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行簡化字并非憑空杜撰或閉門造車的產(chǎn)物,絕大多數(shù)字形都是有源可循的,其中,有30%的簡化字形都能追溯至先秦兩漢。值得注意的是,西北漢簡中存有不少字體,與現(xiàn)行簡化字形相似或相同,為簡化字溯源提供了實際證據(jù)。以肩水金關(guān)漢簡、敦煌馬圈灣漢簡、居延漢簡、居延新簡等西北漢簡為研究對象,對其中的草簡字和簡化偏旁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全面分析。根據(jù)字形的草簡情況,可以將其劃分為四種類型:構(gòu)件類推簡化、構(gòu)件減省、整字草寫楷化、其他構(gòu)件簡化。通過這一個案研究,來厘清簡化字的簡化方式與類型,并描述漢字字形演變的基本脈絡。
關(guān)鍵詞:西北漢簡;簡化字;溯源;簡化方式
簡化字是現(xiàn)代漢字學概念,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簡化字不同于簡體字。張書巖等指出:“簡體字是指流行于群眾之中,未經(jīng)整理和改進的形體較容易的俗字,它不具有法定性,其寫法可以是一種,也可以有多種。而簡化字則是在簡體字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專家整理和改進,并由政府主管部門公布的法定簡體字,其寫法只能有一種。”[1](P5)現(xiàn)行簡化字特指經(jīng)國家統(tǒng)一制定、規(guī)范使用的一批簡體漢字。1956年,國務院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共收錄簡化字515個、簡化偏旁54個。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jù)國務院的批示,編輯出版了《簡化字總表(第二版)》,共收錄簡化字2238個。1986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新發(fā)表了《簡化字總表》,該表對個別簡化字做了調(diào)整,共收錄簡化字2235個、簡化偏旁14個。
現(xiàn)行簡化字大都是有源可循的,絕大多數(shù)都來源于古代各個時期的簡體字或俗體字。梁東漢指出:“簡化的趨勢是從有了文字之后就開始存在的,并且貫徹在文字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中的,是文字本身內(nèi)在的規(guī)律?!盵2](P48)張書巖等從《簡化字總表》中選取了388個字頭(含簡化偏旁)進行溯源,研究顯示,始于先秦的簡化字有49個,占所選字頭的12.63%;始于秦漢的簡化字有62個,占所選字頭的15.98%[1](P6)。據(jù)李樂毅統(tǒng)計,80%以上的現(xiàn)行簡化字都是繼承古代的簡體字而來的,其中,始見于先秦兩漢時期的就有31.48%[3]。
具體來說,簡化字的來源主要有四個方面:古字(古本字/古異體字/古通用字)、歷代流傳的簡體字、草書楷化字、新字。值得注意的是,西北漢簡書寫于西漢中晚期,這些簡文中含有大量的簡體字形,并且被現(xiàn)行簡化字所沿用。因此,我們對《肩水金關(guān)漢簡》[4]、《玉門關(guān)漢簡》[5]、《敦煌馬圈灣漢簡》[6]、《居延漢簡》[7]、
《居延新簡》[8]、《額濟納漢簡》[9]中的簡體字進行了梳理。為了論述的方便,上述文獻在下文分別簡稱為《金關(guān)》《玉門關(guān)》《馬圈灣》《居延》《新簡》《額濟納》。為了節(jié)約篇幅,凡是出自這些文獻中的材料,不再一一標注頁碼。同時,為了便于繁簡字形的分析,本文所討論的漢字均以繁體行文。
我們以這些簡體字形的形體特征為依據(jù),將它們的簡化方式劃分為四種類型:構(gòu)件類推簡化、構(gòu)件減省、整字草書楷化、其他構(gòu)件簡化。據(jù)本文初步統(tǒng)計,在西北漢簡中,共有319個漢字與現(xiàn)行簡化字有關(guān),其中,構(gòu)件類推簡化有23組、涉及281字,構(gòu)件減省有7字,整字草書楷化有10字,其他構(gòu)件簡化有21字。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為構(gòu)件部分簡化,它們與現(xiàn)行簡化字形并不完全相同。
一、構(gòu)件類推簡化
構(gòu)件是漢字構(gòu)形的基本單位,它包括兩種情形:成字構(gòu)件和不成字構(gòu)件(非字構(gòu)件)。在西北漢簡中,構(gòu)件類推簡化是最主要的字形簡化方式,其類推簡化構(gòu)件共有23組、涉及281字,它們分別是:言—讠、食—饣、糸—纟、金—钅、邑—阝、貝—貝、頁—頁、戔—戔、見—見、長—長、門—門、車—車、東—東、韋—韋、馬—馬、麥—麥、夾—夾、樂—樂、昜—、爿—丬、—、辵—辶、吅—/丷。需要指出的是,構(gòu)件類推簡化與構(gòu)件的位置有關(guān),同一個構(gòu)件在不同的位置,有的簡化,有的不簡化。
(一)整字及作為構(gòu)件時皆簡化
在西北漢簡的構(gòu)件類推簡化現(xiàn)象中,一些構(gòu)件無論是作為獨立整字,還是作為合體字的組成部分,均呈現(xiàn)出具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簡化情況。這種情況共有18組、225字。
1.構(gòu)件“言”簡化作“讠”
