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化教學模式主張應用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教學資源、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將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到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文章論述了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同時從開發(fā)資源、拓展渠道、加強鏈接三個角度提出教學建議,以期為提升小學信息科技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信息科技;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22-0014-03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倡導真實性學習,注重生活化的學習設計。生活化教學模式符合《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學要求,具有綜合育人的教學功能。教師應當明確當下信息科技教學的發(fā)展需要,積極探索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策略,為不斷優(yōu)化教學過程奠定基礎。
一、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信息科技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研究用數(shù)字形式表達信息的方法等[1]。小學信息科技課程以夯實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基礎為主要育人目標,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字素養(yǎng)與技能。小學信息科技課程具有一定的基礎性,但對于抽象思維較弱的小學生而言,信息科技學科的學習內容具有一定的難度。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可將抽象、復雜的教學內容轉化為現(xiàn)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生活事例,從而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間的距離,避免其因知識過于抽象而產(chǎn)生畏難情緒,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感。另外,
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有益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轉變。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常使用注入式教學法,將數(shù)字設備的操作方法、操作原理等信息科技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這種教學方法會使學生失去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學習機會。生活化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桎梏,使學生能在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的過程中遷移新知,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內化新知,從而提高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具有必要性。
二、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策略
(一)開發(fā)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資源的合理開發(fā)與利用是促進現(xiàn)實生活與小學信息科技教學有機融合的前提[2]。教師需要根據(jù)課程教學的需要整理現(xiàn)實生活中應用信息科技的案例,并將其以文本、圖像、視頻等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開發(fā)更多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生活化教學資源,可以豐富信息科技課程的教學內容,為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提供資源支持。
以閩教版信息技術三年級(上冊)“人工智能在身邊”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備課期間盡可能地收集有關掃地機器人、電話手表、手機、平板電腦等數(shù)字設備的應用案例,并將其以圖、文的形式融入本課教學內容當中,以說明語音識別、人臉識別、文字識別、智能機器人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等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為學生呈現(xiàn)某搜題APP搜索問題、解答問題的過程,同時為學生介紹APP中應用的人工智能文字識別技術,幫助學生理解課程中涉及的理論內容。再如,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了解人像識別技術在超市購物付款中的應用,進一步豐富有關智能識別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臉識別的內涵與功能。
整合影像、圖片等多種類型的教學資源,不僅可以豐富信息科技課程的教學內容,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信息科技概念,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拓展渠道,開闊學生學習視野
單一的教學渠道容易導致教學僵化,限制學生學習思維的發(fā)散[3]。為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等信息科技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有必要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拓展新的教學渠道,指導學生從不同渠道獲取學習資源,在開闊學生學習視野的同時促進其能力的提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線上與線下兩個方向出發(fā),通過巧妙運用新媒體、推進校社合作等方式更新教學路徑。
1.巧用新媒體,引導學生課前、課后掌握信息科技知識
新媒體是指數(shù)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網(wǎng)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shù)字電視等等。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形態(tài)多樣、傳播及時的特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新媒體為學生傳達信息科技教學內容。一方面,教師可以運用新媒體軟件發(fā)布預習導學視頻,指導學生提前了解相關知識,間接加強學生對信息科技發(fā)展趨勢的認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后運用新媒體軟件與學生進行溝通,通過線上交流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以閩教版信息技術四年級(上冊)“辨別信息判真?zhèn)巍币徽n的教學為例。為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信息的特點,學會對信息進行價值判斷,同時了解當下信息傳播的新趨勢,教師可以應用新媒體軟件指導學生的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在課前,教師可利用新媒體軟件發(fā)布生活化的預習導學視頻,在視頻中為學生展示李明上網(wǎng)中獎的實例,讓學生了解新媒體信息即時、多彩的特點。同時,教師可借用其他陌生賬號給學生發(fā)私信,如“點擊此鏈接可獲得10元紅包”“在視頻下留下精彩評論可領取精美禮物”等。當學生按照私信內容點擊鏈接或留下評論后,教師不再回復學生消息。通過視頻導學、虛擬演繹的方式,學生能夠認識到網(wǎng)絡信息的欺騙性,從而提升信息判斷意識。完成教學后,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軟件與學生進行線上交流,幫助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總結課程教學內容,同時使學生在線上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到信息科技發(fā)展的成就,了解線上溝通、智能教學等信息科技的發(fā)展趨勢。
這樣,教師巧妙應用新媒體軟件在課前、課后開展生活化教學,通過發(fā)布生活化教學視頻、演繹教學、線上交流教學等方法讓學生體會到了信息科技對生活和教育的雙重影響,有助于提高其信息意識。
2.與社區(qū)合作,指導學生遷移應用信息科技知識
