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課程思政要貫穿高校體育課程體系。本文提出高校器械健身課的課程思政目標,分析課程思政融入器械健身課的教學設計,包括體育精神引領、新聞熱點刺激、體育文化激勵等,從強化課堂教學、體育課內外一體化、考核目標導向、課程案例討論、視頻激勵教學等5個方面開展教學實踐探索,闡述了高校器械健身課程應達成的教學成效,以期為推動高校健身課程建設提供理論與實踐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器械健身;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8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3)10-0122-03
基金項目:昆明理工大學2021年課程思政內涵式建設項目(2021KS093)。
作者簡介:陳志遠(1968.01—" ),男,漢族,云南昆明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
張璽(1981.06—" ),男,漢族,四川興文人,碩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王敏超(1994.03—" ),男,漢族,山東濱州人,本科,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引言
貫徹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指出“體育類課程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頑強拼搏、奮斗有我的信念,激發(fā)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高校具有專業(yè)聚類分布的優(yōu)勢,涉及的專業(yè)面廣而全,具有開展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天然優(yōu)勢,在引領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肩負重要責任。
一、課程思政結合教育的重要性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體育教學之中,幫助學生在專業(yè)學習中塑造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通過整合高校專業(yè)教學過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抽繹思想政治教育要點,使專業(yè)建設和課程建設都能圍繞“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要求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體系和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時強調“各類課程要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加強協同效應”。當前,“課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儼然是大趨勢,能夠有效推動高校體育課程變革。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課程思政”順應時代發(fā)展,將思政教育融入高校的各個課程中,在傳統教育中,高校體育的重點在傳授學生基本體育知識、技能等方面,該教育模式能夠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卻忽略了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重視,促進學生心靈成長。
《器械健身》課程是一門新興課程,面向全民健身社會發(fā)展需求,培養(yǎng)學生掌握健身運動專業(yè)技術,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各項身體機能。本文聚焦《器械健身》課程思政設計,探討《器械健身》課程思政目標設置,充分挖掘其自身內涵與思政要素,將思政要素融入課程教學實踐,建立起體育課程思政目標制定、內容選擇和融入方法,將“思政教學”板塊加入教學成果評價體系,實現“課程思政”目標,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及道德水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課程思政”,傳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及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理論與實際并重的教育模式,在注重理論教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器械健身》課程思政目標
(一)運動參與目標:積極參與器械健身活動并形成自覺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學會自我制定課后訓練計劃,特別是能夠針對自己身體和健康的狀態(tài)開設運動處方,努力提高健康水平。
(二)運動技能目標:掌握器械健身動作的技術要領,了解人體各大肌群的生理功能和解剖學結構,學會對目標肌群進行有效的訓練,科學增肌,有效減脂,塑造優(yōu)美形體。
(三)身體健康目標:通過學習運動營養(yǎng)學,提高學生的健康素養(yǎng)。特別是通過運動營養(yǎng)補劑和營養(yǎng)膳食配餐,讓學生學會配制增肌餐、減脂餐。對一些體態(tài)過于肥胖和瘦弱的同學,進行必要的飲食干預,以幫助學生解決體態(tài)問題的困局。
(四)思政教育目標:通過健身教學與訓練,踐行“自律自強、堅韌不拔、團結協作、積健圖強”的健身精神,能夠磨煉學生意志,培養(yǎng)學生的耐力、毅力、團隊協作等各方面的能力,通過健身教學培養(yǎng)出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的新時代愛國青年。
(五)心理健康目標:充分利用健身運動的方式來表達情感、疏解情緒,特別是通過抗阻訓練對人體激素多巴胺、內啡肽的分泌來提高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讓學生在訓練中感受愉悅,在團隊互助中感受進步。