這類情形共有48字。“言”作為獨體字時,寫作“”(《金關(guān)》73EJT5:59),草寫作“”(《金關(guān)》73EJT37:529)、“”(《金關(guān)》73EJC:354A)、“”(《金關(guān)》73EJF3:50+533)等?!把浴弊鳛闃?gòu)件時,則草寫作“讠”,常省略點畫作“”,其類推字有48個。例如:“請”寫作“”(《金關(guān)》73EJT10:399)、“謂”寫作“”(《金關(guān)》73EJT24:267A)、“詔”寫作“”
(《金關(guān)》73EJT30:68)、“記”寫作“”(《玉門關(guān)》1236A)、“許”寫作“”(《金關(guān)》73EJD:71A)、“詳”寫作“”(《金關(guān)》73EJF3:430B+263B)、“誠”寫作“”(《金關(guān)》73EJT26:72)、“課”寫作“”(《金關(guān)》73EJD:260A)、“計”寫作“”(《金關(guān)》73EJT10:210A)等。西北漢簡中,“言”作為構(gòu)件位于左邊時,大多簡省作“讠”,位于右邊和中間時,一般不簡化。
2.構(gòu)件“食”簡化作“饣”
這類情形共有9字。“食”一般寫作“”(《金關(guān)》73EJT10:166),草寫作“”(《金關(guān)》73EJT24:235)等。“食”作為構(gòu)件時,草省寫作“饣”。例如:“飯”寫作“”(《馬圈灣》174)、“餘”寫作“”(《馬圈灣》113)、“飢”寫作“”(《馬圈灣》103)、“餓”寫作“”(《馬圈灣》102)、“餔”寫作“”(《居延》265.2A)、“餧”寫作“”(《馬圈灣》175)?!笆场蔽挥谧中蜗虏繒r,也會發(fā)生簡化現(xiàn)象,如“養(yǎng)”簡化作“”(《金關(guān)》73EJT05:064)等。西北漢簡中,“食”草省或未草省,同時存在于實際書寫中。這說明,漢代“食”草省作“饣”正處于過渡階段。
3.構(gòu)件“糸(糹)”簡化作“纟”
這類情形共有7字?!棒椤弊鳛楠汅w字時,一般寫作“”(《金關(guān)》73EJD:309B)?!棒椤弊鳛闃?gòu)件位于字形左部時,常常簡寫作“”(《金關(guān)》H02:048A);其下部“小”往往以一提筆代替,楷化作“纟”。例如:“紀”寫作“”(《居延》282.12)、“細”寫作“”(《金關(guān)》73EJC:599B)?!棒椤蔽挥谧中蜗虏繒r,通常不簡寫。
4.構(gòu)件“金”簡化作“钅”
這類情形共有24字?!敖稹弊鳛楠汅w字時,寫作“”(《金關(guān)》73EJT07:022A)、“”(《金關(guān)》73EJT06:004)?!敖稹弊鳛闃?gòu)件位于字形左邊時,草省為“钅”。例如:“錢”寫作“”(《新簡》EPF22:7)、“錄”寫作“”(《金關(guān)》73EJF3:328B)、“鍤”寫作“”(《金關(guān)》73EJT21:185B)等。實際上,在西北漢簡中,“金”字旁尚未完全簡化為現(xiàn)代構(gòu)件“钅”,正處于草化階段。
5.構(gòu)件“邑”簡化作“阝”
這類情形共有29字?!耙亍弊鳘汅w字時,寫作“”(《金關(guān)》73EJT7:107A),草寫作“”(《金關(guān)》73EJT:1066)。當“邑”作為構(gòu)件時,常位于字形結(jié)構(gòu)的右邊位置,在簡文中均已草寫簡化作“阝”?!翱ぁ弊值淖中巫兓涗浟藰?gòu)件“邑”字的演變過程:(《金關(guān)》73EJT21:51)→(《金關(guān)》73EJT21:49)→(《金關(guān)》73EJT21:44),其中,構(gòu)件寫作“阝”占絕大多數(shù)。此外,還有“都”寫作“”(《金關(guān)》73EJT30:71)、“部”寫作“”(《金關(guān)》73EJT23:287B)、“郭”寫作“”(《金關(guān)》73EJT25:49)等。西北漢簡中,位于右邊的“邑”幾乎都簡化作“阝”,并且這一寫法在漢代已經(jīng)穩(wěn)定。而當“邑”位于左邊時,情況則有所不同,如“鄉(xiāng)()”,從皀聲,簡文中寫作“”(《金關(guān)》73EJT10:309),又寫作“”(《金關(guān)》73EJT10:315A)。左邊的“邑”訛寫作“鄉(xiāng)”,寫作“鄉(xiāng)”,現(xiàn)行簡化漢字則取構(gòu)件“鄉(xiāng)”代替整字。
6.構(gòu)件“貝”簡化作“貝”
這類情形共有31字?!柏悺弊鳛楠汅w字時,寫作“”(《金關(guān)》73EJT29:100)?!柏悺弊鳛闃?gòu)件時,常將中間兩橫與下部撇畫連寫為一長撇“丿”,簡寫為“”或“貝”。例如:“賜”寫作“”(《居延》495.4A)、“賦”寫作“”(《新簡》EPT52:220)、“購”寫作“”(《金關(guān)》73EJT33:020)等;“賢”寫作“”(《金關(guān)》73EJT37:521)、“負”寫作“”(《馬圈灣》1167)、“賀”寫作“”(《金關(guān)》73EJT06:066A)、“賞”寫作“”(《馬圈灣》109)等。
7.構(gòu)件“頁”簡化作“頁”
這類情形共有16字?!绊摗弊鳛楹象w字構(gòu)件時,簡化作“頁”。例如:“順”寫作“”(《居延》35.8A)、“領(lǐng)”寫作“”(《金關(guān)》73EJT3:104)、“頃”寫作“”(《馬圈灣》500)等。
8.構(gòu)件“戔”簡化作“戔”
這類情形共有2字?!皯狻弊鳛闃?gòu)件時,簡化作“戔”。如“賤”常簡寫為“”(《金關(guān)》73EJC:307),或進一步草寫為“”(《金關(guān)》73EJT24:399);“錢”則寫作“”(《金關(guān)》T6:56)。由于該字在漢簡中是一個常用字,草省字形頗多,往往以簡單符號代替,亦寫作“”(《金關(guān)》T04:124)等。
9.構(gòu)件“見”簡化作“見”
