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級德育工作當前存在“說教”的問題,影響著班級管理成效與師生關系。為破解此困境,可引入心理輔導技術。自我開放技術有助于拉近師生距離,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同時激發(fā)改變動力;行為塑造技術以多樣的強化方式,助力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問題外化技術將人和問題分開,能避免學生自責,促進學生客觀看待問題,凝聚智慧攻克問題。綜合運用這些技術,可讓班級德育工作更人性化、更高效,助力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心理輔導技術;班級德育;自我開放;行為塑造;問題外化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09-0073-03
一、引言
班級德育是指在班級這一特定組織中,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道德行為和道德觀念的過程[1]。在當前的班級德育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班級管理的成效。在這些問題中,以“說教”現(xiàn)象較為突出,表現(xiàn)為班主任常把班會課、自習課變成個人的“演講專場”,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單方面輸出海量的道德知識、行為規(guī)范與校規(guī)校紀,從誠實守信、尊敬師長,到文明禮貌、刻苦學習,事無巨細一股腦講給學生。講解過程中,鮮少預留提問、討論的間隙,學生全程處于被動聆聽狀態(tài)。這種教育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考量不同年齡段、性格學生的認知能力差異。小學生活潑好動,以具象思維為主,冗長抽象的說教會讓他們走神;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覺醒,生硬灌輸易激起逆反心理,他們內(nèi)心渴望被平等對待,而非被動接受居高臨下的教導。此外,常態(tài)化的說教讓班主任站在了學生的對立面,師生之間難以構(gòu)建起親近、信任的關系。學生覺得班主任刻板、無趣,不愿敞開心扉交流真實想法,師生間出現(xiàn)隔閡,后續(xù)工作難以開展,影響班級德育工作實效。
要破解這一難題,班主任可在德育工作中適當引入心理輔導技術,豐富德育方法,讓德育重回溫暖、科學的育人軌道,助力學生健康成長。下文將通過具體案例來詳細闡釋。
二、心理輔導技術應用于班級德育工作的實踐
(一)自我開放,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自我開放技術又稱自我暴露技術,是指輔導者在適當?shù)那闆r下,有意識地將自己的相關經(jīng)歷、情感、態(tài)度、觀念等與來訪者分享[2]。自我開放技術的運用有助于拉近咨訪雙方之間的距離,讓來訪者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單的,有人也有過類似的情況,從而更積極地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問題。
班主任可在開展班級德育工作的過程中適當?shù)胤窒碜约旱慕?jīng)歷、情感、想法等,深度共情學生,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更愿意接受自己的教育。實踐表明,自我開放技術在班級德育工作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增進師生關系,通過分享個人經(jīng)歷和感受,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和親和力,由此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師生關系更加親密和融洽。(2)緩解學生壓力,當學生知道教師也曾經(jīng)歷過類似的困擾時,會感到自己并不孤單,從而緩解心理壓力。 (3)榜樣示范,教師分享自己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經(jīng)歷,為學生樹立了積極應對困難和挑戰(zhàn)的榜樣,能激勵學生勇敢面對自己的問題。(4)引導價值觀念,教師在自我開放中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能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案例一:女生小敏和小慧因為一些瑣事產(chǎn)生了矛盾,兩人互不理睬,甚至在班級活動中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對立。班主任劉老師決定運用自我開放技術來解決她們之間的問題。劉老師把小敏和小慧叫到了一起,微笑著說:“我讀書的時候也遇到過和你們類似的情況。當時我和班上一個很要好的同學因為一場班級活動的分工問題鬧了別扭,誰都覺得自己有理,誰也不肯讓步。那段時間,我倆見面都不說話,心里特別難受。后來我仔細想想,覺得為了這么點小事失去一個好朋友太不值得了。于是我主動找她溝通,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她也向我道了歉,我們很快就和好了。我知道你們現(xiàn)在心里都有委屈和不滿,但想想你們之前那么要好,因為這點小矛盾就疏遠了,多可惜呀?!甭犃藙⒗蠋煹脑挘∶艉托』鄱既粲兴?,隨后她們向?qū)Ψ秸f出了自己的內(nèi)心所想,最終化解了矛盾。
