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流行語是網民在網上交流時普遍使用的語言,具有娛樂性、簡潔性、流行性的特點,迎合了高校學生追求新奇事物的心態(tài),逐漸成為高校學生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表達方式,但濫用網絡流行語會阻礙高校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發(fā)展。對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需要規(guī)范高校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的尺度,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形式,還要嚴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陣地,正向引導高校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CNNIC)2023年發(fā)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10.7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6.4%;人均每周上網時長29.1個小時;其中農村網民規(guī)模為3.01億,城鎮(zhèn)網民規(guī)模為7.77億,互聯網深度融入人民日常生
活。[1]”網絡生活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網絡流行語不可避免地從網絡社區(qū)走進現實生活,成為人們新的話語表達方式。網絡流行語是基于現實生活或特定語言環(huán)境的,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以網絡媒介為載體的網民的表達方式[2]。當代高校學生作為互聯網“原住民”,是當下網絡流行語最主要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網絡流行語重構了高校學生的日常話語表達體系,讓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進一步交融。因此,分析網絡流行語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影響,探索消解其消極影響的途徑,并順應時代發(fā)展將網絡流行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對高校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整個社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網絡流行語的類型及特征
(一)網絡流行語的類型
網絡流行語的形式多樣,產生原因各不相同。從來源角度來看,網絡流行語主要分為社會熱點型和網絡自發(fā)型。社會熱點型網絡流行語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能夠反映出社會的熱點,如“雙減”“趕考”“內卷”等。另一類則是在網絡社區(qū)中自發(fā)產生的,源自網絡游戲、動漫、小說、表情包等網絡文化產品,能夠體現出網絡社區(qū)的文化特色,如“吐槽”“萌”“黑化”等。從功能角度來看,網絡流行語可以分為情感表達型和價值導向型。情感表達型網絡流行語用新穎、有趣、簡潔的形式來表達網民的情感,基于網絡的虛擬性和間接性,夸張的情緒表達更容易被關注,這種類型的網絡流行語能夠很好地反映出目前的大眾心理狀態(tài),如“栓q”“太南(難)了”“emo”等。價值導向型網絡流行語通常是官方媒體進行引導后產生的,這種類型的網絡流行語能夠更好地引導民眾的價值取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更好的社會風氣,如“正能量”“擼起袖子加油干”“強國有我”等。
(二)網絡流行語的特點
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生成機制,與價值觀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既是價值觀的載體,又以價值觀為內生動力。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網絡社會的發(fā)展變遷,網絡流行語的使用從網絡向現實遷移,甚至重構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話語表達體系。娛樂性、簡潔性、流行性是網絡流行語的特點[3]。娛樂性特點表現網絡流行語通常使用較為夸張的方式來表達,這種夸張詼諧的方式能夠讓人們短時間內了解到其中的趣味,產生娛樂的效果,又能讓情緒在具有虛擬性的網絡空間更加有效地傳遞。網絡流行語具有簡潔性的特點,它們通常都是簡短的詞匯或短語,形式簡短但蘊含的信息量卻不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許多網絡流行語來源于社會時事,是網民基于對某一社會現象的認知加上對此事件的價值評判創(chuàng)造出來的,隨著社會熱點話題的更新而迭代,具有明顯的流行性特點。
二、網絡流行語對高校學生的影響
(一)網絡流行語對高校學生的正面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不斷發(fā)展,人民生活質量日益提高,開始追求個性的表達。高校學生普遍自我意識強烈,追求平等對話,排斥話語霸權,崇尚言論自由[4]。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總喜歡使用一些新鮮、流行的網絡流行語來凸顯個性,以期博得他人的關注。對于當代高校學生來說,網絡流行語意味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高校學生為了在網絡社交和現實社交中表現出“新奇”的一面,會經常用到網絡流行語,網絡流行語越來越成為高校學生之間獨特的交流方式。網絡流行語往往伴隨著豐富的社交互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使他們更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可以借助網絡流行語,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鞏固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運用高校學生喜聞樂見的交流方式和他們熟悉的交流語言,構建師生之間平等的話語環(huán)境,消除師生間的話語壁壘,構筑更加平等的師生關系、平等溝通的話語環(huán)境,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的環(huán)境。
