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長期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將民意調查作為國際輿論攻擊的“工具”和“武器”,并通過西方媒體的議程設置進行炒作。近年來,這些西方國家在民意調查中不斷設置中國議題,并積極影響和左右其他國家民意調查的議題設置。為了爭取于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中國應大力加強國際民意調查體系建設,強化國際民意調查與國家戰(zhàn)略傳播體系的協同性,同時構建多學科的理論支撐體系,提升國際輿論斗爭綜合能力。
【關鍵詞】民意調查;國際輿論斗爭;國際傳播;戰(zhàn)略傳播
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穩(wěn)步提升,中國面臨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日趨復雜,國際輿論斗爭形勢更為嚴峻。在國際輿論場域中,一些西方國家擅長將民意調查“工具化”和“武器化”,利用其所謂國內或國際“民意”對他國發(fā)動輿論攻擊,為政治打壓和戰(zhàn)略遏制對手進行造勢。近年來,西方國家在其民意調查中不斷設置中國議題,并積極影響和左右其他國家民意調查的議題設置。為了爭取于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中國著力加強國際民意調查體系建設,強化國際民意調查與國家戰(zhàn)略傳播體系的協同性,同時構建多學科的理論支撐體系,從而提升國際輿論斗爭綜合能力。
一、被“武器化”的西方民意調查
西方國家經常發(fā)布針對特定國家的民意調查,為其在國際上散布觀點造勢,或為發(fā)動輿論攻擊提供“民意支持”。西方民意調查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國家民眾的對華態(tài)度,但不能忽視其背后的事實:西方國家的民眾態(tài)度是西方國家政府刻意引導的結果,是西方國家基于本國利益和發(fā)展戰(zhàn)略進行的策略性操縱,他們將這些所謂的“民意”作為輿論攻擊的“工具”和“武器”。
二、西方民意調查的媒體議程設置與影響擴散
西方開展民意調查的歷史較為悠久,相關理論和方法也比較成熟,但不容忽視的是,這種被西方包裝成“客觀”“科學”“專業(yè)”的調查方法,其實水分很高。曾任日本駐美國公使的近藤誠一在《日美輿論戰(zhàn)》一書中寫道:所謂的民意測驗,由于其選擇樣本的數量和方法、問題設置的方式、調查進行時機的不同,測驗結果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特定的測驗結果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準確反映了“民意”,這一點上一定有局限性。而且,如果帶著固有觀念分析調查結果,難免會只關注對自己有利的結果,對于同一結果也會從有利于自己的方向來解讀。在國際輿論場中,西方調查機構發(fā)布的民意調查結果為西方政府和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敘事材料,助其在國際輿論場域中建構“擬態(tài)環(huán)境”。
基于調查結果形成的所謂“民意”,西方政府和媒體往往會進行放大,進而再次進行“議程設置”,為西方政府的外交戰(zhàn)略提供支持和助力。雖然西方媒體標榜自己的“新聞專業(yè)主義”和新聞倫理,但這僅限于其國內事務報道。西方媒體在國內努力扮演“看門狗”“扒糞者”的角色,而在國際事務報道上則與政府合謀,成為對他國進行輿論攻擊的實施者。
近藤誠一以其在美國的親身經歷總結,“在華盛頓,日本往往很容易被卷入輿論戰(zhàn)中,而且一旦輿論戰(zhàn)開始,日本就立即陷入不利地位,常常慘遭失敗”。他強調,“我們不應該忘記,美國媒體始終是美國政府輿論戰(zhàn)的積極參與者。與其勇敢地挑戰(zhàn)讀者的思維定式,他們更愿意撰寫投其所好的報道?!?/p>
西方媒體在國際事務報道上之所以采取雙重標準,一方面是因為“政治正確”,另一方面則是基于市場利益考慮;換言之,西方媒體既要迎合政府外交政策,也要迎合本國受眾慣性心理。
值得關注的是,西方國家基于其傳播優(yōu)勢,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包括亞洲在內的全球其他地區(qū)的民意調查,對中國的國際傳播和國際輿論斗爭產生了不利影響。以所謂“中國威脅論”為例,西方在國際傳播場域中常常將中國置于“威脅論”“國強必霸”的話語框架之下。
受此影響,一些非西方國家的民意調查也采用了西方的話語框架,其調查結果映射出西方影響擴散的痕跡。
由此可見,西方國家不僅利用本國調查機構進行“民意”輸出,也著力影響其他國家的“民意”調查,而這些調查結果又為西方媒體設置新的涉華議程提供素材和支撐。在當前激烈的國際輿論斗爭中,我們不僅要重視西方國家的民意調查,也要積極關注和應對世界其他地區(qū)的民意調查動向。
三、科學應對西方涉華民意調查結果
鑒于國際輿論斗爭的長期性,我們需要高度關注和科學應對西方涉華民意調查結果。
(一)著力構建中國的國際民意調查體系
中國的國際傳播需要根據新發(fā)展階段的新要求,強化問題導向,不斷創(chuàng)新傳播理念、模式、策略和路徑,在已有國際傳播框架之下加強國際民意調查體系建設。一方面,通過我們的國際民意調查結果消減西方民意調查的負面影響,對外做好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的工作;另一方面,借助國際民意來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旗下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與中國人民大學專業(yè)團隊開展了多次國際民意調查,在國際輿論場上主動進行國際傳播議程設置。例如,2022年,在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一周年之際,雙方合作在五大洲24個國家開展民意調查。根據民調結果發(fā)布的特稿《近八成阿富汗受訪者稱阿富汗戰(zhàn)爭是美國“徹底的失敗”》《76.6%受訪者支持中國對于阿富汗和平重建所遵循的立場》,被多家海外主流網絡媒體轉載。2023年,針對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計劃,CGTN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以英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和俄語等5個語種發(fā)起全球民意調查,并通過國際傳播平臺發(fā)布調查結果。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汪文斌在2023年4月17日主持例行記者會上引用該調查結果:“中國國際電視臺近日發(fā)起一項全球調查,24小時內有3萬多各國網友參與。高達93%的受訪者強烈反對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計劃,90%的受訪者表示難以信服日方關于‘凈化后的核污染水是安全無害的說法,86%的受訪者批評日方對核污染水的處置不科學、不公開、不透明。”他表示,上述情況充分說明,日本政府單方面決定向海洋排放福島核污染水、將不可預知的風險轉嫁給全世界不得人心。
