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響應高校課程改革要求,助推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提升,以測控工程專業(yè)“現代測試技術”課程為例,探索與實踐了課程思政資源的建設方法。首先根據人才培養(yǎng)方案等頂層文件確立“現代測試技術”課程的思政目標,而后根據課程特點提煉并挖掘思政元素的“四維度”法,即從科學大家、技術發(fā)展、工程應用、知識意蘊這四個維度對思政元素進行挖掘,形成思政案例庫,并采用知識地圖對思政元素進行組織,提升課程教學的思政育人效果。該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可為高等院校工科專業(yè)課程思政資源建設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 課程思政;現代測試技術;“四維度”法;知識地圖
[基金項目] 2023年度空軍工程大學教育理論重點課題“防空反導新域新質作戰(zhàn)力量人才交叉融合培養(yǎng)模式研究”(2023ZDKT007)
[作者簡介] 張惠媛(1984—),女,河北景縣人,工學碩士,空軍工程大學防空反導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測試與控制、教育理論研究;何廣軍(1966—),男,陜西寶雞人,工學博士,空軍工程大學防空反導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通信作者),主要從事測試與控制、教育理論研究;吳建峰(1981—),男,陜西扶風人,工學博士,空軍工程大學防空反導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測試與控制、教育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42-0021-04 [收稿日期] 2023-05-11
一、實施背景
課程思政是指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1],是要尋找課程知識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通過潤物無聲、如鹽入味的自然表達方式融入課堂教學中,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價值塑造的有機融合,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因此,各個專業(yè)課程思政資源的建設既是順應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助推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提升的有力措施。
軍隊院校學員在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思政課程比例大,期班人數多,而在大學三年級專業(yè)類課程所占比例增大,思政課程變少。在這一階段,學員在精神、道德、人格等方面逐步定型,是走向崗位的最后準備階段,因此專業(yè)類課程就需要承擔起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對學員進行價值觀念塑造。由于專業(yè)類課程期班人數少,因此教員對學員的思政教育影響更深。從該方面考慮,“現代測試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業(yè)核心課程更要主動發(fā)揮課程的思政育人作用。
“現代測試技術”課程是軍隊院校測控工程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開設于大學三年級下學期,課程內容涉及誤差理論、傳感器技術、總線技術、虛擬儀器技術、自動測試系統(tǒng)設計、測試與故障診斷技術等多個技術領域,具有多學科交叉、多技術融合和工程實踐性強的特點。該課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注重對學員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因此為順應課程改革的要求,探索和實踐了該課程思政資源的建設。
二、課程思政的目標及內容
基于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測控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現代測試技術”課程教學計劃、課程內容與特點以及學員未來的崗位任職特點與要求,教學團隊從三個維度樹立了課程思政的目標:(1)家國情懷培養(yǎng)。(2)科學精神塑造。(3)職業(yè)素養(yǎng)養(yǎng)成。
家國情懷培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員對國家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尤其注重責任感和使命感,家國情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歷經多次磨難而不滅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在課堂中講好測試領域的中國故事,引導學員將所學知識服務于國家需要和民族發(fā)展,厚植科技強軍、科技報國的情懷。
科學精神塑造是培養(yǎng)學員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在課程內容中涉及很多測試技術領域的科學大家,他們身上具備值得學習和傳承的科學精神,通過挖掘科學大家背后的故事,有助于學員領悟其科學精神??茖W精神的塑造除了強調求真、求善、求美之外,也要注意求實、求新。
職業(yè)素養(yǎng)是指職業(yè)內在的規(guī)范和要求,是在職業(y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yè)道德、職業(yè)技能以及職業(yè)作風等方面。對于軍校學員,職業(yè)素養(yǎng)養(yǎng)成旨在培養(yǎng)符合部隊崗位任職和未來職業(yè)發(fā)展需求的新型軍事人才,是針對學員未來從事部隊裝備技術保障工作應必備的愛崗敬業(yè)、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精益求精以及團結協作等必備職業(yè)素養(yǎng)[3-4]。通過講述裝備的兵種文化、兵種故事、專業(yè)技術特點,增強學員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同時潛移默地影響學員養(yǎng)成在工作過程中必備的愛崗敬業(yè)、嚴謹細致等職業(yè)素養(yǎng)。
三、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法