這類情形共有5字?!耙姟弊鳛楠汅w字時,寫作“”(《金關(guān)》73EJT9:86),簡省作“”(《金關(guān)》73EJT23:359A)?!耙姟弊鳛闃?gòu)件位于字形右邊時,常簡省作“見”,例如:“視”寫作“”(《金關(guān)》73EJT23:430)、“親”寫作“”(《金關(guān)》73EJT5:112);“寬”寫作“”(《居延》513.27)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居延新簡中,“親”字還寫作“”(EPT56:10),直接減省構(gòu)件“見”,是現(xiàn)行簡化字“親”的來源。
10.構(gòu)件“長”簡化作“長”
這類情形共有2字。“長”作為獨體字時,寫作“”(《金關(guān)》73EJT37:928),草寫作“”(《馬圈灣》397)。“長”作為構(gòu)件時,也發(fā)生了簡化,如“張”寫作“”(《居延》128.1)、“”(《新簡》EPT27:8)等。
11.構(gòu)件“門”簡化作“門”
這類情形共有16字?!伴T”作為獨體字時,寫作“”(《金關(guān)》73EJT23:616),草寫作“”(《馬圈灣》1057)等?!伴T”作為構(gòu)件時,也發(fā)生了類推性簡化。例如:“閏”寫作“”(《居延》84.21)、“開”寫作“”(《新簡》EPT50:154)、“問”寫作“”(《新簡》EPT68:26A)、“閒”寫作“”(《金關(guān)》73EJT24:65A)?!逗喕挚偙怼穼ⅰ伴f”和“閑”合并為“閑”,而“閒”作為異體字被廢除。
12.構(gòu)件“車”簡化作“車”
這類情形共有11字?!败嚒弊鳛楠汅w字時,寫作“”(《馬圈灣》285),簡寫作“”(《居延》18.11),與現(xiàn)行簡化字形相似?!败嚒弊鳛闃?gòu)件時,常位于字形的左部或下部,也會發(fā)生類推性簡化。例如:“軍”寫作“”(《馬圈灣》47)、“庫”寫作“”(《玉門關(guān)》1348)、“輸”寫作“”(《居延》55.16)等。西北漢簡中,“車”作為構(gòu)件時,未發(fā)生簡化的情況也有很多??梢?,草省為“車”的寫法并未穩(wěn)固下來。
13.構(gòu)件“東”簡化作“東”
這類情形共有2字?!皷|”作為獨體字時,寫作“”(《馬圈灣》526),草寫作“”(《馬圈灣》576),楷化后形成現(xiàn)代漢字“東”?!皷|”作為構(gòu)件時,也發(fā)生了簡化,如“陳”寫作“”(《馬圈灣》46)、“”(《居延》18020)、“”(《新簡》EPT50:114)等。
14.構(gòu)件“韋”簡化作“韋”
這類情形共有4字。“韋”作為獨體字時,寫作“”(《馬圈灣》1151),草寫為“”(《新簡》ESC:58),與簡化字“韋”相近。它作為構(gòu)件時,也發(fā)生了簡化。例如:“偉”寫作“”(《馬圈灣》670)、“葦”寫作“”(《馬圈灣》1028)等。
15.構(gòu)件“馬”簡化作“馬”
這類情形共有12字?!榜R”作為獨體字時,寫作“”(《馬圈灣》177),草省字形寫作“”(《馬圈灣》172),楷化后成為現(xiàn)行簡化字“馬”。“馬”作為構(gòu)件時,也發(fā)生了簡化。例如:“駱”寫作“”(《馬圈灣》128)、“馳”寫作“”(《馬圈灣》42)等。
16.構(gòu)件“麥”簡化作“麥”
這類情形共有2字。在西北漢簡中,“麥”寫作“”(《馬圈灣》23)、“”(《玉門關(guān)》98DYC:21)。“麥”作為構(gòu)件時,也發(fā)生了簡化,如“麴”寫作“”(《馬圈灣》828)、“”(《新簡》EPT59:343)等。
17.構(gòu)件“夾”簡化作“夾”
這類情形共有3字。“夾”作為獨體字時,常簡省作“”(《金關(guān)》73EJC:379)?!皧A”作為構(gòu)件時,也常常出現(xiàn)異寫。例如:“狹”寫作“”(《金關(guān)》73EJT37:1487)、“俠”寫作“”(《新簡》EPT44:8A)等。
18.構(gòu)件“樂”簡化作“樂”
這類情形共有2字。在西北漢簡中,“樂”常寫作“”(《金關(guān)》73EJT9:123)、“”(《金關(guān)》73EJT5:
11),草省字形寫作“”(T23:481B)、“”(T23:451)、“”(F3:165),楷化后字形與現(xiàn)行簡化字相似?!皹贰弊鳛闃?gòu)件時,也產(chǎn)生了類推簡化,如“藥”草寫簡作“”(《新簡》EPF22:279)、“”(《新簡》EPT9:3)等。簡化字“藥”對應的繁體字有兩個:“藥”和“葯”,二者讀音相同。其中,“葯”最早見于馬王堆帛書;在太平天國文獻中,也有把“藥”寫作“葯”的例子。1932年《國音常用字匯》和1935年《手頭字第一期字匯》,都以“葯”作為“藥”的簡化字;之后,《簡化字總表》將“葯”類推簡化為“藥”[1](P84)。
需要注意的是,上文所說的言—讠、食—饣、糸—纟、金—钅、邑—阝,其繁體本身都是成字的。在西北漢簡中,無論是單獨成字,還是作為偏旁,都發(fā)生了簡化。只是在后世獨立成字時,仍然保留其繁體字形。
(二)構(gòu)件部分簡化
這里的構(gòu)件部分簡化,與上文提到的單獨成字的構(gòu)件簡化有所不同,這些構(gòu)件只在作為合體字的組成部分時,才會發(fā)生類推性簡化。這種情況共有5組、56字。
1.構(gòu)件“爿”簡化作“丬”
這類情形共有4字。西北漢簡中,“爿”均為合體字的構(gòu)件,位于字形左部,常常草寫簡化作“丬”。例如:“將”寫作“”(《馬圈灣》3)、“狀”寫作“”(《居延》29.14)、“壯”寫作“”(《居延》155.15、“壯”寫作“”(《玉門關(guān)》DYK:5)、“莊”寫作“”(《額濟納》2000ES9SF3:15A—05)等。其中,現(xiàn)行簡化字“莊”這一字形,是“莊”先從“艸”和“爿”訛變?yōu)椤梆凇?,后來,由于“疒”不吉利,又改為“廣”旁而來。
2.構(gòu)件“”簡化作“”
