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學科教學有利于學生依據個人理解整合課程知識,構建多個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并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是小學課程體系中的基礎學科,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發(fā)揮數學學科的基礎作用,引導學生圍繞特定主題進行跨學科知識的整合與應用,以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分析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現(xiàn)狀,闡述了跨學科教學法對小學數學課堂的促進作用及其具體的應用策略,旨在借助跨學科教學的優(yōu)勢構建高質量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并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跨學科;教學方法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xiàn)狀分析
(一)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部分教師仍沿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法,圍繞主要數學知識點進行逐一講解后,組織學生進行書面習題訓練或階段性的測試,以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沒能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導致學生缺乏自主探究的機會。在教師單向的知識講解中,學生大多只能從學科知識的角度淺層學習數學概念、運算法則及運算方法,很難獲得數學思維、學習能力以及數感、量感、空間觀念等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單一的教學方法未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數學學習體驗,會影響小學數學課堂育人功能的發(fā)揮。
(二)學生思維容易受限
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將教材作為主要教學依據,嚴格依據教材的設置進行教學,無形中向學生灌輸了嚴格的學科界限。久而久之,在思考數學問題或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被禁錮在特定的學科甚至特定的單元與章節(jié)中,只會潛意識地搜索現(xiàn)有的數學知識儲備,局限性地從數學課堂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嚴格的學科界限,導致學生僅從數學角度思考分析數學問題,對數學或生活問題的認知不夠全面、不夠深刻[1]。這種有著學科界限的數學課堂將學生的思維局限在了一定的范疇內,導致學生無法充分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思維發(fā)展的廣度與深度受到了限制。
(三)知識應用價值不高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應重點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彰顯自身應用價值。然而當前小學數學課堂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緊密度待提高,部分教師將教學重點投入了數學學科知識的傳授中,偏重學生對數學概念及運算規(guī)則的生硬記憶,忽視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個性化理解與應用。這種狀況下學生很難自主將數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探索出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方法。這樣一來,小學數學教學就停留在理論探究階段,忽略了實踐應用的重要性。
二、跨學科教學法對小學數學課堂的促進作用
(一)助力教法多樣化
不同學科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鐚W科教學能將各學科的優(yōu)勢教學法整合在一起,豐富課程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創(chuàng)新教學組織方式??鐚W科教學法的應用能將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入小學數學課堂上,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法,助力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跨學科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會立足課堂問題,分析所融合的學科的特點,優(yōu)化數學知識的展現(xiàn)形式,創(chuàng)新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解決課堂問題的效果。例如,信息技術與數學的融合能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法及互動式教學法;美術學科與數學的融合能引入操作式教學法;勞動教育與數學的融合能引入實踐教學法;等等[2]。
(二)促進課堂開放化
跨學科教學是一種綜合性、開放性的教學方法。跨學科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能拓展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探究范疇,促進數學課堂教學的開放化??鐚W科教學中,教師不再將數學教材作為主要教學依據,而是以數學問題為中心,組織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fā)學生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多學科知識儲備,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分析和理解數學問題,使學生從個性化的視角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鐚W科教學的應用能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開放性,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探索空間,幫助學生沖破嚴格的學科界限,促進學生自身的發(fā)展。
(三)提升教學實用性
小學數學課堂上,跨學科教學法的應用大多以生活話題為引,教師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引發(fā)學生一系列的思考探究,使學生借助多學科知識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鐚W科教學中,教師大多會從貼近學生生活的視角出發(fā),選擇與數學課程內容相關的現(xiàn)實問題作為跨學科教學的主題,引導學生建立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聯(lián)系,整合多學科內容,鼓勵學生運用現(xiàn)有的融合性知識不斷嘗試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使學生能將在數學課堂中學到的知識真正用到實處,從而提升數學課堂的實用價值。
三、小學數學課堂中跨學科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一)與語文學科融合,打造趣味課堂
數學是理科中的代表,而語文則是文科中的典型。小學數學課堂與語文學科融合能避免數學課堂過于理論化、生硬化,賦予數學課堂濃厚的趣味性,改變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刻板印象,激發(fā)學生探究數學的熱情。在數學與語文學科的融合中,教師可具體分析數學課程內容的特征,找到與數學知識相關的語文素材,以語文素材突出數學課程的人文性特點,營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驅動下全身心投入數學問題的探究中,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3]。
以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的教學為例,課程要求學生感受克、千克兩個質量單位及其換算,通過親手操作測量工具,學會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表示不同物品的重量。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教師可引入生動的語文小故事,開啟質量探究之旅。課堂開始環(huán)節(jié),教師講述“曹沖稱象”的故事,并以視頻動畫的方式展示曹沖所提出的稱象的方法,然后指導學生準備材料,模擬曹沖稱象的具體過程。在故事的啟發(fā)下,教師指導學生在水盆中放入一個船的模型,然后把一個重物(以千克計量)當作大象放到小船模型上,并將下沉的水位線標識出來。取出重物后,教師組織學生將零碎的小物品(以克計量)投入模型船中,直至船再次下沉至標識線,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逐一測量小物品質量,其質量之和即“大象”的質量。數學與語文學科的融合能激活學生的探索興趣,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與科學學科融合,培養(yǎng)探索精神
現(xiàn)實生活中,科學與數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茖W的應用通常需要數據支撐,通過運算或數據分析論證科學方法的有效性。小學數學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融入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求知、求真以及積極探索的精神。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立足課程內容,引入科學話題,指導學生以自主探究或小組合作的方式搜集與科學話題相關的數據,啟發(fā)學生以深度思考的方式分析數據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借助科學話題助推學生深度學習。
