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不僅在于思想政治課程,也在于課程思政?!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 明確要求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外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洞髮W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在這一背景下,加強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研究和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
作者簡介:何艷紅(1975.12-),女,湖北浠水人,湖北大學知行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一、講好中國故事概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倡導以“講好中國故事”來提升中華文化認同度與接受度。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講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 “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 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蔽覀兯v的故事不是虛構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我們要依靠客觀存在的事實說服人和打動人。講故事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要通過靈活多變的形式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情感交流、心靈溝通,以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認同;講故事不是自說自話,也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要做到文以載 “道”,把 “道”融入故事之中,從而打破不同文化之間的壁壘。
其次,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中國的故事,講好中國人民的故事。中國故事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主要從國家、民族這個角度而言,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中國夢的故事、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故事等。微觀層面主要從個體角度而言,通常是發(fā)生在個體身上或者是個體所見所聞的故事。以大學生為例,有大學生校園生活的故事、家鄉(xiāng)的故事、父祖輩的故事等。鑒于應用型高校學生英語語言水平有限,本文主要選取微觀層面的小故事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
二、以講好中國故事的形式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理論依據
(一)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理念
大學英語教學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重在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和思辨能力,以及國際傳播等綜合能力;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華,重在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對家國情懷的感悟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大學英語教師應在知識講解和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上,有機融入與課程思政內容相關的中國故事,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與認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產出導向法理論
產出導向法(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 是文秋芳教授及其團隊提出的符合中國國情又具有國際視野的外語教學理論,該理論體系包含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三個部分。教學理念包括“學習中心”“學用一體”和“全人教育”,是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學假設包括“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和“以評為學” ,是課堂教學的理論依據;教學流程包括在教師主導下的“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階段,是產出導向法具體實施的步驟與手段。產出導向法貫徹“學用一體”說,形成了 “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整個教學過程起始于輸出也終于輸出:首先讓學生輸出語言,輸出過程中學生認識到認知與知識的短板,從而激發(fā)出學習內驅力,然后教師根據產出目標和學生產出困難提供相關信息輸入,并借助多種評價方式幫助每個學生不斷地有效提高自己,實現(xiàn)自我進步。
三、以講好中國故事的形式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實現(xiàn)路徑與教學實踐
(一)強化理論學習,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在大力實施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應在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確保課程思政有效落實。大學英語教師應加強對課程思政方面理論的學習,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以及教學能力。一方面,應積極展開課程思政理論學習,深入了解課程思政相關理論知識,學習和了解有關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故事,為后續(xù)課程思政的落實奠定良好基礎。另一方面,應加強對國內外時政熱點以及社會新聞事件的關注,確保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切實將課程思政更好地融入實際教學中。
(二)結合教學內容,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確定故事主題
為實現(xiàn)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融合,切實發(fā)揮“以外語講好中國故事”這一教學方式的作用,英語教師應充分結合教學內容,深挖教材當中的思政元素,明確“以外語講好中國故事”活動主題,進而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教師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以單元為主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英語教材中的內容和主題十分多樣,同一個單元或不同單元的思政元素和方向可能會出現(xiàn)交叉重疊的情況,教師可對各單元的思政元素進行有效整合,總結出與之相關的幾大主題板塊。第二,根據主題板塊,適當補充一些教材外的思政教育材料。長期以來,受外語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 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一般傾向于對西方語言文化的引介,西方語言文化內容居多,中國文化內容欠缺,育人理念不足。因此,教師在對西方語言文化進行介紹和闡釋時, 可有機融入相關中國文化,合理配置中西方文化的比例,才能實現(xiàn)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鑒,兼顧語言學習價值和育人價值。
