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氣候危機背景下,超大城市的能源轉型成效及其經驗值得深入探究。超大城市倫敦與紐約的能源轉型成效差距顯著?;谏鐣?技術轉型多層級理論模型對倫敦與紐約的能源轉型路徑及成效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在微觀的社會-技術利基層面,紐約與倫敦作為超大城市,都為能源轉型創(chuàng)新提供孵化的有利條件;在中觀的社會-技術系統(tǒng)層面,紐約的能源轉型創(chuàng)新擴散受到縱向層面美國聯(lián)邦政府氣候政策搖擺的負面影響,而倫敦的能源轉型創(chuàng)新因獲得英國中央政府支持而更易于擴散;在宏觀的社會-技術景觀層面,倫敦比紐約更容易受到世界能源市場波動的影響,這促使倫敦開展能源轉型跨區(qū)域協(xié)作以增強其應對國際危機的韌性。由此可知,盡管超大城市有著能源轉型創(chuàng)新溫床的優(yōu)勢,但其能源轉型創(chuàng)新的擴散和規(guī)模化離不開中央政府的支持以及跨區(qū)域協(xié)同合作;超大城市的能源轉型需要依賴于縱向與橫向的多層主體之間的協(xié)同合作,才能推動能源轉型相關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和擴散,進而打破傳統(tǒng)能源體制的鎖定效應,實現能源轉型。
關鍵詞:社會-技術轉型理論;超大城市;能源轉型;倫敦;紐約
中圖分類號:F416.2;X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24)04-0061-11
一、引言
盡管城市占據了不到全球2%的面積,但消耗全球78%的能源,貢獻了全球75%的溫室氣體。[1]超大城市作為城市的一種類型,是全球及區(qū)域性經濟、文化、政治和交通聚合中心,是高耗能的發(fā)生地及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地[2],理應承擔起相應的氣候治理責任;同時超大城市是全球科技與創(chuàng)新中心[3],具備應對氣候危機的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有能力在氣候治理中發(fā)揮先鋒作用[4]。
學者們從城市次國家行為體的角度,對城市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做了深入分析。他們關注到,主權國家在全球氣候行動中面臨合作困境,而國際超大城市通常設立比國家更為雄心勃勃的減排目標,并通過建立跨國城市網絡,在地方層面積極推動碳減排和氣候適應等政策實施。[5-7]與國家行為體相比,超大城市具有資源更集中、決策更靈活、合作意愿更強等優(yōu)勢。[8]因此,超大城市常常被視為氣候治理政策創(chuàng)新的實驗室,新的氣候治理理念、政策和技術的孵化器。[3]但是,對于超大城市氣候治理及其能源轉型面臨的挑戰(zhàn),卻鮮有深入的研究。
超大城市集合多部門且位處全球氣候治理的前沿,分析其能源轉型路徑中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找到影響城市能源轉型的關鍵因素,具有重要意義。倫敦和紐約都是全球超大城市氣候治理的先鋒城市,但是在氣候治理和能源轉型成效方面,兩者差距明顯。2021年,倫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2952萬噸,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是3.26噸[9];紐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5195萬噸,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是17.6噸[10]。本文將聚焦超大城市能源轉型路徑,比較倫敦與紐約能源轉型的內在機制與實現路徑,深入解讀導致兩者氣候治理差距的原因,以揭示決定超大城市能源轉型與氣候治理成效的關鍵要素。
二、文獻綜述及理論框架
(一)城市能源轉型
城市能源轉型作為社會發(fā)展演進的必然過程,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們致力于探討推動城市能源轉型的因素和機制,重點分析了技術因素、社會因素以及突發(fā)事件等方面的影響。
傳統(tǒng)理論主要關注能源技術的創(chuàng)新以及支持能源技術應用的政策。Jacobsson等[11]通過關注新技術系統(tǒng)的形成和演化模型,分析了德國、瑞典和荷蘭對可再生能源①技術的利用。Norberto等[12]認為,光伏發(fā)電的推廣受益于科技發(fā)展、政策支持、市場競爭以及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Ford等[13]認為,技術推廣成本的降低和儲能技術的發(fā)展,也是能源轉型的主要原因。根據Arranz[14]的觀點,能源轉型既依賴技術創(chuàng)新,也依賴國家支持。能源轉型不能簡化為技術問題,其演進需要政治體制、經濟要素和社會文化等長期的協(xié)同互動。Roberts[15]指出,政府政策在能源轉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可推動或阻礙能源轉型。Huang等[16]的研究證明,政策融入當地環(huán)境有助于實現能源轉型。Wolfram等[17]強調,市場對新興能源的需求是促進能源轉型的重要力量。Li等[18]認為,商業(yè)創(chuàng)新和政府法規(guī)的整合,促進了能源轉型的成功,同時公民在城市能源轉型管理的適應性策略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社會和群眾廣泛參與可以加速能源轉型的進程。[19-20]在全球能源和氣候危機下,能源轉型也受到突發(fā)事件的驅動。Osunmuyiwa等[21]強調,全球石油危機所帶來的能源壓力,在催化能源轉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潘家華[22]認為,當前的能源轉型應該是以問題為驅動的轉型,其推動因素主要涉及集體利益(如氣候變化)、政策制定者和民間社會的作用。Lutz等[23]通過分析不同地區(qū)能源轉型的實施情況,探索了推動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的驅動因素。
這些文獻從不同視角對城市能源轉型的動力機制進行了探究,但是專門聚焦超大城市能源轉型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并且缺乏將這些不同要素融合聯(lián)系起來的理論分析框架。超大城市的能源轉型,既受到宏觀層面國際要素和中觀層面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影響,也受到微觀層面技術和市場用戶等的影響,是一個多要素在多層級中互動演進的結果。[24]概括地說,超大城市能源轉型的演進路徑需要考察多層行為主體,即微觀、中觀和宏觀的行為主體在能源轉型進程中的互動與博弈。[25]
