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宏 李平
摘? 要? 高等院校體育課堂教學改革作為帶動和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有效控制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關鍵途徑之一。重點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對普通高校的體育教學改革途徑展開研究,以解析當前的大學體育供給困局:供給不足,導致學校體育發(fā)展的停滯;供給抑制導致學校的體育地位尷尬;無效供給導致學校身體健康狀況令人擔憂,面對上述問題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給出優(yōu)化對策:科學定位人才培養(yǎng)目標,提高供給質量;加強“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革新力
度;提高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供給側改革理論,尋求其中的規(guī)律,探索符合高校學生特點的教學目標和方法,提出針對性強的教學策略加以驗證,推動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 體質健康;供給側改革;教學改革;體育
中圖分類號:G807.01?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4)08-0132-03
0? 引言
當前,大學生身體素質滑坡困局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適應大學生身體需要的供給側模式帶動廣大學生運動參與,是高校體育系統(tǒng)完成使命實現自我成長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困局已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已制定并下發(fā)了有關政策文件,旨在解決目前的大學生身體質量下降風險[1]。大學生身體健康水平需要提高,盡管部分數據已止跌回升,但體現大學生心肺機能的體力指數和體現大學體育系統(tǒng)機能的身體活力指數仍在不斷下降中,而這二項因素恰恰是在大學成長與健康時期凸顯大學生健康發(fā)展最關鍵的因素。青少年身體保健問題亟待改善,大學體育課程成為帶動和提高大學生身體保健能力提高的重要內容,是有效遏制大學生體質健康下滑的重要路徑之一。改革實施中,學校對國家有關政策法規(guī)理解的偏差和政策措施本身出現了操作性欠缺的現象,削弱了政府對校園體育的監(jiān)管導向作用,校園運動面臨既“無所不能”又“無所能”的困局,高校體育學生體質健康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
1? 相關概念界定
1.1? 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國際經濟環(huán)境發(fā)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新階段發(fā)生的新狀況,為解決社會實際問題所提出來的重要理論創(chuàng)新。最終目的是解決需求,主攻方向是改善供應體系品質與效益,根本途徑是全面深化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用經濟改革的方式促進供給結構調整,以更好地適應市場需要,從而推動社會經濟不斷健康發(fā)展。供應側調整堅持從中國國情和實際經濟發(fā)展階段入手,既傳承和發(fā)揚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也有選擇地汲取了西方市場經濟的有利成分,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的新章節(jié)[2]。
1.2? 教育供給和教育需求
高等教育需求是指國民、社區(qū)、公司以及私人對高等教育的提供機會的需求。高等教育提供主要指由各級各類高等教育學校在特定時間內提供給他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教育活動變化演進的歷程是教育資源需求不斷趨向平衡的歷程,也是資源不斷趨于最優(yōu)化分配的歷程。在這種意義上說,教育資源配置必然和教育資源需求在各個領域,各種層次上相互作用,彼此影響,進行高校體育供給側改革,提升全要素供給質量,實現供給側推動的高校學生體育參與,為解決高校體育發(fā)展困境提供新思路[3]。
2? 當前高校體育供給困境
2.1? 供給不足造成高校體育發(fā)展滯后
近年來,我國制定了有關于高校體育優(yōu)惠政策以鼓勵其發(fā)展,但部分地方政府出于經濟、社會效益和政策考慮對體育運動還是缺乏關注。如在2020年我國各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只有北京第一次提到了與學校體育有關的信息,而各省份則只有兩個地方提到了有關信息。各地政府對學校體育發(fā)展與改革的忽視造成一系列對學校運動供應的不利局面,導致學校運動發(fā)展緩慢,供給無法滿足學校對運動發(fā)展的需要,從而產生嚴重的“供需失衡”現象[3]。有關調查結果表明,欠發(fā)達地區(qū)的體育運動裝備明顯欠缺,有部分體育器材品質低下、易損。因為沒設備、缺場地,部分地區(qū)學校的體育硬件發(fā)展滯后,甚至還在“貧困線”上掙扎[4]。
2.2? 供給抑制造成高校體育地位尷尬
學校體育在學校處于弱勢地位,體育課處于“雞肋”地位。目前來看,校園運動顯然并非父母關注的焦點,缺少關鍵的校園課程定位,體育教師在校園影響力不高[5]。小學和高中生時期,運動成果對畢業(yè)生升學成就的作用較差,未能得到學校負責人、教師、學生、家庭和社區(qū)相應的關注,長時間游離于“主課”以外,學術地位較差。體育課程受環(huán)境的限制較大,無形中加劇課程的“隨意性”,削弱了學術地位,有損其學術嚴肅性。
2.3? 無效供給造成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堪憂
我國十分重視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出臺了許多政策法規(guī)和文件精神,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依據蘇聯的體格衛(wèi)生準則制定了《勞衛(wèi)制》,其后繼續(xù)進行改革先后制定出臺了《國民體育鍛煉標準》《國民體質健康準則》《國民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等,對各個年齡段學生都提供了有針對性的身體衛(wèi)生規(guī)定和規(guī)范。但由于主客觀因素,大學生身體健康狀況并不能取得根本性改變,相反,有的地區(qū)情況越來越差,甚至存在著供應無效狀況,未能達到期望效果。如學校體育完成“供應側”向“需要側”的轉換,但學生體質健康數字表現出變化的“徒勞”。
2019年的高校學生身體素質調查結果表明,爆發(fā)力、強度、耐心等學生身體素質水平繼續(xù)降低。2020年的高校學生身體素質調查結果則表明,大學生身體素質水平繼續(xù)呈現下滑態(tài)勢。由此看出,體質健康檢測工作并不能起到所預期的效果,因為目前的身體健康檢測的方法手段還沒有辦法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身體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 高校學生體質健康供給側改革路徑