這類情形共有2字。西北漢簡中,構(gòu)件“”常常草寫作“”,是簡化偏旁“”的來源。例如:“熒”通常寫作“”(《金關(guān)》73EJT24:023B),簡寫為“”
(《居延》45.1A),還可以進一步草寫作“”(《金關(guān)》73EJT37:078);“勞”寫作“”(《居延》485.7)、“”(《金關(guān)》73EJT23:619)等。
3.構(gòu)件“吅”簡化作“”或“丷”
這類情形共有4字。西北漢簡中,構(gòu)件“吅”常常異寫為“”或“丷”。例如:“單”寫作“”(《金關(guān)》73EJT29:108)、“”(《金關(guān)》73EJT24:26)、“”(《金關(guān)》73EJF3:449B),“鄲”寫作“”(《金關(guān)》73EJT37:767)、“”(《金關(guān)》73EJT1:19),“襌”寫作“”(《金關(guān)》73EJD:8A)等。與之相似的,還有“喪”,簡文中寫作“”(《金關(guān)》73EJT09:103A),草寫簡作“”(《金關(guān)》73EJT24:833),這是將“吅”異寫為“丷”。
4.構(gòu)件“辵”簡化作“辶”
這類情形共有42字。西北漢簡中,構(gòu)件“辵”均草寫作“辶”。例如:“遵”寫作“”(《新簡》EPT22:65)、“適”寫作“”(《新簡》EPT26:14)、“造”寫作“”(《新簡》EPF22:58)、“遷”寫作“”(《新簡》EPF22:59)、“過”寫作“”(《金關(guān)》73EJT4:98B)、“進”寫作“”(《金關(guān)》73EJF1:10)、“通”寫作“”(《金關(guān)》73EJT37:522A)、“運”寫作“”(《金關(guān)》73EJT23:414)、“近”寫作“”(《金關(guān)》73EJT23:590)等。西北漢簡中“辵”字旁的字,均已簡化作“辶”,其中,有些字并沒有完全簡化為現(xiàn)行的規(guī)范字,其字形只是構(gòu)件部分簡化。如“運”的聲符“軍”并未簡化,現(xiàn)行簡化字“運”是改換聲符“云”而形成的?!斑w”只是構(gòu)件“辵”簡化作“辶”,聲符“?”并未簡化,現(xiàn)行簡化字“遷”是改換聲符“千”而形成的。
5.構(gòu)件“昜”簡化作“”
這類情形共有4字。西北漢簡中,“昜”作為獨體字時,一般寫作“”(《金關(guān)》73EJT21:464)。它作為構(gòu)件位于字形右部時,常草省寫作“”(《金關(guān)》73EJT10:265)、“”。例如:“楊”寫作“”(《金關(guān)》73EJT23:842B)、“腸”寫作“”(《玉門關(guān)》Ⅱ98DYT5:88B)、“陽”寫作“”(《玉門關(guān)》Ⅱ98DYT2:33)、“蕩”寫作“”(《新簡》EPT58:46)等。
二、構(gòu)件減省
這里的構(gòu)件減省是指構(gòu)件數(shù)量的減少或省略。為了提高書寫速度,漢簡中有部分字形直接省略了其中的某個構(gòu)件,與現(xiàn)行簡化字的字形相同或相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當代漢字簡化工作中,省略原字中間一部分的,一般稱為“保留原字輪廓”。西北漢簡中,構(gòu)件減省共有7字與現(xiàn)行簡化字有關(guān)。
1.“纍”省作“累”
《說文解字·糸部》:“纍,綴得理也。一曰大索也。從糸畾聲?!盵10](P656)簡文中寫作“”(《金關(guān)》73EJT21:208),更常寫作“”(《金關(guān)》73EJT24:291)。構(gòu)件“畾”減省作“田”。西北漢簡中,寫作“累”十分常見,說明這一寫法已經(jīng)趨于穩(wěn)定?!队衿椴俊罚骸袄弁n?!盵11](P609)二者在古籍中往往通用。
2.“糞”省作“糞”
“糞”,簡文中寫作“”(《金關(guān)》73EJT21:308),又寫作“”(《敦煌馬圈灣漢簡》118)。中間構(gòu)件“田”減省,作“糞”,是現(xiàn)行簡化字的來源。
3.“時”省作“時”
“時”,金文作“”,從之、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增加構(gòu)件“又”作“”;之后,構(gòu)件“止”訛變作“土”,作“寺”,變作從日寺聲?!皶r”小篆作“”,從日寺聲。簡文中寫作“”(《金關(guān)》73EJT24:24A),又寫作“”(《金關(guān)》73EJT23:656)。聲符“寺”省構(gòu)件“土”作“寸”。減省的“時”被后世簡化字采納。值得注意的是,“持”在漢簡中寫作“”(《金關(guān)》73EJT9:62A),其聲符“寺”也減省作“寸”,如“”(《金關(guān)》73EJT23:364B),但這一減省并未被后世簡化字吸收。
4.“虜”省作“虜”
“虜”,簡文中寫作“”(《金關(guān)》73EJT06:022A),又寫作“”(《馬圈灣》79),將中間構(gòu)件“田”減省,是簡化字“虜”的來源。
5.“孫”省作“孫”
“孫”,簡文中寫作“”(《金關(guān)》73EJT06:051),又寫作“”(《玉門關(guān)》90DXC:136B),減省構(gòu)件“”,與簡化字“孫”基本相同。
6.“殺”省作“殺”
《說文·殺部》:“殺,戮也。從殳殺聲。凡殺之屬皆從殺。”[10](P120)“殺”,甲骨文作“”,金文作“”,為“殺”的初文,本無“殳”或“”,后發(fā)生繁化。西北漢簡中,該字一般寫作“”(《金關(guān)》73EJT24:719),也有省略直接構(gòu)件“殳”的字形,如“”(《金關(guān)》73EJT23:464)。
7.“親”省作“親”
上文提及,“親”字在簡文中常將構(gòu)件“見”簡化作“見”,《新簡》中還出現(xiàn)兩例將構(gòu)件“見”直接省略的字形,寫作“”(EPT56:10)、“”(EPT56:86),是現(xiàn)行簡化字“親”的來源。
