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菊
摘要:奇石文化藝術具有自然天生、個性鮮明、生命化和人格化、變化無窮等審美特點。其符合美術教育特點,符合學生的審美心理,有利于美術教育的高質量開展,有利于學生跨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為此,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奇石文化藝術在美術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引導學生探索奇石紋理,豐滿奇石形象,感悟奇石品格,使學生形成相應的審美思維,感受到奇石文化藝術的深厚內涵,以此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美術教育;奇石文化藝術;紋理;形象;品格;審美;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7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1-0137-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2023年度第十五期課題“竇村石刻技藝非遺文化與小學美術有機融合的實踐研究”(編號:2023JY15-L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藝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教育要堅持以美育人的理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藝術活動,以豐富其審美體驗,開闊其藝術視野[1]。為此,教師要在美術教育中基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充分融入自然化元素和生活化元素,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積極探索自然的奧秘,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在情感和智力等方面的發(fā)展[2]。奇石文化藝術是重要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具有鮮明的自然藝術特征,其融入美術教育中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豐富學生的藝術知識儲備,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觀察力、藝術感受力、藝術審美力以及藝術表現(xiàn)力。最重要的是,在了解奇石文化藝術、學習奇石文化藝術的過程中,學生可樹立文化信心,并主動承擔起弘揚、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
1.自然天生
早在人類出現(xiàn)的數(shù)十億年前,石頭就已經出現(xiàn),它們生于自然,成于自然,并隨著自然變化而變化??梢姡匀惶焐淖匀粚傩允瞧媸钪匾膶傩?,也是奇石文化藝術最重要的審美特點[3]。自然天成的奇石給人以真實、生動、和諧的感覺,在創(chuàng)作奇石文化藝術的時候,藝術家們也堅持自然屬性,在忠于自然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因此,美術教育領域所呈現(xiàn)的奇石文化藝術也具有自然天生的特性,能夠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獨特魅力。
2.個性鮮明
奇石作為大自然的產物,其形態(tài)和結構都是自然生成的,并隨著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而呈現(xiàn)出相應變化,同時在變化過程中展現(xiàn)出鮮明的個性特征。受到物質成分、構造、形成條件及所處環(huán)境等多樣化因素影響,奇石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展現(xiàn)出獨特的美感。第一,奇石具有石質性、無機性和穩(wěn)定性的特點,其與動物的肉質性、有機性以及植物的木質性、易變性不同,表現(xiàn)出永恒的美和穩(wěn)定的美。第二,奇石的種類多樣,不同類型奇石所表現(xiàn)出的藝術美感也存在明顯差異。例如,彩石、紋石、質地石等類型奇石的觀賞內容不同,人物石、動物石、景物石等類型奇石的審美特點也存在明顯差異。第三,奇石在質地、形狀、顏色、花紋、重量、整體形象等方面具有明顯不同,給人們帶來的藝術審美體驗也存在明顯差別。基于個性鮮明的特色,奇石文化藝術融入美術教育中可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藝術學習需求,并為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3.生命化和人格化
奇石是大自然的產物,具有獨特的外形,富有奇異的文化內涵。在欣賞奇石的過程中,人們可以獲得美的享受,感受到獨特的天然情趣。其實,石頭本身是沒有生命的,藝術家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賦予石頭獨特的生命力,將其看作崇高美好的人格寫照[4]。例如,在《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眼中,奇石是天地日月精華凝結而成的。有的藝術家認為,奇石富有頑強生命力,有些石頭藏于古松底部,形態(tài)奇特、滿布孔穴,將其點綴到盆景中則顯露出古樸的生態(tài)之美。畫家則在奇石中看到了自然造化最為靈動的奇跡,并將其作為美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呈現(xiàn)出形態(tài)萬千、奇峭多姿的石頭形象。石頭有方有圓、有剛有柔,于是,畫家還借助筆下的奇石來表達多樣化的人格特點,并寄寓情思?;谄媸倪@些特性,在將奇石文化藝術融入美術教育中時,教師可以其為載體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奇石的優(yōu)秀品格,成長為正直的人。
4.變化無窮