面對供給不足造成高校體育發(fā)展滯后、供給抑制造成學校體育地位尷尬、無效供給造成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堪憂的困境,應加強學校體育理念、教學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教學主體、教學環(huán)境等要素供給改革。對高校學生體質健康供給側改革路徑提出以下三點優(yōu)化策略。
3.1? 科學定位培養(yǎng)目標,提高供給質量
校園體育改革是對運動人文價值評估、判斷、實現、發(fā)展的行為,通過校園體育文化實踐對思想行為導向的供給,比如,為避免奪標競技運動性質的校園體育人文發(fā)展對科學教育的校園體育人文建設的干擾,應重視提高校園體育運動的科學價值人文認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涌現了不同的體育產業(yè)市場,分析各個階段體育的發(fā)展趨勢,明確高校學生的社會需求,從高校本身出發(fā),結合地域優(yōu)勢,對高校學生培養(yǎng)的目標進行科學定位,使得培養(yǎng)目標與科技創(chuàng)新接軌,與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接軌。政府作為國家意志實現的重要執(zhí)行方,需要頒布政策法規(guī)對人才培養(yǎng)進行宏觀指導[6]。隨著體育強國建設的推進,高校對體育教師的需求增加,社會對體育指導員的需求增加,為確立切合實際的培養(yǎng)目標做科學的引導。另外,要積極貫徹與落實《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大學生體質測試成績納入考試成績制度,提高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頻率和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重視程度。
3.2? 加強“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革新力度
推動學生運動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以促進運動生活化的社會參與及促進物質供給。針對中國高校身體健康素質逐漸下降的狀況,需要進一步加大對學校體育教育“課內外一體化”模式的改革力量,尤其是在運動科目設置領域,要破除以原有“足、籃、排、體操”等運動服務項目為首的思想障礙,進一步擴大、均衡選修課運動服務項目的比重,增加以新型娛樂運動服務項目“體育舞蹈、高爾夫球、棒壘球、擊劍、攀巖”等為特色的運動服務項目,適應當前社會要求,適應學校多樣化需求,改變片面、固定的運動課程范式,提高學校體育課外活動的組織水平。另外,學生在體質健康測試中表現出技術動作不合理、不正確、不規(guī)范,使用測試設備陌生。建議各高校開設“網絡+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課程,讓學生在手機、電腦等互聯網平臺瀏覽有關信息,獲取相關資訊,解決以往受眾群體小、覆蓋面窄、標準差異大等問題,保證測試的一致性和統(tǒng)一性,推進相關部門測試前期宣講準備的工作進度[7]。
3.3? 提高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觀能動性
阻礙中國大學生體育運動發(fā)展的最主要原因是教育目標不明確、學生興趣低下和抵觸情緒。基于此,學校及有關單位可根據這一現狀探索改善措施,逐步改變學校目前單調、乏味的教育模式,通過革新學校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提高學校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教育能力,比如,可根據國內比較先進學校的實際情況,通過推出創(chuàng)新、科學的體育項目和教學模式來激發(fā)教師的學習興趣,從頂層建設宏觀管理師資隊伍,加強宣傳力量,合理運用高校校報、電臺、網絡電臺等傳播方式,主動宣傳高校運動的健康特點與意義,提升學生思想境界和理論水平。一方面,人們把運動參與視為發(fā)展自己的一種能力,著重提高包含運動意識、運動認知、運動行動、運動技術、體質水平的綜合運動素質,從而獲得更多有益于自我健康成長的運動素養(yǎng)[8]。在感受運動參與的流暢、快樂過程中,通過和別人交往、溝通,獲得積極正向的社會內外部能量,從而提高運動參與對身心發(fā)展、主觀心理健康的正面影響。另一方面,必須明確健康對國家建設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健康事關個人福祉、國家興亡、民族興旺,把上好課程、練好體魄、健康發(fā)展視為對祖國和人民應盡的義務[9]。
4? 結論
高校體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部分,在培育高素質人才的進程中發(fā)展專業(yè)特色,在當下實施的供應側改革基本思路下,通過創(chuàng)新改革,提升全要素效率,削減簡單供應和不合理供應,推進更優(yōu)質供應和更有效供應,進一步提升整體供給效率,增強校園體育供給側對學校體育要求變化的適應性與靈活性,并以此適應企業(yè)、社區(qū)、家庭、高校、教師和學生等個人對校園體育活動的要求。通過實施校園體育供給側改革提高全要素供應效率,推進“供應側驅動”的校園體育投入,為緩解校園體育需求問題提出新途徑,為增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理論依據。
5? 參考文獻
[1] 李小偉,柯進.學生身體素質“向上”了嗎?[N].中國教育報,2019-11-26(4).
[2] 杜發(fā)強,樊晶晶.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致因探析[J].體育與科學,2019(3):60-67.
[3] 秦婕.基于政策視角下的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8(1):71-74.
[4] 李東斌.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12):13-15.
[5] 馬金鳳.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探討[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9,30(2):105-109.
[6] 朱永新.新教育之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 胡永紅.我國農村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困境與出路[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7):91-98.
[8] 車海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邏輯[J].中國發(fā)展觀察,2015(11):1.
[9] 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17-22,195.
*項目來源:2021年度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健康中國2030背景下學生體質健康供給側改革研究”(NO:JG21DB516)。
作者簡介:辛宏,副教授;李平,通信作者,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