三、整字草寫楷化
本文所說的“草寫字”,是指基于快速書寫的實用目的而出現(xiàn)的任何草率化的字跡,既包括草書,也包括行書[12](P28)。漢代草字十分活躍,它促成了隸書向楷書的演變,并間接影響了楷書的字形,同時,也成為許多現(xiàn)行簡化漢字的字形來源。區(qū)別于單個構(gòu)件草簡楷化后與簡化字或簡化偏旁相同的字,整字草書楷化是指某字的多個構(gòu)件同時草寫,楷化后的字形與簡化字相同或相似。其中,最典型的是將合體字草書楷化為不便再進行構(gòu)件拆分的獨體字(或準獨體字),這些字形都是簡化字溯源的重要材料。西北漢簡中,整字草書楷化共有10字與現(xiàn)行簡化字有關(guān)。
1.“爲”草書楷化作“為”
“爲”,甲骨文作“”“”,小篆作“”。《說文·爪部》:“爲,母猴也。其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為母猴形?!盵10](P113)羅振玉對此提出了質(zhì)疑:“爲,從爪,從象,絕不見母猴之狀,卜辭作手牽象形……意古者役象以助勞,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馬以前?!盵13](P60)
他認為,“爲”的下部為大象之形而非許慎所說的猴形,本義是驅(qū)使大象勞動,現(xiàn)代學者多從其說。在西北漢簡中,“爲”寫作“”(《馬圈灣》538),更多的則是草寫作“”(《馬圈灣》6),即現(xiàn)行簡化字“為”的字形,“爪”“象”兩個構(gòu)件已經(jīng)完全無法辨認,并且整字成為無法再進行拆分的獨體字。
2.“書”草書楷化作“書”
“書”,小篆字形作“”。西北漢簡中,“書”一般寫作“”(《金關(guān)》73EJT03:013A),部分字形將整字糅合,并以極簡的筆畫線條勾勒原字形的輪廓;草寫作“”(《居延》133.23)、“”(《新簡》EPT59:77)等,楷化后形成“書”。由于“書”是常用字,西北漢簡中“書”的草體字形數(shù)量眾多。
3.“當”草書楷化作“當”
“當”,小篆字形“”,由形符“田”和聲符“尚”構(gòu)成。西北漢簡中,“當”一般寫作“”(《金關(guān)》73EJT05:078),草寫為“”(《新簡》EPT59:388),此字形即為簡化字“當”。
4.“獲”草書楷化作“獲”
《簡化字總表》將“獲”(獵獲、獲得)與“穫”(收穫莊稼)二字合并簡化為“獲”,簡化字形應來源于“獲”字?!墩f文·犬部》:“獲,獵所獲也。從犬蒦聲?!盵10](P476)簡文中一般寫作“”(《馬圈灣》177),草省字形則將構(gòu)件“隹”減省寫作“”(《馬圈灣》59),還有將構(gòu)件“犭”和“艸”連接的,草寫作“”(《馬圈灣》79),與“獲”相似。李樂毅《簡化字源》,征引王羲之、孫過庭、趙孟頫等人的草書為例[14](P110),時代晚出,字形也不盡相同,《敦煌馬圈灣漢簡》可補例證。
5.“發(fā)”草書楷化作“發(fā)”
在西北漢簡中,“發(fā)”一般寫作“”(《馬圈灣》58),草省字形將構(gòu)件“癶”和“弓”粘合簡寫為“”,減省構(gòu)件“幾”,寫作“”(《馬圈灣》55)、“”(《新簡》EPF22:325A),與現(xiàn)行簡化字形比較相似。由于“發(fā)”和“髪”讀音相同,《簡化字總表》將二字合并作“發(fā)”。
6.“頭”草書楷化作“頭”
在西北漢簡中,“頭”字有多種書寫形體,一般隸書作“”(《馬圈灣》26),簡化構(gòu)件“貝”寫作“”(《新簡》EPT51:64),草化寫作“”(《新簡》EPT51:124)、“”(《新簡》EPF22:187A)、“”(《居延》486.2)等。這一草寫字形與現(xiàn)行簡化字“頭”已經(jīng)相當接近。
7.“興”草書楷化作“興”
《說文·舁部》:“興,起也。從舁從同?!盵10](P105)在西北漢簡中,一般寫作“”(《金關(guān)》73EJT31:102A),亦有將上部草省為兩筆點畫的,寫作“”(《馬圈灣》840),與現(xiàn)行簡化字“興”字形相近。《新簡》EPT53:18中,“與”字的草化寫法“”,也與之相似。“興”被草書楷化為“興”,楷書“興”的寫法,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敦煌變文寫本《李陵變文》中。
8.“帶”草書楷化為“帶”
“帶”,甲骨文作“”,本為象形字。小篆作“”,
簡文中一般寫作“”(《金關(guān)》73EJT23:964),草寫作“”(《居延》103.38),上部構(gòu)件“”簡寫作“卅”,楷化后形成簡化字“帶”。
9.“倉”草書楷化為“倉”
“倉”,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象有門戶之糧倉形,本為象形字。《說文》收錄奇字
“”,該形體“倉”最早見于戰(zhàn)國貨幣文字[15]。西北漢簡中,一般寫作“”(《馬圈灣》57),偶見草寫簡體“”(《馬圈灣》95)、“”(《新簡》EPT65:370),用符號“”代替下部構(gòu)件,楷化后形成現(xiàn)行簡化字形。
10.“”草省作“巷”
《字匯·邑部》:“,同??!盵16](P497)《說文·邑部》:“,里中道。從從共。皆在邑中所共也。?,篆文從省。”段玉裁注:“?,今作巷?!盵10](P310)《正字通·邑部》:“?,里中道也。隸作、巷?!盵17](P1176)西北漢簡中,“”幾乎都寫作“”(《金關(guān)》73EJT37:1535B),即作“巷”。該字形雖然未被《簡化字總表》所收錄,但如今仍在通用。
四、其他構(gòu)件簡化