(二)社會-技術轉型理論
社會-技術轉型理論強調了能源轉型中社會與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該理論在傳統(tǒng)技術革新方案的基礎上,將制度、文化、經濟、產業(yè)結構等社會系統(tǒng)要素納入轉型研究框架,強調社會-技術要素的相互依賴和協(xié)同演化作用,以推動能源系統(tǒng)在更廣泛維度上進行社會-技術體制的全面變革。目前,學者們已經提出了多種社會-技術轉型理論的研究框架,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理論分析框架,是Geels融合進化經濟學、創(chuàng)新社會學和制度理論思想的多層動態(tài)分析框架(見圖1)。[26-31]在社會-技術多層動態(tài)分析框架下,能源系統(tǒng)的轉型受到微觀創(chuàng)新利基、中觀社會技術體制因素、宏觀環(huán)境因素的共同影響。
創(chuàng)新利基(社會-技術利基)是促進低碳轉型最直接的影響因素,被譽為新技術的“孵化室”。創(chuàng)新利基包含環(huán)境保護和氣候治理意識的興起。部分公眾在現有技術體系的邊緣積極開展各類創(chuàng)新,這一階段創(chuàng)新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較高,具有進入和退出頻繁、反復試錯的特點。創(chuàng)新者在基礎設施、市場、文化和消費者行為等各方面進行探索和實驗,并通過相互學習不斷改進技術。同時部分地方政府對創(chuàng)新技術出臺支持政策,對其形成保護。這一階段的能源轉型創(chuàng)新往往不對現有的能源體制構成挑戰(zhàn),且處于邊緣地帶,市場競爭力也低于傳統(tǒng)能源。
中觀的社會技術體制(社會-技術系統(tǒng))是指當前起主導作用的能源技術和技術環(huán)境。在該階段,傳統(tǒng)能源與能源體制之間存在多個方面的鎖定效應。這些鎖定效應包含傳統(tǒng)能源技術、基礎設施、消費者對傳統(tǒng)能源的偏好、相關的消費文化和科學知識,導致能源系統(tǒng)對傳統(tǒng)能源產生路徑依賴,從而阻礙能源轉型的進程。鎖定效應主要有3類:(1)技術經濟鎖定效應,具體包含前期能源基礎設施、工廠、大型設備等固定沉沒成本,傳統(tǒng)能源技術在市場上形成的強規(guī)模效應、高競爭門檻;(2)社會認知鎖定效應,具體是指,人們習慣了常規(guī)性的傳統(tǒng)能源而忽視新能源技術發(fā)展,傳統(tǒng)能源所形成的強大社會關系網絡及資本,鞏固了消費者對傳統(tǒng)能源的消費、生活方式的依賴;(3)政治制度鎖定效應,具體涵蓋了規(guī)章制度、標準和政策網絡對傳統(tǒng)能源的傾向性,政策網絡和傳統(tǒng)能源利益之間的深度聯(lián)系阻礙監(jiān)管變革和技術變革,導致新興能源技術在舊體制中面臨不公平競爭。[30]
外部環(huán)境(社會-技術景觀)是指整體的社會環(huán)境,包括整體的宏觀經濟、深層次的文化模式和宏大的政治趨勢。具體表現為:宏觀經濟、政治意識形態(tài)及人口等的緩慢變化,由戰(zhàn)爭、自然災害、油價波動、核泄漏及恐怖襲擊等引起的外部沖擊。[31]
圖1〓社會-技術系統(tǒng)轉型過程[28-29]
〓〓
能源轉型是否成功取決于創(chuàng)新利基、現有體制、宏觀環(huán)境各因素及各主體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從時間發(fā)展的角度審視整個能源轉型的過程,可以將其分為4個階段:創(chuàng)新涌現、創(chuàng)新蓄力、創(chuàng)新擴散和突破、創(chuàng)新穩(wěn)定。[32]在創(chuàng)新涌現階段,外部環(huán)境和舊能源系統(tǒng)處于一個非常穩(wěn)定的狀態(tài),而利基層面的能源轉型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展,技術在創(chuàng)新過程中可能會夭折,也可能會實現迭代的發(fā)展。在創(chuàng)新蓄力階段,創(chuàng)新先在一些領域有了發(fā)展空間,開始得到一些社會群體的支持,并形成了相互學習的網絡。在這一階段,從市場競爭力方面看,新能源技術不具有價格優(yōu)勢。進入創(chuàng)新蓄力階段后,由于傳統(tǒng)能源體制的技術經濟、社會認知和政治制度的鎖定效應,能源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和擴散必會受到阻礙。如果外部環(huán)境受到戰(zhàn)爭、油價波動、自然災害等的沖擊,舊能源系統(tǒng)出現裂痕,這就為創(chuàng)新利基的擴散和突破提供了機會窗口。隨之進入創(chuàng)新擴散和突破階段,能源轉型創(chuàng)新對資源的配置能力、制度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壯大的利基將與傳統(tǒng)能源體制產生碰撞,資本大量投資新能源技術應用基礎設施,政策補貼新能源技術擴散,科學知識宣傳新能源技術,從文化觀念上重塑消費者偏好,打破現有的穩(wěn)定體制狀態(tài),進而實現系統(tǒng)結構的轉型。然后慢慢進入第四階段,新的能源結構逐漸穩(wěn)定、發(fā)展。能源轉型不只是傳統(tǒng)能源技術和商業(yè)模式的衰敗,更伴隨著利益相關者間政治與經濟利益的博弈。能源轉型需要多方力量的協(xié)同與合作,平衡好鎖定效應中利益相關者的權益與新利益相關者的訴求,是能源轉型成功的關鍵。
(三)最相似案例比較研究
最相似案例比較方法有助于我們去探究相似案例在同一領域呈現不同現象背后的緣由。[33]紐約和倫敦這兩個城市在政治制度、經濟和科技發(fā)展水平、人口規(guī)模以及地理氣候條件上相似。在政府制度方面,倫敦市市長與紐約市市長均由市民直接選舉產生。在經濟和科技發(fā)展水平方面,兩者都是全球科技、金融和貿易中心。在人口規(guī)模方面,兩者相當,2021年,倫敦有880萬人口[34],紐約有846萬人口[35]。在地理氣候條件方面,兩者都位于近海地帶,且都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倫敦位于泰晤士河河口,紐約位于哈德遜河河口,兩者都擁有良好的港口,海上貿易和交通方便。以倫敦與紐約的城市能源轉型為對照案例,深入分析導致其不同結果的影響因素[36],為城市能源轉型研究提供豐富的理論視角和分析框架。
三、倫敦與紐約能源轉型路徑分析
(一)倫敦能源轉型的多層協(xié)同路徑
倫敦形成了一個自上而下緊密結合、多元主體協(xié)同合作,破除傳統(tǒng)能源路徑依賴和技術鎖定的能源轉型路徑。
1.培育能源轉型創(chuàng)新利基