網絡流行語為高校學生發(fā)泄負面情緒提供了一個出口,這些網絡流行語成為研究高校學生心理狀態(tài)和思維方式的一個通道。目前我國社會處在一個轉型期,面臨著各種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帶來的矛盾,高校學生也面臨著許多家庭、學業(yè)和就業(yè)方面的壓力,一些網絡流行語的突然出現和爆火就是高校學生對于負面情緒的宣泄。如“內卷”“打工人”“干飯”“躺平”,就表達了青年一代,尤其是高校學生在面臨當下諸多社會壓力時的態(tài)度,他們用這種自我調侃的方式來宣泄情緒、緩解壓力,收拾心理包袱后重新振作。這種負面情緒的宣泄方式雖然可以作為緩解壓力的辦法,但是仍然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進行合理的干涉和引導,讓高校學生在發(fā)泄過后能夠重拾信心,敢于拼搏和奮斗,而不是一蹶不振,真正“躺平”。
(二)網絡流行語對高校學生的負面影響
網絡流行語通常簡潔、直觀,富有創(chuàng)造力,能迅速傳遞信息。在互聯網的影響下,網絡流行語已成為網民,特別是高校學生在網絡社交平臺,甚至現實中交流和表達的一種主要形式。在當今信息爆炸時代,信息的獲取變得越來越容易,但也越來越簡短和碎片化,網絡流行語是基于這些在網絡上傳遞的信息而產生的,自然也就具有了碎片化的特點。網絡流行語的碎片化主要體現在其表達方式短小、內容簡潔,信息量有限。它們通常只關注某一特定的情境或者情感,缺乏對整體、全局的考慮和理解。
這種碎片化的表達方式,雖然能迅速傳達信息,在短時間內引起共鳴,但也削弱了思考的深度和廣度,限制了對問題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探討。因網絡流行語碎片化的形式,高校學生無法構建起系統(tǒng)的思維方式,當他們透過網絡流行語了解信息、看待世界,往往只知道該網絡流行語的大致含義,不關注其因何產生、為何傳播迅速,長此以往,容易養(yǎng)成“斷章取義”的習慣,用浮于表面的理解來解釋復雜的社會現象,無法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網絡流行語的碎片化除了阻礙高校學生系統(tǒng)思維的構建,還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習慣,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和使用,往往是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這會讓高校學生習慣于快節(jié)奏、片面式學習方式,難以適應需要深度思考和持久努力的學習任務,這種學習習慣的形成,對于高校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個人發(fā)展都有負面影響。
自媒體的興起和網絡流行語的泛化,讓信息傳播速度更上一層樓,同時也導致傳播內容良莠不齊,使一些高校學生在過度追求物質享受,忽視了精神生活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一些含有“消費至上”觀念的網絡流行語會影響高校學生正常消費觀的形成,讓他們出現過度消費的物欲傾向,對價值觀念和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巴梁?,我們交個朋友”“高富帥”“白富美”等網絡流行語會影響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加劇攀比心理,引發(fā)過度消費,不僅會給高校學生帶來經濟壓力,還可能使他們在追求物質享受的過程中,忽視了學業(yè)、健康、人際關系等其他重要的生活領域。這些含有不良消費觀的網絡流行語嚴重沖擊了高校學生的消費觀,使其缺乏艱苦奮斗精神,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fā),養(yǎng)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表現出社會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的缺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警惕這樣的網絡流行語,引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理性消費,既要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也要注重精神追求,避免盲目跟風和過度消費。
互聯網具有開放性,能夠跨越地理上的距離,通過網絡平臺,我們可以了解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看到不同的思想觀點,但是在這些思想觀點中可能會包含不符合我國道德觀念的消極思想,網絡社交平臺本身所具有的虛擬性,導致沒辦法對不道德行為做出強有力的管控,網民們很容易在隔著屏幕的情況下將內心的陰暗面暴露出來。在這基礎上被創(chuàng)造出的網絡流行語就會具有道德虛無、低俗、無下限的特點,甚至將詞匯原有的含義歪曲,達到歧視或辱罵的目的,如“奇葩”“你妹”等,具有這種不良含義的網絡流行語與我國提倡的道德觀相背離,高校學生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且喜愛追逐潮流,自制力不強,在日常生活中頻繁接觸到這類網絡流行語必然會影響其正確道德觀念的形成,甚至會沖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權威,降低高校學生道德素養(yǎng),使其道德失范。
三、加強網絡流行語正向引導的策略
(一)規(guī)范高校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尺度