西北漢簡中,還有一部分字形的構(gòu)件,由于草寫或異寫而發(fā)生了簡化。這些構(gòu)件簡化的類推性并不顯著,沒有出現(xiàn)成批簡化的情況。其中,有21字與現(xiàn)行簡化字有關(guān)。
1.“寫”的構(gòu)件“舄”簡化作“與”
西北漢簡中,“寫”常寫作“”(《金關(guān)》73EJT24:384A),草省寫作“”(《馬圈灣》48)等。
“寫”的聲符“舄”草寫后,字形同“與”相似,是簡化字“寫”的來源。
2.“師”的構(gòu)件“”簡化作“”
西北漢簡中,“師”常寫作“”(《金關(guān)》73EJT25:005),草省寫作“”(《馬圈灣》89)。以兩筆點畫或撇畫代替構(gòu)件“”,與簡化字“師”字形相近。
3.“實”的構(gòu)件“貫”簡化作“頭”
西北漢簡中,“實”常以二三筆畫草寫中部構(gòu)件“毌”,又將構(gòu)件“貝”簡寫為“貝”,如“”(《馬圈灣》994)。還有進一步將“貫”草省的字形,寫作“”(《新簡》EPT51:416A),楷化后形成簡化字“實”。
4.“蕭”的構(gòu)件“肅”簡化作“肅”
西北漢簡中,“蕭”一般寫作“”(《金關(guān)》73EJT03:053),也有將“蕭”字的聲旁“肅”簡寫為“肅”的情況,如“”(《居延》32829A)?,F(xiàn)行簡化字采用“肅”,可類推蕭、瀟、簫、嘯等字。李樂毅《簡化字源》,曾征引東晉王獻之書帖(偏旁)、《隋宮人房氏墓志》為例[14](P230),字形晚出;張書巖等的《簡化字溯源》同樣如此[1](P98)。《居延漢簡》可補字形例證。
5.“蓋”的構(gòu)件簡化作“蓋”
西北漢簡中,常常將構(gòu)件“艸”和聲旁“盍”的構(gòu)件“去”粘合,并簡化為“”,字形為“”(《馬圈灣》560),與簡化字形完全相同。張書巖等認為,成熟的“蓋”字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漢安二年(143)碑刻《漢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中[1](P56),不確。《馬圈灣漢簡》可補例證。
6.“會”簡化作“”
西北漢簡中,“會”一般寫作“”(《金關(guān)》73EJT23:620),有時則將“”草省寫作“”,字形如“”(《新簡》EPT48:43)、“”(《居延》486.1A),與現(xiàn)行簡化字形相似。
7.“報”“執(zhí)”的構(gòu)件“幸”簡化作“扌”
西北漢簡中,“報”通常寫作“”(《金關(guān)》73EJT23:412),簡寫作“”(《馬圈灣》130);“執(zhí)”寫作“”(《金關(guān)》73EJT26:054),草寫作“”(《金關(guān)》73EJT23:179A)。兩字的直接構(gòu)件“幸”中的“丷”連寫成橫,同時,豎筆變成豎鉤,而后四橫筆減省作兩橫,進而形變作“扌”,最終形成理據(jù)喪失的簡化字“報”和“執(zhí)”。
8.“隱”簡化作“”
“隱”字有多種簡體或異體,其中,與現(xiàn)行簡化字“隱”相近的字形,早在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就已出現(xiàn)。西北漢簡中,“隱”寫作“”(《玉門關(guān)》DB237)、
“”(《居延》179.9),與簡化字形亦相近。
9.“屬”的構(gòu)件“”簡化作“禹”
西北漢簡中,“屬”寫作“”(《居延》185.13)、
“”(《新簡》EPT54:5)等,還可進一步將構(gòu)件“罒”簡寫成橫畫,寫作“”(35.20A),與簡化字形已非常相似。《簡化字溯源》舉東漢延熹六年(163)的《桐柏淮源廟碑》為證[1](P78),時代晚出。
10.“傳”的構(gòu)件“?!焙喕鳌皩!?/p>
《說文·人部》:“傳,遽也。從人專聲?!盵10](P377)西北漢簡中,將其聲旁“専”草寫為“”(《居延》503.19)、“”(《馬圈灣》209),可視為現(xiàn)行簡化字“?!钡脑搭^??蟮摹皩!?,最早出現(xiàn)在清初刊行的《目連記彈詞》中[1](P92)。
11.“鮮”的構(gòu)件“魚”簡化作“魚”
西北漢簡中,“鮮”有時寫作“”(《玉門關(guān)》DYK:9),偏旁“魚”下四點連寫為一橫,與現(xiàn)行簡化字形相同。
12.“來”簡化作“來”
西北漢簡中,“來”絕大多數(shù)寫作“來”,如“”
(《居延》185.6)、“”(《新簡》EPT49:30A)、“”
(《新簡》EPT51:2)等,字形與現(xiàn)行簡化字相同。
13.“龐”的構(gòu)件“龍”簡化作“龍”
西北漢簡中,“龐”一般寫作“”(《金關(guān)》73EJT1:115),簡寫作“”(《金關(guān)》73EJD:42),與現(xiàn)行簡化字相似。
14.“祿”簡化作“祿”
“祿”,小篆作“”,從示彔聲。西北漢簡中,寫作“”(《金關(guān)》73EJT11:1),又寫作“”(《金關(guān)》73EJF1:36)。構(gòu)件“彔”草省作“錄”,字體作“祿”,該字形被現(xiàn)行通用字吸收。
15.“卻”寫作“卻”
西北漢簡中,“卻”常將構(gòu)件“谷”簡寫為“去”,寫作“”(《新簡》EPF22:30)、“”(《居延》283.45+283.56),與今通用字形相同。
16.“爭”簡化作“爭”
西北漢簡中,有時會將“爭”的上部構(gòu)件以一筆代多筆,簡寫作“”(《馬圈灣簡》239),與今通用字形相同。
17.“晉”簡化作“晉”
西北漢簡中,“晉”常寫作“”(《居延》551.1),簡寫作“”(《居延》312.23),與今通用字形相近。
18.“溫”簡化作“溫”
西北漢簡中,“溫”常寫作“”(《金關(guān)》73EJT3:15),又寫作“”(《金關(guān)》73EJT4:19),與今通用字形相同。
19.“黃”簡化作“黃”
西北漢簡中,“黃”普遍簡寫為“”(《金關(guān)》73EJT9:54),與今通用字形相同。
