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課程確立了“比較鑒別、深入挖掘”的思政方針,在授課過程中重視對現(xiàn)實思政價值的詮釋,拓展思政融入的維度。以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視野來審視、梳理古埃及宗教發(fā)展的歷史,聯(lián)系古今中外的事實、案例和素材,在對比中挖掘支撐兩個文明古國發(fā)展的精神內核,突出中華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沒有斷線的文明,其間雖然有過衰落、經歷過屈辱,但是在文明精神內核自強不息的滋養(yǎng)下,中華文明更加厚重而堅韌。古埃及文明雖也有其精神內核的支撐,但古埃及人追求的“死亡文化”,不能從根本上助推和激發(fā)社會的生產力,文明必然走向衰落。由此,在對比中加深對古埃及文明的認知,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關鍵詞:課程思政;古代埃及宗教;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4)12-0086-04
在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下,圍繞古代埃及宗教史專題,如何有效地實施課程思政,如何讓思政內容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讓學生對闡述的思政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并最終達到提升學生價值與情懷,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實現(xiàn)知識傳授、培養(yǎng)思辨能力、思政價值融合的育人效果。
一、課程思政對學生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性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盵1]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我國古代讀書人歷來有心懷天下,匡時濟世的志向,也有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世界形勢及其發(fā)展變化,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全球視野的人才?!蓖瑫r,在教育方式與教育資源運用方面指出:“教師要在提煉、轉化、融合上下功夫,讓收藏在館所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成為教書育人的豐富資源,讓學生在底蘊深厚的課程教材中,在參觀名勝古跡的親身體驗中,了解中華文化變遷,觸摸中華文化脈絡,感受中華文化魅力,汲取中華文化精髓,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2]由此可知,教育者要引導學生秉承古老中華民族仁人志士的“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關注時事、胸懷天下,充分利用中國大地上的文物、遺產、古籍文字等豐富的資源,凝練德育要素,深度融入教學實踐,培養(yǎng)視野寬廣且具有中國情懷的人才?;诖?,本人在“古代埃及宗教史專題”教學過程中挖掘思政內容與實踐教學有機契合。
二、課程思政要素在“古代埃及宗教史”專題的實施與滲透
根據(jù)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課程思政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古代埃及宗教史”專題課程確立了“比較鑒別、深入挖掘”的思政思路。通過對古埃及宗教發(fā)展的梳理,展示具有濃厚宗教特色的古埃及文明輝煌。整個課程注重思政要素的挖掘與提煉,聯(lián)系古今中外的事實、案例和素材,在比較中回答學生的疑問,特別以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視野來審視,在對比中挖掘支撐兩個文明古國發(fā)展的精神內核,向學生闡明為什么中華民族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沒有斷線的文明,從而實現(xiàn)在古埃及宗教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思想價值的滲透和引領。
課程導言中闡明授課過程運用比較的視角,站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國度,去審視另外一個古老的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傳承發(fā)展三千多年,然而,輝煌的古埃及文明最終卻隕落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文明雖然在起源上晚于古埃及文明,但中華民族文明源遠流長,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沒有斷線的文明。由此引導學生探究古埃及三千多年文明發(fā)展的精神內核是什么?中華文明不斷發(fā)展的原因是什么?思政內容以啟發(fā)式提出問題,不斷激發(fā)學生探究古埃及宗教文化的興趣,感受古埃及文明的魅力。同時,在比較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的思想價值得以升華,增強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心與認同感。古代埃及宗教史專題共分四個專題。
(一)古埃及多神崇拜的宗教特點
