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學科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實施語文跨學科學習,教師應堅守學科立場,把握其邏輯起點是語文,引導學生將學習經驗“反哺”到語文學科;強調在跨學科實踐中學習,融合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實踐活動,體現對學習內容融會貫通的過程;任務和活動的設計遵循學段要求,體現逐層遞進、相互關聯,在學習評價上體現素養(yǎng)發(fā)展的進階。
【關鍵詞】語文教學;跨學科學習;語言運用;學習進階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3-0023-04
【作者簡介】景洪春,上海市閔行區(qū)教育學院(上海,200241)語文教研員,正高級教師,上海市特級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guī)斐蓡T,上海市第四屆“名師名校長工程”攻關計劃主持人。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這意味著跨學科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實施跨學科學習應以學科為立場。也就是說,只有夯實跨學科學習的學科基礎,讓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思維和思想,才能更好地彰顯跨學科學習協同育人之功能。
一、學科立場:語言運用是根本
1.語文跨學科學習的邏輯起點是語文
“跨學科學習”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是一個內容概念,作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呈現?!氨緦W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毙抡n標中的這段話可以理解為,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學習任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圍繞學科學習和社會生活,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語文實踐活動,開展語文學習;二是運用學到的各學科知識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簡言之,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立足點是語文,應站在語文學習的立足點上跨越和融合。
比如,整本書閱讀任務群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都屬于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二者在主題內容上常常交織重合,如果將整本書閱讀設計成“跨學科閱讀”項目,在閱讀目的上,應立足語文學科素養(yǎng),而不是被“跨”的相關學科素養(yǎng);在閱讀內容上,應充分利用被“跨”的學科及社會生活資源來為語文學科服務;在閱讀評價上,應關注學生能否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產生整體理解。因此,語文跨學科學習既要從語文中“跨”出去,又要“跨”回語文中來。
2.將學習經驗“反哺”到語文學科
在跨學科學習中,對于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教師應及時組織交流與分享,并引導他們將這些學習經驗“反哺”到語文學科中。比如,統(tǒng)編教材六上第七單元以“藝術之美”為主題,選編了《文言文二則》(《伯牙鼓琴》《書戴嵩畫牛》)、《月光曲》和《京劇趣談》,單元內容涉及音樂、美術等學科。為了完成“編輯班級《藝術長廊》專輯”的學習任務,學生經歷如下過程:先發(fā)現具體而真實的問題,如“該從哪些角度、用什么方法介紹音樂、繪畫、戲劇等藝術形式”,這是跨學科視角;再界定理解問題“如何介紹自己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這是語文學科視角;接著,綜合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完成《月光曲》音樂配對游戲、對相同或相似的藝術形式進行分類、學唱京劇片段等,親身體驗藝術之美,這是跨學科視角;最后,抽象提煉,即介紹一種藝術形式,學習如何更深入地捕捉藝術特點,嘗試介紹一種藝術形式,這是語文學科視角。學生在經歷了音樂、美術的跨學科學習后,再回到語文,對語文中如何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對藝術中的藝術種類、藝術想象、藝術表達和藝術理解等,對藝術表達和文學表達之間的異同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本單元“藝術之美”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由此,豐富了學生的文學、藝術體驗,培養(yǎng)向善尚美、富于想象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二、學習過程:在跨學科實踐中學習
語文跨學科學習將學生置于語文實踐的全時空中,引導其以多種方式學習語文?!罢鎸崒W習情境”和“融合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的實踐活動”是評價跨學科學習任務群設計是否成功的兩個主要標志。在“跨”出去,又“跨”回來的進程中,實踐是第一要義。[1]
仍以六上第七單元為例,教師設計了“如何介紹一種自己喜歡的藝術形式,為班級《藝術長廊》專輯投稿”這一驅動性任務,將整個單元的學習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發(fā)布任務,整體感知單元學習內容,初步了解藝術的形式和特點;第二階段,借助課文和搜集的課外資料,確定自己要介紹的一種藝術形式;第三階段,通過比較閱讀、口頭表達等方式,了解介紹一種藝術形式的角度和方法;第四階段,完成專輯稿件的撰寫,并對照評價標準,優(yōu)化文稿;第五階段,完成成果發(fā)布及整體任務評價。