從案例一可以看出,自我開放技術的運用使班級德育工作更人性化和個性化,讓教師所傳達的理念更易于被學生接受,從而提升教育效果。在運用該技術開展班級德育工作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相關性:教師分享的經(jīng)歷應與當前班級管理的情境和學生的問題具有較強的相關性,能夠?qū)鉀Q學生的問題或引導班級輿論起到積極作用。(2)時機把握: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自我開放,例如在學生處于困惑、迷茫或者需要鼓勵的時候。(3)正向引導:所分享的內(nèi)容要具有積極的導向,能夠傳遞正能量和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和鼓舞。(4)避免比較:不要通過自我開放來暗示學生不如自己過去做得好,以免引發(fā)學生的反感或自卑心理。(5)后續(xù)引導:自我開放后,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后續(xù)的引導和教育,幫助他們將獲得的感悟轉(zhuǎn)化為實際的行動。
(二)行為塑造,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
行為塑造技術是一種通過逐步引導和強化個體的特定行為,使其逐漸接近并最終形成預期行為模式的方法[2]。它基于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原理,即通過行為產(chǎn)生的后果(獎勵或懲罰)來增加或減少某種行為發(fā)生的頻率。在行為塑造中,最初只對與目標行為相近的行為進行強化,隨著個體行為不斷接近預期的目標行為,強化的標準也逐漸提高,最終使個體形成新的或更接近理想狀態(tài)的行為模式。
行為塑造技術在班級德育工作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培養(yǎng)良好習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諸如按時完成作業(yè)、遵守紀律、積極參與課堂等良好習慣;增強自信心,當學生的積極行為逐步得到強化和塑造,他們會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營造積極氛圍,促進班級整體形成積極向上的氛圍,學生之間相互影響,共同進步。
案例二:在某班級中,很多學生的書桌雜亂無章,不僅影響學習效率,也不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班主任張老師決定運用行為塑造技術來幫助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某天,當張老師觀察到有幾位學生的書桌比平時稍微整齊一點,立即當著全班的面表揚了他們:“我注意到這幾個同學的書桌比昨天整齊了一些,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繼續(xù)保持哦!”這種公開表揚讓學生感到被關注和認可,從而產(chǎn)生了積極的情緒體驗。當這幾名學生能夠連續(xù)幾天都把書本擺放整齊后,張老師給他們每人一張小貼紙作為獎勵,并說:“你們已經(jīng)能把書本整理好了,真不錯!如果能把文具也擺放整齊,那就更棒啦!”(提高了對學生的要求,同時給予明確的指導)當學生不僅能整理好書本和文具,還能把桌面上的其他物品也擺放有序時,張老師給他們每人頒發(fā)了一張“整理小能手”的獎狀,并在班級的“光榮榜”上貼上學生的照片。這一做法進一步鞏固了學生的良好行為,其他學生也紛紛效仿,班級中書桌擺放的情況得到了明顯改善。
從案例二可以看出,運用行為塑造技術的關鍵在于:(1)及時強化:在學生表現(xiàn)出哪怕是微小的向目標行為靠近的舉動時,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獎勵,讓學生明確知道自己的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值得保持的。(2)逐步提高要求:隨著學生的行為不斷改善,逐步提高對行為的標準和要求,使學生不斷挑戰(zhàn)自己,逐步接近最終的目標行為。(3)多樣化的強化方式:采用公開表揚、贈送小貼紙、頒發(fā)獎狀等多種形式的強化手段,增強強化的吸引力和效果。(4)榜樣示范:通過對個別學生的獎勵,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激發(fā)群體的積極行為。