“現代測試技術”課程由于具有較強的技術融合性和工程實踐性,因此在知識傳授的同時,除了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外,更注重講解知識蘊含的價值,技術發(fā)展的背景與脈絡,與單純的知識相比,發(fā)現知識的過程更能夠給人以智慧和啟迪,這也是培養(yǎng)思維的一種方式。通過課堂教學的實施,建立起學員自身與他人、社會、國家的聯系,在這種聯系中使學員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學員在學習專業(yè)知識和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時,能夠將眼光放長遠,在心中生長出對學術的熱愛和科技報國的情懷,最終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相結合。
綜合課程的內容、特點以及課程思政的目標,提出了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四維度”法,即從科學大家、技術發(fā)展、工程應用、知識意蘊這四個維度對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進行挖掘。
(一)科學大家
科學大家這個維度是指挖掘現代測試技術涉及的科學家、技術專家等人物背后的故事,將科學大家的擔當、創(chuàng)新、奉獻以及團隊合作等精神要素融入其中,使學員潛移默化地受到其科學思維和精神力量的影響。
案例1:紅外探測與湯定元院士
光電式傳感器的典型器件光敏電阻,是實現紅外探測技術的核心器件。歐美發(fā)達國家牢牢掌握紅外探測技術,同時長期對我國實行嚴格的出口審批制度甚至禁運。面對這種困境,1958年,新中國第一代海歸科學家、中國紅外事業(yè)奠基人湯定元院士“三封信”力挽狂瀾,強調紅外技術對于國防建設的重要性,為我國發(fā)展紅外技術奠定了良好的開端。湯定元院士帶領來自國內9所科研單位的18人,組成聯合攻關小組,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完成了我國紅外探測器相關基礎理論和應用前沿的研究,多種紅外光電探測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成功應用于遙感探測裝備,為我國制造“兩彈一星”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要學習他的科學精神和高尚品質,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案例2:霍爾效應與埃德溫·霍爾
霍爾效應的發(fā)現者霍爾(1855—1938)是一名美國的物理學家,19世紀末,霍爾懷疑電磁學權威麥克斯韋關于某一電磁現象的論斷,既不迷信權威又有探索精神的霍爾決心解開這個科學之謎。他在羅蘭教授的支持鼓勵下,經過了許多次的實驗,經受了許多次的失敗,但他仍然鍥而不舍。在對樣品、儀器和實驗裝置進行反復改進后,終于獲得了實驗的成功?;魻柊l(fā)現通過金箔條的電流在磁場里產生一個電勢,其方向與電流和磁場垂直。這個效應后來以它的發(fā)現者的名字命名,即“霍爾效應”。當時霍爾僅有24歲。新聞界將霍爾的成功譽為“過去50年中電學方面最重要的發(fā)現”。學員在求學的路上同樣需要這種不迷信權威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技術發(fā)展
由于現代測試技術涉及多領域技術,在講解各個技術時,必然涉及技術的發(fā)展及其現狀,在多個技術領域我國通過追趕超越,已達世界先進水平,從時間軸梳理技術的發(fā)展事件,可以讓學員體會到民族自豪感,建立民族自信心,增強學員對國家發(fā)展道路的認同。同時,我們仍然有一些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通過對比差距,促生學員科技報國的奮進精神。
案例1:光伏發(fā)電技術
在講解光電式傳感器的光伏發(fā)電技術時,引入其技術發(fā)展史。太陽能光伏作為全球能源革命的重要發(fā)展方向,具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成為化石能源的重要替代品。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光伏產業(yè)的發(fā)展,將其列為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并予以重點支持。光伏業(yè)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大量光伏企業(yè)應運而生,現在光伏產量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我國光伏發(fā)電技術發(fā)展迅速在世界處于領先水平,建立起學員的民族自信心,增強學員對國家發(fā)展道路的政治認同。
案例2:MEMS技術
在《傳感器技術概述》章節(jié)中,引入傳感器技術的發(fā)展現狀。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指出傳感器作為“工業(yè)基石”,是各類產業(yè)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作為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接口,傳感器的性能將直接決定重大裝備及其測試系統(tǒng)的性能和質量。
由于我國目前微系統(tǒng)與智能傳感器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發(fā)展滯后,中高端傳感器受制于人,已經成為“卡脖子”障礙[5]。我國自主生產的傳感器已完全可以滿足低端市場的需求,然而在中高端市場上,愛默生、西門子、霍尼韋爾等外國巨頭仍占據重要地位。
未來還要圍繞智能微系統(tǒng)這一顛覆性關鍵技術把握技術發(fā)展趨勢,搶占未來技術制高點,催生大批升級換代甚至變革行業(yè)的新產品,為相關傳統(tǒng)產業(yè)跨越式發(fā)展提供新機遇。通過對比差距,我們仍需要進行自主創(chuàng)新,這是時代賦予青年學員的使命任務,以此激發(fā)學員的科技報國情懷。
(三)工程應用
技術只有在工程應用中才能產生價值,工程實踐性強也是“現代測試技術”課程的特點之一,對于軍校的課程,更加注重課程內容在裝備、部隊、作戰(zhàn)中的應用,將課程內容與學員未來的崗位任職相聯系,激發(fā)興趣的同時,加深學員對自己使命擔當的認識。
案例1:光電式傳感器在紅外導引頭中的應用
紅外導引頭中實現光電轉換的核心器件就基于光敏電阻。紅外導引頭在很多導彈等武器裝備中都進行了應用,是精確打擊敵方目標守衛(wèi)國土安全的重要探測手段。通過講解紅外導引頭的工作過程、原理及特點,使學員通過軍事應用深度理解了知識點,在此過程中更明晰了學員的使命任務、責任擔當。
案例2:總線技術在國防領域中的重要應用
