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程教學的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對于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至關重要。有效地評價課程教學質量,是新時代發(fā)展高等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本研究圍繞“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過學習目標的設定和學習效果的檢驗,結合學生的學習投入、教師指導、學校支持構建了一個閉環(huán)的課程評價體系,旨在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持續(xù)改進。
關鍵詞 以學為中心;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8.014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ourse Teaching Quality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course teaching is the cor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urse teaching is cruci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Effectively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course teaching is one of the urgent problems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learning-centered\" and constructs a closed-loop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by combining the setting of learning objectives, the inspection of learning outcomes, students' learning engagement, teacher guidance, and school support, aiming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Keywords learning-centered; quality of course teac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自我國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時代以來,教育質量的提升便成為社會各界密切關注的核心議題。2018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明確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yè)挑戰(zhàn)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這充分表明,課程質量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所在,高等教育質量建設的核心在于課程的精細化實施與質量的持續(xù)提升。在此背景下,如何構建一套既科學合理又高效可行的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成為推動教育質量升級、實現長遠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主要著眼于“評教”,其核心在于評估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成果。例如,李海東和吳昊[1]從課程建設、教學實施、教學效果三個維度探討了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的教學質量;孫曉慧[2]則從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教學改革五個方面構建了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隨著研究的深入,高校教學質量的評價視角逐漸從“評教”轉向“評學”。湯明清[3]關注課堂教學的客觀結構與學生發(fā)展性學習的內在規(guī)律,構建了一個涵蓋學習目標、學習過程、學習效果的三維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陳浩然[4]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從學生的視角重新構建了以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為核心指標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洪藝敏[5]從影響學生“學”的主觀與客觀因素出發(fā),設定了包括學生對學習的投入、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度、學校對學生的支持度,以及學生的學習獲得度等四個維度的本科教學評價標準;李俊秀等[6]基于學習投入和學習效果,從課程學習、師生互動、工程實踐、校園環(huán)境支持度和工程應用能力五個方面評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質量,采用“以學評教”的方式,通過學生的學習質量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成效,構建的評價體系能夠實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為教師優(yōu)化教學提供了真實可信的參考。這種評價方法不僅有助于教師改進教學策略、端正教學態(tài)度,而且能夠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
本研究立足于“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旨在以學生為評價主體,構建一個包括學習目標、學習投入、教師指導、學校支持和學習效果五個維度的評價體系。將學習目標與學習效果相關聯,通過評估學習效果來檢驗學習目標的達成狀況,進而激勵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推動學校完善教育體制,最終促進教學質量的持續(xù)提升與改進。
1" “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領著一場深刻的教育革新,其核心在于五個方面:一是以學習需求為出發(fā)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二是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要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式來主動獲取知識、提升能力;三是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擁有不同的興趣、才能和發(fā)展需求,教師需尊重差異,并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和支持;四是強調以學習效果為導向[7],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給予反饋,并根據反饋調整教學策略,以確保學習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五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除了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外,教師還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批判性思維等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2" 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思路
“以學為中心”的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以師生關系為紐帶,不僅聚焦于學習成果,還強調對學習過程的深入剖析,從而準確評估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并通過制訂具體、可測的評價指標,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凸顯以下特性。
2.1" 強調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交互性
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機結合,其中“學”是“教”的歸宿,“教”則是“學”的引導。在設計評價指標時,需要從“學”的視角來審視“教”的行為,將“評教”與“評學”相結合,更能貼近教學的本質。因此,“以學為中心”的課程教學評價必須全面涵蓋“教”與“學”的評價,不僅要對教師、學生的個體活動進行綜合評價,還要對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進行細致評估,從而構建一個完善的評價系統(tǒng)。
2.2" 注重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動態(tài)評價
學生作為發(fā)展中的個體,其學習過程是一個可控且持續(xù)進步的過程。因此,在制訂評價標準時,不能僅局限于學習結果,而應充分考慮學習過程,并關注可能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各種因素。學習過程既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教師、學校等外部力量的支持。評價的目的在于及時反饋教學中的問題,促進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持續(xù)改進。
