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在運動后使用筋膜加壓帶對普通男大學生下肢股四頭肌延遲性肌肉酸痛的影響。方法:選擇8名健康非體育專業(yè)男大學生,年齡(19.5±1.20)歲,受試者的雙側下肢分別為加壓組和對照組。進行模擬延遲性肌肉酸痛的運動后,測試受試者在運動前、運動后即刻及運動后24、48h各時間段的主觀疼痛、關節(jié)活動度、最大等動肌力。結果:(1)運動造模后即刻、24h及48h后兩組在關節(jié)活動度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2)運動造模后即刻加壓組的主觀疼痛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并在24h及48h后更顯著(P<0.01)。(3)運動造模后即刻、24h及48h后加壓組較對照組在延遲性肌肉酸痛(DOMS)后的肌力下降現(xiàn)象具有一定保護作用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4)結果表明,DOMS后使用筋膜加壓帶干預能夠減輕運動后的肌肉酸痛現(xiàn)象,但不具有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和緩解肌力下降的作用。
關鍵詞:筋膜加壓帶;延遲性肌肉酸痛;加壓;運動康復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Post-Exercise Application of Tissue Flossing on DOMS
ZHOU Xuxiang" XU Yum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ascia compression band on delayed muscle soreness of quadriceps femoris in lower limbs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 after exercise. Methods : Eight healthy non-sports male college students, aged (19.5 ± 1.20) years old, were selected. The bilateral lower limbs of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compress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exercise of simulating delayed muscle soreness, the subjective pain, joint mobility and maximum isokinetic muscle strength of the subjects were tested before exercise, immediately after exercise and at 24 and 48 hours after exercise. Results : (1)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joint mobi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mmediately after exercise modeling, 24 hours and 48 hours after exercise modeling (Pgt;0.05).(2)The subjective pain of the compression group immediately after exercise modeling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lt;0.05), and was more significant after 24 h and 48 h (Plt;0.01). (3)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ressure group had a certain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decrease of muscle strength after DOMS immediately, 24 h and 48 h after exercise modeling,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gt;0.05).(4)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se of fascia compression band therapy after DOMS can reduce the phenomenon of muscle soreness after exercise, but it does not have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joint mobility and alleviating muscle strength decline.
KeyWord:Tissue flossing;Delay onset muscle soreness;Compressionl;Exercise rehabilitation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周栩翔 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省 杭州市 310000
徐玉明 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省 杭州市 310000
zhouxuxiang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China
xuyuming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China
中圖分類號:G806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9.000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202310346062);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計劃(新苗人才計劃)(2023R445020)。