在國防、航空、航天等重要領域,及其研發(fā)、使用、維護過程都離不開總線技術。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等領域的快速發(fā)展,系統(tǒng)的電子復雜度、集成度進一步提升,無論是系統(tǒng)本身還是其測試系統(tǒng),都需要大量的數據傳輸,此時傳輸總線的技術性起著關鍵作用。該部分較為抽象,通過對總線在導彈、國防等領域的應用分析,使學員在思想上認識其重要性,聯系自己未來的崗位需求、使命任務,激發(fā)學員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四)知識意蘊
知識意蘊方面,從知識點背后蘊含的具體的邏輯、價值、思想和哲理,提煉出蘊含的普適性辯證思維,提煉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向學員滲透正確的價值觀。
案例1:測量誤差及處理
根據測量誤差的傳遞特性即小誤差也可以導致系統(tǒng)或產品嚴重的精度損失,引入“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典故,引導學員理解細微的失誤,可以導致巨大的差錯,培養(yǎng)學員在以后的工作中要重視細節(jié),養(yǎng)成一絲不茍、嚴謹務實的職業(yè)素養(yǎng)。
案例2:1553B總線的結構
由1553B總線采取在傳統(tǒng)通道上的雙冗余結構,以提高電子設備間通信的可靠性,提出工程上的冗余備份思想,也就是方案設計中的“B計劃”或“備胎計劃”,進而通過華為鴻蒙系統(tǒng)研發(fā)的歷程論證了“B計劃”或“備胎計劃”的重要性,由此拓展到個人、民族、國家在求發(fā)展中必須有“居安思?!钡囊庾R。
四、課程思政元素的組織
從科學大家、技術發(fā)展、工程應用、知識意蘊四個維度全面梳理“現代測試技術”課程的思政案例,形成該課程的思政案例庫,為更好地應用思政案例,對思政案例進行結構化、體系化、可視化的組織。通過分析,按照課程的知識體系進行組織,便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思政案例進行凝練、總結、更新等動態(tài)維護。按照課程已有的教學資源,“現代測試技術”課程主要依托MindManager這一思維導圖軟件構建的知識地圖對課程思政元素進行組織,課程的育人元素實現結構化、可視化。對內,有利于課程團隊成員的成長;對外,能夠實現有效的交流互通,促進課程的長遠發(fā)展。
結語
課程思政要求課堂傳授的不僅是專業(yè)知識,更要承載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持續(xù)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形成體系化、結構化思政資源。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合理設計將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元素實現有機融合,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tǒng)一,讓學員在知識學習與情感體驗中產生共鳴,讓知識的傳授更有溫度。
“現代測試技術”課程通過從科學大家、技術發(fā)展、工程應用、知識意蘊四個方面全面梳理并形成課程思政案例庫,完成課程思政的初步建設。通過問卷調查,學員對課程思政反映效果良好,明確了自身作為青年一代必須學好理論知識,將其應用到建設祖國的偉大實踐中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fā)揮自己的光和熱。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fā)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3]王欣威,慕麗,付曉云.《機械工程測試技術基礎》課程思政教學設計[J].裝備制造技術,2020(12):219-221.
[4]陳啟飛,黃亞新,陳徐均,等.軍隊院校本科專業(yè)課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1(3):131-134.
[5]馬福民,王惠.微系統(tǒng)技術現狀及發(fā)展綜述[J].電子元件與材料,2019,38(6):12-19.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sources for the Course of Modern Testing Technology in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ZHNAG Hui-yuan, HE Guang-jun, WU Jian-feng
(Air and Missile Defense College,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51, China)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sources for the course “Modern Testing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was explored and practiced as an example. Firstly, it establish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of this course, and then proposes a four-dimension method for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is method involves excav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from four dimensions: scientific master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knowledge implication. It forms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bank. Knowledge maps are used to organ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 teaching. This method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sources in engineering cours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odern Testing Technology; four-dimension method; knowledg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