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美術課堂;審美體驗;自主體驗;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3-0088-02
宗白華先生說:“散步是自由自在的、無拘無束的行動。”兒童的體驗過程就像是散步,更應有自由自在和無拘無束的感受,這是兒童該有的模樣。美術的課堂是體驗的課堂。體驗不僅是兒童學習的基本方式,更是兒童成長的基本方式,因為兒童需要通過一種圖景思維活動,產(chǎn)生認知判斷、思維判斷、價值判斷,這是積極的生命狀態(tài),也是美育的意義。
1.以兒童為本位的體驗,契合成長的節(jié)律
要讓兒童在生活中感受真實。校園是兒童最好的體驗場域,在熟悉的情境中體驗,是他們喜歡的方式。如教學蘇教版三上《形形色色的人》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觀察校園中的保潔阿姨、食堂廚師、門衛(wèi)保安等人,讓他們用畫筆表現(xiàn)這些不同身份的人,同時教會他們懂得尊重不同身份的人。確立兒童本位的體驗維度,就是要回歸兒童身心相適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
要讓兒童在游戲中體驗快樂。以快樂為主導的活動就是游戲,游戲是兒童的天性?!霸⒔逃跇贰本褪且寖和谟螒蛑性鲩L知識、強大內(nèi)心。如教學蘇教版五上《表情豐富的臉》一課時,筆者請兩個學生進行掰手腕的游戲,其余學生觀戰(zhàn)。賽者的專注、觀者的緊張、輸者的嘆氣、贏者的歡呼,表情都寫在學生的臉上。在愉快的游戲情境下,學生的主動性、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欲更容易被激發(fā)。
要讓兒童在交流中激發(fā)靈感。向別人請教、學習,有時能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如筆者在教學手工課制作手提袋時,有些學生因理解能力較弱,袋身長寬高的比例設計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難點。這時就需要學生之間虛心請教,相互交流,激發(fā)出創(chuàng)造靈感。
2.以自主為本源的體驗,彰顯學科的特質(zhì)
自主體驗是兒童的一種權利,更是兒童的一種能力。我們從“審美體驗”的意義出發(fā),讓兒童通過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zhì)疑,建立形象思維,再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抽象思維,探究美術知識的來龍去脈,體驗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創(chuàng)造的過程,完成知識的構建,實現(xiàn)能力的提升,最終形成進階式自主體驗的學科特質(zhì)。
讓學生在直觀體驗中獲得認知。美術是一門可視性的藝術,具有直觀體驗性。它有助于兒童獲得基本知識,是審美體驗的初始階段,也是審美活動區(qū)別于其他認知活動的最根本特征。如筆者在教學花卉寫生時,首先引導學生整體觀察,了解高低、前后、疏密等空間關系,感受花卉造型、色彩之美,再通過局部觀察,在比較中感受質(zhì)感、肌理之美。學生在直觀體驗中對所畫景物形成初步認知,在表現(xiàn)時更能準確運用長短、粗細、疏密、曲直等線條描繪對象,呈現(xiàn)靈動的寫生作品。
讓學生在認同體驗中深度思考。認同體驗以直接體驗為依托,是對直接體驗的進一步深化和提升,是兒童在感官體驗基礎上獲得的精神和情感的共鳴,它的主觀性程度更高,它能讓兒童真正思考起來,變被動的輸入學習為主動的輸出建構,從而實現(xiàn)從純粹的知識獲取到有價值的知識體悟的轉(zhuǎn)變。如教學蘇教版五下《近大遠小》一課,筆者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觀察:走廊、跑道、教學樓分別在近處和遠處時有什么不一樣?;氐浇淌液?,一是請學生交流觀察到的景象;二是請學生在教具的演示下深入研究這種景象的本質(zhì);三是查閱資料,理解透視的意義。學生在自主體驗中積極思考、深入探究,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獲得了體驗的成功感,更提升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讓學生在反思體驗中產(chǎn)生感悟。學生能在經(jīng)歷中探究問題和答案,重構理解,激活智慧,在審美知覺和審美想象中滲透認知和理智內(nèi)容,這就是反思體驗。如教學蘇教版六下《有生命的石頭》一課,筆者設置問題:(1)出示一塊普通的石頭和一只可愛的石獅子作比較,想一想石頭是如何呈現(xiàn)生命的?(2)想一想“石器時代”的先民們將天然的石頭打磨成考究的勞動工具,這些形狀古樸、不加雕飾的石頭有生命嗎?(3)視頻欣賞明孝陵的風采,想一想神道兩側(cè)的石獸和石人有生命嗎?學生結合課外知識,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學習感悟:一塊冰冷的石頭經(jīng)過雕琢,與人相處后,便有了生命;石頭見證著人類先祖的成長;明孝陵兩側(cè)的石雕宏大神圣,充滿了對生命的敬畏,守望歷史,生命中的石頭熠熠生輝。
3.以發(fā)展為本義的體驗,豐盈生命的意義
發(fā)展是事物從出生開始的一個進步變化的過程,是事物的不斷更新。以發(fā)展為本義的體驗,能讓兒童的多種審美心理機能相互作用、彼此交融,讓情感體驗始終發(fā)生在生命的過程中;二是它給予兒童更多的內(nèi)容和時機,會讓他們在最初級的體驗中感受快樂、積累經(jīng)驗,在不斷思考、探尋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展現(xiàn)自己生命的力量;三是兒童的藝術創(chuàng)作除了感性外觀,更需要生命意識。不管是中國美學講究的“氣韻生動”,還是黑格爾強調(diào)的“生氣灌注”,學生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除了要會用線條、色彩等來創(chuàng)作作品,還要有對生命精神的感悟,通過身心與自然萬物的融合,將感情傾注到作品中,才能讓藝術作品充滿意蘊,賦予生命的精神。
美術課堂為審美體驗搭建了一個具體化和符號化的平臺,審美體驗拉伸了美術課堂的深度、廣度和高度。教師應站在兒童的視角,以審美體驗為支點,構建美術生長課堂。正如江蘇省教育學會副會長彭剛先生所說:兒童在用力奔跑中實現(xiàn)“靜默”的變化和成長,悄然發(fā)現(xiàn)“找到了自己的偉大地方”。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