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zhì)教育對各學科教學提出了更多要求,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科教學尤其要注重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探究熱情,而小實驗就是物理教學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采用學情調(diào)查法和實驗教學研究法,分析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從應用小實驗導入新課、巧用生活物品做實驗、借助小實驗講解難點、開展小實驗合作探究以及利用小實驗拓展練習五個方面,論述小實驗的教學應用策略,以期進一步實現(xiàn)初中物理教學的深化改革,為教師的物理教學活動提供更多新思路。
【關鍵詞】小實驗;初中物理教學;應用策略
作者簡介:趙文浩(1982—),男,甘肅省臨夏市第三中學。
物理是以實驗探究為基礎的科目。在新時期初中物理教改中重視小實驗的應用,有利于改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必備的實驗探究思維和能力素養(yǎng)。為此,教師應該明確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根據(jù)物理課程目標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在物理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合理穿插應用小實驗;利用小實驗開展多樣化的物理探究活動,在豐富物理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讓物理教學活動能夠真正走進學生生活。
一、小實驗對初中物理教學的作用分析
顧名思義,小實驗主要是指小而精的實驗活動。物理小實驗指教師根據(jù)物理課程內(nèi)容,采用簡易器材設計的操作簡便的物理實驗。物理小實驗具有趣味性強、實用性強、易于操作和觀察等優(yōu)勢,對于提升初中階段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學科思維極為關鍵。綜合多篇教育科研論文和多年教學經(jīng)驗,筆者將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歸納為如下三點。
第一,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物理學習積極性。興趣是學生參與物理學習的動力之源,教師需要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小實驗的基本特點是趣味性強,教師在物理教學中著重應用小實驗,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活躍教學氛圍。同時,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利用小實驗教學方式能夠創(chuàng)設出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深入探究學習的欲望,為深度教學的實施做好鋪墊。
第二,有助于促進學生理解物理知識。物理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學生認為物理現(xiàn)象和原理深奧難懂,理解物理概念存在困難。小實驗具備優(yōu)越的直觀教學功能,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引入小實驗,對促進學生理解物理知識很有幫助。如在講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可以用小實驗進行輔助教學,引導學生一邊觀察實驗現(xiàn)象,一邊探析、總結物理規(guī)律,從而加深學生對抽象物理知識內(nèi)容的理解與掌握,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鞏固知識。
第三,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實驗探究素養(yǎng)??茖W探究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物理學科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要求較高,教師唯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課程比例,才能確保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得到更好的提升。小實驗以動手操作為主要實施形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小實驗,對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實驗探究素養(yǎng)有顯著作用。
二、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應用小實驗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物理學習動力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小實驗,教師應該著重發(fā)揮小實驗的導趣、導學作用。新課導入是物理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探索新課之前,思維和情感狀態(tài)還未完全覺醒,教師若直接講授物理概念內(nèi)容,則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物理探究動力。因此,教師應該利用小實驗導入物理新課,在備課階段準備好實驗器材,以小實驗作為導學開篇,為學生創(chuàng)設富有新意的實驗情境,迅速集中學生分散的注意力,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小實驗情境,使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揭示新課主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物理學習動力[1]。