通過分析古埃及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的多神信仰,引導學生學會客觀認知地理環(huán)境對文明發(fā)展乃至宗教文化形成的影響,強調尼羅河對于古埃及文明滋養(yǎng)與傳承的作用。同樣,中華民族文明也是發(fā)端于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早期文明發(fā)展的共同點都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水是生命之源,文明的產生同樣需要水的滋養(yǎng)。同時,向學生指出中國雖自古有“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窮山惡水出刁民”這樣的說法,但是不能就此認為地理環(huán)境對文明的發(fā)展起決定性作用,人類在不斷發(fā)展演進過程中逐漸凸顯自己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地理環(huán)境本身是被動的,人有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然在人的改造下或有益或有害反饋于人。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文明與發(fā)展不是起決定性的因素。聯(lián)系當下的氣候變化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號召全球協(xié)同應對極端氣候的主張,既讓學生領悟地理環(huán)境在古代文明形成與發(fā)展乃至當下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影響,又聯(lián)系時事闡述中國政府主張在環(huán)境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所體現(xiàn)的積極能動性,展望中國政府在環(huán)境治理方面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
古埃及信仰的神明起源于自然界對自然物和動物的崇拜。據(jù)不完全的統(tǒng)計,古埃及崇拜的神明總計有一千多個,不同的“諾姆”(即為州)崇拜不同的神明,古埃及作為人類早期較早跨入文明門檻的國家之一,正是由于埃及人對自然、宇宙乃至生死諸多問題存在認知迷霧,所以埃及人崇拜無數(shù)的神明,認為超然的力量支配著他們的世界,所以古埃及人形成對神明的集體崇拜和狂熱追求。相較于中國古代,雖然商朝也有過敬神侍鬼的儀式,但商朝滅亡后西周開辟的禮制,重視人、尊重人的理念悄然在西周上層興起,由此引導下中國人對宗教是淡泊的,甚至孔圣人有言“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4]現(xiàn)代有一些學者因此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不然,在這里必須給學生指出中國人是不迷信鬼神、不崇拜神的民族,絕不能說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信仰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信仰是一個民族乃至個人的精神支撐。中國人自古相信自強不息,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中華兒女信仰的集中寫照,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信仰。中國古代有神農氏為解決百姓疾苦嘗百草披荊斬棘的責任擔當,還有大禹治水解決洪水災難身先士卒的奉獻精神。可以說中國人是所有文明國家中思維結構最覺悟的民族。通過這樣的思政點對比,讓學生不僅了解古埃及的多神崇拜特點,還對中華文明的信仰有深入的領悟。思政內容引領課堂,思政價值浸透學生的思維。
(二)古埃及三大創(chuàng)世神學體系
伴隨古埃及政治統(tǒng)一的進程,古埃及多神崇拜的信仰不斷地整合,出現(xiàn)了三大創(chuàng)世神學體系,古埃及創(chuàng)世神學體系是埃及人對天、地、人的來源及其運行原則作出的解釋。在這一點,中國古代也有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闡釋的是以人為中心拓展生存空間的天地創(chuàng)造。其實,這都是古人對周圍環(huán)境與人的起源作出的解釋。古埃及三大創(chuàng)世神學體系本身也是地區(qū)政治力量斗爭在宗教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為古埃及在古王國時期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集權統(tǒng)治奠定神學基礎,強調了太陽神在宇宙眾神當中的統(tǒng)治地位。古埃及宗教伴隨王國的演進持續(xù)近三千年,塑造了宗教烙印濃厚的古埃及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的文明。在此,向學生強調宗教在古代文明與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與人的認知能力的有限,對于較早踏入文明門檻的古埃及人來說,無法解釋其周圍的許多人和事,他們就依賴于宗教,相信神明的超自然力控制,因此,神明的信仰與宗教的力量對于古埃及人思想意識、文化形態(tài)、政治制度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宗教成為古埃及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現(xiàn)象與文化載體,古埃及宗教是解析其文明的一把鑰匙。在此思政內容要引領學生正確理性看待宗教,不要一提宗教就完全認為是迷信,一說宗教就意味著落后與愚昧,讓學生正確認知宗教在古代社會發(fā)展進程中起到過的積極作用,當然也有其消極作用,引導學生學會把宗教放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分析,不能片面地一概而論。一定要辯證地、客觀分析宗教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的作用。學習和研究歷史,就是運用好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這一銳利武器正確分析歷史事件,客觀評價歷史人物。
(三)古埃及太陽主神崇拜對神權政治與神廟建筑文化的建構
