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以大歷史觀引領青年群體在厚重的歷史里,找到智慧的啟迪,確定前進的方向,是當前高校思政教學的重要價值取向。大歷史觀以跨學科性打破專業(yè)壁壘、以批判性提高學生思辨能力、以寬視域構建國際化視野、以創(chuàng)新性促成實踐能力養(yǎng)成。循序漸進地引領學生從問題意識、思維方式、方案設計的全過程中形成科學的大歷史觀,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肩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 大歷史觀;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
[基金項目] 2022年度湖南省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專項研究項目“大歷史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2022YBM13)
[作者簡介] 黃 娟(1981—),女,湖南衡陽人,歷史學博士,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經濟社會史和思政教育研究;劉 翔(1981—),男,湖南衡東人,歷史學碩士,南雅梅溪湖中學副校長,歷史高級教師,主要從事教育史和歷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23-0177-04 [收稿日期] 2023-09-12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歷史”“大歷史觀”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頻頻出現(xiàn)。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系統(tǒng)論述了新時代的偉大變革,鼓勵全黨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guī)律[1]。在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在以黨史學習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2]。以大歷史觀引領青年群體在厚重的歷史里找到智慧的啟迪,確定前進的方向,是當前高校思政教學的重要方法。
一、大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教學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怎么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核心問題。尤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思政教學面臨諸多挑戰(zhàn),大歷史觀強調歷史的長期性、連續(xù)性和全球性,以及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影響,這些特質對于消解當前高校思政教學面臨的困境有著獨特價值。
(一)教材體系的割裂
教材系統(tǒng)是幫助學生建立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架構的重要工具,但目前的高校思政教材還需要進行系統(tǒng)性更新。一方面,目前高校思政教材內容的更新還無法滿足學生對當代社會熱點問題的關切,教材滯后于社會和政治的發(fā)展,影響了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課程之間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存在割裂的問題,導致學生在思政課程中難以形成連貫性的學習體驗。例如,教材存在知識點零散、重復,缺乏連貫性,不同課程之間的隔離,教學方法和內容的分散性,使學生很難建立起完整的思想政治體系。
(二)問題意識的欠缺
問題意識欠缺是高校思政教學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對社會、倫理和價值觀問題的認識和關注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復雜社會問題的理解和參與。傳統(tǒng)教育體系通常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和理論成績,忽略了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和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結果導向之下,學生更關注考試成績。同時,思政課程教學囿于內容理論化,教學過程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的主動性發(fā)揮不足,尤其缺乏與實際生活和社會問題的關聯(lián)。這使得學生難以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際問題中,缺失了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三)觀察視域的狹窄
思政課程有其學科屬性,學生在特定學科范疇內接受思政教育。只了解自己專業(yè)領域的問題,而對跨學科問題的理解有限,因而難以深刻理解社會和倫理問題的復雜性。而缺乏全球性的視野,又常常使得學生只關注國內問題。對全球性問題了解不足,就難以在現(xiàn)實中尋求國際問題的解決之道。觀察視域的狹窄使得學生在問題的認知、思考和解答中浮于表象,無法進行縱深的拓展。
(四)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不足
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的不足也是當前思政課程的困境。一是教材過于理論化,缺乏實際案例與當今社會的關聯(lián)性討論。二是缺乏實踐機會。思政教學缺乏提供學生實際參與社會問題解決的機會,對問題的理解停留在理論層面。三是課程與職業(yè)需求脫節(jié),一些思政課程未能與學生未來職業(yè)的現(xiàn)實需求聯(lián)系起來,導致學生認為思政課程對其職業(yè)發(fā)展沒有實際幫助。大歷史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復雜的社會問題,它有潛力改善思政教學的內容和效果,使之更符合當代社會的需求。
二、大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可行性
(一)以跨學科性打破學科間壁壘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3]?!按笏颊n”既是政治使命,也是新時代要求,為立德樹人指明新的方向。大歷史觀正是解決這一課題的關鍵突破口,它利用跨學科的特點,強調不同學科間的關聯(lián)、互動,有助于打破學科壁壘,實現(xiàn)多樣化融合。一是跨學科課程設計,創(chuàng)建跨學科的大歷史觀課程,探討歷史、文化、社會、科學、技術等領域間的關系,鼓勵學生從多角度進行問題審視;二是通過跨學科研究項目,鼓勵學生從多維度研究相關問題,超越傳統(tǒng)學科限制;三是組織跨學科研討會,邀請不同學科的專家分享研究成果和方法,促進學科交流合作,實現(xiàn)資源共享。