倫敦制定了激勵能源轉型創(chuàng)新的各類政策。在理念創(chuàng)新方面,2005年,倫敦市市長肯·利文斯通與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共同發(fā)起了全球城市聯(lián)盟C40,旨在推動全球城市應對氣候變化,C40成為次國家行為體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典范。倫敦提出了超越國家目標的氣候減排目標,確立2030凈零排放目標。2008年,利文斯通提出了低排放區(qū)域的概念,逐漸發(fā)展成為超低排放區(qū)域政策。在可再生能源技術創(chuàng)新方面,倫敦支持能源轉型的供應鏈、基礎設施和人才技能培訓相關項目[37];設立5億英鎊的能源效率基金(MEEF),旨在推動城市內交通、建筑、產業(yè)的能效技術創(chuàng)新及其市場化[38];制定了“RE:NEW”計劃改造民用住宅、“RE:FIT”計劃改造公共建筑,以減少住宅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39];設立EnergyLeap項目資助零能耗住宅[40]。在推進低碳交通方面,倫敦建設了大量的汽車公共充電站,總數超過8600個,占英國總數的1/3[41];建立了由100%可再生能源供電的電動汽車充電站點,以支持電動汽車的普及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斥資超過3億英鎊改造倫敦公交車隊,逐步將傳統(tǒng)公交車轉為混合動力、電動或氫動力車,設立12個低排放公交車區(qū)域,確立2037年實現公交零排放的目標[42]。在新能源技術應用方面,倫敦推出太陽能行動計劃[43],制定太陽能機會地圖[44],倡導光伏團購[45],鼓勵社區(qū)融資共同管理光伏,加強光伏人才培養(yǎng)體系建設,以實現倫敦在2030年至少安裝1.5GW光伏的目標[46]。
倫敦逐步成為能源轉型技術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沃土,涌現出各類與能源轉型相關的創(chuàng)新企業(yè)。例如,OctopusEnergy是一家總部位于倫敦的全球清潔能源科技企業(yè),其向客戶提供的所有電力均源自可再生能源,提出智能和清潔技術,旨在促進供熱和運輸領域的電氣化進程;儲能初創(chuàng)公司MoixaTechnology發(fā)布了面向住宅的蓄電池共享服務,通過儲存光伏電力以減少用戶在電網峰值時購買的電量。
2.中央政府支持創(chuàng)新突破鎖定效應
英國中央政府(以下簡稱“中央政府”)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堅定立場,為倫敦的能源創(chuàng)新突破政治制度、技術經濟和社會認知鎖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首先,突破政治制度鎖定。2008年英國頒布《氣候變化法》規(guī)定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2012年頒布《能源法》明確支持綠色低碳能源轉型,這使得英國原有的能源政治制度和社會關系網絡開始發(fā)生轉變,逐漸形成了支持能源轉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關系網絡。2023年2月,中央政府成立新的能源安全和凈零排放部門(DESNZ),出臺了《能源安全計劃》,力求用更便宜、更清潔的本土可再生能源加快替代傳統(tǒng)化石能源。[47]2023年3月,英國《凈零增長計劃》中提出,到2030年發(fā)電能力增加1倍,到2035年電力完全脫碳,到2050年成為凈零經濟體。[48]中央政府的政策打破了傳統(tǒng)能源的政治制度鎖定,進而為倫敦的能源創(chuàng)新擴散提供了支持。
其次,突破技術經濟鎖定。2021年起中央政府對電網進行了改造,加大電網對風電和光伏發(fā)電的連接和擴容,提升了可再生能源并網效率,將可再生能源電力項目的并網時間從5年縮短至6個月。[49]中央政府制定了逐步淘汰汽油和柴油車輛的政策,推動電動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50];并撥款25億英鎊用于綠色車輛補助和電動汽車充電站基礎設施建設[51]。中央政府制定2030年海上風電容量達到50GW的目標[52];為了實現該目標,中央政府與北海能源合作組織(NSEC),協(xié)議合作開放海上可再生能源和電網基礎設施的建設[53]。2022年,中央政府提出每年提供2.85億英鎊,用于扶持下一代綠色能源項目,其中2億英鎊用于海上風電項目,7500萬英鎊用于新興技術,1000萬英鎊用于成熟技術如太陽能和陸上風能。[54]2023年,中央政府承諾投資9.6億英鎊,用于培育海上風電網絡、碳捕捉、氫制取與儲存、核能等先進凈零制造業(yè)。[55]這一系列舉措,為能源轉型破除傳統(tǒng)能源技術經濟鎖定提供了政策和經濟激勵。
最后,突破社會認知鎖定。中央政府通過出臺氣候變化相關的教育法案,來促進公眾對于氣候變化危機的認知,進而激發(fā)公眾積極參與推動綠色低碳能源轉型。工業(yè)革命之后,倫敦的燃煤量驟增,城市發(fā)電、火車動力、工廠運行、居民家庭取暖都嚴重依賴煤炭。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大約導致了4000多人的死亡,還有大量的居民身體健康受到了影響。中央政府在1956年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倫敦開始大規(guī)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tǒng)爐灶,逐步實現居民生活用能天然氣化,采取集中供暖,發(fā)電廠和重工業(yè)被強制搬遷到郊區(qū)。2007年,英國將氣候變化相關課程納入中小學地理課程。2022年,英國出臺《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氣候變化教育法案》。OurWorldData2023年調查發(fā)現,英國公眾對于氣候變化具有較高的認知,高達90%的民眾認為氣候危機是個嚴重且緊迫的挑戰(zhàn)。[56]英國社會還涌現出致力于倡導應對氣候危機的社會組織。此外,社會組織、高等教育機構、科研機構與倫敦市政府聯(lián)合,為公眾提供了關于日常消費品、家電、住房等方面溫室氣體排放的詳細信息,為公眾選擇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提供信息支持。
中央政府層面的制度建設、資金和技術扶持、氣候危機教育和宣傳,都為倫敦的能源創(chuàng)新擴散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中央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法規(guī)框架方面的積極作為,為可再生能源創(chuàng)新提供了穩(wěn)定培育土壤,減少了不確定性;其資金投入和補貼政策鼓勵了倫敦能源轉型技術的研發(fā)創(chuàng)新和市場推廣。
3.能源危機為創(chuàng)新擴散提供機會窗口
超大城市的能源轉型進程與其對國際能源市場的依賴程度緊密相關,其對國際能源市場依賴度越高,面臨風險越大,追求能源獨立的動機越強,越有利于推動能源轉型。