2023年5月3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共建的“新時代國際傳播研究院”正式成立。該研究院一個重點方向就是構建全球民意與輿情追蹤調研體系。依托近年來總臺CGTN與中國人民大學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的民意和輿論調研,全球民意與輿情追蹤調研體系進一步強化對世界各國輿論環(huán)境和信息安全的分析評估,截至目前已完成8次線下樣本民調和25次線上網絡民調。其中,線下樣本民調覆蓋47個國家和地區(qū),覆蓋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近70%;基于民調數據的各類融媒體產品實現G7和G20國家全覆蓋,累計觸達海外受眾48.4億人次。
國際民意調查在國際傳播中發(fā)揮獨特的作用。由于中國在國際民意調查領域起步晚于西方國家,我們必須不斷強化相關體制機制建設,盡快構建起中國自己的專業(yè)、科學、權威的國際民意調查體系。
(二)強化戰(zhàn)略傳播體系建設
“戰(zhàn)略傳播”是指維護國家戰(zhàn)略利益的傳播,它從戰(zhàn)略高度制定傳播目標,選擇傳播對象,調用國家資源。戰(zhàn)略傳播體系包括公共外交、公共事務、對外援助、情報、軍事、高校、研究機構、智庫、非政府組織以及媒體的國際傳播等,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復合性特征。國際傳播是戰(zhàn)略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輿論斗爭需要戰(zhàn)略傳播提供全方位支撐,而民意調查是戰(zhàn)略傳播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了提升國際輿論斗爭能力,我們要強化戰(zhàn)略傳播意識,不斷完善戰(zhàn)略傳播體系,充分重視和有效運用包括民意調查在內的各種方法,著力提升國際輿論斗爭能力。
(三)強化多學科學理支撐體系建設
長期以來,中國國際傳播的學理支撐體系主要包括新聞傳播、外語、國際政治、國際關系等學科,著力點在傳播模式、渠道設計、議題設置、話語框架、媒介內容、媒體外交與合作傳播等方面的研究。在國際輿論斗爭形勢日趨復雜的背景下,單一的新聞傳播學科不足以提供充分的學理支撐,亟需多學科并用、多專業(yè)協同進行學理支撐體系建設,這對于我們剛剛起步不久的國際民意調查體系建設尤為重要。我們需要充分研究如何建立專業(yè)、科學、權威的國際民意調查體系,如何更好地將國際民意調查結果運用到國際傳播中,以及如何將國際傳播、戰(zhàn)略傳播和國際民意調查進行密切協同,等等。為了國際輿論斗爭開展的國際民意調查不同于商業(yè)性的民意調查,它融合了市場研究、信息科學、新聞傳播以及信息戰(zhàn)、輿論戰(zhàn)等多重屬性,在學理層面也呈現出多學科特點,涉及新聞傳播學、國際政治學、國際關系學、社會學、心理學、信息學、公共關系學等多學科。因此,在構建中國國際民意調查體系時,需要在頂層設計和策略制定層面同步構建多學科、多領域融合的學理支撐體系。
結語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處于深刻變化之中。西方國家基于“二元對立”思維和單極化發(fā)展戰(zhàn)略,難以理性對待中國的崛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解也不少,或出于意識形態(tài)偏見,或出于“西方文明優(yōu)越”的傲慢,一些西方媒體仍然在“唱衰”中國。可以預見,西方國家基于遏制中國的戰(zhàn)略,將會長期對中國開展輿論攻擊,也會持續(xù)運用民意調查來發(fā)動輿論攻擊。為了構建于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國際民意調查體系建設,包括做好國際民意調查的頂層設計,構建多學科的理論支撐體系,強化國際民意調查體系與國家戰(zhàn)略傳播體系的協同性等。另外,我們的國際傳播工作要充分發(fā)揮國際民意調查在建設中國特色話語和敘事體系中的作用,不斷提升國際輿論斗爭的綜合能力。
(責任編輯:張冬梅)
作者簡介:李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傳播規(guī)劃局海外評估核查處處長,高級編輯。
[日]近藤誠一:《日美輿論戰(zhàn)》,劉莉生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第136、168頁。
外交部網站:《2023年4月17日外交部發(fā)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記者會》,https://www.mfa.gov.cn/fyrbt_673021/202304/t20230417_11060477.shtml。
央視網:《揭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中國人民大學“新時代國際傳播研究院”成立》,https://www.cctv.com/2023/05/30/ARTIemgwoW9oMXwp2HR0upjw230530.shtml。
CMG觀察:《總臺又一重磅研究院揭牌成立,國際傳播國家級平臺+1》,https://mp.weixin.qq.com/s/5cc0BGDZZSEy3ffS1D-oHQ。
畢研韜:《厘清戰(zhàn)略傳播十個基本問題》,《青年記者》2017年第4期,第48-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