(二)以批判性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具有歷史文化素養(yǎng),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4]。大歷史觀強調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和跨文化理解,這些都是現(xiàn)代社會和職場所需的核心能力,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大歷史觀可以成為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有力工具,因為它涉及了歷史、文化、社會、科學和倫理等多領域,鼓勵學生從多維度、跨學科的角度思考問題,培養(yǎng)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掌握評估信息的方法。大歷史觀可以成為一個激發(fā)學生批判性思維和提高其思辨能力的強大工具。它鼓勵學生不僅看問題的表面,還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影響,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
(三)以寬視域建構全球化的視野
歷史認知是歷史自信的重要基礎[5]。大歷史觀強調全球性的歷史和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意識,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國際性問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已聯(lián)成一個互相依賴、密不可分的整體。各國都是全球合作鏈條中的一環(huán),日益形成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6]。大歷史觀的寬視域可以成為建構全球化視野的強大工具,幫助我們超越國界和特定文化的局限,深入探討人類歷史和文化的共同點和相互聯(lián)系。以全球視野進行案例分析,通過案例研究、模擬演練和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分析全球性事件和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全球化對世界各地的影響。大歷史觀可以幫助學生建構全球化的視野,使其更全面地理解和參與全球性問題,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
(四)以創(chuàng)新性促成實踐能力生成
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重視理論教育,也高度重視實踐育人。他希望青年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7]。以大歷史的創(chuàng)新性促成青年的實踐能力的生成,也是大歷史觀教育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新性可以促進大歷史觀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因為大歷史觀鼓勵人們以新的方式看待歷史和文化,并提供了解決復雜問題的新視角。強調設計思考,引導學生進行設計思考,通過觀察、思考、創(chuàng)造和測試來解決大歷史觀中涉及的問題。這種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項目驅動,讓學生選擇并開展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大歷史觀項目,激發(fā)其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
三、大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
(一)實現(xiàn)跨學科整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將歷史對象置于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中全面分析,從而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大勢[8]。大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政教學,首先應樹立起主動性的全局觀念,實現(xiàn)跨學科整合。
首先,明確思政教學的教育目標。即學生在思政課上獲得什么知識、技能和素質。例如,是否希望培養(yǎng)跨學科思維、批判性思維或全球意識等。將大歷史觀與其他學科整合,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綜合性和相關性。其次,設計跨學科的課程,將大歷史觀與哲學、歷史、社會學、科學等學科相結合。創(chuàng)建跨學科思政課程體系,邀請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進行合作。從科技和社會的交互作用、文化多樣性等方面,鼓勵學生從多個學科角度思考。使用實際案例探討大歷史觀的不同方面。鼓勵學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如組織跨學科研討會、研究項目合作等,以促進不同學科的互補和協(xié)同工作。
(二)設計課程內容
將大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課程,還需要基于所選教材,設計思政課程的內容。思政課程內容需要綜合考慮如何整合歷史、文化、社會、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選擇適合大歷史觀教學的教材和資源。將大歷史觀的核心概念和主題融入課程中。例如,從宇宙誕生、地球演化、人類歷史的角度探討社會、文化、科技等問題。將大歷史觀的核心概念和主題有機地融入課程中,強調其與當代社會和價值觀的聯(lián)系。探討大歷史觀的起源和演變,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大歷史觀對于現(xiàn)代社會和倫理問題的理解至關重要。分析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包括早期人類的遷徙、農業(yè)革命、城市化、工業(yè)革命等重要時期。探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影響,如絲綢之路、大航海時代等。研究科學和技術的演進,以及它們如何塑造了人類社會。探討全球性問題和挑戰(zhàn),如氣候變化、人口增長、貧富差距、國際沖突等。鼓勵學生將大歷史觀的原則應用到實際問題中。以上這些課程設計應有機靈活地融入思政不同的課程教學當中,既系統(tǒng)全面連貫,又高度融合自然。
(三)引導批判性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發(fā)展有其規(guī)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fā)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9]。這表明,獨立思考,掌握歷史主動,才能推動歷史前進。
將大歷史觀融入高校思政教學可以引領學生批判性思考,促使他們從多個角度和維度來審視和分析社會、文化和倫理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質疑觀點,并進行批判性思考。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接受信息。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梢园ㄐ〗M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實地考察等。及時反思和總結,要求學生定期反思他們的學習過程,總結他們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通過這些方法,大歷史觀可以成為引領學生批判性思考的工具,幫助他們不僅理解復雜的歷史和文化問題,還能夠分析、評估和提出創(chuàng)新性的解決方案。