例如,在“聲音的產(chǎn)生與傳播”物理知識教學導入中,教師演示趣味小實驗,預先準備好支架、乒乓球、細線和一組音叉,把乒乓球用細線綁起來,懸掛在支架上,握住音叉的柄,用小錘敲擊音叉,然后把正在發(fā)聲的叉股緩緩向乒乓球靠近,一邊靠近一邊對學生說:“同學們仔細看,乒乓球馬上要‘跳舞’了!”學生聚精會神地觀察,當叉股靠近乒乓球時,乒乓球被彈開,學生都發(fā)出驚呼。教師提問:“同學們,為什么乒乓球會被彈開呢?”學生討論后回答:“因為發(fā)聲的音叉在振動,乒乓球比較輕,振動的音叉使它彈開。”教師贊賞道:“同學們的猜想很有道理,那么事實是否如此呢?下面我們就到新課中一探究竟!”通過小實驗導入新課,學生的物理學習熱情被有效點燃,并初步了解了本課的知識目標。
(二)巧用生活物品做實驗,強化物理課與生活的聯(lián)系
物理知識源自生活,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的物理實驗材料。新課標下的初中物理教學必須銜接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元素,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學習物理是有用的[2]。小實驗和常規(guī)實驗最大的區(qū)別是實驗材料易得、操作簡便、操作時間短。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小實驗,教師應該立足生活視野,巧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物品開展小實驗,喚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親近感,引領學生悉心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從而強化物理課和生活的聯(lián)系,取得事半功倍的小實驗應用效果[3]。
例如,在“光的直線傳播”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激光筆、果凍、玻璃、墨水、水等生活材料開展小實驗,先使用激光筆分別向加了墨水的水、果凍、玻璃中照射,再使用激光筆沿著白屏從空氣斜射入水中,同時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通過觀察實驗,大家發(fā)現(xiàn)了哪些現(xiàn)象?”學生討論后回答:“激光筆的光在空氣、水、果凍和玻璃中沿直線傳播,但是會在兩種介質(zhì)的界面上發(fā)生偏折?!苯酉聛?,教師把兩杯不同濃度的糖水倒入一個量杯中,不攪拌,直接用激光筆照射,并提出問題:“同學們,觀察光在非均勻糖水中的傳播路徑,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激光筆的光在非均勻糖水中發(fā)生彎曲?!苯處熥穯枺骸澳钦l能告訴我,要想實現(xiàn)光的直線傳播,需要哪些客觀條件保障呢?”在一段激烈的討論過后,學生總結出了正確答案。通過開展生活化的物理小實驗,學生透徹理解了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并感知了生活周邊的物理元素。
(三)借助小實驗講解難點,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效率
學生接觸物理課程的時間尚短,物理觀念和科學思維都處在發(fā)展階段,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學生經(jīng)常遇到疑難和困惑。有些比較艱澀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教師單靠板書和口頭講解很難幫助學生透徹領悟。在物理教學中應用小實驗,具有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的作用,教師要想將這一作用最大化,必須找準學生的物理學習難點,借助小實驗輔助講解難點。如學生在認識物理概念思維出現(xiàn)卡殼時,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地選用身邊材料,靈活設計小實驗,點撥學生從實驗中提煉物理概念,針對性地突破學生的疑難問題和阻力,從而大幅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效率[4]。
例如,在“彈力”一課的教學中,在講解“彈力”的概念時,部分學生理解彈性形變、塑性形變和彈性限度時存在困難,教師可以隨手拿起學生的籃球拍幾下,拿出彈簧輕輕拉一下并松手,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在剛才的實驗演示中,籃球和彈簧恢復原狀了嗎?”學生回答:“恢復了?!苯又?,教師拿出一塊橡皮泥隨意捏幾下,提問學生:“橡皮泥能恢復原狀嗎?”學生回答:“不能。”教師解釋:“物體在受力時會發(fā)生形變,像籃球、彈簧這種外力撤銷后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作彈性形變,像橡皮泥這種外力撤銷后不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作塑性形變,也稱非彈性形變,你能舉出生活中其他彈性形變和塑性形變的例子嗎?”學生回答:“生活中弓箭、跳板、釣魚竿、吉他受力時發(fā)生的形變都屬于彈性形變,鐵絲變彎、面團被拉伸屬于塑性形變?!苯酉聛恚處熌贸鲆桓鹌そ畈⒗o,同時提問:“如果老師用力非常大,橡皮筋會怎樣?”學生回答:“橡皮筋會被拉斷?!苯處熥穯枺骸澳敲聪鹌そ钸€能恢復原狀嗎?”學生回答:“不能。”教師講解:“所以說物體的彈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這個限度就無法完全復原,甚至會損壞,這個限度被稱為彈性限度?!蓖ㄟ^小實驗來釋疑,學生準確認識和區(qū)分了彈性形變、塑性形變及彈性限度,突破了難點。
(四)開展小實驗合作探究,鍛煉學生的物理實驗能力
