得一個好的結果或者成績。因為孩子付出了努力,也有著努力的愿望與動力,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被肯定與被看見的事情。孩子的行為被正強化之后,慢慢就會形成“成長型思維”,使孩子日后在面對更大的挑戰(zhàn)時也會積極想辦法去應對。
舉一個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成長型思維的例子。孩子說:“媽媽,我不會游泳?!奔议L可以鼓勵孩子說:“你只是暫時還沒學會游泳,等長大一些再去嘗試,媽媽相信你是可以學會的?!?/p>
(三)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個體對自己有效勝任任務的能力感知[2]。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相信自己能通過努力處理好各種事情,并且在生活中會更積極、更主動。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交通感呢?重要的一點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避免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指導和過度關懷,要提升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遇到困難或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時,家長可以協(xié)助孩子一起商討問題解決的方案,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該怎么做。
舉個例子,孩子的房間很亂,不少家長看到后會火冒三丈,然后對著孩子罵罵咧咧:“都這么大了,啥也不會干,連個房間都不會收拾,亂七八糟的,像個狗窩一樣,都不知道你能干什么?!比缓笠贿吜R一邊幫孩子收拾。這一行為的結果是孩子照樣不會收拾,同時可能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啥也不會干的人。正確的做法是家長指引著孩子去收拾,必要時給予協(xié)助,就算孩子收拾得不是很好,也要肯定孩子愿意去收拾的行動。
(四)提升孩子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
心理韌性高的個體通常具有積極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3]?,F(xiàn)在不少青少年出現(xiàn)了情緒問題,甚至有部分孩子出現(xiàn)了自傷行為,原因之一是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家長要注意提高孩覺察情緒、調節(jié)情緒的意識,引導其學習情緒調節(jié)的方法,進而提高心理韌性。
引導孩子學會調節(jié)情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學會合理表達情緒,常見的方法有:通過文字來表達情緒,如寫日記、畫畫等;二是把情緒變成動能,如運動,像打球、跳繩、跑步等;還可以把情緒變成聲能,如唱歌、找人傾訴等。
(五)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人在運動時身體的肌肉活動增強,會刺激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從而增加身體的能量和興奮感,有助于減輕壓力、改善心情。研究表明,體育運動可通過提升自信心、增強社交能力、改善認知功能及提升心理韌性,全面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4]。為此,父母應引導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或者陪著孩子一起進行體育鍛煉。
(六)引導孩子靈活運用3I 策略
3I指的是“I am”“I have”“I can”?!癐 am”指內在資源,是個體內在的力量,包括個人的感覺、態(tài)度和信念,如樂觀的心態(tài)、對未來的希望、自身擁有的良好品質;“I have”指外在資源,即能夠幫助自己的人或者事物,如父母的支持、朋友的陪伴、老師的指導等;“I can”指“我的能力”,即能采取行動來應對當前的困境的能力[5]。家長應該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引導孩子去思考:我擁有怎樣的內在資源、外在資源,以及我當下有哪些能力能幫助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再害怕困難,或者在困難面前退縮。
三、結語
心理韌性是孩子內心強大的“秘密武器”。父母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有責任為孩子提供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成長環(huán)境,提升其心理韌性。同時,家長還要做好家校協(xié)同工作,家校在對孩子心理韌性的培養(yǎng)中形成有效合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彭凱平. 要韌性,不要任性[EB/OL]. 人民郵電出版社公眾號,2024.
[2]胡月琴,甘怡群. 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 心理學報,2008,53(8):902-912.
[3]曾凱琴,張慧慧,簡武義,等. 如何增強青少年心理韌性[J]. 云端,2024(47):70-72.
[4]王力. 體育運動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影響的探究[J]. 當代體育科技,2024,14(31):195-198.
[5]李燁,胡艷華,郜廣存. 家庭功能與中學生心理韌性的關系:同伴關系和情緒調節(jié)自我效能感的鏈式中介作用[J]. 心理月刊,2024,19(21):105-108,113.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