(四)創(chuàng)新實踐項目
習近平總書記鼓勵青年要做實干家,面向實際、深入實踐,嚴謹務實、苦干實干,在新時代干出一番事業(yè)[7]。引入實踐項目,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梢园ㄉ鐓^(qū)服務、研究項目、模擬演練、文化交流等,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尤其是全球性問題解決方案的設計。例如,學生可以選擇一個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貧困、醫(yī)療保健,然后合作設計解決方案。通過文獻研究、數(shù)據(jù)收集,提出創(chuàng)新性的解決方案,并考慮這些方案的社會、經濟影響。在展示他們的解決方案的基礎上,制作宣傳材料、組織研討會或提交政策建議。通過這些實踐項目,學生有機會將大歷史觀的原則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團隊合作和社會參與的能力。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還可以激發(fā)其對歷史、文化和社會問題的持久興趣。
世界的未來是青年一代的,青年是持續(xù)推進全球對話與合作的重要力量,更是解決全球問題最富活力的創(chuàng)新力量,各國青年應該通過教育樹立世界眼光、增強合作意識,共同開創(chuàng)人類社會美好未來[10]。注重大歷史觀教育,是當前思政教學提升教學效果的新方向和新增長點。大歷史觀的培養(yǎng)不僅需要明確的目標、配套教學體系的完善、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也需要教學方式的調整。循序漸進地引領學生從問題意識、思維方式、方案設計的全過程中形成科學的大歷史觀,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11]。
參考文獻
[1]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1-03-31)[2023-08-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103/t20210331_523725.html.
[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教社科廳函〔2021〕8號[A/OL].(2021-04-20)[2023-08-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3]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4]中共中央黨校.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EB/OL].(2011-09-01)[2023-08-01].https://www.ccps.gov.cn/xxsxk/xldxgz/201812/t20181231_127692.shtml.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46.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56.
[7]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8-05-02)[2023-08-01].https://www.gov.cn/xinwen/2018-05/03/content_5287561.htm.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93.
[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10.
[10]習近平向首屆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開學典禮致賀信[EB/OL].(2016-09-11)[2023-08-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11/c_1119545120.htm?ivk_sa=1024320u.
[1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全文)[EB/OL].(2021-11-16)[2023-08-02].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trs=1.
The Innovativ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View of Macro Histor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ANG Juan1, LIU Xiang2
(1. School of Marxism,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mp;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 2. His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 Nanya Meixihu High School of Changsha, Changsha, Hunan 410221,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marching towards the goal of the second hundred years, it is an important value ori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lead the youth group to find the enlightenment of wisdom and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progress in the heavy history with the great historical view. The view of macro history breaks professional barriers with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improves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with criticism, constructs an international vision with a wide horizon, and promotes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with innov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dually leads students to form a scientific view of history from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blem consciousness, thinking mode and scheme design, improv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undertake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macro history vi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