目前,倫敦市的能源結構主要由天然氣(56.8%)、石油(28%)、可再生能源(13%)組成②,天然氣和石油供應主要依賴于進口。到2030年,英國將近70%的能源需求將依賴于進口;到2040年,英國國內資源只能滿足20%的天然氣需求;到2050年,只能滿足國內15%的天然氣需求。[57]英國迫切需要進行能源轉型。近年來,由俄烏沖突導致的能源危機,更是給英國居民帶來巨大的生活壓力。能源價格飛漲,使得數百萬英國人無法負擔日益增長的能源賬單,英國家庭的平均能源債務急劇攀升,從2022年的1579英鎊上升至2023年的1835英鎊。[58]在倫敦地區(qū),家庭能源費用更高,倫敦家庭收入的10%將用于能源費用支出。于是倫敦居民轉向了光伏和熱泵安裝,一方面減少家庭能源費用支出,另一方面也推動了獨立的可再生能源系統(tǒng)的建立。
總之,倫敦利用超大城市優(yōu)勢成功推動能源技術創(chuàng)新,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強力支持。在面臨能源危機的挑戰(zhàn)時,倫敦成功突破了政治制度、技術經濟和社會認知的鎖定效應,獲得了多層次主體的支持,建立了有利于能源轉型的新制度,進而取得了良好的氣候治理成效(見圖2)。
(二)紐約能源轉型的路徑依賴鎖定
紐約能源轉型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仍然鎖定在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舊路徑上。
1.紐約培育能源創(chuàng)新利基
紐約對太陽能和風電技術的應用予以扶持。紐約100多所大學和學院組成了能源轉型技術創(chuàng)新網絡,致力于推動海上風能創(chuàng)新,壯大海上風能產業(yè)。紐約設立了2030年1000MW光伏發(fā)電目標,以滿足25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針對建筑領域的高碳排放,紐約鼓勵應用地熱技術來捕捉和回收地球能量,使用熱泵技術進行清潔高效的供暖和制冷。
紐約鼓勵能源轉型利基擴散。在太陽能方面,通過第92號和第94號地方法規(guī),要求新建筑物安裝太陽能或綠色屋頂,取消了對屋頂太陽能、儲能系統(tǒng)和電氣化設備的分區(qū)限制,減免了安裝太陽能設施的建筑物的財產稅;啟動ElectrifyNYC計劃為社區(qū)組織提供太陽能服務和培訓[59],還與非營利組織SolarOne合作,為紐約的員工提供太陽能運營和維護方面的培訓。在海上風電方面,紐約在2021年承諾,在15年內向海上風能行業(yè)投資1.91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力培訓、業(yè)務發(fā)展、技術創(chuàng)新。[60]在熱泵技術方面,紐約根據2022年第2號地方法規(guī),實施了區(qū)域規(guī)模的建筑地熱項目,如布魯克林的FDNYRescueCompany2設施、史坦頓島的PS62設施。紐約評估了將多個建筑物連接到共享基礎設施的區(qū)域規(guī)模系統(tǒng)的可行性,該系統(tǒng)可以平衡多樣化的熱源和熱匯,進一步提高能源效率。
2.舊能源體制鎖定效應難以突破
美國聯(lián)邦政府(以下簡稱“聯(lián)邦政府”)黨派之間的分歧與博弈,導致了美國氣候與能源政策的高波動性,進一步加劇了新舊能源體制轉型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在民主黨執(zhí)政下,美國政府氣候立場堅定,推行有利于能源綠色低碳創(chuàng)新的政策,例如,奧巴馬政府于2009年簽署了《2009年復蘇與再投資法》,劃撥資金用于綠色能源和能效提升,加強碳排放控制和可再生能源發(fā)展;在共和黨執(zhí)政下,美國政府否定氣候變化和新能源政策,轉而支持化石能源,例如,特朗普政府推翻了奧巴馬政府的氣候政策,優(yōu)先發(fā)展化石能源和清潔煤炭工業(yè),并退出《巴黎協(xié)定》。聯(lián)邦政府關于氣候和能源政策的不確定性,強化了美國舊的能源政治制度、技術經濟和社會認知的鎖定效應,嚴重制約了紐約可再生能源創(chuàng)新的擴散和規(guī)?;拗屏似淠茉崔D型進程,削弱了其氣候治理成效。
政治制度鎖定。由于共和黨和民主黨在氣候議題上的兩極分化,聯(lián)邦政府的法律法規(guī)制度建設缺乏連續(xù)性。美國化石能源利益集團對美國國會施加影響,堅持維持舊有的能源規(guī)章制度和標準,堅決反對為可再生能源等能源創(chuàng)新提供補貼。他們支持基于舊有規(guī)章制度的市場競爭規(guī)則,刻意阻礙能源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和擴散。同時,聯(lián)邦政府一直重視戰(zhàn)略石油儲備對于確保長期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不愿意輕易放棄對石油的依賴。
技術經濟鎖定。在社會基礎設施方面,紐約當前面臨著電網設施滯后的問題。盡管紐約州北部地區(qū)擁有豐富的清潔電力資源,可以供應全州91%的電力[61];然而,紐約卻因為電網堵塞而無法充分利用這些清潔電力,只能依賴于本地的24座天然氣和化石燃料發(fā)電廠來滿足其約85%的電力需求[62]。美國電力系統(tǒng)的市場化導致了其碎片化性質,而聯(lián)邦政府在電網改造中缺乏協(xié)調,未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約束電網企業(yè)的綠色低碳轉型,聯(lián)邦政府對于能源和氣候政策搖擺不定,導致紐約電網改造工作困難。紐約在電動汽車充電樁建設方面嚴重滯后,數量少且分布不均,目前只有1947個公共充電樁端口,不到200個公共充電站[63],而且大部分是私人充電樁或者特斯拉為其車主安裝的會員充電樁?;A設施的不足,阻礙了電動汽車的推廣和普及。在太陽能安裝方面,紐約僅350MW的發(fā)電量,與倫敦的1500MW相比,差距甚大。海上風電是紐約實現零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通貨膨脹和供應鏈障礙導致項目成本不斷上升,制造商尋求政策補助失敗,紐約在大西洋的海上風電項目擱淺;同時,由于共和黨議員的反對和部分居民對野生動物保護的擔憂,一項將風電連接到電網的法案被迫流產[64]。
社會認知鎖定。美國社會流行的氣候否定主義,進一步阻礙了紐約的能源轉型進程。而這種觀點與共和黨政治精英及其組織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共和黨主要領導人如特朗普公開質疑氣候變化的存在,部分科學家也一直否認氣候變化,加上美國一些知名保守媒體和右翼分子的宣傳,導致氣候變化否定主義在美國部分地區(qū)盛行。密歇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fā)現,美國有14.8%的民眾不相信氣候變化,特別集中于中部和南部州。[65]這些地區(qū)是美國石油和天然氣主要產地,當地居民收入依賴于化石燃料。此外,美國燃油車汽車文化和美國的高能耗、高生態(tài)足跡的消費方式,阻礙了能源轉型相關技術在民眾中的廣泛接受和應用。盡管美國一些精英分子,如比爾·蓋茨等,積極倡導應對氣候危機,但是普通民眾對于氣候變化的認知較低,僅依靠精英分子難以改變美國傳統(tǒng)能源的社會認知鎖定。
