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有詩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痹谶@深山之中,古村落的靜謐與古樸,給人一種深刻的歷史厚重感。漫步于古街巷道,恍若穿越一般,與歷史展開了一場真實對話,見證了一個大家族的興衰。現(xiàn)在,讓我們一同進入時光隧道,感受朝代的更迭之美,一回望師氏家族的輝煌歷程。
山西省臨汾市汾西縣的師家溝村,因其建筑奇特、典雅,在清朝時就有著“天下第一村”的美譽。這里坐落著清代古民居建筑群,也是著名的晉商民俗建筑群,其文化價值能夠與名揚三晉的王家大院、喬家大院相媲美。2008年,師家溝村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據(jù)了解,師家溝村以其獨特的魅力,被國際古建筑學術界認定為“山區(qū)空間擴張利用建筑體‘天下第一村’”。
“北觀喬家堡,南游師家溝。”這是清末游人對師家溝村清代窯洞民居群恢宏的氣勢、巧妙的構(gòu)思、獨特的風格的高度贊賞。
始建傳說
相傳,師家溝村的清代窯洞民居群最早是由師家四兄弟做官發(fā)達后建成的。幾百年間,歷經(jīng)后世幾代的精心修筑與擴張,師家溝村建成了總面積約5hm2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窯洞民居群,具有典型的北方民居特色。
根系龐大的師氏一族歷經(jīng)明清兩個朝代,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從始祖師文炳定居師家溝開始,經(jīng)過將近百年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直至第三代師法澤建造了師家大院,師氏一族才逐漸發(fā)展壯大。當時正逢乾隆盛世,商業(yè)發(fā)展突飛猛進,師氏家族歷代以耕讀傳家、重農(nóng)從商,擅長錢莊、當鋪的經(jīng)營之道。師法澤持家有道,師家生意興旺。鼎盛時期,師氏家族開辦的店鋪、錢莊,北抵太原、北京,南達洛陽、開封,西至榆林、西安。憑借師法澤靈活的商業(yè)頭腦,師家一度成為山西省中南地區(qū)的名門望族。在致力于經(jīng)商的同時,師氏家族還很注重文化教育。在師氏家族第五、六代同門的28人中,獲監(jiān)生、貢生、增生、武生等功名者多達11人?!叭迳探Y(jié)合”大大提高了師氏家族的社會地位。師法澤本人也因治家有方,在當時的四鄰八鄉(xiāng)享有一定的聲望與社會地位,被舉為“鄉(xiāng)飲耆賓”。
師氏一族的財富多源于晉商活動。晉商貿(mào)易活動在明清時期極為活躍,版圖不斷擴展,師氏家族也加入其中,自此,師氏資金不斷積聚,成功躋身晉商行列,并占有一席之地。師氏一族的巨大財富為師家溝村的建設和發(fā)展奠定了經(jīng)濟基礎。二百余年里,師氏一族起房蓋屋、廣置田產(chǎn)、豪擴家業(yè),建起了占地廣闊的豪宅大院,一時富貴至極。師氏一族因晉商貿(mào)易活動而崛起,商業(yè)上的成功為家族帶來了榮譽,師氏族人在清代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師氏家族的繁榮,從其建筑中便得以窺見。在師氏家族中,數(shù)字“108”有著特殊的含義,師家大院有108間房屋、108個門洞、108種木質(zhì)窗欞、108塊門簾牌匾。此外,院內(nèi)的浮雕影壁《五堂鬧春》共描繪了108人,有舞獅、耍龍燈、踩高蹺的藝人,還有沿街叫賣的商販等;影壁兩頭的柿子樹上各結(jié)有108個柿子;浮雕影壁也是由108塊方磚組成的。據(jù)說,鼎盛時期,師氏家族在全國共有108家商號,也正因如此,“108”這個數(shù)字在師氏家族中具有特殊的含義。
師家大院與古民居
“關好八大門,鎖好十小門,行人難出村?!睅熂覝洗宓那宕G洞民居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經(jīng)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逐步擴建而成,分主體建筑和附屬建筑兩個部分。師家溝村地勢北高南低,三面環(huán)山,南面臨溝,避風向陽。正如師家溝村的《要氏族譜》記載,“觀其村之向陽,山明水秀,景致幽雅,龍虎二脈累累相連,目觀心思以為久居之地面”。2006年,師家溝村清代窯洞民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人的巧思令人折服。師家大院整體建筑依山就勢,以四合院、二重四合院、三合院、三重四合院為主體,大小共31個院落。各院落分別設正房、客廳、偏房、過廳、書房、繡樓、門房以及下房、馬廄等,門則包括園門、耳門、偏門、樓門、屏門、暗門,各門皆有聯(lián)系,上下左右互相貫通且銜接自然,形成了由下而上,樓上樓、院中院的奇特格局。游客可上院觀下院,前院望后院,出院又進院,如入迷離之宮。院落門前與巷道巧妙相通,互相聯(lián)系??v觀整個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相互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相互滲透,充分體現(xiàn)了丘陵溝壑地帶建筑依山就勢、窯上登樓的特點,又融入了平原地區(qū)多進四合院的布局風格。