根據大學英語教材內容的編排情況,教師可從歷史、人物、美食、節(jié)日等板塊展開“講好中國故事”素材的挖掘和積累:
板塊一是歷史華章。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每個城市、每個家庭、每座建筑都有它的歷史,大學生講述自己所在城市的故事、老一輩的故事,地方紅色故事,進而挖掘故事背后的精神和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加強認識和堅定信仰。
板塊二是杰出人物。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中國都不乏英雄豪杰。用英語講杰出人物的故事,不僅可以讓學生受到精神面貌和人格魅力的洗禮,還可以讓世界了解中國人身上的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和艱苦樸素等品質。
板塊三是舌尖美食。中華美食聞名天下,美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張閃亮名片。講美食既可以講地方美食,也可以講中國特色美食,比如月餅、粽子等,通過講美食的由來、制作過程及餐桌禮儀,加深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等基本價值理念的理解。
板塊四是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教師應深入挖掘并著力凸顯“弘揚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這一思政元素,將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中。學生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既加強了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又堅定了文化自信、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三)根據故事主題,探索基于“講好中國故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1.基于“講好中國故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盎ヂ?lián)網+”時代,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是外語教學改革的方向和趨勢之一。慕課 、 微課等網絡資源的廣泛使用,引發(fā)了外語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等深刻變革。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前所未有的豐富資源,高校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施混合式教學,積極創(chuàng)建多元教學與學習環(huán)境。另外,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產出導向法是非常符合中國國情的外語教學方法,用于基于“講好中國故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诋a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如下:
課前,教師把自己制作的或在中國慕課網下載的相關慕課和視頻上傳到學習平臺供學生自學。學生通過學習平臺自行預習課文并完成相關練習和測試。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教師設置場景,讓學生模仿寫一個相關主題的小故事。
課中,教師緊密圍繞學生的產出開展一系列語言和能力方面的促成活動。首先,教師根據課前設計的驅動任務進行口頭小測試,然后開展剖析課文重難點和總結高頻詞匯等教學活動,完成內容、語言和結構等方面的輸入促成。其后,學生根據課上教師的講解,和小組成員討論并修改自己所寫的小故事。
課后,學生在學習平臺上傳自己“講好中國故事”的視頻作品或其他形式的作品,教師和其他小組的成員進行評價。
當然,“講好中國故事”的重點是“講”,所以線上師生、生生互評之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線上作業(yè)完成情況,開啟第二輪課堂輸入促成。這次教師可將重點放在寫作手法的講解上,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進行二次修改,各小組選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班級作口頭陳述。
2.基于“講好中國故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下面以應用型高校常用的大學英語教材《新未來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六單元為例,探討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基于“講好中國故事”的課程思政教學:
第六單元Text A的標題為“Sky-high ambition to fulfill an ‘unreachable’ dream”,講的是“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實現(xiàn)自己遠大夢想的故事。該文從內容上看,屬于“杰出人物”主題板塊,教學流程如下:首先,課前驅動環(huán)節(jié)。教師在學生線上自學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設置一個場景,讓學生仿照課文寫另外一位中國杰出人物的故事。如:學校廣播臺英文欄目最近要推出一個中國風云人物專題,請你自選題目,寫一位中國杰出人物的事跡。其次,課中促成環(huán)節(jié)。寫人物很容易變成事跡的羅列和堆砌,所以教師在促成時要將此作為重點。這篇課文的一大特點就是主題鮮明、中心突出。作者根據文章的中心思想“persistent in pursuing his dreams”, 選取了南仁東一生中的七件事,并以時間順序將它們串聯(lián)起來,因此,教師一定要確保學生仿寫時主題鮮明。最后,課后評價及課上再促成環(huán)節(jié)。課后評價過程中,教師會發(fā)現(xiàn)學生仿寫中的各種問題,教師可抽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作文作為下節(jié)課的教學案例,并通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進行課文寫作技巧的輸入,從而實現(xiàn)由“怎樣講”故事到“怎樣講好”故事的飛躍。
四、結語
基于“講好中國故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它除了重視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外,還特別強調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因此,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基于“講好中國故事”的大學英語教學,其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必然不同于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補充和文章內容相關的反映中國的英語材料,將中國和西方進行對比,有效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
以講好中國故事的形式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ǎng),增加中國文化故事儲備。同時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深挖思政元素,確定故事主題,優(yōu)化中國故事內涵,組織學生多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思政意識。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和手段,幫助學生探索講好中國故事的途徑,實現(xiàn)從“如何講”中國故事到“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何蓮珍.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修訂依據與要點[J].外語界,2020(4):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