3.能源危機未轉化為機會窗口
紐約依賴國內豐富的傳統(tǒng)化石能源以及建立在舊能源體制基礎上的跨區(qū)域合作,極大地提升了其應對國際能源危機的能力。紐約電力能源主要為天然氣與石油。2022年,美國的石油產量達到每天1777萬桶,位列世界第一;美國天然氣產量也位居全球之首。[66]美國豐富的能源供應,賦予紐約應對國際能源危機的靈活性和韌性,削弱了其能源轉型的動力??傊?,紐約能源轉型在利基層面的各類創(chuàng)新遇到了政治制度、技術經濟和社會認知的強鎖定效應,無法突破舊的能源體制,加之紐約本身具有基于化石能源的強大跨區(qū)域協(xié)作應對國際危機的能力,導致了紐約能源轉型的路徑依賴鎖定,進而影響了其氣候治理效果(見圖3)。
(三)倫敦和紐約能源轉型路徑比較
對倫敦和紐約兩個超大城市的能源轉型路徑進行多層級社會-技術分析發(fā)現,倫敦與紐約在微觀創(chuàng)新利基層面是相似的,但是在中觀社會-技術系統(tǒng)和宏觀社會-技術景觀層面的差異明顯。紐約的能源轉型還處于化石能源鎖定階段,倫敦的能源結構已經轉向可再生能源。倫敦的能源轉型是一個多主體參與、連貫性強、多因素協(xié)同推進的案例;紐約的能源轉型遭遇中觀層面各類阻力,宏觀層面要素也難以發(fā)揮應有作用,因此其能源轉型體制機制尚未形成。
在創(chuàng)新利基方面,紐約與倫敦的變革過程基本相似,但是在內容和進度上有所差異。首先,在開發(fā)推廣電動汽車應用中差距明顯,倫敦在公共場所安裝的充電樁數量和安裝進度要遠超過紐約;倫敦已經開始規(guī)模化推進公共交通領域的電動車轉型,而紐約還在試點階段。其次,在可再生能源應用方面的差異,倫敦正在大力推動海上風電、加快可再生能源并網,而紐約的海上風電法案由于各種反對而被擱置;倫敦的建筑光伏裝機量是紐約的4倍,更拉大了倫敦與紐約在建筑減碳和居民可再生能源使用方面的差距。
在社會技術體制方面,倫敦的能源轉型進程遠遠領先于紐約。在能源轉型問題上,美國更傾向于保護化石燃料企業(yè)的利益,技術方面更偏向于清潔能源如天然氣、頁巖氣和核能的開發(fā),而不是可再生能源,這導致美國的可再生能源發(fā)展進程緩慢。英國政府積極應對能源轉型的各類挑戰(zhàn),推動國內可再生能源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例如,中央政府出臺激勵政策推動能源基礎設施更新,以適應可再生能源上網;加速能源系統(tǒng)的更新?lián)Q代,進而推動新興能源企業(yè)的涌現以及傳統(tǒng)化石能源企業(yè)的凈碳轉型,還鼓勵市民參與自愿碳減排、提升氣候變化意識、使用可再生能源產品和技術。
在外部環(huán)境方面,盡管紐約與倫敦都處于能源危機中,但是由于兩大城市對外的能源依賴程度不同,兩個國家的能源稟賦不同,對能源斷供風險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倫敦的能源供應依賴進口,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這使得倫敦對國際能源市場的價格波動非常敏感,倫敦迫切需要推進能源轉型,增強能源獨立性,降低能源對外依賴度。紐約依靠美國及加拿大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具有抗擊國際能源波動和風險的韌性,反而阻礙了其能源轉型的推進。
上文基于社會-技術轉型理論的分析框架,考察了倫敦與紐約兩個超大城市的能源轉型進程,發(fā)現倫敦是能源轉型的先進案例,其能源轉型既獲得了縱向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建立了橫向跨區(qū)域的能源轉型協(xié)作網絡(見表1)?;诖?,本文認為推動超大城市能源轉型的關鍵影響要素為:創(chuàng)新利基的培育、國家政府制度建設、跨區(qū)域協(xié)同構建。
四、結論與啟示
超大城市能源轉型與氣候變化的研究不能停留于研究其內部的各類創(chuàng)新,還需要研究超大城市所在國的中央政府是否支持能源轉型、其與周邊地區(qū)開展的跨區(qū)域合作情況。超大城市能源轉型成功需要多元主體在不同層級的動態(tài)互動,既需要制定政策扶持其內部的各類創(chuàng)新利基的發(fā)展,也需要加強縱向方面與中央政府的互動、橫向層面與其他主體的跨區(qū)域合作。
在微觀層面,超大城市應制定政策、搭建平臺、鼓勵示范項目、促進國際合作,以促進能源轉型領域的各類創(chuàng)新活動,幫助創(chuàng)新者克服資金不足、技術不成熟、試錯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弱等挑戰(zhàn),從而推動城市能源轉型進程。在政策制定方面,制定鼓勵可再生能源創(chuàng)新和能源效率提升的政策,以減少能源轉型創(chuàng)新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提升市場及社會主體推動能源轉型的信心。在平臺搭建方面,超大城市通過建立與企業(yè)、高校、科研院所和社會組織進行交流的平臺,促進能源轉型中各類創(chuàng)新主體之間的互動交流和學習,加速能源轉型技術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在鼓勵示范項目方面,為能源轉型創(chuàng)新者提供研發(fā)實驗室和享受補貼的示范項目,有利于推動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技術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fā)和商業(yè)合作。在國際合作方面,超大城市需要與其他國家的城市結成能源轉型聯(lián)盟,交流與分享能源轉型中的經驗和教訓,減少試錯成本。
超大城市能源轉型的進路離不開縱向中央政府的支持,因為能源轉型創(chuàng)新的推廣和擴散需要克服政治制度、技術經濟和社會認知三大鎖定效應,獲得政治認可、市場競爭力和公眾接受度。[67]超大城市能源轉型需要國家政府制定法律法規(guī)來明確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的目標、路徑和舉措,以改變對化石能源路徑依賴的政治制度鎖定。國家政府需要設立應對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相關的職能部門,加快形成能源轉型的新政策網絡,以抗衡基于傳統(tǒng)能源集團利益的舊政策網絡。國家政府需要制定扶持能源轉型創(chuàng)新的市場激勵機制,突破化石能源在基礎設施、規(guī)模效應方面的不公平競爭環(huán)境。在突破社會認知方面,國家政府應加大對公民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教育,讓公眾認識到氣候危機的嚴重性以及能源轉型的必要性,推動公眾積極參與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和消費。
