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絢爛多彩的藝術世界中,民間美術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在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中引入民間美術內容,使學生在感受美的同時,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教師要做到以下五點: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大單元教學意識;梳理美術教材,重組大單元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大單元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挖掘民間美術資源,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開展單元評價,強化民間美術學習效果。
【關鍵詞】民間美術 小學美術 大單元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7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4)18-32-04
“民間美術,是由勞動人民創(chuàng)作的,用于美化生活環(huán)境,豐富民間風俗的繪畫形式。”[1]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到戰(zhàn)國秦漢的石雕、陶俑、畫像、磚石,其造型、風格都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而魏晉后的版畫、年畫、壁畫,以及那些剪紙、刺繡、印染等,更是將人民群眾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觀念融入其中,成為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寶。大單元教學是一種整體性、系統(tǒng)性和深入性的教學方法。將民間美術融入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實踐中,不僅能引領學生走進民族文化的殿堂,感受傳統(tǒng)藝術的魅力,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價值,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此背景下,對民間美術在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中的實踐進行研究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一、民間美術的內涵
民間美術,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土壤,是一種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它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地方特色,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實踐、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節(jié)日慶典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藝術表現形式。民間美術作品通常由非專業(yè)藝術家創(chuàng)作,包括但不限于剪紙、泥塑、刺繡、年畫、風箏、編織、陶藝、木雕等,這些作品往往就地取材,技藝代代相傳,寓意吉祥,反映了民眾對自然的崇拜、對生活的美好愿望以及對社會歷史的記憶。
二、民間美術在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中的重要價值
民間美術不僅是審美創(chuàng)造的成果,也是民間智慧和文化認同的載體。它風格質樸、生動形象、富有想象力,體現了民間藝術家對色彩、線條、形態(tài)的獨特理解和運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民間美術依然展現出極高的價值,不少傳統(tǒng)技藝通過創(chuàng)新轉型,獲得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喜愛,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溝通本土與世界的橋梁。保護和傳承民間美術,不僅有利于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靈感,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具體而言,民間美術在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中的重要價值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增強文化認同感和傳承意識
在小學階段引入民間美術,是對學生進行文化身份和根源教育的絕佳方式。學生在學習剪紙、泥塑、年畫等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過程中,能夠直觀感受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這種體驗式的教學,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到先輩的生活智慧和審美情趣,還能激發(fā)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自豪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建立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尊重,為傳承和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促進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發(fā)展
民間美術作品往往充滿創(chuàng)意和想象,它們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為小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來源。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用傳統(tǒng)材料和技法創(chuàng)作出具有個人特色的新作品,例如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環(huán)保藝術品,或者在傳統(tǒng)剪紙圖案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這樣的活動鼓勵學生跳出已有框架進行思考,大膽嘗試,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還促進了創(chuàng)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這樣的實踐教學,能使學生學會將傳統(tǒng)元素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既有傳統(tǒng)韻味又不失時代感的作品。
(三)培養(yǎng)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
審美情趣是個體在藝術、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基于個人經驗、文化背景和教育水平而形成的對美的感知、欣賞及評價的能力和傾向。它關乎個人選擇、偏好及對美好事物的敏感度,體現在對色彩、形態(tài)、聲音及情感表達等方面的鑒賞能力上。良好的審美情趣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生活品質,促進情感的細膩與思想的深邃。而人文素養(yǎng)則側重于人在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領域的知識積累與價值觀念的形成,強調對人類文化、社會、倫理的理解與尊重。
民間美術融合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與藝術之美,其獨特的審美特征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審美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間藝術引入小學美術教學中,讓學生能夠接觸到多元化的美學觀念,拓寬視野,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同時,民間美術中蘊含的道德倫理、民俗風情等內容,也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有著積極作用。
三、民間美術在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中的實踐
(一)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大單元教學意識
