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做好教材對接、組織主題研討、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家校共育的角度,滲透勞動教育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生動的勞動實踐情境,讓學生在探索性實踐學習中培養(yǎng)學科認知和勞動技能。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勞動教育;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5)04-0068-03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勞動內容。教師整合教材中的勞動資源,結合學生生活實踐設計滲透勞動內容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案,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勞動鍛煉的機會,這對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現(xiàn)實意義。通過做好教材對接、組織勞動主題研討、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優(yōu)化家校勞動教育實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多感官參與中體悟勞動精神、勞動價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價值觀,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一、做好教材對接,滲透勞動意識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勞動資源,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梳理、整合系統(tǒng)性勞動內容,組織多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各項活動中培養(yǎng)勞動意識和勞動審美能力。
(一)整合教材上的勞動資源
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與勞動教育高度契合,教師深入解讀教材內容,探尋兩者之間的諸多聯(lián)系,有利于順利完成勞動教育的滲透[1]。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和法律知識的普及等,都需要以真實的生活案例為載體。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勞動經歷,組織蘊含勞動元素的學習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勞動興趣,使他們獲得更多啟迪。
例如,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四年級教材中涉及許多勞動內容,如上冊第二單元中包括“少讓父母為我操心”“這些事我來做”“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等,下冊第三單元包括“我們的衣食之源”“這些東西哪里來”“生活離不開他們”。教師可以深入研究教材,引導學生觀看勞動圖片,閱讀勞動故事,介紹勞動經歷,從而將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勞動教育結合,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教學互動中,從而對勞動教育有更多認識。然后,教師在課堂上組織一些勞動活動,如模擬做家務、搬運重物等,讓學生親身感受勞動的艱辛,進而理解父母勞動的不易。如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可以使學生親身經歷勞動歷練,獲得更深刻的感知。
(二)以實踐滲透勞動審美
對勞動的感知能力、欣賞能力、評價能力、操作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都屬于勞動審美能力的范疇,勞動審美的核心是對勞動美的感受和體驗能力[2]。缺乏這種能力的人將無法感知和欣賞勞動的美,極易對勞動產生厭煩情緒。教師在組織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時,不妨從勞動審美的角度進行內容滲透,創(chuàng)設真實的實踐勞動情境,讓學生在各種探索性實踐中掌握一定的勞動知識,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提升勞動審美能力。
四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基礎勞動能力。以“這些事我來做”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圍繞家務勞動展開教學設計,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疊衣服的家務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疊得更快、更整齊。在這一過程中,有疊衣服經驗的學生明顯動作更為流暢,能夠更快完成任務。比賽結束后,教師可以采訪獲勝隊伍:“你是什么時候開始學疊衣服的?你學疊衣服的動機是什么?你有什么疊衣服的技巧?你贏得比賽的感受是什么?”獲勝小組的回答勢必會為其他學生帶來一些啟發(fā),同時,各小組會紛紛交流不同家務勞動的操作技巧和勞動感受。這樣教師通過組織現(xiàn)場勞動比賽,成功調動了學生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勞動體驗更為深刻,由此形成的勞動審美也會更鮮活。
二、組織主題研討,感受勞動魅力
在設計道德與法治主題內容時,教師可以適時推出講述生活勞動故事、組織實踐勞動研討等勞動主題研討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分析勞動案例、設計勞動方案、梳理勞動技巧、分享勞動感受等,深化勞動體驗,構建系統(tǒng)的勞動認知體系。
(一)講述生活勞動故事
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包含勞動審美觀的相關內容。因此,教師可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滲透一些生活勞動內容,包括班級衛(wèi)生值日、家務勞動、生活自理等,以促進對學生勞動審美觀的培養(yǎng)。四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生活勞動經驗,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勞動基礎,適時開展講述生活勞動故事的主題活動,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勞動經歷,以及在勞動過程中獲得的勞動感悟、習得的勞動技能。
以“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幾組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內容進行“看圖說話”。在學生講述生活勞動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勞動經歷講一講自己的勞動成果和勞動體驗。學生根據親身勞動經歷所講述的故事很真實,感觸也很深刻。有的學生講述勞動帶來的意外收獲,有的學生講述勞動感觸,學生們的參與熱情不斷高漲,課堂研討氣氛逐漸熱烈。這一講述勞動故事的任務,引導學生紛紛進入故事分享環(huán)節(jié),講述自己為家庭做出的貢獻,可以使學生從講述和討論中獲得成長的力量,從而大大提升教育成效。
(二)組織實踐勞動研討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適時融入勞動研討內容,引導學生挖掘實踐操作中應用的學科知識,可以強化學生對學科知識應用場景的理解。在設計實踐勞動研討主題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掌握靈活運用知識的技巧,自覺提高道德品質和思想覺悟[3]。
在日常生活中廣告隨處可見,學生對其有一定了解。因此,在講授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正確認識廣告”時,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各種廣告場景,為學生普及廣告的多種形態(tài)、功能,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引導學生辨別和篩選有用的信息,并從城市“牛皮癬”的角度滲透勞動教育內容,要求學生思考、討論如何杜絕電線桿小廣告、家門口小廣告、汽車小廣告等不良現(xiàn)象的產生,以及清理這些小廣告的辦法。對此,學生積極響應,紛紛加入討論活動。教師可對學生的見解給予肯定,并適時布置實踐任務,鼓勵學生主動清理家門口的小廣告,并探索快速清理技巧,為學生制造更多勞動實踐機會。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將清理的小廣告帶到學校來,作為勞動成果進行展示。