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形態(tài)萬千的奇石,其無論是構造還是形式都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蘊含的審美內容、審美元素也豐富多樣,呈現(xiàn)出不同的奇石之美。而這些審美元素之間的組合會產生奇妙的變化,如出現(xiàn)大小不同、形狀不同以及輪廓不同的點和面。其中,奇石的線條長短不同、粗細不同、形狀不同,變化多端,并因此呈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效果。另外,不同點、線、面的組合又會變化出不同的結構形態(tài)??梢哉f,奇石的無窮變化決定其審美內容十分豐富,一方面表現(xiàn)為奇石的種類多,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同一種類奇石的審美內容豐富。以山景石為例,其包含的內容有石山也有土山,有單彩也有多彩,有獨峰也有雙峰、群峰,不同山景石所呈現(xiàn)的景象也不相同。而山景石只是眾多景物石中的一種,景物石又是眾多畫石中的一種??梢?,奇石文化藝術是變化無窮、豐富多彩的。
1.奇石藝術造型特點符合學生的審美心理
很多藝術是人為的藝術形式,其中的藝術美感是人為創(chuàng)造和賦予的。而奇石來自大自然,奇石文化藝術屬于自然的藝術,其在不斷完善與創(chuàng)新過程中完整地保留了奇石的造型特點。奇石文化藝術與美術教育的結合符合學生的審美心理,能夠滿足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學習需求。在美術教育中,學生既要學習涂鴉藝術也要學習寫實藝術,三年級學生正在經歷由涂鴉到寫實轉化的階段,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會不斷突破色彩和空間的限制,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自由、隨意地表達出來,這與奇石文化藝術的真實性、自然天成的特性相符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所創(chuàng)作的美術作品雖然以平面為主,但透露出天真無邪的個性特征,這與奇石文化藝術的造型特點相似?;谝陨戏N種相似性,學生在學習奇石文化藝術的時候會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參與度也較高。
2.奇石文化藝術形式的多樣性符合美術教育特點
奇石的大小、顏色、花紋、色彩、質地等都與多變的自然環(huán)境有關。不同地區(qū)依托當?shù)靥赜械淖匀画h(huán)境條件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奇石,如南京石頭城依托當?shù)鬲毺氐膸靺^(qū)條件形成了獨特的奇石景觀。其中,園內古城墻中段一塊凸出的橢圓形紅色水成巖,在多年風雨的侵蝕下,呈現(xiàn)出獨特的樣貌,與園區(qū)內其他天然而成、形狀各異的石頭一起,形成當?shù)鬲毺氐奈幕F(xiàn)象[5]。這些多樣化的藝術形象融入美術教育中可為學生帶來新奇的體驗,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藝術學習需求。在美術教育中,教師要基于“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學習需求,融入有地方特色的奇石文化藝術,或開發(fā)地方特色校本教材,在豐富美術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美術素養(yǎng)的同時促進當?shù)匚幕囆g的發(fā)展和傳播。可以說,基于有趣、有價值的奇石資源,學生會感受到美術學習的樂趣,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3.奇石文化藝術的自然性有利于美術教育的開展
自然天成是奇石最主要的特性,奇石文化藝術是一種源自自然的藝術形式。經過數(shù)千年的演變,奇石文化藝術不斷發(fā)展,凝聚了勞動人民的大量智慧,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并被感受者和體驗者賦予豐富的審美寓意、極高的審美價值。美術學科對學生的知識、技能、素養(yǎng)都有一定要求,而奇石文化藝術具有聯(lián)想自由性和形式豐富性等特點,可給學生提供自由創(chuàng)作和自由發(fā)揮的空間。這樣,在美術課堂上,學生可在觀察奇石形狀、感受奇石審美藝術性的基礎上展開自由想象和自由創(chuàng)作,并借助創(chuàng)作表達內心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見,奇石文化藝術的自然性可降低知識的學習難度,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力、創(chuàng)造力,助力美術教育的高效開展。
4.奇石文化藝術的寬泛性有利于學生跨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
基于素質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素養(yǎng)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6]。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通過融合與滲透其他學科知識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素養(yǎng)。其中,奇石文化藝術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藝術形式多樣,涉及的領域也比較寬泛,其融入美術教育中有利于學生跨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具體來說,奇石文化藝術不僅與設計、繪畫、裝飾等領域知識有關,還與美術、舞蹈等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存在共通之處,并與歷史、地理等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基于奇石文化藝術開展美術教育時,教師可向學生普及相關學科知識,如在講解奇石的形成原因時,可向學生普及地理知識,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因素變化對自然萬物的影響,在講授奇石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歷史時,可向學生滲透歷史知識,引導學生基于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來審視奇石文化之美,感受不同時期藝術審美的變化。
1.探索奇石紋理,形成審美思維
