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不僅是小學教育的基礎學科之一,還是其他理科學科學習的基礎。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結合教學實際,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學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文章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并從中總結出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原則、方法、策略與路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學習習慣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理解基礎知識,獲得基礎學習技能的重要階段。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成效對其今后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更好地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中,對今后的學習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過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難免會忽略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當前社會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溉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對馬上進入初中的小學高年級學生,若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會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有效的學習習慣和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這對學生之后的學習至關重要。
一、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
所謂“自主學習”是根據學生的內在品質而言的,指學生自覺主動學習,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相對“被動學習”而言,自主學習體現了學習者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一)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要求
當前,不少教師受到應試教育帶來的種種壓力,多數小學課堂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仍然采取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讓學生機械性地接受外來知識、養(yǎng)成固化的思維方式和學習行為、潛意識地依賴教師。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淡薄、自主探索能力欠缺、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不到發(fā)揮,這與我國當前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因此,作為學生學習活動中的指路人,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只起到主導作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實現學會知識的目標,最大限度地實現學科的育人價值。為此,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有足夠的認識,有必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自身堅持不懈的教育目標。
(二)符合社會對學生學習發(fā)展的要求
當前社會對學生的教育不應該只停留在知識層面,更在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具備實踐操作能力、發(fā)現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他們今后的學習發(fā)展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推動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色彩。
二、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原則和方法
(一)原則
1. 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皮亞杰認為:“人的發(fā)展,智慧的發(fā)展是靠他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交互作用而慢慢建立起來的。”正如荀子所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社會環(huán)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 自我教育。學生是教育過程的主體,他們是活生生的人,小學生只是十歲左右的小孩子,他們需要在教師、家長耐心的引導和督促下,通過自我控制、自我激勵來完成自主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3. 尊重小學學習的特點。小學學習需要學習者先有學習的興趣,有學習的欲望,愿意學、樂于學,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形成初步的語感,打好基礎,具備用所學知識進行交流的能力,最后達到不需要任何努力和監(jiān)督,自動地運用所學知識表達內在需要的境界。
(二)方法
小學生的學習缺乏目的性,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教師教什么,他們就學什么,哪些感興趣,就學哪些,而且學習興趣的持續(xù)時間很短。所以教師應積極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使學習從被動向主動轉變。因此,本文認為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應做好以下幾點:
1. 提高認識,形成共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首先,學生必須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哪些行為習慣不能養(yǎng)成,為什么要有良好的自主學習行為習慣。如良好的自主學習行為習慣有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傾聽他人意見、勇于提問、積極思考和討論、大膽實踐、課后認真完成作業(yè)、今日事今日畢、認真預習和復習、自覺讀書、寫字工整、學習動作麻利、安排有序等。學生應有一個正確的辨別能力,并與優(yōu)秀同學相互交流學習經驗,從而和自己進行對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他或她,以至自己成績不如他或她的原因,讓學生形成共識,從而取長補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
2. 理解行為,知曉做法。專心聽講、積極討論交流、認真完成課后作業(yè)等行為習慣,學生都明確知道應該去做,只是不知如何去做,在做的過程中,不懂方法,以至只懂“外涵”,而不能深入透徹地了解“內涵”,這就需要學生掌握怎么聽講、怎樣討論、怎樣交流、課后作業(yè)怎么做、不懂的地方如何處理、怎么預習和復習、課余時間怎么安排,要讓學生明白方法。如在上課中,當教師提出問題時,學生自己要認真思考;當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時,要學會認真傾聽,并與自己的想法進行比較;認真傾聽教師的反饋語言。在聽課過程中,不玩其他東西,不做與課堂無關的事;在課堂中,還要積極動手實踐,同學之間要相互協作。課后作業(yè)要認真書寫,做完后要認真檢查,不能抄襲或草率了事,并按時完成作業(yè)和交作業(yè),對作業(yè)中的錯誤,要查找錯誤的原因,及時糾正。課外時間要做好預習和復習,要大量閱讀有益的書籍,訓練自己的能力和特長。
3. 形成制度、互相督促。由于學生年齡較小,意志力不堅,不能長久堅持,難免為一時的貪玩而忘了自己許下的“承諾”,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行為習慣,還需要一個比較科學的管理制度,隨時督促學生,提醒學生。如安排學習委員定期檢查各組學生的作業(yè)糾錯情況和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習組長要隨時督促該組成員按時完成作業(yè),并檢查作業(yè)中是否有抄襲現象、是否工整、是否認真,發(fā)現某同學作業(yè)中有嚴重錯誤時,要及時給予輔導或尋求學習委員和教師的幫助。這樣,同學之間相互督促,增強了學生的責任心,使班上的學習委員和學習組長得到充分肯定,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