超大城市能源轉型還取決于其能源領域的跨區(qū)域協(xié)作。超大城市受限于自身的土地和空間資源的有限性,需要依賴廣大的腹地為其提供可再生能源資源。首先,相比于化石能源的地理集中屬性,可再生能源分布較為廣泛,更加依賴跨區(qū)域合作,需要更多的調度空間。其次,可再生能源涉及的主體將比化石能源更加多元,因此需要超大城市提升其跨區(qū)域協(xié)作能力和水平。再次,超大城市能源轉型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個基于可再生能源的跨區(qū)域協(xié)作網絡。為了應對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和不穩(wěn)定性,超大城市及相關政府需要加強能源跨區(qū)域合作的數字化水平。超大城市需要有堅定的決心、強大的意志才能推動其能源轉型,實現能效提升的跨區(qū)域協(xié)同合作。而且超大城市的能源轉型不僅對自身的氣候治理具有推動作用,也有助于周邊地區(qū)的能源轉型與氣候治理。最后,為確保能源安全和獨立性,超大城市要善于將國際能源危機轉化為推動能源轉型的動力,加大投資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提升的力度,增強城市能源韌性,以更好地應對突發(fā)自然災難、戰(zhàn)爭和能源價格波動的挑戰(zhàn)。
注釋:
①可再生能源是指來自可再生自然資源的能源,國際能源署將其定義為“來自自然過程的能源,其補充速度快于消耗速度”。太陽能、風能、水力發(fā)電、地熱能和生物質能被廣泛認為是可再生能源的主要類型。
②倫敦市能源消耗數據來自LondonEnergyandGreenhouseGasInventory(LEGGI),https://data.london.gov.uk/dataset/leggi。
參考文獻:
[1]CitiesandClimateChange[EB/OL].[2024-05-12].https://www.unep.org/explore-topics/resource-efficiency/what-we-do/cities/cities-and-climate-change.
[2]SassenS.TheGlobalCity:NewYork,London,Tokyo[M].New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1.
[3]Romero-LankaoP,DodmanD.CitiesinTransition:TransformingUrbanCentersfromHotbedsofGHGEmissionsandVulnerabilitytoSeedbedsofSustainabilityandResilience:IntroductionandEditorialOverview[J].CurrentOpinionin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2011,3(3):113-120.
[4]MoranD,KanemotoK,JibornM,etal.CarbonFootprintsof13000Cities[J].EnvironmentalResearchLetters,2018,13(6):064041.
[5]BulkeleyH.CitiesandtheGoverningofClimateChange[J].AnnualReviewofEnvironmentandResources,2010,35:229-253.
[6]莊貴陽,周偉鐸.非國家行為體參與和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轉型——城市與城市網絡的角色[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6(3):133-156.
[7]于宏源.城市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作用[J].國際觀察,2017(1):40-52.
[8]BeckU,BlokA.CosmopolitanCommunitiesofRisk:FromUnitedNationstoUnitedCities[J].TheMetamorphosisoftheWorld,2016,13(1):164-183.
[9]GreaterLondonAuthority.LondonEnergyandGreenhouseGasInventory(LEGGI)[EB/OL].(2023-12)[2024-03-08].https://data.london.gov.uk/dataset/leggi.
[10]NYCGreenhouseGasInventories[EB/OL].[2024-03-08].https://climate.cityofnewyork.us/initiatives/nyc-greenhouse-gas-inventories/.
[11]JacobssonS,BergekA.TransformingtheEnergySector:TheEvolutionofTechnologicalSystemsinRenewableEnergyTechnology[J].IndustrialandCorporateChange,2004,13(5):815-849.
[12]NorbertoC,Gonzalez-BrambilaCN,MatsumotoY.SystematicAnalysisofFactorsAffectingSolarPVDeployment[J].JournalofEnergyStorage,2016,6:163-172.
[13]FordR,WaltonS,StephensonJ,etal.EmergingEnergyTransitions:PVUptakebeyondSubsidies[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017,117:138-150.
[14]ArranzAM.LessonsfromthePastforSustainabilityTransitions?AMeta-AnalysisofSocio-TechnicalStudies[J].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2017,44:125-143.
[15]RobertsJCD.DiscursiveDestabilisationofSocio-TechnicalRegimes:NegativeStorylinesandtheDiscursiveVulnerabilityofHistoricalAmericanRailroads[J].EnergyResearchamp;SocialScience,2017,31:86-99.
[16]HuangP,BrotoVC.InterdependencebetweenUrbanProcessesandEnergyRransitions:TheDimensionsofUrbanEnergyTransitions(DUET)Framework[J].EnvironmentalInnovationandSocietalTransitions,2018,28:35-45.
