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認為,教育應當源于生活,歸于生活。因此,在小學活力生長教育體系的構建中,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知生活、理解知識。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設計生活問題、構建文本與生活的聯(lián)系等策略,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活躍起來,健康成長。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基礎上,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依托,探討小學活力生長教育體系的建構策略,以期為教育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育;陶行知思想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理論,強調教育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谶@一理念,小學活力生長教育體系致力于構建一個充滿活力、富有創(chuàng)新的教育環(huán)境,讓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自由成長,全面發(fā)展。活力生長教育體系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選擇和發(fā)展路徑,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成長?;诖耍W語文教師要特別關注課程教學的生活化。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知識與生活之間是割裂的關系,學生難以做到學以致用、探究實際生活。在活力生長教育體系中,教師能夠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情感引導
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生動的場景,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能讓學生的情感趨于積極,學習熱情更加高漲。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其創(chuàng)設合適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和體驗,感受到知識的價值,從而更加珍惜和重視語文學習。這種情感引導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學習習慣[1]。
比如,在《繁星》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美麗的星空畫面,配以柔和的音樂,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學生仿佛置身于繁星閃爍的夜空下,進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壯麗和神秘。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星空,描述星星的特點和自己的觀察感受,讓他們用語言表達對星空的喜愛和向往。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夠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之情。在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被調動起來之后,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活力和成長,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分享活動,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描述出來,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發(fā)展能力、提升素養(yǎng),符合陶行知教育理論的生活化教育思想,促使學生快樂健康成長。
二、設計生活問題,啟發(fā)智慧
設計生活問題旨在通過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在活力生長教育體系中,教師尤其要注重將生活問題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生活問題的設計需要緊密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日常生活,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和關注點,從而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關于生活中的現(xiàn)象、事件或挑戰(zhàn),也可以關于語文學科知識的應用和實踐[2]。
比如,在《走月亮》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生活問題,如:“你在夜晚散步時有沒有觀察過月亮?你覺得月亮有什么特別之處?”這樣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實際經歷,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學生分享自己的觀察感受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月亮與人的情感聯(lián)系,以及如何在文學作品中表現(xiàn)這種聯(lián)系。這樣的教學方式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夠使他們的觀察力和思考力得到發(fā)展。在活力生長教育體系中,教師應該基于在生活中學習的主張,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適應生活,熱愛生活。
總之,生活化問題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價值。教師要特別關注生活問題的啟發(fā)性和開放性,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他們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三、構建文本與生活的聯(lián)系,自主探索生活
在小學活力生長教育體系中,將語文課程與生活元素進行密切聯(lián)系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將語文課程與生活元素緊密結合起來,可以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更好地理解和體驗生活。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構建文本與生活的聯(lián)系十分有必要。這樣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生活,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生活的縮影,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智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特別注重挖掘語文課程中的生活元素,同時鼓勵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積極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3]。
比如,在《觀潮》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曾經觀看過的潮汐現(xiàn)象,或者通過視頻、圖片等多媒體資源讓學生感受潮汐的壯觀與震撼。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潮汐現(xiàn)象背后的科學原理,以及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微妙關系。這樣構建文本與生活的聯(lián)系,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通過觀察、調查、實踐等方式,自主探究生活中的語文現(xiàn)象和問題。這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如此一來,教師就可以構建一個充滿活力、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小學活力生長教育體系。
總之,構建文本與生活的聯(lián)系,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生活,是推動小學活力生長教育體系建構的重要舉措。教師應該繼續(xù)深化對這一策略的研究,讓學生的語文學習道路越來越寬廣,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諦。
四、設計生活化思考任務,激發(fā)生活活力
設計生活化思考任務,是激發(fā)學生生活活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教學手段。在小學活力生長教育體系中,教師應注重通過設計具有啟發(fā)性和挑戰(zhàn)性的生活化思考任務,引導學生深入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從而激發(fā)他們的生活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設計生活化思考任務時,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比如,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入手,設計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和語文學習的樂趣[2]。
比如,在《梅蘭芳蓄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思考任務,如:“如果你是一位藝術家,面對困境時你會如何堅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這樣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思考梅蘭芳在逆境中堅守藝術追求的精神,同時激發(fā)學生對藝術家精神世界的探索欲。學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進一步理解藝術家的使命和責任,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總之,設計生活化思考任務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力和思考力,這對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能使他們在主動探索中不斷成長。教師應該注重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生活化思考任務,激發(fā)學生的生活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五、走進生活,書寫活力篇章
生活,這個充滿無盡奧秘與驚喜的詞語,既是人們的起點,也是人們的歸宿,是每一個人成長、感悟和創(chuàng)造的源泉。語文教師更要讓學生走進生活,用文字記錄生活,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充滿生活化的氣息。走進生活,學生會發(fā)現(xiàn)許多美好的瞬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他們感受自然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表達生活,記錄自己成長的瞬間[4]。
比如,《秋晚的江上》是一篇充滿情感的現(xiàn)代詩歌,給學生描繪了一個寧靜而又充滿生機的秋日傍晚。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這篇課文,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能親自在秋天的傍晚,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悟。對此,教師可以組織一次秋日傍晚觀察活動,讓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選擇一個安靜的傍晚,來到江邊或湖邊,欣賞秋的美景。學生可以觀察空中的飛鳥,感受秋風的輕拂,聆聽江水或湖水流動的聲音;還可以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感,用文字描繪秋晚的獨特魅力。在觀察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分享會,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觀察成果和感受。學生可以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還能夠讓他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自然。
書寫活力篇章,需要學生走進生活,在活力滿滿的狀態(tài)中積極生活,探究生活的本質和樂趣,這還有助于學生形成敢于追求夢想、敢于挑戰(zhàn)自我、敢于面對困難的品質。
六、設置課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設置課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在小學活力生長教育體系中,教師應更加注重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創(chuàng)新,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課題的設置需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興趣點。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置合適的課題。課題內容可以是生活中的現(xiàn)象、事件或問題,也可以是關于語文學科知識的拓展和應用。在引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鼓勵他們提出問題,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觀念,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潛能。
比如,在《陀螺》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陀螺這一傳統(tǒng)玩具,設置一系列富有創(chuàng)新性和實踐性的課題,讓學生在探究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關于陀螺制作與改良的課題,讓學生親手制作陀螺,體驗傳統(tǒng)手工藝的樂趣,同時鼓勵學生嘗試對陀螺進行改良,比如改變陀螺的形狀、材質或裝飾,使其更具創(chuàng)意和觀賞性。這樣的課題既能讓學生深入了解陀螺的制作過程,又能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探索,自主設計活動環(huán)節(jié),最后寫出課題報告。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置一個關于探究陀螺文化的課題,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采訪長輩或實地考察等方式,了解陀螺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探究成果以報告、展覽或演講等形式進行展示,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感悟。這樣的課題研究活動能夠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提升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
為了有效地開展課題研究,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共同探討、相互啟發(fā)。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和選擇權,讓他們能夠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任務選擇。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活力生長教育體系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注意將語文課程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生活問題的設計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思考、積極探究;密切聯(lián)系課程內容、設計生活化思考問題有助于學生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和語文學習的樂趣;設計生活實踐活動和設置課題有助于學生感悟生活,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開展語文教學,構建小學活力生長教育體系,助力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了解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賀莉.語文閱讀教學滲透“生活教育”的有效策略[J].小學生(中旬刊),2023(11):91-93.
張婷,王亞.生活教育視域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陶行知學刊,2023(2):60-63.
虞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下旬),2023(11):95-97.
潘俊鳳.基于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思路[J].家長,2023(3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