4. 建立鼓勵機制,體驗成功。只有讓學生感受成功,才有自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有了制度,學生有了行動,他們希望得到的是肯定,為此,建立班上的鼓勵機制必不可少。管理制度和鼓勵機制要相輔相成,互相推動,如對在自主學習中表現出上課認真聽講、討論積極、認真完成作業(yè)、勤學好問、輔導認真、復習積極、表現出色、工作出色的學生或小組要及時進行表揚,并樹立榜樣,讓“學習園地”充分說話,起到真正的鼓勵作用,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為自己付出的行為得到肯定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從而樹立信心。
5. 堅持不懈,形成習慣。良好的自主學習行為習慣,是嚴格訓練、反復強化、堅持不懈的結果,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行為習慣,不僅學生要自覺堅持,教師也要做到堅持,步步到位,環(huán)環(huán)相扣,要隨時了解情況,隨時檢查,與學生相互交流,督促和提醒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嚴格要求和關心體貼下,學生才能有形成良好自主學習習慣的信心和決心,久而久之,才能使這些良好自主學習行為習慣得到內化。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配合,特別是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只有各方面共同做好工作,才能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才能為學生進一步自主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能力的策略路徑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調動學習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多數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其年齡特征的影響,認為教師說的話和做的事完全正確,認為教師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并且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谶@種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日常教學中,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喜歡數學,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數學枯燥無味,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學生,由于對數學不感興趣,低年級的知識掌握不太牢固,到了高年級,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他們學得越來越吃力,也漸漸地喪失了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首要任務是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尤其是數學能力較差的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因勢利導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愉快地探索,從而實現“苦學”變“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教學效率。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思維特點,積極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在教學中開展一些學生喜愛的游戲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新知識融入快樂的游戲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眼、手、口。游戲教學能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tài),使學生在游戲中收獲知識、發(fā)展能力。
(二)從生活中尋找數學事例,將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課堂。數學教學中處處有生活的道理。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從哲學的角度指出:“在現實世界中,可以通過我們的感覺和經驗構造我們的學習,也就是人類適應經驗的過程,是知識增長的過程?!边@就是說,從學生生活出發(fā),從學習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學生才能真正學習數學知識。因此,數學教學要遵循“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規(guī)律,充分體現數學的實用性。
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發(fā)現數學問題、體會數學事實、解決數學問題,這是數學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征。通過數學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更多地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動應用,增進用數學解決問題的信心,發(fā)展數學的應用意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比如,在進行隊列操練時,根據男生、女生或個子的高低,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觀察自己所處的位置,從而對學生進行分類、排序的教學;還可以讓學生在回家時統(tǒng)計自己家周圍的門牌號碼,從而讓學生認識各種物體所處的位置,認識方位,“誰在誰的前面,誰在誰的后面”等,同時也使學生對數字的排序或大小有了一定的認識。
數學教學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解決問題”與數學教學有著密切關聯。如果教師能創(chuàng)造性地對教材中的練習進行還原和再創(chuàng)造,將數學練習融于生活,就可以使原有的練習為我所用,比如在每單元的知識學完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說說本單元所學知識與自己生活中的哪些問題有關,讓學生舉出實例來說明。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的情境中體驗數學,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應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實踐中,以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讓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提升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自主學習能力能促進學生良好學習效率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對學生整個學習階段非常重要,小學教學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初級階段,對其應該更加重視。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能徹底顛覆性改變傳統(tǒng)數學教學枯燥乏味的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與此同時還大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從而使小學高年級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數學。只有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實現教學效率的提高,實現小學教學的發(fā)展,進而實現我國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達到我國“教育為本”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