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面臨著許多問題。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習效果有限,無法很好地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職業(yè)發(fā)展需求相結合。同時,新媒體時代,學生對于信息獲取和知識消化方式有著與以往不同的特點。因此,尋求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顯得尤為迫切。微電影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載體,為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本文旨在以微電影為載體,探討推進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具體舉措和意義。
[關鍵詞]微電影;載體;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的時期,社會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yǎng)具有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成為當下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同時,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學生對于信息獲取和傳播方式產生了巨大變化,年輕學生更傾向于通過視聽等感官方式獲取知識。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實施好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亟待深入探討。
一、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問題研判
(一)作品內容空心化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實踐教學還存在多方面的問題,比如,缺少明確的目標定位,缺少專業(yè)性和課程性要素,內容不夠豐富,出現空心化等[1]。
學生的作品與課程的內容關聯性不強。調查研究顯示,有很多學生沒有弄清楚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與其他課程的實踐存在的區(qū)別。思政教師在布置實踐任務的時候,通常會引導和建議學生選擇與教材內容相關或者時政相關的選題,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在期末提交的作品與教材內容沒有關聯,缺少思政元素。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與學生和教師都有關,一方面是學生沒有仔細深入地研讀教材,另一方面是教師在跟蹤指導方面不夠到位。
此外,學生的作品還出現了脫離專業(yè)的問題。在整理了最近兩年學生的實踐項目作品之后,我們發(fā)現,體現工匠精神、職業(yè)道德等與思政相關的作品總數比例很低。對于職業(yè)院校的學生而言,道德品質和職業(yè)素養(yǎng)都是非常重要的軟實力,思政課程在促使學生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方面成效不佳。
(二)實踐過程形式化
實際上,很多職業(yè)院校都為學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實踐方式,來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但是因為考評規(guī)則不完善、過程性監(jiān)督不到位等原因,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沒有真正地參與到實踐教學中去。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搭便車”的現象時常發(fā)生,通過問卷調查,顯示有38%的學生經歷過同小組成員“搭便車”,而且這部分學生認為,主要原因還是監(jiān)管不到位和過程性評價缺少。評價規(guī)則通常是根據作品來給小組成員打分,而且分數通常差距不大,甚至完全一樣,沒有反映出該作品不同成員的“貢獻率”。此外,還有一部分學生不參與實踐活動,憑空捏造實踐作業(yè)。網絡上有非常豐富的資源,有一些學生通過參考網上的作品,甚至是照搬照抄,實踐作品缺少思考,這部分學生的心態(tài)就是應付作業(yè),這完全背離了開展實踐教學的初衷,嚴重影響教學效果,這也說明結果導向型的評價方式存在弊端[2]。
(三)傳播途徑單一化
當前,供學生進行作品交流的平臺不多,有許多優(yōu)秀的實踐作品沒有發(fā)揮出激勵的作用,因為缺少比較,所以學生精益求精的動力不足。教師可以利用課堂來推動作品的分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賞析優(yōu)秀作品,并且讓學生思考點評,教師可以將從教過程中遇到優(yōu)秀的作品予以保存,以便分享給下一屆學生學習。實踐作品傳播的范圍比較窄,一些優(yōu)秀作品會在微信公眾號推廣,還會在校園內展演,也可通過制作成微電影等多種形式參與比賽。盡管如此,作品影響的范圍還僅限于校園內,社會影響力不大,資源的運用效果不佳。
大學生逐步實現社會化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應當轉變思想觀念,思政實踐作品不僅僅是一種作業(yè),也是大學生參與社會的紐帶。
二、以微電影為載體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具體舉措
(一)緊扣課程核心內容凸顯“本味”
首先,以微電影為載體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舉措,最關鍵的是確定課程主題,這會決定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效果和方向。教師在制作過程中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確保主旨不發(fā)生偏離。制作的時候要把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作為基礎,為進一步促進教材知識體系轉化為學生的信仰和價值體系,在確定主題的時候要與教材內容緊密相關。思政課對塑造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非常重要,職業(yè)教學的目標是要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實踐的主題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章節(jié)的內容來提煉主題,教研組打造《微電影實踐教學手冊》,供學生參考[3]。
(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當前的大學生生活和學習場景正在發(fā)生快速變化,他們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和成長困惑也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傳統的思政課教學往往難以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際,學生可能對其產生排斥情緒或者缺少興趣。因此,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能夠更好地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將思政課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場景相結合,可以更好地促使學生認識、理解和思考社會現實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在以微電影為載體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成長環(huán)境,選取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話題作為思政課微電影創(chuàng)作的素材。這些話題可以涵蓋生活壓力、人際關系、家庭教育、職業(yè)規(guī)劃等方面,使學生在觀看微電影的過程中能夠深入思考并表達自己對這些話題的認識和看法。其次,鼓勵學生深入社會實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感悟社會、了解社會,從中獲取素材并創(chuàng)作微電影作品。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志愿活動、社區(qū)服務、調研實踐等方式,深入了解社會現實,將自己的觀察和感悟融入微電影創(chuàng)作中。再次,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場景創(chuàng)作。在微電影創(chuàng)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場景進行創(chuàng)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故事、親身經歷或者身邊人的故事進行創(chuàng)作,使微電影更具真實性和感染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4]。
通過以上具體措施,可以促使思政課微電影創(chuàng)作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夠更自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同時,這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表達能力,促進思政課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巧用新興媒體手段增添趣味