備注:1
作者簡介:周栩翔(2003—),男,大學本科,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體能訓練。
普通作者:徐玉明(1969—),男,博士研究生,正高級-教授; 研究方向為體適能與運動健康管理。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項目編號:202310346062);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計劃(新苗人才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3R445020)
作者簡介:周栩翔(2003-),男,浙江溫州人,本科在讀,無職稱,研究方向:體能訓練;徐玉明(1969-),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體適能與運動健康管理。
延遲性肌肉酸痛(DOMS)是指在進行一次性大強度運動后的24h-72h之間運動肌產生不同程度的酸痛,并伴隨僵硬、腫脹和肌力下降等癥狀的現(xiàn)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們未適應高強度、高功率或離心運動所導致的。故尋找減少DOMS發(fā)生或縮短肌肉酸痛時間的方法一直以來競技體育和運動康復的研究熱點之一。
而筋膜加壓帶是一種在短期內進行加壓治療的一種新型手段,在Sven Kruse的推廣下,被廣泛運用于康復師以及運動員中。先研究表明其在治療肌肉疼痛和損傷[1][2]、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3][4]等發(fā)揮出明顯作用。但目前缺少筋膜加壓帶對降低DOMS發(fā)生、緩解其癥狀以及加速其恢復是否具有功效的證明,故本研究旨在探討筋膜加壓帶是否能改善運動后DOMS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和功能受損。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招募杭州師范大學非體育專業(yè)普通男大學生8人。受試者一般體格檢查正常,無下肢損傷史,近6個月內無經常參與體育活動。并且在實驗前一周和實驗期間均不可參加其他體育活動、接受其他干預治療。受試者基本情況見表1
1.2設計
研究采用隨機自身對照下肢對照試驗[5]。在分組前需判斷受試者的優(yōu)勢肢,本實驗的優(yōu)勢肢為受試者在踢球運動中的慣用腳[6]。
實驗將受試者的雙側下肢分別分為加壓組和對照組,加壓組和對照組的形成采用隨機抽取不透光紙箱中的數(shù)字獲取,其中單數(shù)號碼為干預非優(yōu)勢肢,雙數(shù)號碼為干預優(yōu)勢肢。隨后通過相同的運動建模程序誘發(fā)下肢股四頭肌產生延遲性肌肉酸痛。造模后即刻加壓組采取筋膜加壓帶干預的方法,對照組無任何干預處理。實驗基線值的測量在受試者正式進行造模前一天完成,并收集兩組在造模后即刻、24h及48h三個時間點的相關指標。
1.3運動造模方式
本實驗參考以往誘導DOMS的造模方式[7][8],受試者在充分熱身后進行每組15次行進間蛙跳加每組30次的原地負重半蹲跳練習,兩練習間歇120s,共進行10組,組間歇120s。
1.4筋膜加壓帶干預方式
受試者在按摩床上處于坐位,將筋膜加壓帶纏繞在髂前上棘和髕骨遠端之間三分之一的區(qū)域周圍,治療時需先將筋膜加壓帶拉伸至原本長度的1.5倍使壓力恒為定值約為200mmHg[9],然后將筋膜加壓帶從遠端向近端包裹大腿,纏繞每一圈與加壓帶的前一部分重疊50%。接下來,受試者進行10次深蹲。隨后解開筋膜加壓帶,該過程在2分鐘內進行,然后休息2分鐘,再次重復,一共進行3次[10][11]。
1.5測試指標
1.5.1關節(jié)活動度
本研究采用膝關節(jié)主動的關節(jié)活動度作為評估下肢股四頭肌肌肉靈活度的指標(ROM)。受試者需俯臥在按摩床上,膝關節(jié)全伸的角度定義為0°。關節(jié)量角器的固定臂沿股中部,活動臂沿腓骨。受試者在測試時需盡可能屈曲膝蓋,同時測試人員移動量角器的活動臂,在達到極限時停止移動并讀數(shù)。
1.5.2肌肉疼痛感
本研究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價肌肉的疼痛程度。量表為一條10cm的標尺,“0”代表無痛,“10”代表疼痛無法忍受,受試者根據(jù)自身疼痛水平標出自身此刻的疼痛水平。在測量該指標時受試者需采用屈膝半蹲的形式進行測量。
1.5.2等速肌力
等速肌力測試采用CON-TREXW等速肌力測試與訓練系統(tǒng)(德國),測試時受試者需平穩(wěn)坐在座椅上,股骨外上髁對齊設備旋轉軸軸心位置,阻力臂被固定在小腿下三分之一處。受試者再熟悉動作模式并充分熱身后以60°/s的角速度進行5次股四頭肌向心等動收縮。其角度選擇的主要原因是60°/s的峰值力矩能代表絕對力[12]。
1.5.3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處理和統(tǒng)計分析,進行正態(tài)分布(K-S檢驗)和方差齊性(P>0.05)檢驗后,采用雙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對比各組造模前、造模后即刻、24h及48h數(shù)據(jù)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如果球形檢驗顯示P<0.05,采用Greenhouse-Geisser系數(shù)進行校正。經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處理后,如數(shù)據(jù)存在交互效應,則需逐一分析各因素的單獨效應,如不存在交互效應,則逐一分析各因素的主效應。
2研究結果
2.1不同干預方式關節(jié)活動度的變化
經統(tǒng)計處理,DOMS造模后兩組關節(jié)活動度如表2所示。經數(shù)據(jù)可知DOMS造模后膝關節(jié)活動度較基線值呈逐漸下降趨勢,且未見恢復趨勢。在進行雙因素重復方差分析后,結果顯示莫奇來球檢驗P=0.119(P>0.05)符合球形檢驗。在時間、組別主效應上都呈現(xiàn)統(tǒng)計學差異(P<0.01)。時間*分組效應P=0.013(P<0.05),存在交互性效應。事后組別單獨效應顯示在各個時間段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在時間單獨效應上,加壓組在造模后即刻較基線未發(fā)生統(tǒng)計學的變化(P>0.05),在24h、48h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在造模后即刻、24h及48h皆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
