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落實,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迎來了新一輪的教學模式變革。過去以課為單位的教學模式在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有著難以規(guī)避的局限性,而以單元整體思路開展的大單元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文章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踐為例,簡要分析了大單元教學模式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幾點具體可行的教學措施,以期讓大單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落地生根,切實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05-0047-03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
(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要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組織和呈現(xiàn)教育主題,強化課程設計的整體性[1]。由此可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運用大單元教學有其必要性。大單元教學能夠助力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本質與思維進階方式,促進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教師在以大單元教學模式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要以培養(yǎng)初中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以增進學生對學習的理解與深化課程理念為價值引領,為學生搭建大單元教學的整體框架,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新模式。
一、構建大單元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意義
(一)有利于構建學科知識體系
在過去的以課為基本單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中,教師常常將各個知識點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卻忽略了課與課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導致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時,出現(xiàn)學科知識細碎、學習邏輯混亂、知識體系不明等情況。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排自成體系,小到篇目與篇目之間,大到冊與冊之間都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因此,教師開展大單元教學,提煉單元核心概念,準確把握各個單元之間、各個篇目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使學生發(fā)展知識內化與知識遷移的意識與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個性化與完善的知識體系[2]。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大單元教學模式素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重要目標,教師利用大單元設計思路可以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在各類實踐活動中認知與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促進學生在實踐中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合作分析問題,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實踐能力。除此之外,大單元教學模式的“大任務”概念能夠助力教師以更開放和靈活的任務設計思路,為學生發(fā)布各類生活化的學習任務,將生活化的學習任務作為連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與學生日常生活的媒介,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展開任務問題探究,助力學生提升探究能力。
二、大單元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路徑探究
(一)提煉大主題,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要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選擇重要概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設計課程內容,增強內容與育人目標的聯(lián)系。由此可見,明確課堂教學的主題是落實大單元教學模式的首要步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排結構是按照“單元—課—板塊”的層次有序呈現(xiàn)的,每個單元一般包括兩課或三課,每一課又通常包含兩個板塊的學習內容[3]。教師在提煉大單元主題時,既要適當?shù)貐⒖冀滩牡膯卧w系,又要有意識地變革教材的結構體系,以單元整體的思路重新思考各單元、各課、各板塊的知識結構,準確提煉大單元中的“大主題”,明確單元教學的目標,為學生系統(tǒng)
化、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大主題提煉過程為例,教師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目錄,對本單元的眾多篇目做一個全面梳理,隨后展開對本單元的分析。通過觀察單元目錄,
教師可以得知本單元有三課教學內容,第三課以“社會離不開規(guī)則”為學習主題,從生活的層面言明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性與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重要性,旨在使學生樹立一定的規(guī)則意識,并懂得遵守現(xiàn)實生活的各種秩序,做一個文明的社會公民。第四課以“社會生活講道德”為學習主題,從道德層面闡釋尊重他人、以禮待人、誠實守信的重要性,旨在助力學生提高個人道德素養(yǎng)。第五課以“做守法的公民”為學習主題,
從法律層面為學生講述法律不可違,如何預防犯罪以及怎樣善用法律,旨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法治理念。
由此可知,這三課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都緊緊圍繞著“社會生活”這一層面展開,
第三課是對社會規(guī)則的概括,第四課是對社會道德的概括,第五課是對社會法治的概括?;诖?,教師應運用單元整體設計思路,提煉關鍵詞“社會生活”,并將其作為開展大單元教學的大主題。大主題提煉完成后,教師需要牢牢把握此學習主題,并在單元大主題的引領下,引導學生充分聯(lián)系自身的生活經驗與生活知識,從社會規(guī)則、社會道德、社會法治三個角度出發(fā)認識與理解社會生活,使學生理解與認同社會規(guī)則,感悟與學習社會道德,增強對社會法治的了解。
在這樣的單元主題與學習目標的指引下,學生開展大單元學習的方向會更加鮮明,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建立整體學習觀,并站在社會的全局視野感知與理解日常生活,從而構建緊密的知識體系,順利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創(chuàng)設大情境,優(yōu)化學習體驗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對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內容有較強的理論性。教師如果不注重教學方法的改善,就很容易將道德與法治課變成理論說教。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大單元教學模式中倡導的“大情境”概念為學生創(chuàng)設靈活生動的體驗式情境,尤其要以現(xiàn)實生活為情境創(chuàng)設的重要載體,讓學生深入情境、進入生活去感知與理解知識,拉近學生與知識學習的距離,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體驗,進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4]。
以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guī)則”為例,教師應基于提煉的大單元學習主題“社會生活”以及制訂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懂規(guī)則、講道德、守法律”,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本單元知識。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則這樣的視頻:在一趟擁擠的列車上,兩位乘客之間爆發(fā)了激烈的沖突,原因是其中一位乘客購買了無座票,卻霸占了另一位乘客的座位?,F(xiàn)場工作人員要求鬧事的無座乘客歸還座位,沒想到該乘客非但不歸還座位,還無理取鬧,拿起車上的安全錘,敲碎了列車的車窗玻璃。根據(jù)視頻所呈現(xiàn)的這一情境,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從社會規(guī)則與秩序層面、社會道德層面、社會法律層面來說,這位無座乘客的行為有何不妥之處?如果你是列車上的一名乘客或工作人員,你會怎么想,怎么做?”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在小組中展開自由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視頻中的事件開展課堂情境演繹活動,自由選擇情境中的人物身份,通過演繹的方式指出這位乘客違反了哪些社會規(guī)則、哪項社會公德以及哪條法律規(guī)定,并講一講這樣做的嚴重后果。
在這樣的生活化情境體驗中,學生可以基于全局性視野對生活中真實發(fā)生的事件進行點評,提高社會參與度,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在提高個人道德素質與法治素養(yǎng)的同時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三)設計大任務,開展深度學習
大單元教學模式不僅提出了“大情境”的概念,同時也提出了“大任務”的概念。大單元下的任務設計理念以學生的深度學習為主旨,要求學生在任務的探究中運用深度思維開展深入分析,形成深度理解,最終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與綜合素質[5]?;诖?,教師應具有“大任務”設計理念,為學生設置具有一定深度又符合學生現(xiàn)階段知識能力水平的學習任務,驅動學生以多樣的形式展開對任務的深層探索,助力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深度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可以根據(jù)本單元的學習主題“社會生活”,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思路,聯(lián)系社會生活中的某熱點新聞——某人在網(wǎng)上發(fā)帖侮辱董存瑞烈士引發(fā)眾議,并為學生設計以“守護英雄”為主題的探究任務。為提高學生任務探究的針對性,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如下的探究問題:
(1)這個人的做法是否合理?