(1)寫生作畫,感受特殊美感。在經過磨礪和沉淀之后,每一塊奇石都會留下歲月的痕跡,如在表面呈現(xiàn)出鮮艷的色澤或者清晰的紋路。為此,教師可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組織戶外寫生作畫活動,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尋找大自然中的奇石,了解不同奇石的特殊紋理特征,并將其以“自畫像”的方式呈現(xiàn)在自己的繪畫作品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積累繪畫素材,感受奇石獨特的藝術美感,還可以聯(lián)想和現(xiàn)象的方式開闊藝術創(chuàng)作視野,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和藝術表現(xiàn)力。
(2)特寫精彩,強化思維細節(jié)。在對奇石紋理觀察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以特寫的方式來展現(xiàn)紋理細節(jié),并基于對細節(jié)的思考和刻畫來提高自身的美術學習效率。不同奇石的紋理存在明顯差異,同一塊奇石不同部位的紋理形態(tài)也不相同。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將奇石的特色紋理原生態(tài)表現(xiàn)出來,或使用夸張、想象的創(chuàng)作方法將自己認為最漂亮的紋理畫出來。這樣,通過對精彩之處和細節(jié)之處進行刻畫,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表達需求,促進學生自主意識、審美意識的發(fā)展。同時,為了完成特寫,學生會認真觀察,并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進行有效處理,這可促進其審美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3)聯(lián)想設計,提升思維高度。在美術設計中,學生要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結合生活實踐來進行創(chuàng)作,而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創(chuàng)作應高于生活,憑空想象則容易導致美術作品出現(xiàn)簡單化、概念化等情況。在結合奇石文化藝術來培養(yǎng)學生審美思維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先觀察奇石,再進行臨摹與欣賞,進而通過借鑒和想象的方式設計自己心目中的石頭形象,這樣可使石頭的造型和紋理都變得更為真實。而在對石頭紋理進行思考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實現(xiàn)設計素材的積累,還可以提高思維深度,實現(xiàn)“內功”的增加,從而為后續(xù)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2.豐滿奇石形象,展現(xiàn)奇石風采
(1)繪本暢想奇石發(fā)展。石頭的形成需要較長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奇石可能經歷高溫熔融,寒風吹拂,海水沖刷??梢哉f,每一塊石頭都有一段不平凡的經歷。而小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發(fā)展并不成熟,因此在美術教育中,教師可以繪本閱讀提升教學效果,如與學生一同學習繪本,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奇石的發(fā)展歷程進行暢想。例如,在教學“奇石”一課的時候,教師可在課堂上展示關于石頭形成和變化的繪本,與學生一同了解石頭的前世與今生,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奇石文化藝術的了解,或依托繪本對學生進行深度思維訓練。
(2)水墨展現(xiàn)奇石風采。奇石的形成過程是一部自然變遷的過程,奇石的紋路特征與山水神色具有相似之處,或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畫。為此,教師可引導學生以水墨畫的方式展現(xiàn)奇石別樣的風采。例如,在教學“水墨山水畫”時,教師可融入奇石文化藝術內容,引導學生運用水墨畫來表現(xiàn)奇石的形象特點,如運用皴、擦、暈、染等創(chuàng)作技巧對奇石的紋路進行組合和加工,使之形成一幅取之于自然的山水畫[7]。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使用不同的繪畫思維來展現(xiàn)奇石的藝術韻味,基于不同的角度來呈現(xiàn)奇石的藝術之美。
(3)泥塑展現(xiàn)奇石樣態(tài)。除了水墨畫之外,學生還可在美術課堂上通過泥塑的形式將奇石的藝術形態(tài)再現(xiàn)出來,在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美。泥塑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也是學生十分喜愛的美術學習內容。在引導學生觀察奇石、了解奇石文化藝術之后,教師可設計“使用泥塑制作奇石”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以泥塑的方式將奇石在形態(tài)、顏色等方面的特征展現(xiàn)出來。為此,學生要對奇石的自然形狀進行合理把控,這也給學生留下極大的挑戰(zhàn)空間,有利于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3.感悟奇石品格,感受文化內涵
(1)讀文學作品,形成情感認同。在文人墨客和藝術家眼中,石頭是有生命力的,奇石所代表的自然山水與人的精神生活之間具有密切聯(lián)系。為此,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廣泛搜集與石頭有關的文學作品,講解其中關于“石頭”的描述,使學生感受到奇石的品格,體會到奇石被人們賦予的藝術內涵,如向學生講解古代書法家米芾對石頭癡迷、叩拜奇石的故事,以此提升教學的趣味性。
(2)悟石頭品格,實現(xiàn)深度思考。每個人都會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獨特的個性,對奇石來說也是如此,其也會形成不同的“品格”。例如,山上的石頭棱角通常更加明顯,“個性”更加鮮明;而海邊和河邊的石頭則更加光滑,“個性”比較圓滑。不同性格的人構成了大千世界,不同品格的奇石則形成了壯麗山河。為此,教師可根據(jù)石頭本身具有的不同品格,引導學生思考其蘊含的人生哲理。例如,在教學“奇石”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為幫助學生對奇石文化藝術的內涵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師可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石頭是否有個性?奇石的獨特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哪里”,然后在課堂上展示不同特點的奇石,要求學生基于奇石的外在形象來分析其“品格”和“個性”,使其在與奇石的心靈對話中實現(xiàn)深度思考[8]。