2.2不同干預方式VAS的變化
經數(shù)理統(tǒng)計,DOMS造模后兩組的肌肉疼痛感(VAS)數(shù)據(jù)如表3所示。從數(shù)據(jù)可知,兩組經DOMS造模后VAS均呈現(xiàn)明顯上升趨勢,且未發(fā)現(xiàn)恢復趨勢。經雙因素重復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莫奇來球檢驗P=0.411(P>0.05)符合球形檢驗。在時間、組別效應上假設球形度P=0.00(P<0.01),因此VAS在時間、組別效應上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并且存在顯著性差異。時間*分組效應假設球形度P=0.007(P<0.01),存在交互性效應。事后進行組別單獨效應分析顯示,在即刻時間點上加壓組低于對照組并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在24h、48h時間點上加壓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并且兩組在時間單獨效應上均顯著高于基線值(P<0.01)。
2.3不同干預方式等速肌力的變化
經數(shù)理統(tǒng)計,DOMS造模后兩組等速肌力峰值力矩數(shù)據(jù)如表4所示。從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出,實驗建模后,兩組下肢股四頭肌的向心等速收縮力矩峰值均呈逐漸下降趨勢。且未發(fā)現(xiàn)恢復趨勢。經雙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莫奇來球檢驗P=0.002(P<0.05)不符合球形檢驗。通過Greenhouse-Geisser校正后,顯示時間效應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組別主效應未存在顯著性差異P=0.366(P>0.05)時間*分組效應P=0.044(P<0.05),存在交互性效應。事后組別單獨效應顯示造模后加壓組在即刻、24h及48h較對照組下降趨勢較小但無顯著性差異(P>0.05)。時間單獨效應上,兩組較基線都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
3討論
相較于傳統(tǒng)加壓訓練中所使用的充氣袖帶,筋膜加壓帶具有良好的彈性和厚度,因此他所能覆蓋的肌肉面積更廣,不在局限于曾經單一肌肉的某一部位。并且由于成本較低、操作簡單、安全,已被用在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提高運動表現(xiàn)、減少疼痛、預防傷害、促進肌肉恢復甚至增加肌肥大的效應等方面。因此從改善癥狀的角度來看,DOMS所出現(xiàn)的癥狀與筋膜加壓帶所能帶來的收益想吻合。故從理論上講,筋膜加壓帶對DOMS出現(xiàn)或改善應有一定作用。
以往的研究報告顯示,筋膜加壓帶對DOMS不良癥狀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研究報道,筋膜加壓帶可以顯著減輕肌肉酸痛以及縮短肌肉酸痛時間[1][13]。Prill等[10]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收縮模式(向心、離心、等長)下進行二頭彎舉并在力竭后進行了筋膜加壓治療,加壓組較對照組在運動后24h、48h的DOMS顯著降低。陳建欣[14]報道在大強度股四頭肌離心運動后進行筋膜加壓帶治療有助于減少受試者CK濃度的增加,并對股內側肌和股外側具有緩解疼痛,恢復伸膝離心力量的作用。但也有研究[11]顯示受試者在進行了高強度的抗阻訓練后采用筋膜加壓帶治療,并在訓練后的各時間段完成了DOMS的測量,但最終實驗組和對照組并沒有顯示出明顯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主觀疼痛感在時間*組別上存在交互效應,時間、組別主效應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主觀疼痛感程度在各個時間段加壓組低于對照組,組間疼痛程度存在顯著性差異,表明筋膜加壓帶對DOMS后肌肉酸痛有緩解作用。目前認為筋膜加壓帶改善疼痛的作用機制可能是筋膜加壓帶利用強大的外力作用于皮膚的壓力和剪切力刺激神經末梢,并且由于皮層的機械刺激感受器產生的神經沖動傳播的比疼痛更快,使得引起的感覺覆蓋了原本的疼痛[15]。
以往研究認為,在進行離心運動造模后受試者的關節(jié)活動度將會出現(xiàn)下降現(xiàn)象[9],而關于離心運動后關節(jié)活動度下降的解釋暫無定論,有學者推測該現(xiàn)象是由于高強度運動后機體內部組織液外流并伴有痛敏物質排除使得肌肉維度以及痛反射弧敏感度增加,導致出現(xiàn)關節(jié)活動度下降現(xiàn)象[16]。本研究結果顯示,被干預一側的肢體關節(jié)活動度受DOMS影響與對照側相比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Kaneda等[9]的研究結果不同,其可能原因是由于測試方法的不同導致本實驗采取的是膝關節(jié)主動的活動度,受試者可能由于肌肉酸痛、疲勞等原因導致無法有效檢測出膝關節(jié)的活動度,而Kaneda等[9]采用被動伸膝測試可以較好的避免受試者肌肉酸痛、疲勞等情況。因此對于筋膜加壓帶是否能有效緩解DOMS造成的關節(jié)活動度降低還需做進一步的研究。
DOMS后肌肉力量的暫時性下降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在這項研究中,測試的是角速度為 60°/秒時的等速峰值力矩。兩組的變化趨勢大致相同,都在干預后即刻都呈現(xiàn)出下降情況,并隨著時間的增長逐漸下降。受試者的等動峰值力矩在干預后即刻出現(xiàn)下降趨勢可能是由于在造模后即刻受試者由于肌肉疲勞而導致的肌肉力量下降。在造模后的24h、48h呈現(xiàn)下降趨勢這與DOMS癥狀開始出現(xiàn)的時間一致。然而加壓組雖在造模后即刻、24h及48h較對照組下降趨勢較小,但并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有關這一面還需進一步研究。