2.3" 以學生學習效果為導向,構建閉環(huán)評價體系
學習效果是對學生在特定時間內通過學習過程完成學習任務并達成學習目標的程度的綜合反映。學習目標與學習效果相互呼應[8],共同構成了教學活動的核心。因此,“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質量標準從學習目標的設定開始,一直延續(xù)到對學習效果的評估,形成了一個完整、連貫的閉環(huán)評價體系。
2.4" 確保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可操作性與可測性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旨在幫助學生提升自我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同時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幫助學校完善教學設施。因此,在設計評價指標時,應針對具體行為制訂可操作性的描述,使指標具有明確的量化標準,這樣既能確保評價體系的實用性,又能提高其有效性。
3" 構建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在“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明確學生預期的學習效果,進而確立清晰的學習目標;以學習目標為核心貫穿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從學習投入、教師指導和學校支持這三個關鍵維度設計具體指標,以此全面衡量主客觀因素對學習效果達成的綜合影響;通過實際效果來評判學習目標的達成程度,從而全面評價課程教學質量。因此,本評價框架將圍繞學習目標、學習投入、教師指導、學校支持以及學習效果這五個維度構建。
結合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9],將教學目標轉化為更具操作性的學習目標,包括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目標,旨在明確學習方向。學習效果則是指學生在課程學習和課外活動中所獲得的知識、經驗,以及個人成長與進步。堅持 以學習效果為導向,通過衡量學習效果來評價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因此,本文將重點闡述學習效果的指標構建,避免對學習目標進行重復地分類與設定。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p47)。
學習投入即學生依據設定的學習目標,在課程學習中投入的時間、精力及努力的總和。弗雷德里克斯[10]明確指出,學習投入是行為、認知和情感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行為投入體現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具體行動上,包括自主投入和互動投入;認知投入則聚焦于學生如何運用學習策略進行高效的自我監(jiān)控與調節(jié)[11],包括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情感投入[12]是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情緒與興趣體驗的綜合體現,可以從學習興趣和學習價值兩個維度來衡量。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從“教書”與“育人”兩個方面衡量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情況,包括教學指導和品格指導。教學指導關注教師在教學組織上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影響,包括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13];品格指導則關注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價值觀教育。
學習目標的實施是一個多方協同的過程,除了學生的學習投入和教師的指導外,學校層面的支持同樣不可或缺。在評價學校支持時,需關注教學設施和管理設施。教學設施主要指的是學校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提供的物質條件與環(huán)境;管理設施則聚焦于學校設置的各項制度是否完善有效,以保障學習過程的規(guī)范性和公正性。
以學習目標的達成度為基準,評估學習成效,可以直觀反映課程教學的實際效果。學習效果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衡量:知識方面,評估學生對學科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能力方面,關注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所提升的各種能力,包括問題解決能力、思維能力和溝通與表達能力;素養(yǎng)方面,評估學生在課程學習后形成的修養(yǎng)和情感態(tài)度的轉變。
4" 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應用
基于表1所詳細列出的內容,構建一個完整的評價量表,其中包含四個一級指標、十個二級指標和四十二個具體問題。該量表主要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法,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共分為五個等級,并相應賦值1到5分。與此相對應,學生成績的評定也分為五個等級,并按照1至5分的標準進行評分。通過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本評價體系能有效實現以下目標:首先,通過學習成果的統(tǒng)計分析,可以評估學生達成課程學習目標的程度;其次,通過描述性分析,可以洞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的教學表現,以及學校教學管理的情況;再次,通過統(tǒng)計分析,可以探究學習成績與學習投入、教師指導和學校支持等各個指標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學生明白在哪些方面加大投入能更有效地提升成績,并根據自身學習現狀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同時,教師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哪些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正向投入和學習效果具有顯著影響,進而調整教學重點,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法;此外,學校也能識別在哪些方面需完善制度或提供更多支持,以保障和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綜上所述,該評價體系不僅有助于推動高校課程教學的深度改革,還能為高校持續(xù)改進課程教學質量提供參考和指導。
參考文獻
[1] 李志義.“水課”與“金課”之我見[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24-29.
[2] 詹小穎,姚高華.“雙萬計劃”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一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23):65-67,83.
[3] 湯明清.“以學為中心”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構建與使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2021(6):34-37.
[4] 陳浩然.“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2,7(3):12-19.
[5] 洪藝敏.“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質量“四維”評價[J].大學教育科學,2019(2):14-15,122.
[6] 李俊秀,陳桂,孫文靜.“以學為中心”的應用型本科教學質量評價研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3):67-71.
[7] 王迪,楊碧君.“以學為中心”:構建區(qū)域課堂教學評價新標準[J].中小學管理,2019(7):43-45.
[8] 馮曉云,郝莉.探索構建以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為中心的課程質量體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8(4):71-75.
[9] 王延玲,呂憲軍.論教學目標設計理論與實踐的應用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2004(1):136-141.
[10] Jennifer" Fredricks.School" Engagement:Potential" of" the" Concept,State" of the Evidenc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1):60.
[11] 李爽,喻忱.遠程學生學習投入評價量表編制與應用[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6):62-70,103.
[12] 汪雅霜.大學生學習投入度的實證研究——基于2012年“國家大學生學習情況調查”數據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3(1):32-36.
[13] 李利,李慧.通識課程質量評價的實證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2,26(1):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