美術課是小學生美學啟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于塑造學生的藝術感知力和創(chuàng)造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傳統(tǒng)的小學美術教學模式往往囿于課時與教材的束縛,使得學生的學習體驗零散且缺乏深度。為了打破這一僵局,小學美術教師必須積極接受大單元教學的理念,通過主題或任務引領,將原本孤立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有機的教學整體。大單元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挖掘與整合,而且需要他們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設計富有吸引力的情境與活動。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美術課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滿了探索與發(fā)現的樂趣。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某個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與實踐,從而真正體會到美術創(chuàng)作的魅力所在。
教師要善于利用大單元教學這一方式,來提高小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yǎng)。美術核心素養(yǎng)是美術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包括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五個維度。美術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學生美學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框架。在此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要在課程標準的引領下,樹立大單元教學意識,首先要認識到傳統(tǒng)課時教學的局限性,明確大單元教學在提升學生美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力方面的優(yōu)勢。大單元教學以主題或任務為核心,整合相關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形成連貫、深入的學習體驗。通過大單元教學,學生能夠更系統(tǒng)地探索美術知識,培養(yǎng)對美的感知和表達能力。
為了提高大單元教學能力,小學美術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挖掘其中的主題和線索,將相關知識點有機結合起來,構建完整的教學單元。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設計多樣化的情境和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教師還應積極參與教研活動,與同行交流經驗,借鑒優(yōu)秀的大單元教學案例,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和實施能力。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教師能夠逐步樹立大單元教學的意識,提高大單元教學能力,為學生的美學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梳理美術教材,重組大單元教學內容
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圍繞一個或幾個相關主題或概念展開的教學模式,它不僅關注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還強調知識的整合、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提升。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教學目標,將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和內容進行整合,設計出覆蓋多個課時的教學單元。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主動探索、體驗和創(chuàng)造,從而實現深度學習。為保證大單元教學效果,教師首先需要從宏觀角度把握小學1~6年級的美術教材,深入理解民間美術在教材中的分布,分析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系和階段性發(fā)展,從而構建出一個結構化的民間美術教學內容框架。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注重分析教材,挖掘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從簡單的民間美術形式如剪紙、泥塑等入手,逐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更復雜的民間美術技藝。這樣的梳理和重組不僅有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發(fā)揮引領作用,也能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關于民間美術的整體知識結構。
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美術教材(下文簡稱人美版美術教材)為例,其中涉及版畫類的民間美術素材豐富多樣,如“我們身邊的痕跡”“拓印樹葉真有趣”“大嘴怪”“刻印的樂趣”“唱起來跳起來”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這些課題為基礎,設計一個以“刻印藝術之旅”為主題的大單元教學。通過分課時教學,引導學生從認識身邊事物的肌理美開始,逐步體驗和學習使用不同材料進行刻印創(chuàng)作。例如在“拓印樹葉真有趣”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紋理的美妙,學習基本的拓印技巧;在“大嘴怪”一課中,可以教授學生如何在吹塑紙上劃刻,初步了解刻印的過程;而在“刻印的樂趣”和“唱起來跳起來”等課題中,則可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刻印技藝,讓他們嘗試使用不同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最終,在“用各種材料來制版”的綜合課題中,學生可以綜合應用之前所學的刻印技能,進行版畫創(chuàng)作,實現深度學習。[2]通過這樣對教材進行梳理和重組,不僅能使民間美術教學內容更加系統(tǒng)化和連貫化,而且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促進他們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三)創(chuàng)設大單元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民間美術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深深扎根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中蘊含的生活元素豐富多彩,既體現了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又反映了生活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正處于關鍵的發(fā)展時期,民間美術的引入,無疑為他們的藝術學習和個人發(fā)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可能性。將民間美術資源巧妙地融入小學美術課堂,不僅能夠加強美術課程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還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感知美術學習多樣性的同時,輕松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因此,在小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民間美術,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民族自豪感?!霸诮虒W中,情境主題應盡量指向生活,因為真實性的情境更利于學生投入創(chuàng)作?!保?]為了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民間美術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將其與現實生活相聯系。