三、課程思政融《器械健身》課程的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文獻資料法是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了解“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并進行深入研究,通過汲取國內外學者過去的研究經驗,總結研究得出的結論,并在其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其理論以及研究成果。
(二)訪談法
本文在查閱相關文獻并對“課程思政”理論進行相關研究后,采用訪談的形式,主要對國內器械健身專業(yè)以及思政教育方面的專家針對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器械健身課程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在交流過程中進行頭腦風暴,能夠有效推動研究的開展。
(三)邏輯分析法
本文對器械健身的課程特點進行分析的同時探索“課程思政”理論,運用科學的邏輯分析方法,對該理論有效融入器械健身課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最后為“課程思政”有效融入器械健身課程提供有效的具體實踐方案。
四、課程思政融入《器械健身》課程的教學策略
(一)體育精神引領
大力宣揚中華體育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中華體育精神是學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與融合,培養(yǎng)學生頑強拼搏、健康向上、敢于挑戰(zhàn)、永不言敗的中華體育精神和團結協作、勇于擔當的團隊精神。將我國傳統中華體育精神貫穿于課程教學過程中,能夠使學生樹立終身鍛煉的意識,掌握科學的運動技能,積極投入到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活動中,養(yǎng)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塑造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競爭意識和果敢堅韌的個性,使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面對困難不畏懼,能夠迎難而上,遇到挫敗能夠及時調整心態(tài),重振旗鼓,樂觀生活;使學生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保持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tài),使其成為積極樂觀、善于協作的時代新青年。
(二)新聞熱點刺激
實現思政教育和器械健身課程的深度融合,應該遵從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順應當前時代發(fā)展。轉變傳統教育模式,從學生的關注點與需求點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根據當代大學生追求創(chuàng)新與時尚的特征,將社會熱點新聞作為教學切入點,觸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由淺入深,不斷將思想升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構建起以熱點新聞為導向,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的教學課程體系,能夠實現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密切聯系實際,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辨別能力,提高思想境界。利用體育新聞熱點,實時向學生傳遞有關體育競技比賽中為國爭光,取得榮譽的新聞事件,激勵同學們奮發(fā)向上的學習激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體育文化激勵
通過挖掘整理我國光輝燦爛的體育發(fā)展史,教學中掌握時機向學生宣講中國體育史,從“東亞病夫”到民族復興的中華民族奮斗歷程,中國近代最早開展健身訓練的清華大學,北大學生婁琢玉、陳鏡開等體育前輩的事跡,談“位卑未能忘憂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和體育報國的偉大情懷;從毛澤東同志提出“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的偉大論述,再到其常年堅持鍛煉身體,堅持冬泳,橫渡長江的事跡;以及共和國功勛獎章獲得者、抗疫英雄鐘南山院士在繁忙的工作中,依然積極開展健身運動的事跡。讓學生把中華體育之崛起當作信念,勇攀高峰,弘我國威。通過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大數據平臺,加大體育傳媒對學生進行體育文化宣傳的力度、廣度,能夠加強學生對體育的認知,增強終身體育意識。通過向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五、課程思政融入《器械健身》課程的教學實踐路徑
(一)強化課堂教學
首先要實現課堂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從倉促應付到主動學習、敢于挑戰(zhàn)。教師綜合使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形成教學相長的體育課程場景,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到體育訓練中來,充分挖掘體育思政元素,切實增強德育教育效果。
在課程訓練中,集中體現為集體抗阻力訓練、啞鈴操、HIIT動感自行車訓練、大強度力量挑戰(zhàn)訓練等教學方式,教學組織中通過分組訓練、搭檔協作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在保護幫助、協作配合的訓練動作中提高學生的責任感,感受和體驗互幫互助所帶來的團隊精神。