20.“豬”寫作“豬”
“豬”,小篆作“”,從豕者聲。西北漢簡中,寫作“”(《金關(guān)》72ECC:5A),簡寫作“”(《金關(guān)》73EJT24:318),構(gòu)件“豕”簡化為“犭”。
上文中的祿、卻、爭、晉、溫、黃、豬七字,均未被《簡化字總表》收錄,由于它們的簡化字形如今仍在通用,因此,也在這里略作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北漢簡中,符號代替也是漢字草寫的常見現(xiàn)象。其中,曲折號“”是最常見的草省符號,由它代替的構(gòu)件比較多。比如:“止”草省作“”,像“起”簡文寫作“”(《金關(guān)》73EJT24:800),“趙”簡文寫作“”(《金關(guān)》73EJT37:996),“是”簡文寫作“”(《金關(guān)》73EJD:33A),“足”簡文寫作“”(《金關(guān)》73EJT1:304)等。又如:“攴”草省作“”,像“故”簡文寫作“”(《金關(guān)》73EJT23:495B),“敢”簡文寫作“”(《金關(guān)》73EJT30:234)等。以上是有規(guī)
律性的書寫情況。此外,還有其他構(gòu)件草省作“”的。比如:“證”,簡文寫作“”(《金關(guān)》73EJT24:140),其構(gòu)件“豆”草省作“”;“因”,簡文寫作
“”(《金關(guān)》73EJT30:28A),其構(gòu)件“大”草省作
“”;“鄉(xiāng)”,簡文寫作“”(《金關(guān)》73EJT29:28A),其構(gòu)件“皀”草省作“”;“魏”,簡文寫作
“”(《金關(guān)》73EJT23:250),其構(gòu)件“鬼”草省作
“”;“意”,簡文寫作“”(《金關(guān)》73EJT23:731A),其構(gòu)件“立”下部和“日”共同草省作“”;“彊”,簡文寫作“”(《金關(guān)》73EJT23:289),其構(gòu)件“畕”草省作“”等。符號“”可以代替一個或多個構(gòu)件,但大多是臨時性的書寫草化,后世繼承這種草省寫法的不多,因此,現(xiàn)行簡化字也未吸收這種簡體字形。
如果將《簡化字總表》作為對照,不計第三表偏旁類推的字的話,那么,在西北漢簡中,共有12個簡化字見于第一表,它們是:報、糞、蓋、獲、累、喪、實、書、頭、興、壯、狀;共有35個簡化字、6個簡化偏旁見于第二表,這些簡化字是:貝、倉、長、車、帶、當、東、發(fā)、歸、會、夾、戔、見、將、來、樂、虜、馬、買、門、親、殺、時、師、屬、肅、孫、為、韋、寫、頁、魚、隱、執(zhí)、專,這些簡化偏旁是:讠、饣、纟、钅、、。同時,還涉及阝、丬、辶、扌等構(gòu)件部分的簡化和草省為“”的符號代替。此外,還有巷、祿、卻、爭、晉、溫、黃、豬等8字,雖然未收錄在《簡化字總表》中,但是如今仍然通用??偟膩砜?,這些字絕大多數(shù)都是草寫楷化的結(jié)果,在簡化時也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比如,常常以一筆代替多筆,像糸—纟、貝—貝、長—長等;又如,以簡單線條勾勒原字輪廓,像食—饣、書—書、發(fā)—發(fā)等;再如,省去某個構(gòu)件,像纍—累、糞—糞、虜—虜?shù)取?/p>
可以說,隸變使?jié)h字形體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并破壞了許多漢字的構(gòu)字理據(jù)。隸變之后,草體盛行,許多漢字的草寫簡化已經(jīng)不是偶然的、自發(fā)的,而是普遍存在于不同批次的西北漢簡中,如簡化構(gòu)件“言”“貝”“钅”“馬”、簡化字“時”“虜”“為”等。可見,有些漢字的草寫簡體已成為約定俗成的普遍現(xiàn)象。這些草寫字構(gòu)件與筆畫的黏連、減省、訛變等,促使?jié)h字書寫進一步記號化,更大程度上造成了構(gòu)字理據(jù)的喪失,并對楷書字形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我國漢字簡化工作的基本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即繼承歷史上已形成的漢字現(xiàn)實,從中整理和挑選已有的簡體字,而不再另造新字。絕大多數(shù)簡化字都是有文獻出處的,并非憑空捏造或閉門造車的產(chǎn)物,這確保了簡化字的生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西北漢簡中的簡化字形,無疑為簡化字源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歷史依據(jù),許多現(xiàn)行楷簡字都可以追溯到漢代草簡字。同時,漢字字形演變規(guī)律總體上是逐漸簡化的,漢代草書或簡體字作為漢字字形演變中不可忽視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梳理漢字字形變化的順序和脈絡。
參考文獻:
[1]張書巖,王鐵昆,李青梅,安寧.簡化字溯源[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
[2]梁東漢.漢字的結(jié)構(gòu)及其流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3]李樂毅.80%的簡化字是“古已有之”的[J].語文建設,1996,(8).
[4]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等編.肩水金關(guān)漢簡(壹—肆)[M].上海:中西書局,2011~2016.