小實驗不僅是教師實施物理教學的可靠工具,也是學生開展物理實驗探究活動的主要平臺。在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學中,部分教師采用“規(guī)范式”教學模式,不僅會制約學生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的發(fā)展,而且會使小實驗的實際應用價值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初中生在物理課堂上渴望擁有自主探究的空間,期待與教師、同伴多一些互動。要想取得更好的物理教學成效,教師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針對性地設計小實驗,改變單一的小實驗演示模式,開展小實驗合作探究活動。教師應根據(jù)物理課題給學生提供實驗材料,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力設計小實驗方案,協(xié)作進行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xiàn)象,討論實驗結果,構建完整的物理知識結構,從而提高學生的小實驗參與度,鍛煉學生的物理實驗、協(xié)作、創(chuàng)新等能力[5]。
例如,在“大氣壓強”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驗證大氣壓強的存在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四人探究小組,給每組提供水杯、水和硬紙片,同時布置小實驗探究任務:制訂實驗方案,并動手操作,運用手中的材料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學生展開熱烈討論,在杯中灌滿水,把硬紙片蓋在杯口,用手按住紙片并緩緩倒置杯子,松開按紙片的手,紙片沒有掉落,水也沒有流出。學生完成實驗探究任務后,教師提問:“同學們,從實驗現(xiàn)象來看,硬紙片沒有掉落的原因是什么?說明什么?”學生互動交流后回答:“倒置后硬紙片沒有掉落是大氣壓強作用的結果,說明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蓖ㄟ^開展小實驗合作探究活動,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及物理實驗素養(yǎng)都得到顯著提升。
(五)利用小實驗拓展練習,鞏固學生的物理學習效果
拓展練習是初中物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流程,有效的拓展練習能夠促進學生內(nèi)化物理知識,利用所學知識充分解決實際問題。而在傳統(tǒng)的物理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是為學生布置幾道單一枯燥的練習題,學生參與拓展練習的興致較低。小實驗的實施過程可以看作學生對物理知識的鞏固和運用過程。教師應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利用小實驗進行拓展練習,把枯燥的習題替換成豐富有趣的小實驗,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實驗原理,或者是配合習題,同步實施小實驗操作活動,啟發(fā)學生的習題探究思路,從而鞏固學生的物理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實踐探索、學以致用的能力[6]。
例如,在“浮力”一課的拓展練習階段,教師拿出兩個相同的塑料藥瓶,瓶口用橡皮膜扎緊,分別豎直浸入兩個裝水的燒杯中,A瓶口朝上,B瓶口朝下,提出拓展問題:“同學們,假如A瓶恰好懸浮,則B瓶可能懸浮、兩瓶受到的浮力相等、A瓶內(nèi)氣體壓強較大、B瓶內(nèi)氣體密度較大,這四種說法哪個正確?”學生結合小實驗情境分析討論后回答:“B瓶內(nèi)氣體密度較大的說法是正確的。”教師追問:“為什么?”學生回答:“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B瓶會下沉,且B瓶內(nèi)壓強變大,所以前三個說法錯誤,最后一個說法正確?!苯處熇^續(xù)提問:“如果想知道實驗中藥瓶橡皮膜所處的深度,用哪個公式計算?”學生回答:“用液體壓強公式p=ρgh?!崩眯嶒為_展拓展練習,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鞏固了學習效果。
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小實驗,不僅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科探究熱情,還可以進一步實現(xiàn)學生對物理綜合知識的內(nèi)化與運用,提高學生的物理實驗探究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應該應用小實驗導入物理新課,巧用生活物品設計小實驗,借助小實驗講解難點,開展小實驗合作探究,實施小實驗拓展練習,從而在物理教學中全面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讓物理教學的價值得到充分凸顯。
【參考文獻】
[1]陳麗蓮.論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及應用[J].中學生數(shù)理化(教與學),2020(11):38.
[2]朱建軍.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及應用思考[J].天津教育,2020(28):81-82.
[3]龔豐裕.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及應用分析[J].科技資訊,2020,18(25):148-150.
[4]柳志勇.淺析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及應用[J].考試周刊,2020(32):115-116.
[5]時恒.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及應用研究[J].求知導刊,2020(2):52-53.
[6]王童徽.“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2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