[17]WolframP,WiedmannT.ElectrifyingAustralianTransport:HybridLifeCycleAnalysisofaTransitiontoElectricLight-DutyVehiclesandRenewableElectricity[J].AppliedEnergy,2017,206:531-540.
[18]LiM,YeH,LiaoX,etal.HowShenzhen,ChinaPioneeredtheSidespreadAdoptionofElectricVehiclesinaMajorCity:ImplicationsforGlobalImplementation[J].WileyInterdisciplinaryReviews:EnergyandEnvironment,2020,9(4):373.
[19]RuggieroS,MartiskainenM,OnkilaT.UnderstandingtheScaling-upofEommunityEnergyNichesthroughStrategicNicheManagementTheory:InsightsfromFinland[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8,170:581-590.
[20]OrnetzederM,RohracherH.OfSolarCollectors,WindPower,andCarSharing:ComparingandUnderstandingSuccessfulCasesofGrassrootsInnovations[J].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2013,23(5):856-867.
[21]OsunmuyiwaO,KalfagianniA.TheOilClimax:CanNigeriasFuelSubsidyReformsPropelEnergyTransitions?[J].EnergyResearchamp;SocialScience,2017,27:96-105.
[22]潘家華.轉型發(fā)展推動金磚國家環(huán)境合作[J].拉丁美洲研究,2017,39(4):75-84.
[23]LutzLM,FischerLB,NewigJ,etal.DrivingFactorsfortheRegionalImplementationofRenewableEnergy:AMultipleCaseStudyontheGermanEnergyTransition[J].EnergyPolicy,2017,105:136-147.
[24]ValkenburgG,CotellaG.GovernanceofEnergyTransitions:AboutInclusionandClosureinComplexSociotechnicalProblems[J].Energy,SustainabilityandSociety,2016,6:1-11.
[25]JohnstoneP,StirlingA.ComparingNuclearTrajectoriesinGermanyandtheUnitedKingdom:FromRegimestoDemocraciesinSociotechnicalTransitionsandDiscontinuities[J].EnergyResearchamp;SocialScience,2020,59:101245.
[26]GeelsFW.FromSectoralSystemsofInnovationtoSocio-technicalSystems:InsightsaboutDynamicsandChangefromSociologyandInstitutionalTheory[J].ResearchPolicy,2004,33(6-7):897-920.
[27]GeelsFW.TechnologicalTransitionsasEvolutionaryReconfigurationProcesses:AMulti-levelPerspectiveandaCase-Study[J].ResearchPolicy,2002,31(8-9):1257-1274.
[28]GeelsFW,KempR.DynamicsinSocio-TechnicalSystems:TypologyofChangeProcessesandContrastingCaseStudies[J].TechnologyinSociety,2007,29(4):441-455.
[29]陳卓淳,姚遂.中國電力系統(tǒng)低碳轉型的路徑探析——基于社會技術轉型思路[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2,22(2):62-68.
[30]GeelsFW.Socio-TechnicalTransitionstoSustainability:AReviewofCriticismsandElaborationsoftheMulti-LevelPerspective[J].CurrentOpinionin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2019,39:187-201.
[31]李慧.社會-技術轉型多層級視角:形成背景、理論淵源及構成框架[J].中國科技論壇,2019(4):42-49.
[32]FigenbaumE.PerspectivesonNorwaysSuperchargedElectricVehiclePolicy[J].EnvironmentalInnovationandSocietalTransitions,2017,25:14-34.
[33]敬采云,閆靜.案例對比分析研究方法論[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9(5):20-23.
[34]LondonsPopulation[EB/OL].(2020-05-16)[2024-05-12].https://data.london.gov.uk/dataset/londons-population.
[35]PopulationEstimates[EB/OL].(2023-07-01)[2024-05-19].https://www.nyc.gov/assets/planning/download/pdf/planning-level/nyc-population/population-estimates/current-population-estimates-2023.pdf.
[36]羅伯特·K·殷.案例研究:設計與方法[M].周海濤,史少杰,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21-22.
[37]TheLondonPlan2016,ChapterFive:LondonsResponsetoClimateChange[EB/OL].(2016-03)[2024-03-03].https://www.london.gov.uk/sites/default/files/the_london_plan_malp_march_2016_-_chapter_5_-_londons_response_to_climate_change.pdf.
[38]MayorofLondonsEnergyEfficiencyFund[EB/OL].(2018-07)[2024-03-12].https://www.london.gov.uk/programmes-strategies/environment-and-climate-change/climate-change/zero-carbon-london/london-climate-finance-facility/mayor-londons-energy-efficiency-fund.
[39]RE:NEWSuccess[EB/OL].[2024-03-13].https://www.london.gov.uk/programmes-and-strategies/environment-and-climate-change/energy/renew-0/renew-success.
[40]HowcanYourOrganizationBenefitfromRE:FITLONDON[EB/OL].[2024-03-13].https://www.london.gov.uk/sites/default/files/refit_brochure_final.pdf.
[41]ElectricVehicleChargePointsinLondon[EB/OL].[2024-03-04].https://www.londoncouncils.gov.uk/our-key-themes/transport/electric-vehicle-charging/electric-vehicle-charge-points-london.
[42]CleanerBuses[EB/OL].[2024-03-13].https://www.london.gov.uk/programmes-and-strategies/environment-and-climate-change/pollution-and-air-quality/cleaner-buses.
[43]SolarActionPlanforLondon[EB/OL].(2018-06)[2024-03-13].https://www.london.gov.uk/sites/default/files/solar_action_plan.pdf.
[44]LondonSolarOpportunityMap[EB/OL].[2024-03-13].https://maps.london.gov.uk/lsom/.
[45]SolarTogetherLondon[EB/OL].[2024-03-13].https://www.london.gov.uk/programmes-and-strategies/environment-and-climate-change/energy/solar-together-london.
[46]DevelopingLondonsSolarEnergySector[EB/OL].[2024-03-13].https://www.london.gov.uk/programmes-and-strategies/environment-and-climate-change/energy/solar-skills-london.
[47]PoweringUpBritain:EnergySecurityPlan.[EB/OL].(2023-04-04)[2024-03-13].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powering-up-britain/powering-up-britain-energy-security-plan.
[48]PoweringupBritain:TheNetZeroGrowthPlan.[EB/OL].(2023-03-22)[2024-03-13].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42556c560a35e000c0cb167/powering-up-britain-net-zero-growth-plan.pdf.