在古埃及文明演進過程,太陽神崇拜的宗教力量在政治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古王國的太陽神拉,中王國時期興起的阿蒙,后在新王國帝國前期阿蒙崇拜的宗教勢力與王權相得益彰。新王國的法老為強化國王的神性權威,自居為“太陽—拉”神、“阿蒙—拉”神以及“太陽—阿吞”神的兒子頭銜。作為兒子,當然要對自己的拉神父親、阿蒙和阿吞父親表達孝心與敬意,兒子為了回報父親,國王們通過對外擴張獲得的大量財富捐贈給阿蒙祭司。與此同時,阿蒙祭司集團的經濟實力大增,新王國的法老營造供奉阿蒙神明宏大的盧克索神廟、卡納克神廟,巨型的石柱、精美的文字與繪畫,為國王的神性權威罩上神秘的色彩,形成了古代埃及文明獨具特色的神廟建筑文化。隨著神廟祭司力量擴展到法老所無法駕馭的程度,祭司占據(jù)經濟實力向政治權力滲透,形成挑戰(zhàn)王權的重要神權勢力,正是由于阿蒙宗教勢力試圖控制國家,最終挑起了埃赫那吞放棄阿蒙崇拜、信仰太陽神—阿吞的宗教改革。由此可見,宗教在古代埃及社會發(fā)揮過凝聚人心、整合社會力量的功能。整個古王國時期外部勢力尚弱,內部王權崇拜太陽—神拉的信仰下,全埃及人被聚合為神圣法老建筑金字塔的堅強力量,勞動人民被給予為國王服務的神圣榮光的鼓舞下,社會發(fā)展安定,王權統(tǒng)領有力。但是宗教的發(fā)展也有其控制和消極的作用,宗教整合的力量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對國家的穩(wěn)定與社會和諧可能會構成威脅,往往宗教在社會的整合程度越高,可能造成的分裂與沖突的程度也會越深。具體在埃及新王國時期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就是世俗王權與宗教勢力斗爭的集中表現(xiàn)。相比較埃及宗教與政治的密切關系,中國古代文明在夏商時期雖然也有尊神祭鬼的做法,但之后西周統(tǒng)治者汲取商滅亡的教訓,周朝重視“人禮”的作用。直到中國自秦漢以來形成中央集中統(tǒng)一的政治模式,特別是漢代以來董仲舒確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中華民族的宗教意識更加淡薄,因為從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看,他是回避鬼神來世,注重現(xiàn)實人世,這一點從對孔子的記述“子不語怪力亂神”和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未知生、焉知死”都可以窺測。正是這種不信宗教、活在當下、關注人世的現(xiàn)實主義追求,使得宗教在中國大地上始終沒有成為與政治關聯(lián)在一起的復雜力量。如今,中國共產黨的無神論思想與古代中國宗教意識淡薄一脈相承。
(四)古埃及奧西里斯崇拜
在古代埃及神話中,還有一位與古埃及大眾來世信仰的神明——奧西里斯,他是天神努特與地神蓋博的兒子,他曾是統(tǒng)領神界與人界的國王,死后又成為冥界之王。然而奧西里斯是一位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神,因為他與人類具有相同的命運。在神話中,他遭受罪惡制造者其弟弟塞特的毒手。面對死亡,他得到妻子伊西斯與兒子荷魯斯精心的呵護和強有力的維護和申訴,使得正義的奧西里斯神終究戰(zhàn)勝死亡,復活在冥界、擁有永恒的來世。奧西里斯復活的生命顯現(xiàn)在大地上所有具有生命活力的植物、孕育生命之水以及土壤的更新輪回中??梢哉f,奧西里斯神是源于生活、又超然于生活之上的來世之神。
奧西里斯神承載著古埃及人的來世觀念,他的死而復活和正義永恒是來世觀念的核心。由于奧西里斯神的死而復活、正義永恒成為古埃及人畢生的信念和追求,因此,奧西里斯崇拜貫穿古埃及文明始終。奧西里斯神的重生,這是每個人面對死亡恐懼發(fā)出的訴求。奧西里斯從王室崇拜到成為大眾提供精神慰藉、受大眾普遍歡迎的來世之神。這一點留給我們的思政思考,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種宗教抑或文化思想,要想取得發(fā)展,就要不斷變革,適時更新、持續(xù)充實。只有伴隨時代變化不斷地尋求與社會的契合點,才能夠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懂得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勇立潮頭、與時俱進、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三、“埃及宗教史”專題課程思政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
古埃及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留下了燦爛的文明遺產。但是,古埃及文明最后還是在內部矛盾與外在亞述人、波斯人以及希臘—羅馬人勢力角逐下走向了消亡,古埃及人宗教信仰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時可以向學生提問,是不是就可以說古埃及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外來的入侵呢?同樣,我們中華民族在古代歷史上不斷地遭受周邊民族的侵擾,反而在歷史上不斷地融合其他的少數(shù)民族,一方面使中華民族擁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危機意識,從而中國古代中原地區(qū)始終保持自己相對強的實力。另一方面中華民族也有“美美與共、各美其美”胸懷和思想,終究構建起56個民族的大家庭。在近代,中華民族同樣遭受了英美為首的西方列強與日本侵華,在這些鐵蹄的踐踏下,仁人志士苦苦求索,中華民族奮力直追,最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們打出一片新天地。如今,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的艱難曲折探索與不懈追求,中華民族文明正蓬勃發(fā)展。同樣在外來勢力的侵略下,中華文明開辟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古埃及文明卻在外族勢力下消亡,由此進一步拓展古埃及文明消亡不僅僅是外族的侵略與脅迫,深入聯(lián)系古埃及人追求的來世信仰喪葬實踐,這種被學者們稱謂的“死亡的文化”,關注來世永恒的文明,注定不能夠持久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而且在面對外來力量沖擊的時候,古埃及人沒有變革的覺醒,所以承載其文明的文字最終被改造,在一波又一波的外族勢力沖擊下淡漠了自己的文化,直到被遺忘,古埃及文明的消亡也成為歷史的必然。通過這樣比較的分析,讓學生在對比中深刻領悟古埃及文明消亡和中華文明持久傳承的深刻原因。由此,思政內容可以進一步啟發(fā)學生,只有在危機中尋求變革,在困境中突圍,無論是個體抑或國家,不斷變革是生存之道。同時,啟迪學生珍惜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值得我們去弘揚和傳承,我們要不斷汲取中華文化的脊髓,撐起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如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中華民族復興靠的是年輕人的奮斗與推動。思政要素讓學生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同時,勉勵學生要有腳踏實地的干勁。中華文明的持久傳承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不懈地追求。課程從各環(huán)節(jié)加強對學生的引領、浸潤、深化、拓展,[5]使得課程真正的“活”起來,讓學生從中受益。