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重點在于突破理論教學界限,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原理、總結方法,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因此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應開闊教學視野,勇于開辟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線下教學路徑。為此,教師可以與社區(qū)負責人員溝通,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學習機會,讓學生在學校、社會的合力下應用課上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現(xiàn)實問題,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思維,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以閩教版信息技術五年級(上冊)“演示文稿展成果”的教學為例。為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進一步鍛煉學生應用WPS軟件制作、放映演示文稿的能力,教師可與社區(qū)建立合作,讓學生參與社區(qū)工作,增強其對信息科技應用意義的理解,提升其知識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社區(qū)參觀,觀察社區(qū)工作人員利用WPS軟件制作宣傳教育演示文稿和宣傳教育文案的過程。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工作實踐,讓學生利用課上所學知識幫助社區(qū)工作人員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積累信息科技知識與技能應用經(jīng)驗。
這樣,教師通過與社區(qū)的合作,為學生提供了生活實踐學習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利用信息科技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從而強化其知識應用能力,確保其扎實掌握信息科技理論和操作方法。
(三)加強鏈接,強化生活教學體驗
單一的教學方法難以激發(fā)學生的生活化學習興趣,進而影響了教學效率。因此,教師應根據(jù)學生認知發(fā)展特征及學習規(guī)律,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合理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教師可通過在教學初期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后期布置生活化作業(yè)以使學生學以致用,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4]。
1.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生動的教學情境是提升學生學習效能感的關鍵。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可以緩解學生對新課的畏難情緒,使其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因此教師在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工作時,可以通過呈現(xiàn)生活情境圖、組織生活情境對話等方式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從而引起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探究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以閩教版信息技術五年級(下冊)“初識三維學建模”一課的教學為例。這節(jié)課以3D One的窗口界面組成、將資源庫中的三維模型導入工作區(qū)等內容為教學重點。此類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師可在正式授課之前創(chuàng)設如下生活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小明一家去某省科技館參觀,結束后想要購買紀念品留念,紀念品的價格統(tǒng)一,但類別不同,有飛機模型、筆記本、3D徽章等。如果是你,你會選擇購買什么?”教師在創(chuàng)設的旅行情境中滲透了三維建模相關內容,使學生對三維建模形成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完善情境:“在小明一家猶豫時,科技館的工作人員邀請他們觀看了3D打印機打印三維模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小明目睹了機器完成三維模型打印的過程,并想嘗試自己應用機器打印一個帽子,如果你是工作人員,你要怎樣幫助小明完成三維模型打印呢?”教師通過完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三維模型打印方法,激發(fā)學生對相關內容的探究興趣。之后,教師再為學生解釋3D One軟件的窗口界面各區(qū)域的基本功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這樣,教師基于現(xiàn)實生活創(chuàng)設了旅游情境,使學生通過體驗情境了解到信息科技的普遍應用,同時
激發(fā)其學習興趣,為其主動參與生活化教學活動奠定了基礎。
2.布置生活化作業(yè),升華學生學習情感
在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時,教師應考慮小學信息科技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設計生活化作業(yè),
讓學生在應用信息科技知識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的過
程中感悟信息科技學科的應用價值,從而升華其學習情感[5]。
以閩教版信息技術六年級(下冊)“制作陽光運動計步器”綜合活動的教學為例。教師在完成對micro:bit板中的三軸加速度傳感器功能、人體運動姿態(tài)變化實現(xiàn)計步功能、按鈕在計步器設計中的使用的教學后,教師為學生布置以下生活化實踐作業(yè),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完成:應用所學知識以及給出的信息科技設備,自制運動計步器。通過布置此作業(yè),學生可以從生活實踐的角度出發(fā)思考所學內容,與小組成員合作應用micro:bit板捕捉人體姿態(tài)變化情況,應用LED屏幕的數(shù)字顯示人體運動姿態(tài)變化數(shù)據(jù),從而完成計步器的制作。這一過程能使學生在應用所學知識制作科技設備的同時認識到科技發(fā)展的意義,同時形成良好的數(shù)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素養(yǎng)。
這樣,教師在完成課程教學后布置生活化實踐作業(yè),通過作業(yè)驅動學生利用生活常識、信息科技知識合作進行科技設備的開發(fā)、設計與制作,從而在生活實踐中升華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情感。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與教學內容的深度交互,另一方面可以推進“生本化”教學改革。教學資
源、教學渠道、教學方法都對教學效果有著重要影響,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明確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根據(jù)教學需要積極開發(fā)生活中可被用于實際教學的相關資源,積極拓寬線上、線下教學渠道,積極應用情境教學、作業(yè)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提升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質量,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江思萍.淺談以解決生活問題為驅動的小學信息技術項目式學習活動的開展[J].新課程,2022(40):
201-203.
陳冰晶.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中小學電教,2022(7):43-45.
陳露.計算打開世界 信息豐富生活:淺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計算思維的培養(yǎng)[J].試題與研究,2022
(16):180-182.
潘靜靜.小學信息技術與生活相銜接的實施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2(7):41-43.
張紅科.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的應用[J].智力,2023(26):49-52.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課題“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學歷案設計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FJJKZX23-14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秀梅(1983.3-),女,福建壽寧人,
任教于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鰲陽中心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