刮蠟畫,也稱為刮畫,是一種獨特的民間美術形式,深受學生喜愛。它采用雙層藝術類紙品作為繪畫材料,上層主要是黑色,而下層則是鮮艷的單色或迷彩色。在繪畫過程中,通過使用竹筆、牙簽等尖細的工具,刮去上層的黑色,露出下層的彩色,從而呈現出美麗動人的畫面。以人美版四年級上冊“在快樂的節(jié)日里”為例,教師可以將大單元情境設定為“校園藝術節(jié)”,要求學生以校園生活、校園建筑為題材,創(chuàng)作表現出節(jié)日喜慶和快樂場景的作品。在這個主題下,教師可以將刮蠟畫的創(chuàng)作與線造型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以刮畫紙為表現材料。這種結合不僅深化了學生對線條造型的理解,也讓他們體驗到了民間美術創(chuàng)作的樂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情境,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和分析一些民間美術作品中的線條運用,如剪紙、刺繡等,讓他們感受到線條的多樣性和表現力。其次,在“認識身邊的線條”的子課題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校園中的各種線條元素,如建筑的輪廓、樹木的枝條等,引導他們學會用線條表現生活中的美;在“繪畫動感線條”的子課題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用刮畫紙創(chuàng)作出具有動感和節(jié)奏感的線條作品,如舞動的彩帶、旋轉的風車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探索出不同的刮畫方法和工具,如粗細不同的線條、螺旋線、虛線等,形成面、線條和明暗的對比關系,使畫面更加生動有趣。最后,在“刮出美麗校園”的子課題中,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的線條造型和刮畫技巧,創(chuàng)作出表現學校美好場景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學生的藝術才華和創(chuàng)造力,也為校園增添了藝術文化氛圍。
(四)挖掘民間美術資源,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民間美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的藝術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小學美術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素材。小學生年齡尚小,對社會的了解還不夠深入,生活閱歷和社會經驗相對有限,文化認知相對不足,同時,他們又對新鮮事物和傳統(tǒng)文化充滿了好奇和興趣。將民間美術合理應用于小學階段的美術課程教學中,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美術基礎知識,還能夠使學生通過民間美術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接觸到豐富的民間傳統(tǒng)文化。這樣,學生在欣賞和創(chuàng)作民間美術作品的過程中,能夠深刻體會到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既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fā)展,也為優(yōu)秀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貢獻了一份力量。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需要深入研究民間美術的形式、特點和文化內涵,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符合學生發(fā)展需要的美術實踐活動。以人美版二年級下冊“小扇子”為例,教師可以“蘇扇”為主題,設計一個包含四個子課題的大單元教學。在“了解蘇扇”的課時中,通過講述蘇扇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展示蘇扇的各種造型和圖案,讓學生初步了解蘇扇的特征和魅力。在“繪畫扇面”的課時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自己設計扇面圖案,繪制扇面設計圖。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要求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還要考慮扇面構圖、色彩搭配等藝術要素,提高了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在“制作團扇”和“制作花式折扇”的課時中,學生可以親自探究不同的扇子制作方法,如選擇材料、剪裁、粘貼等,最終制作出自己的團扇和折扇。這一實踐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讓他們深刻體驗到了民間美術制作的樂趣和成就感。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共同討論扇子的設計方案、制作方法等,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關于扇子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夠感受到扇子獨具的美感和魅力,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動手能力。
(五)開展單元評價,強化民間美術學習效果
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對教學過程的反思,也是教學改進的依據。通過單元評價,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民間美術知識的掌握程度、技能運用情況以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變化,從而為后續(xù)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同時,評價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讓他們在反思中不斷進步,增強對民間美術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但是部分教師在進行大單元教學評價時,往往過于看重結果,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評價。這不僅會忽視學生的發(fā)展?jié)摿?,也會影響他們對民間美術的真正理解。因此,在進行單元評價時,教師應該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民間美術的世界中展現出自己的獨特風采,實現個性化的成長與發(fā)展。
首先,在進行單元評價之前,教師需要設定明確的評價目標。這些目標應該與民間美術教學內容緊密相關,包括學生對民間美術知識的理解程度、技能掌握和應用情況,以及在創(chuàng)作中所展現的創(chuàng)意和審美。明確的評價目標不僅能為教師評價指明方向,而且能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努力。其次,在評價時,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除了傳統(tǒng)的作品展示,教師更要注重過程性評價,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記錄他們的創(chuàng)作過程以及與他們進行交流,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需求,從而為他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提高民間美術的教學效果。最后,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是單元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自我評價,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和總結,找出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通過同伴評價,學生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因此,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讓他們在評價過程中獲得成長思路。值得注意的是,評價不僅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還是為了指導后續(xù)的教學。因此,教師在進行評價后,應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并根據評價結果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教師應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展現出的亮點和進步,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綜上所述,大單元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整合民間美術內容開展大單元教學,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傳承民族文化,培養(yǎng)他們的藝術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為他們的未來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龍燕萍.論民間美術資源在高職美術設計專業(yè)教學中的融合實踐[J].中國民族博覽,2024(10):196.
[2]顧雯.美術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思考與實踐:以人美版小學美術教材為例[J].教師,2022(2):57-59.
[3]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