深入挖掘古代埃及宗教史每一個專題的思政元素,提升教學的溫度與深度,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通過文明比較互鑒、啟迪學生智慧,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從而達到集知識傳授、明辨思維能力、思政價值于一體的綜合育人效果。
——————————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央視網:CCTV央視新聞網[EB/OL].[2016-12-08](2024-04-06).https://m.cnr.cn/jdt/20161209/t201 61209_523313249.html.
〔2〕為黨育人 為國育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紀實.新華網[EB/OL].[2021-12-1](2024-05-2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1202/c1001-32297089.html.
〔3〕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N].人民日報,2021-6-8(13).
〔4〕南懷瑾.南懷瑾選集《論語別裁第一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290-293.
〔5〕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01):43-46.
(責任編輯 徐陽)
Compare Civilizations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to Enlighten Students
——Taking the Practice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 Topics o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ian Religion\" as an Example
NAN Shuhua
(College of History and Tourism Cultur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TongLiao 028000, China)
Abstract: This course establish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eans of \"comparative identification, in-depth exploration\",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alist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expands the dimen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swer students' questions by comparing facts, cases and materials from ancient to modern or at home and abroad. Especially China with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view to look at,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Egyptian religious history, in contrast to excavate support two the spiritual kern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to the students to clarify the China is the only one of four major ancient civilization without breaking line,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declined, experienced the humiliation, but in the spirit of civilization under the kernel nourishing, "The China civilization is more profound, and the Chinese nation is more resilient. While the ancient Egyptian civilization also had its spiritual core support, but the ancient Egyptians pursued the \"culture of death\", could not fundamentally promote and stimulate social productivity, Ancient Egypt civilization was bound to decline. Thu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students can deepen their cognition of ancient Egyptian civilization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identity and confidence in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cient Egyptian Religion; Comparative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