[5]張德芳,石明秀主編.玉門關(guān)漢簡[M].上海:中西書局,2019.
[6]張德芳.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
[7]簡牘整理小組編.居延漢簡(壹—肆)[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2017.
[8]張德芳主編.居延新簡集釋[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
[9]魏堅主編.額濟納漢簡[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0][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南朝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2]李洪智.漢代草書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3]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M].天津:東方學會,1927.
[14]李樂毅.簡化字源[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
[15]徐在國.讀《簡化字溯源》瑣記[J].語文建設,1999,(1).
[16][明]梅膺祚撰,[清]吳任臣補.字匯 字匯補[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
[17][明]張自烈撰,[清]廖文英續(xù).正字通[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
Tracing the Origin of Simplified Characters:
Simplified Characters and Their Simplified Forms in Northwest Han Bamboo Slips
Huang Yanping,Wu Huiru
(School of Humanities,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Current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are not arbitrary inventions, the majority of their forms have traceable origins, with 30% of simplified glyphs originating from the pre-Qin and Han periods. Notably, many characters found in Northwest Han bamboo slips closely resemble or even match modern simplified forms, providing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simplified character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collates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cursive-simplified characters and simplified components in Northwest Han bamboo slips, including those from Jianshui Jinguan, Dunhuang Majuanwan, Juyan, and Juyan new slips. Based on the cursive simplification patterns, these characters are categorized into four types: component analogy simplification, component omission, cursive-to-standard script transformation of entire characters, and other component simplifications. Through this case study, the research clarifies the methods and typology of character simplification while delineating the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of Chinese character forms.
Key words:Northwest Han bamboo slips;simplified characters;origin tracing;simplification methods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西北屯戍漢簡分類集成及簡冊復原研究”(19CZS008)
作者簡介:1.黃艷萍,女,文學博士,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鄔匯茹,女,江南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