在課堂教學訓練中,通過大強度的、充滿挑戰(zhàn)的力量訓練,提高學生的力量素質,能夠促進身體形態(tài)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毅力、耐力和自信心。在訓練結束部分,通過集體高聲呼喊健身精神口號,進一步對學生課后自律的生活方式提出新的目標和訓練要求,及時進行反省和鞭策。
(二)體育課內外一體化
器械健身課程思政教學不僅體現在課堂上,還要對學生在課下有明確要求。體育課內外一體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要求體現在本專業(yè)的老師在具備器械健身課程相關的專業(yè)知識以外,自身還要有扎實的思政知識和運用掌握的思政理論進行指導實踐的能力,能夠將體育文化、體育歷史、體育精神、社會熱點等人文社科類知識注入體育時間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需求,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旨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
通過課后安排訓練的方法,長期堅持對學生課外活動進行線上打卡,以保證學生增肌和減脂訓練的成效。打卡以短視頻的方式結合訓練計劃制定的文字上傳雨課堂或其他平臺。教師每天通過線上對學生的運動訓練、生活方式和營養(yǎng)膳食進行評價和指導,激勵學生斗志,培養(yǎng)學生科學訓練和營養(yǎng)補給,讓學生在課外逐步養(yǎng)成高度自律、自覺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增進師生的互動與交流,培養(yǎng)學生忍耐克己、努力付出、超越自我、致知力行的思想境界,最終激發(fā)對學生健身項目的熱情。
(三)考核目標導向
通過期中、期末考核來激發(fā)學生完成訓練目標,讓學生在對標中去面對階段性挑戰(zhàn),積極付諸行動,努力實現目標績效。同時要注意考核目標設置的合理性,應當從易到難、循序漸進,過于簡單的目標不能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過于困難的目標則會消磨學生的斗志,因此應設置階段性的目標,引導學生實現階梯式的進步。自律自強的精神需要在不斷的努力進取中通過目標的實現來強化,最終把這種精神升華為一種努力進取、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懷??己说倪^程,也是對學生規(guī)則意識、競爭意識、誠信意識的考驗。
(四)課程案例討論
有目的地針對個別學生增肌或者減脂成功與失敗的案例來展開討論,通過分析該學生的營養(yǎng)搭配、飲食熱量、生活方式、運動訓練各個環(huán)節(jié),找出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并有意識地針對器械健身的思政要素“自律自強、堅韌不拔、團結協作、積健圖強”進行點評,解決學生在訓練中存在問題的內外因素,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五)視頻激勵教學
利用音像視頻聲光電的刺激效果,真實地反映比賽或人物的概況,渲染運動健兒的愛國激情。通過生動形象的視頻刺激,特別是運動健兒為祖國爭取金牌獲取榮譽的視頻,如:奧運會、CBBA中國健美健身職業(yè)精英賽、世界健美錦標賽、亞洲健美錦標賽等,作為宣傳愛國主義、集體榮譽感的思政渠道,也是真實反映了運動員自律自強、堅韌不拔的精神。
結語
《器械健身》課程融入思政教育,一方面提升了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學生對該課程的思政目標和思政模式認同度達到97%,身體訓練效果和理論學習的效果較以前同期提高25%,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專注度明顯提高;在心理健康方面,對比課外打卡前,92%的學生的焦慮感、抑郁、情緒消極等問題明顯減輕,抗逆力伴隨體格的強大而提高,對思政要素的接受程度全面提升。
另一方面通過思政教育的融入,創(chuàng)新了教學方法,縮短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實現了科學訓練,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進一步增進了師生感情,極大地提升了訓練效果,為思政教育創(chuàng)造了有利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 [EB/OL].(2020-06-01).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fā)[2016]31號)[EB/OL]. (2017-02-17).
[3]武冬.體育課程思政原理、設計、問題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06):12-24.
[4]于亮,周越,趙麗,石麗君.《運動生理學》課程思政:意義、設計與實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06):48-59.
[5]柴立森,張銳.價值耦合:體育課程思政的學理內蘊與實踐路徑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06):73-85.
[6]崔麗麗,劉冬磊,張志勇.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價值意蘊、踐行方向與保障機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06):25-35.
[7]布特,李佼慕,閔思成.新時代立德樹人體育教育新理念的哲學內涵與時代價值[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06):96-107.
[8]范峰,李守培.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體育專業(yè)教材設計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06):86-92.
[9]胡德平.體育課程思政的理論內涵、內容體系與建設路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05):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