以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折線統(tǒng)計圖”的教學為例,學生需要了解折線統(tǒng)計圖的特點并能根據數據進行分析與預測。教師可引入科學問題,組織學生深入探究折線統(tǒng)計圖的特征。課前,教師可布置任務,要求學生搜集當地近十年的氣溫與降水的相關數據。課堂上,教師可要求學生將所搜集到的數據分別整理成兩幅折線統(tǒng)計圖,然后圍繞折線統(tǒng)計圖分析當地的氣候變化趨勢。分析過程中,教師可嘗試引入原因分析,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與探究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最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就折線統(tǒng)計圖的顯示及原因分析,預測當地未來兩年的氣候走向,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數學與科學學科的融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意識。
(三)與信息技術融合,優(yōu)化探究方式
隨著教育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在各個學科教學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滲透。它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能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豐富數學課堂的教學手段,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升級。小學數學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挖掘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優(yōu)勢,豐富數學知識的展現(xiàn)形式,增加數學課堂中的人機互動機會,彌補學生空間想象的不足,為學生提供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問題的探究中,促使學生充分發(fā)揮數學潛力,從而優(yōu)化學生的數學探究方法[4]。
以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大數的認識”的教學為例,學生首先需要認識大數,初步掌握大數的正確讀法。在這一重點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便可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游戲化教學,調動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的游戲功能展示多組九宮格,每格正面標注著分值,背面則是一個大數。分值與大數的讀數難度成正比。教師需將班級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各小組可通過點擊“抽取”按鈕,隨機選擇所要讀的大數,當被點中的格子翻轉過來后,學生需要在給定的時間內準確讀出顯示的數。讀數正確的增加相應的分值,讀數錯誤或未能讀出的扣掉相應的分值。比賽結束后,得分最多的小組即為獲勝。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營造熱鬧的游戲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驅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優(yōu)化學生的探究方式。
(四)與美術學科融合,深化課程理解
幾何是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幾何與美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美術學科與小學數學課程的融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幾何直觀素養(yǎng),加深學生對幾何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對幾何知識的創(chuàng)新應用。小學數學教師可將美術學科知識技能引入幾何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直觀的美術作品入手,抽象出一般性的幾何圖形,促使學生利用美術知識技能深入分析幾何現(xiàn)象,總結幾何圖形的特征與規(guī)律,深化學生對幾何知識的理解應用,促進課堂教學效果提升。
以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一)”
的教學為例,學生需要掌握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概念,初步了解軸對稱圖形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軸對稱圖形在諸多民間美術工藝中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教師可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融入民間美術工藝,組織學生深度理解軸對稱圖形。在課堂開始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引入簡單的剪紙技藝,借助簡單的剪紙圖案如“囍”字、扇面等,幫助學生感知軸對稱圖形,形成初步的概念。在尋找對稱軸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展示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馬勺臉譜,組織學生繪制出馬勺臉譜的對稱軸,并利用對稱軸進一步判斷該圖形是否為軸對稱圖形。課程結束后,教師可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利用軸對稱圖形設計一個寓意團結和諧的班標,啟發(fā)學生將美術創(chuàng)意融入軸對稱圖形的應用中,從而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程度,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五)與勞動教育融合,強化知識應用
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勞動習慣的黃金時期。小學數學教師要加強勞動教育與教學課堂教學的融合,借助勞動教育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而勞動又是生活的常態(tài)。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勞動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數學實踐,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勞動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的同時,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創(chuàng)新應用[5]。
以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的教學為例,學生需要掌握小數乘法的運算及應用。課程結束后,教師可組織一場勞動技能實踐課程,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為了使學生理解家長每天做飯的不易,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自主制作一頓晚餐,以自己的勞動實踐回報父母。學生需要親自買菜并記錄所買食材的單價。在晚餐的準備過程中,學生要記錄所用食材的量,將食材用量與單價相乘計算出每種食材的花費,如醋溜土豆絲所用土豆質量為0.8斤,單價為2.5元,因此這道菜的花費為0.8×2.5=2元;牛肉炒芹菜所用牛肉質量為0.4斤,單價為32元,牛肉的花費為0.4×32=12.8元,所用芹菜的質量為1.2斤,單價為3.5元,芹菜的花費為1.2×3.5=4.2元,因此這道菜的花費為17元。這種勞動教育能促使學生以實踐操作的方式感知數學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要價值,在勞動體驗中掌握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
總而言之,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打造開放性的數學探究空間,融合多學科知識開展數學教學,將其他學科的教學優(yōu)勢引入數學課堂中,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與思維模式,使學生在數學主題的探究中建構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深化對社會問題的分析,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實現(xiàn)育人目的。
[參考文獻]
[1]范韋莉,呂林海.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施要點[J].教學與管理,2024(32):35-38.
[2]王翠碧.小學數學跨學科融合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讀寫算,2024(34):79-81.
[3]李典勇.淺析跨學科主題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名師在線,2024(31):76-78.
[4]張靜麗.跨學科整合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J].讀寫算,2024(33):97-99.
[5]梁麗珍.小學數學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30):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