三、開展實踐活動,收獲勞動體驗
道德與法治教學離不開生活實踐的支撐[4]。為了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勞動知識融入道德與法治學科活動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接受勞動教育的機會。
(一)設計日常勞動活動
道德與法治學科包含豐富的勞動內容。教師可以推出“設計日常勞動方案”的活動,發(fā)動全體學生共同制訂班級值日制度,以提高學生主動完成勞動任務的積極性。考慮到學生對日常勞動內容較熟悉,教師結合日常勞動進行思想教育,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學科對接的機會,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勞動觀有重要幫助。
四年級的學生自制能力不強,雖然能夠意識到班規(guī)的存在,但還不了解班規(guī)對學習和生活產生的深刻影響。因此,在講授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我們的班規(guī)我們訂”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回憶最近班級出現(xiàn)過哪些問題,并發(fā)表對班規(guī)作用的看法。學生紛紛指出紀律不好、衛(wèi)生不達標等問題,并意識到完善的行為準則和獎罰制度對日常行為的約束作用。于是,教師可出示現(xiàn)有班規(gu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對其進行補充和修改。各小組初步擬定班規(guī)內容后向全班展示,由全體學生舉手表決通過或繼續(xù)完善。為強化勞動體驗,教師可布置日常勞動任務,要求有勞動任務的學生現(xiàn)場示范,其他同學觀摩評價,現(xiàn)場糾正不正確的做法,勞動教育效果逐漸呈現(xiàn)出來。
(二)提升主觀勞動意識
為了提升學生的主觀勞動意識,教師可以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知識,并設計多元化、多樣性的自主探究和團隊協(xié)作活動,以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例如,教師在講授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我們所了解的環(huán)境污染”時,可出示日常生活常見的塑料袋、塑料盒等塑料制品,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哪些物品的材質是塑料,以及這些物品為什么會被廣泛使用。學生會積極討論交流,列舉更多塑料制品的名稱以及它們帶給人們的便利。這時,教師可繼續(xù)用圖片向學生展示這些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介紹這些塑料垃圾對大自然和人類造成的危害,并要求學生思考如何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有的學生建議用玻璃或硅膠代替一次性塑料餐盒,有的學生建議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結合本課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出一期宣傳環(huán)保的黑板報、設計家庭“減塑”方案、制作環(huán)保宣傳單等勞動任務,讓環(huán)保行為落到實處。
四、促進家校共育,培養(yǎng)勞動習慣
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設計的訓練任務,教師要有家校共育的意識,與學生家長進行多重交流,尋找更多勞動教育的契機,促進學生勞動意識的樹立、勞動技能的掌握、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5]。
(一)促進家校勞動教育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與家長溝通,邀請家長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定的勞動條件,督促學生完成勞動任務,從而幫助學生順利進入勞動狀態(tài),為學生獲得勞動體驗提供助力。在勞動任務選擇、勞動目標設定、勞動要求設計、勞動成果評價過程中,教師也可邀請家長加入,幫助孩子理清勞動程序,為勞動任務的順利達成奠定基礎。
例如,在講授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低碳生活每一天”這部分內容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相關勞動任務:觀察家長的日常行為,記錄他們的環(huán)保行為和不環(huán)保行為,同時搜集、整合相應的解決辦法,并勸家長低碳出行、減少廢棄物產生等。為了使學生能夠順利展開學習探索,教師應事先與家長做好溝通,邀請家長配合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部分家長的生活習慣一時難以改變,教師可鼓勵學生以書信的形式與家長進行溝通,清晰表達環(huán)保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協(xié)助父母進行改正的決心,從而為環(huán)保和資源節(jié)約做出自己的貢獻。如此,教師通過主動與家長溝通,設計日常勞動任務,將學生帶入特定勞動場景,可以使學生主動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二)培養(yǎng)生本勞動習慣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教師可以基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差異,設計具有層次性的勞動任務清單,并要求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選擇一個或多個勞動任務進行實踐。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監(jiān)督,不斷激勵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支持和幫助。
例如,在講授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變廢為寶有妙招”后,教師可以設計課后多樣化勞動任務清單:利用課余時間,將家里、教室里的垃圾進行分類,把可回收垃圾送到廢品站;制作家庭垃圾調查表,探索減少垃圾產生的方法;利用廢舊物品創(chuàng)作不同形式的藝術品。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學生可選擇一項或多項任務進行探索實踐。對于勞動態(tài)度認真、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教師要給予表揚,幫助學生樹立堅持勞動的信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
五、結束語
勞動教育資源豐富,與道德與法治學科有諸多結合點,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內容,讓學生在學科學習活動中學習勞動知識、樹立勞動意識、掌握勞動技能,符合學生成長需求和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考慮到學生的勞動基礎較弱,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捕捉合適的教育機會,借助多種勞動形式、勞動內容進行勞動教育,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實現(xiàn)綜合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鮑業(yè)楚.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研究[J].教育藝術,2024(3):61-62.
施彬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勞動教育的實踐[J].亞太教育,2023(12):76-78.
陳曉梅.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勞動教育的路徑[J].華夏教師,2023(26):67-69.
唐秋蘭.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4(3):46-48.
賈智芝.“雙向耦合”視角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和勞動教育的聯(lián)合驅動策略[J].新教育,2024(S1):49-50.
作者簡介:李麗英(1976.8-),女,福建壽寧人,任教于福建省壽寧縣清源中心小學,一級教師,
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