3結語
盡管本實驗結果顯示出加壓組較對照組在各個時間段的主觀疼痛感出現(xiàn)顯著性下降趨勢,但本研究測試的另外兩指標(關節(jié)活動度、等動肌力)并沒有呈現(xiàn)出顯著差異,故本研究認為運動后即刻使用筋膜加壓帶干預治療并不能預防DOMS的出現(xiàn),但是對于降低DOMS引起的主觀疼痛感有一定作用,對于降低DOMS引起的關節(jié)活動度下降、肌力下降現(xiàn)象還需作更深一步的研究。同時由于筋膜加壓帶在實際應用中考慮的因素較多,如加壓的時機、加壓的部位、加壓的時長以及加壓時所用的壓力等,因此在不同的實際研究中獲得的結論也存在差異,尚需要做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孔維興,李軍君,許莉,王江帆.筋膜加壓帶治療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療效觀察[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二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墻報交流(運動醫(yī)學分會)[C].西安體育學院;: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22:3
[2]李軍君.筋膜加壓帶訓練對肩袖損傷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影響的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22.
[3]劉培榮.軟組織加壓帶訓練對籃球專項學生踝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22.
[4]趙嘉琪.筋膜加壓帶對功能性踝關節(jié)不穩(wěn)的康復療效研究[D].廣州體育學院,2021.
[5]周家鑫.筋膜槍對延遲性肌肉酸痛的預防效果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22.
[6]Brophy R, Silvers H J, Gonzales T, et al. Gender influences: the role of leg dominance in ACL injury among soccer players[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0,44(10):694-697.
[7]張國海,王人衛(wèi).肌內效貼對延遲性肌肉酸痛和肌肉功能恢復的影響[J].體育科學,2017,37(12):46-51+63.
[8]鐘國友.振動刺激附加肌內效貼治療運動性膝關節(jié)延遲性肌肉酸痛[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9,23(27):4305-4309.
[9]Kaneda H, N Takahira, K Tsuda, et al. Effects of tissue flossing and dynamic stretching on hamstring muscles function [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mp; medicine,2020,19(4):681-9
[10]PRILL R, SCHULZ R, MICHEL S. Tissue flossing: a new short-term compression therapy for reducing exercise-induced delayed-onset muscle sore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and double-blind pilot crossover trial [J]. 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 2019, 59(5): 861-7.
[11]Gorny V,St?ggl T.Tissue flossing as a recovery tool for the lower extremity after strength endurance intervals[J].Sportverletz Sportschaden,2018,32(1):55-60.
[12]APOSTOLOPOULOS N C, LAHART I M, PLYLEY M J, et al. The effects of d ifferent passive static stretching intensities on recovery from unaccustomed eccentric exercise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18,43(8):806-815.
[13]馬波,張新,侯世倫.筋膜加壓帶結合主動運動對延遲性肌肉酸痛影響的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墻報交流(運動醫(yī)學分會)(一)[C].北京體育大學;: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23:3
[14]陳建欣.筋膜加壓帶對延遲性肌肉酸痛緩解效果的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24.
[15]The Effectiveness of Post-exercise Stretching in Short-Term and Delayed Recovery of Strength, Range of Motion and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 d Controlled Trials[J]. Frontiers in Physiology,2021,12:677581-677581.
[16]HOTFIEL T, FREIWALD J, HOPPE M W, et al. Advances in Delayed-Onset M uscle Soreness (DOMS): Part I: Pathogenesis and Diagnostics [J]. Sportverletz Sports chaden,2018,32(4):24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