總之,班主任運用行為塑造技術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班級德育工作效果。
(三)問題外化,促發(fā)改變
問題外化是敘事心理治療的一種重要方法,它強調(diào)將人和問題分開,打破了傳統(tǒng)心理學把問題內(nèi)化于個體自身的視角,認為問題是獨立存在的,人不等同于問題[3]。在班級德育工作中,問題外化技術具有以下作用:避免學生將問題歸咎于自身的性格、能力等內(nèi)在因素,從而減輕心理負擔,增強改變的信心;促進學生客觀看待問題,而不是被問題所束縛;當問題被視為外在可解決的對象時,學生會更積極地尋求解決辦法。
案例三:在某班級的自習課上,學生們交頭接耳,聲音此起彼伏。有的學生隨意離開座位,在教室里走來走去;還有的學生偷偷玩起了小玩具。這導致自習課的效率極其低下,很多學生作業(yè)不能按時完成。班主任張老師在一次班會上,表情嚴肅但語氣平和地說道:“同學們,最近咱們班來了一個特別調(diào)皮的‘搗亂小精靈’,它總是在自習課的時候跑出來搗亂。只要它一出現(xiàn),教室里就充滿了嘈雜聲,大家都沒辦法靜下心來學習。老師知道,這不是大家故意的,而是這個‘搗亂小精靈’在使壞。今天,咱們就一起來想想辦法,看看怎么把這個‘搗亂小精靈’徹底趕走,讓我們的自習課恢復安靜和高效。”張老師引導學生們討論:“大家先來說說,這個‘搗亂小精靈’一般什么時候最活躍?”學生甲說:“當老師不在教室的時候,它就特別猖狂?!睂W生乙說:“有時候作業(yè)太難,大家不會做,它也會趁機搗亂?!睆埨蠋熇^續(xù)問道:“那‘搗亂小精靈’出現(xiàn)后,給我們帶來了哪些不好的影響呢?”學生丙說:“因為它搗亂,我作業(yè)總是寫不完,回家還得繼續(xù)寫,都沒時間玩了?!睆埨蠋熆偨Y(jié)道:“看來這個‘搗亂小精靈’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麻煩。那大家一起想想,有什么好辦法能把它趕走呢?”大家開始踴躍獻策。有的說制定嚴格的自習課規(guī)則,誰違反就懲罰誰;有的建議選出幾位紀律監(jiān)督員,專門監(jiān)督大家的行為;還有的說可以制定“安靜獎勵制度”,表現(xiàn)好的同學能得到小獎勵。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師生一起按照制定的規(guī)則和辦法執(zhí)行。每當自習課開始,學生們都會互相提醒要警惕“搗亂小精靈”的出現(xiàn)。紀律監(jiān)督員認真負責,及時提醒違反紀律的同學。因為有了“安靜獎勵制度”,大家都努力保持安靜,爭取獲得獎勵。一段時間后,自習課的紀律有了顯著改善,教室里變得安靜有序,學生們能夠高效地完成作業(yè)、復習功課,成績也有所提升。
從案例三可以看出,運用外化技術解決班級問題的優(yōu)勢在于:(1)外化問題,引發(fā)關注:將自習課紀律差的問題具象化為“搗亂小精靈”,這種形象化的表述更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讓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和嚴重性。(2) 避免個體指責,增強集體意識:避免了直接針對學生個體的指責,減輕了學生的抵觸情緒。同時,強調(diào)是共同面對這個外在的“敵人”,增強了學生們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3)激發(fā)深入思考,探尋原因:引導學生積極討論“搗亂小精靈”出現(xiàn)的原因,促使他們深入思考問題的根源,而不僅僅是表面現(xiàn)象。(4)共同出謀劃策,提升參與感:鼓勵大家一起想辦法,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參與感和主動性。
三、結(jié)語
在班級德育工作中,傳統(tǒng)說教模式的弊端已然凸顯,桎梏著學生成長與班級管理的優(yōu)化,而心理輔導技術宛如一把把精巧的鑰匙,為困境中的德育工作打開了新的大門。自我開放技術,能讓教師以真誠袒露的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賦予德育人性溫度;行為塑造技術能為學生的良好習慣塑形;問題外化技術能巧妙化解學生的抵觸情緒,凝聚集體智慧攻克德育難題。
將這些心理輔導技術融入班級德育工作,不僅能巧妙化解眼前的棘手問題,更能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促進健康人格的培育。班主任手握這些 “秘籍”,便能化身為靈動溫暖的“心靈捕手”,提升德育工作實效,助力學生健康成長、穩(wěn)健前行。
參考文獻
[1]崔景貴. 論班級心理教育與班級德育[J]. 吉林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1(3):27-28.
[2]陳超武. “雙面學生”困境如何突圍?——心理咨詢技術在班主任談話中的運用例談[J].中小學德育,2021(12):63-65,62.
[3]陳愛忠. 心理輔導視野下的班級德育策略[J]. 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69-70.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