(3)創(chuàng)藝術作品,展現(xiàn)審美能力。在美術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多樣化的工具和材料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使其在動手實踐中提高審美能力,感受美術與生活的聯(lián)系。例如,在教學“樂學竇村石刻”校本課程時,教師可依托奇石的紋路、圖案、色彩、形狀等元素,鼓勵學生借助不同的色彩來展示石頭的品質,或選擇自己喜歡的石頭并將其設計成盆景,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進一步豐富奇石文化的內涵[9]。
綜上所述,奇石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禮物,它看似普通實則絢麗,看似冰冷實則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奇石文化藝術與美術教育的融合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探索奇石的特征,感受石頭品格,了解奇石文化的藝術魅力,并以奇石為素材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以此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趙海紅.逆向教學設計在小學美術單元教學中的應用———以蘇少版小學美術教材第11冊綜合版畫教學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 2023,(04):171-173.
[2]薛玉婷.小學美術課堂探究式學習策略芻議———以浙美版三年級下冊《燈彩輝映》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3,24(02):97-98.
[3]唐晨怡.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小學美術鑒賞課“圖像轉向”的實踐研究———以“有生命的石頭”的教學為例[J].教育界,2023,(02): 119-121.
[4]馬艷玲,周璇.民間美術資源引入小學美術教學的應用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2,(10):30-33.
[5]于雷輕.生活化視界下開展小學美術教學的應用途徑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2,(10):153-155+179.
[6]駱美珍.將民間美術資源引入小學美術教學的應用研究[J].天津教育,2023,(23):132-134.
[7]宮麗慧.傳統(tǒng)美術資源的現(xiàn)代創(chuàng)意在中小學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以北鎮(zhèn)新區(qū)小學的實踐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3,(17):168-170.
[8]王璐瑤.創(chuàng)造性思維視野下的小學美術教學設計探究———以浙美版三年級上冊《漢字的創(chuàng)意與設計》為例[J].大眾文藝,2023,(16): 151-153.
[9]王瑋.小學美術教學中以民間藝術為載體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意的策略[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3,36(04):58-60.
Explor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Art Education and Stone Culture and Art
Zhao Qiuju
(Dongjiao Town Primary School,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1135, China)
Abstract: Qishi culture and art hav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natural birth, distinct personality, lifelike and personified, and infinite variation. It conform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 education, conforms to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students, is conducive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rt education,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cy among students. To this end, teachers should fully leverage the positive role of stone culture and art in art education,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stone textures, enrich stone images, and appreciate the character of stones, so that students can form corresponding aesthetic thinking and feel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stone culture and art, thereby further enhancing their core competence in the field of art.
Key words: arteducation;Qishicultureand art; texture;image;character; aesthetics;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