(2)這個人的做法給社會規(guī)則、社會道德、社會法治帶來了怎樣的挑戰(zhàn)?
(3)如果人們都不尊重英雄對我們的社會生活會帶來什么影響?
(4)為更好地“守護英雄”,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做起?具體如何做?
依據(jù)這些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集體探討,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大單元探究任務。在學生開展任務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大單元教學思路為學生整合探究內容,如讓學生聯(lián)系在第一單元第二課中所學“合理利用網(wǎng)絡”的知識,對探究任務展開更全面深入的探討。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廣泛搜集資料,并對資料中的信息展開分析與研討。如學生在查找資料時,搜索到了刑法中有關“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罪”這一法律條款,并在小組中分享這一資料。于是該小組認識到在網(wǎng)上侮辱英雄不僅是個人道德低下的表現(xiàn),更是一種惡劣的違法行為,侵害了社會的公共利益。
在探究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時,教師應提示學生積極運用本單元學習的關于社會生活的知識思考“如何做”的問題。在這樣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單元整體學習理念可以聯(lián)想到從社會道德層面入手,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以道德之名守護英雄,也可以從社會法律的層面入手,對辱罵英雄、惡意抹黑英雄的行為向有關部門檢舉,以法律之名守護英雄,同時也可以向相關部門積極建言獻策,助力網(wǎng)絡空間的凈化。
在本單元探究大任務的驅動下,學生能夠順利開展本單元的深度學習,從多個角度理解社會生活,并培養(yǎng)自身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與法治意識,同時提升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四)實踐大概念,提升綜合能力
大單元教學理念中提出的“大概念”中的“大”代表核心。大概念需要打通的是學科內部與各個學科之間的壁壘,還要建立課堂教學與生活教育的現(xiàn)實連接。教師在組織大單元教學時,必須以大概念教學思想引領學生展開實踐學習,并注重保持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聯(lián)系,助力學生在實踐中開拓學習思維,提高綜合能力,培養(yǎng)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與本單元主題“社會生活”相關的各種實踐活動,如組織以“街道清掃,建設美好社會”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并為學生劃分各自的街道清掃區(qū)域。為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這一勞動任務,教師可以聯(lián)系勞動技能課程中“清潔與衛(wèi)生”學習任務群中的內容要求(依據(jù)顏色和文字辨別不同類型的垃圾桶,掌握垃圾分類投放的方法)以及在“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學習任務群中任務要求(依據(jù)服務對象與內容,制訂合理的服務性勞動方案),指引學生制訂相應的勞動計劃,并展開相應的勞動實踐。
教師還可以豐富本次社會實踐的內容,組織學生開展關于與本次主題相關的宣傳活動。如學生可以利用美術學科中有關設計的知識制作公益宣傳牌、設計相關海報等,并向過往行人發(fā)放宣傳資料,引導公眾愛護環(huán)境,自覺維持街道衛(wèi)生。學生在本次實踐中可以發(fā)現(xiàn)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各種道德問題,如歧視、不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等,以及不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現(xiàn)象,如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
在實踐活動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本次勞動實踐的感想整理成小作文,使學生抒發(fā)真實感情,形成良好的寫作意識。學生可以在作文中敘寫自己的道德感悟、對社會規(guī)則以及對社會生活各層面的認識,樹立道德意識與規(guī)則意識,鞭策自己成為一個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文明公民。
三、結束語
《課程標準》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教師必須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采用單元整體思路開展大單元教學,通過提煉大主題、創(chuàng)設大情境、設計大任務、實踐大概念等,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助力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何書麗,劉勛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大單元教學實施策略:以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下冊“人民當家作主”一課為例[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
2023(11):28-30.
任重.基于大單元設計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踐探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0):182-184.
李興明.基于大單元教學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J].中學課程輔導,2023(19):93-95.
昝蕾.基于大單元設計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深度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3(32):130-132.
任重.基于大單元設計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踐探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0):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