這是從語文跨到各科,又從各科跨回語文的過程。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圍繞驅動性任務進行學習實踐,包括對課文及資料的梳理和歸類、評價標準的合作建構、提綱的擬定、稿件的撰寫等,整個過程始終沒有離開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在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的過程中,感受美、品味美和表達美。
“跨學科學習是學生綜合兩個或以上學科的知識、能力或思維,通過一定的載體(如主題、現象、問題、產品等)形成整合性的跨學科理解的過程?!保?]作為最基礎的、具有工具性的語文學科,最具與其他學科學習融合的潛力。而作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跨學科學習,在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上,更強調融合、綜合,旨在形成整合性的跨學科理解的過程。以“如何為《城南舊事》設計一份電影海報”學習任務為例,學生在整本書閱讀實踐中,綜合運用語文、美術、道德與法治等多學科知識,圍繞主題“童年、成長”進行交流、展示和辯論。通過跨學科學習,學生最終形成了對英子這一形象綜合、整體、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形成了對《城南舊事》整本書的感受和評價,這體現了學生對多學科學習內容的統(tǒng)整及融會貫通的過程。
三、適宜的“跨度”:體現學習進階
跨學科學習不是為“跨”而“跨”,而是為解決一個真實的問題;跨學科學習運用一種真實的綜合方法,整合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產生整體理解;跨學科學習離不開學科學習。[3]語文跨學科學習意味著要關注富有挑戰(zhàn)性的基本問題或重要任務,而不是關注具體的細節(jié),諸如語文知識、技能等。學生形成整合性的跨學科理解的過程,就是學習進階的過程。這個學習進階不同于簡單的知識、技能的形成,不同于方法、策略的習得,而是對語文學科整體理解的進階。
1.學段要求的進階
新課標已經給出了跨學科學習進階安排的思路與策略,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在學段間的遞進體現得比較明顯。從縱向看,主題內容越來越豐富,體現了與學生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的緊密關聯,并逐步走向社會生活。學習方式從溝通交流,到參觀探尋,再到跨媒介分享,層層遞進??鐚W科學習任務群所體現的學校學習生活也較全面,教師可以將涉及其他學科的內容,作為語文跨學科學習的知識、資源、情境等組合到語文學習任務中,使之成為學習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2.任務和活動的進階
任務和活動的進階是指將主題內容轉化為一個個逐層遞進、相互關聯的任務和活動,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探究和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例如,上海市閔行區(qū)實驗小學依托四上第三單元,引導學生圍繞“童眼看自然,趣說新發(fā)現”這一主題展開跨學科學習——制作《校園尋萌記》短片,以增加低年級學生對校園的了解。(項目任務及活動設計詳見表2)
任務的建構遵循“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各個子任務緊密銜接,每個子任務之下又設計了具體的學習活動,這樣層層遞進的任務和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將碎片化知識逐步結構化。
3.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進階
新課標在各學段學業(yè)質量標準中,都描述了“日常生活”“文學體驗”“跨學科學習”三類語言文字運用情境下的學習結果表現。下面以“跨學科學習”情境的學業(yè)質量描述(部分內容)為例,分析第二、第三學段學業(yè)質量的進階表現(見表3)。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同樣是對課程內容中的“跨學科學習”這類情境中表現的描述,第二、第三兩個學段的學業(yè)表現有較明顯的聯系與差異:從第二學段到第三學段,學習內容和對象不斷拓寬和加深;在水平界定上,第二學段是“簡單的”“感興趣的”,第三學段則沒有這樣的限定;在精細度、難度、復雜度方面,第三學段要求更高。
例如,上述“童眼看世界,趣說新發(fā)現”項目的評價標準(見表4),從“創(chuàng)意表達”“團結合作”“溝通分享”“信息收集”“問題解決”五個維度展開描述,與第二學段的學習結果表現基本吻合。由此,教師能清楚地把握學業(yè)質量標準中的水平差異和進階情況,便于優(yōu)化跨學科學習中的“教、學、評”。
對于偏內隱性的學習結果表現而言,如“樂于”觀察、提問、交流,“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以及類似的意愿、態(tài)度等,難以用紙筆測試的方式測量,需要教師重視日常引導、動態(tài)觀察和學習檔案的記錄等,以作為表現性評價的一個證據。
【參考文獻】
[1]吳忠豪.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小學語文單元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
[2]夏雪梅.跨學科學習:一種基于學科的設計、實施與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4.
[3]夏雪梅. 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內涵、設計邏輯與實踐原型[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10):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