網絡流行語作為現代語言的一種變體,其變化的速度和幅度更是前所未有,然而,網絡流行語的快速變化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一些不規(guī)范的,甚至是低俗的網絡流行語,對高校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造成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實時關注網絡流行語的變化,了解高校學生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以一種引導和監(jiān)督的態(tài)度,讓高校學生在享受網絡生活的同時,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避免傳播和參與那些有悖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流行語[5]。高校學生自己在使用網絡流行語時也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要自主了解語言倫理,不能因為網絡流行語的“火”而全盤接受,要批判那些不規(guī)范、低俗的網絡流行語,積極倡導文明、健康的語言表達方式。第二,在現實生活中使用網絡流行語時,要符合基本語言規(guī)范,網絡流行語的創(chuàng)新和多樣固然可貴,但也不能過分偏離語言習慣,違背語言規(guī)范,即使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也應保持語言的文明和得體。
(二)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形式
傳統(tǒng)的教育形式和內容無法滿足高校學生越來越多樣化的需求,將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轉化為易于接受和傳播的形式,將高校學生熟悉的網絡流行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這樣的教育方式符合現代學生的認知習慣,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此外,高校可以關注網絡流行語背后的社會現象和文化趨勢,深入分析和理解這些現象和趨勢,從中汲取有益于教育的元素,使之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補充,這樣能夠讓高校學生正確看待網絡流行語,既認識到它們的趣味性和娛樂性,也看到它的局限性和危險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在將網絡流行語這種新穎的表達方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時,不能忽略樹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權威,時刻都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引導高校學生深入分析社會熱點問題,更好認清問題的本質和根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進高校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認同。
(三)嚴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
高校需要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管理,建立起符合學校文化的網絡監(jiān)管體系,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和傳播積極健康、富有內涵的網絡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網絡文化審美和價值判斷能力。開發(fā)和利用適合網絡傳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如微課、在線講座、互動問答等,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結合網絡特點,采用圖文、音視頻、直播互動等多種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網絡平臺,傳播校園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學風和科研成果,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學生參與到正面網絡文化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中。通過搭建線上線下交流平臺,舉辦講座、論壇、研討會等,鼓勵學生面對面交流,減少對網絡流行語的依賴,通過國際交流平臺,讓學生接觸多元文化,拓寬視野,樹立全球意識。
結束語
不難推斷,未來將會有更多更難以理解的網絡流行語產生。學校和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和使用網絡流行語,理解其在不同場合的應用,既要尊重其創(chuàng)新性,也要注重語言的規(guī)范性,要讓學生在享受網絡語言給他們帶來的快樂的同時,保持住良好的語言素養(yǎng),避免低俗、消極的網絡用語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國家圖書館研究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3,32(5):13.
[2]于鵬亮.網絡流行語嬗變與審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
[3]連晶晶.網絡流行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探討[J].高教學刊,2020(19):168-171.
[4]畢亮.網絡流行語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chuàng)新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577(10):47-49.
[5]王亞空.融媒體傳播格局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0):188-190.
作者簡介:王霽彤(1998— ),女,滿族,內蒙古烏海人,陜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飛(1981— ),男,漢族,河南沈丘人,陜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陜甘寧邊區(qū)經濟社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