隨著新興媒體的迅猛發(fā)展,學生對于信息獲取的途徑和方式也發(fā)生了改變,他們更傾向于通過多媒體和互聯網獲取知識和信息。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緊跟媒體發(fā)展的步伐,巧妙利用新興媒體手段來增添趣味,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這些新興媒體手段的應用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使思政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體現教育宗旨。
具體而言,新興媒體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互動手機應用等,通過這些技術手段可以打造更加生動、趣味并且具有參與性的思政課教學形式。
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學生可以通過虛擬現實設備進入一個虛擬的社會場景,比如,模擬參與公民道德考驗、社會實踐等,更加真實地體驗和感受思政課的內容和教育意義。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興趣。
增強現實技術的運用。利用增強現實技術為思政課內容增添趣味和互動性。例如,設計一個利用AR技術的思政課互動應用,學生通過手機或平板設備與增強現實內容互動,更加生動地了解和體驗思政課的知識和理念。
互動手機應用開發(fā)。開發(fā)專門針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手機應用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能夠體驗思政課所倡導的社會價值觀、道德觀念等,通過參與性和趣味性的游戲形式來加深學生對思政課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隨著新興媒體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應用,新的媒體形式和技術手段也將被引入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為教學提供更多元化的可能性和豐富的想象空間。這也將有助于思政課更好地適應年輕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使思政課的教學更加有針對性和時效性。
(四)創(chuàng)新考核評價方式
傳統的思政課教學常常采用筆試、口試等方式進行考核評價,這種方式難以全面評價學生對思政課內容的理解和思考,也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創(chuàng)新考核評價方式對于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非常重要。新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好地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而新的考核評價方式有利于更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對思政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參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積極性,以更好地實現思政課教育目標。
因此,在以微電影為載體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中,一方面,學生以小組或個人形式創(chuàng)作微電影作品,作為思政課評價的一部分,參與評比并且在評比活動中加入專家評審、同學互評等環(huán)節(jié),這種方式能夠全面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同時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思政課所倡導的社會理念。另一方面,學生觀看并討論彼此的微電影作品,就其中的社會問題展開討論交流,并且進行展示和分享,通過討論和交流來檢驗學生對社會問題的理解和思考,進行評價[5]。
此外,在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考核評價方式將會更加貼近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際需求和學生的學習習慣,包括但不限于項目評定、實際解決方案的設計和實施、社區(qū)服務等形式的評價。這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五)拓寬交流分享平臺
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分享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傳統的思政課教學中,交流和分享的平臺較為狹窄,需要拓寬交流分享平臺,以更好地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分享,提升學習效果。通過交流和分享學生可以相互借鑒、啟發(fā),增進思想交流,拓寬視野,有利于更好地吸收思政課的內容,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借助微電影為載體,思政課的實踐教學中,拓寬交流分享平臺需要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便捷的交流途徑和渠道。例如,學??梢岳眯@資源舉辦微電影展播活動。通過組織微電影展播和觀影交流活動,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欣賞到其他同學的精彩微電影作品,從中獲得啟發(fā)和認識,促進交流和分享。此外,學校可以借助校園文化節(jié)、主題活動等載體,為學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機會。其次,可以建設線上平臺進行交流分享。通過建設專門的線上平臺,例如,學校的在線教育平臺、微信公眾號、專門的創(chuàng)作分享平臺等形式,在這些平臺上學生可以上傳和分享自己創(chuàng)作的微電影作品,并進行評論和互動交流。這種線上平臺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利于更廣泛地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分享。最后,可以進行學生學術論壇和展示活動。通過定期舉辦學生學術論壇和作品展示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讓學生有機會向其他同學和教師展示自己的精彩創(chuàng)作,并接受來自同學和專家的評價和建議,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
結束語
微電影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載體,在推進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通過本研究可以看到,微電影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還能夠更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需求。相信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以微電影為載體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能夠為高職院校培養(yǎng)更多具備社會責任感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高素質人才,為社會發(fā)展貢獻更多力量。
參考文獻
[1]徐長江.基于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下的高職院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20(31):1-2.
[2]鄧高燕,婁燕偉.農林類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實踐研究:以職業(yè)發(fā)展與就業(yè)指導課程為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20(31):92-93.
[3]何衛(wèi)星.探索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進企業(yè):以蘇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時代新人”思政實踐基地為例[J].中外企業(yè)文化,2021(12):216-217.
[4]梁剛,林學,陳淑嫻.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高職機電類專業(yè)PLC課程教學設計:以PLC多速段變頻調速系統安裝與調試教學項目為例[J].裝備制造技術,2020(12):252-255.
[5]岳鵬珍.將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高校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探析:以河南三大精神文化為例[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6):93-99.
作者簡介:鄒海林(1985— ),女,漢族,江西樂平人,江西旅游商貿職業(yè)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
韓艷杰(1989— ),女,漢族,河南周口人,江西旅游商貿職業(yè)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等教育學會2023年度學會課題——超星智慧教學專項課題“基于學習通平臺的高職思政課‘微電影’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研究”(課題編號:ZX3—C—008)。
2022年度江西旅游商貿職業(yè)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課題一般項目“‘大思政課’視域下高職思政課立體化實踐教學改革路徑研究——以江西旅游商貿職業(yè)學院為例”(項目編號:SZZX—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