師家溝村四周有一條由長方形石條鋪成的長約1500m的人行道,構(gòu)成環(huán)村行道,連接著村內(nèi)的大多數(shù)主要建筑,且處處與排水道相通,以便雨水順利排出。所以,當?shù)赜小跋掠臧朐虏粷裥钡恼f法。環(huán)道以外建有酒房、醋房、染房、豆腐坊、油房、造紙房、當鋪、鹽店、藥店、學堂、牌樓、祠堂等附屬建筑。
受傳統(tǒng)觀念和鄉(xiāng)風民俗的影響,師家溝村的建筑布局體現(xiàn)出典型的封建等級觀念。整體建筑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既能滿足院落主人對外交往的需求,又具有一定的隱匿性和私密性。師家大院采用分散式的獨立布局,獨立宅院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院落以巷道相連,采用傳統(tǒng)的月洞門分隔空間,院與院之間巧妙相通,游人或走暗道,或出偏門,或上樓門到達其他院落,可謂“走進一家院便串全村門”。
實際上,師家溝的布局與多重合院的建筑形式有其理論依據(jù)。對于這種綜合山區(qū)地形和窯洞式的建筑,打造二層、三層多進四合院和三合院,能夠很好地解決地形對宅院擴建的限制問題。與喬家大院不同的是,師家溝村依靠黃土高原的地勢形態(tài),順勢而就,建造了氣勢雄峻的窯洞民居群。
登高遠眺,師家溝村整個建筑群與山勢自然銜接,交融一體,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的景觀中蘊含著黃土高原的豪邁之氣,既可謂一部山地建筑的經(jīng)典,又能被視作耕讀文明的窯居典范。它獨特的空間處理、地形利用、窯洞形式、建筑特點等,在晉商豪宅大院中鮮少出現(xiàn)。歷經(jīng)200多年風雨洗禮,師家溝村仍不失其當年的風韻,堪稱北方民居建筑的典范。
師家大院中最值得一提的當數(shù)建筑雕刻藝術,集中體現(xiàn)了清代的鄉(xiāng)風民俗。走進師家大院的門樓、走廊、巷道,能看到各種精美華麗的木雕、磚雕、石雕,分別裝飾著斗拱、雀替、掛落、棟梁、照壁、柱礎石、匾額、簾架、門罩等建筑構(gòu)件,體裁多樣,內(nèi)容豐富。僅以“壽”字為例,師家大院中與“壽”相關的窗欞圖案多達108種,門額牌匾150多處,無不顯示出師家非凡的文化底蘊以及在建筑上的高超造詣?!皷|山氣”“南山壽”“北海風”“敦本堂”“清白家風”等題額,均由當時名流所寫,字跡渾厚,剛勁有力,顯示著封建社會耕讀世家的文化品位。
聞名于世
師家溝以師族為首居而名,以師家大院聞世。然而,真正使師家溝村名揚天下的,當是師法澤之孫師鳴鳳與清末名臣曾國藩兄弟的深厚關系,正是這一層關系,使得師家溝村成為仕官達貴、文人學士的周游之處,其被譽為“三晉第一村”。
道光十五年(1835),師鳴鳳捐得湖南省藏江侗族自治縣縣丞。道光二十九年(1849),升補湖南省湘鄉(xiāng)縣知縣。其間,他與當時尚未發(fā)跡的曾國藩兄弟交往甚密,并且為提攜、推薦曾國荃步入仕途花費了一番心血。咸豐二年(1852),師鳴鳳因軍功欽加同知銜,遂躋身官場,成為師氏家族官場上的顯赫人物之一,為其家族鋪就了仕途之道。光緒初年(1875),曾國荃當了山西巡撫,對正告老還鄉(xiāng)到太原來訪的師鳴鳳大開中門,隆禮遠迎,連日盛宴款待,極盡故人之誼。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也寄來書信、重金以表謝意。曾國荃不但親書“大夫第”匾額一塊,匾額下題湘鄉(xiāng)知縣,保慶州同師鳴鳳,落款題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山西巡撫贈,還派要員用八抬大轎送師鳴鳳回鄉(xiāng),途經(jīng)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霍州,各州縣官員出郊迎送,氣派非凡。隨即在師家溝舉行了隆重的掛匾儀式,平陽知府和方圓州縣官員、社會名流均前來祝賀,樂隊、戲班大慶月余。從此,師家溝名聲大振,一度成為達官仕宦、文人學士不時光顧的“三晉第一村”。
漫步于師家溝村,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承載著歷史的烙印,是晉商智慧和勤勞的見證。錯落有致的窯洞與庭院,用黃土夯實而成的居所,都是被時間雕琢的藝術杰作,它們靜靜訴說著師家溝村的歷史,讓每一位到訪者都能在這里找到心靈的歸宿。當夜幕降臨,整個村落籠罩在一片寧靜之中,唯有星光點點,時間仿佛在這一刻停滯。此刻的師家溝村,如同一幅壯美的畫卷,讓游客沉醉在這份難得的寧靜與美好之中。時過境遷,師家溝早已失去往日繁華,然而,當游人穿行其間,觸摸這里的一磚一瓦,仿佛仍能感受到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