[49]ElectricityNetworks:ConnectionsActionPlan[EB/OL].(2023-11-22)[2024-03-13].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55dd873d03a8d001207fe56/connections-action-plan.pdf.
[50]TakingCharge:TheElectricVehicleInfrastructureStrategy[EB/OL].(2022-03-25)[2024-03-12].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245ba40e90e075f15381cf0/taking-charge-the-electric-vehicle-infrastructure-strategy.pdf.
[51]ElectricVehicleChargingInfrastructure:HelpforLocalAuthorities[EB/OL].(2023-03-30)[2024-03-13].https://www.gov.uk/guidance/electric-vehicle-charging-infrastructure-help-for-local-authorities.
[52]OffshoreWindNetZeroInvestmentRoadmap[EB/OL].(2023-03-31)[2024-03-13].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1167856/offshore-wind-investment-roadmap.pdf.
[53]OffshoreRenewablesResourcesintheNorthSeasRegion:MemorandumofUnderstanding[EB/OL].(2022-12-18)[2024-03-13].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offshore-renewables-resources-in-the-north-seas-region-memorandum-of-understanding.
[54]BiggestEverRenewableEnergySupportSchemeOpens[EB/OL].(2022-12-13)[2024-03-12].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biggest-ever-renewable-energy-support-scheme-opens.
[55]HugeBoostforUKGreenIndustrieswith?倓
960MillionGov-ernmentInvestmentandMajorReformofPowerNetwork[EB/OL].(2023-11-23)[2024-03-13].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huge-boost-for-uk-green-industries-with-960-million-government-investment-and-major-reform-of-power-network.
[56]MorepeopleCareaboutClimateChangethanYouThink[J/OL].(2024-03-25)[2024-013-13].https://ourworl-dindata.org/climate-change-support.
[57]FinancialTime.UKsRelianceonGasImportstoIncreaseto70%by2030[J/OL].(2022-02-10)[2024-05-19].https://www.ft.com/content/f10b57f7-818a-4d3a-be7c-ad65fd3f87d3.
[58]Over£3BillionEnergyDebtWipesOutPriceCapDropforMillionsofCustomers[EB/OL].(2024-03-30)[2024-05-19].https://www.nea.org.uk/news/april-2024-price-cap-debt/.
[59]SolarandStorage:InvestinginSolarandEnergyStorage[EB/OL].[2024-03-04].https://climate.cityofnewyork.us/subtopics/solar-and-storage/.
[60]NYCOffshoreWind[EB/OL].(2021-09)[2024-03-13].https://edc.nyc/sites/default/files/2021-09/NYCEDC-Offshore-Wind-NYC-Plan.pdff.
[61]ThePathtoaReliable,GreenerGridforNewYork[EB/OL].[2024-05-19].https://www.nyiso.com/documents/20142/2223020/2022-Power-Trends-Report.pdf/d1f9eca5-b278-c445-2f3f-edd959611903?t=1654689893527.
[62]Systems:ReducingRelianceonFossilFuels[EB/OL].(2022-10)[2024-03-02].https://climate.cityofnewyork.us/subtopics/systems/.
[63]ElectricVehicles[EB/OL].[2024-03-13].https://climate.cityofnewyork.us/subtopics/electric-vehicles/.
[64]SimoesM.WillNewYorkMeetitsGoalsforOffshoreWindPower?[J/OL].(2023-12-28)[2024-03-13].https://citylimits.org/2023/12/28/will-new-york-meet-its-goals-for-offshore-wind-power.
[65]GounaridisD,NewellJP.TheSocialAnatomyofClimateChangeDenialintheUnitedStates[J].ScientificReports,2024,14(1):2097.
[66]Statista.GlobalOil-ProducingCountriesWorldwidein2022[EB/OL].(2023-06)[2024-03-13].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37115/oil-production-in-the-top-fifteen-countries-in-barrels-per-day/.
[67]安東尼·吉登斯.氣候變化的政治[M].曹榮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60.
責任編輯:曹春華
EnergyTransitionPathwaysinMegacitiesfromaSocio-TechnicalPerspective:AComparativeStudyonLondonandNewYork
SHENGChunhong,HUAHanyue
(SchoolofInternationalRelationsandPublicAffairs,ShanghaiInternationalUniversity,Shanghai201620,China)
Abstract:Theefficacyandexperienceofenergytransitioninmegacitieswarrantin-depthexplorationinthecontextoftheglobalclimatecrisis.SignificantdisparitiesexistintheenergytransitionperformancebetweenLondonandNewYork,thetwomegacities.Thisstudyemploysamulti-levelframeworkofsocio-technicaltransitiontheorytocompareandanalyzetheenergytransitionpathwaysandoutcomesofthesetwocities.TheresultsindicatethatNewYorkandLondonpossessfavorableconditionsforfosteringenergytransitioninnovationatthemicro-levelofsocio-technicalniches.Atthemeso-levelofsocio-technicalsystems,energytransitioninnovationencountersobstaclesindiffusingwithinNewYorkCityduetothevolatileclimatepoliciesatthestateandfederallevels.Conversely,London'senergytransitioninnovationisbolsteredbysupportfromthecentralgovernmentoftheUnitedKingdom,enablingitssmootherdiffusion.Atthemacro-levelofsocio-technicallandscapes,London'svulnerabilitytoglobalenergymarketfluctuationscompelsittopursuecross-regionalcollaborationforenergytransition,therebystrengtheningitsresilienceinthefaceofinternationalcrises.Thisstudyhighlightsthatwhilemegacitiesserveasfavorableenvironmentsforenergytransitioninnovationincubation,thediffusionandscalingofsuchinnovationshingeuponthesupportofcentralgovernmentsandcross-regionalcollaborativeendeavors.Insummary,successfulenergytransitioninmegacitiesnecessitatesrobustverticalandhorizontalmulti-levelcoordinationamongstakeholderstofosterthedevelopmentanddisseminationofenergytransition-relatedinnovationswhilemitigatingthelock-ineffectsofconventionalenergysystems.Achievingenergytransitioninmegacitiesreliesoncollaborativeendeavorsamongdiversestakeholdersacrossthemacro,meso,andmicrolevelsofthesocio-technicalsystem.
Keywords:Social-TechnicalTransitionTheory;megacities;energytransition;renewableenergy
英文編校:韓淑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