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啟玲 張海玉
[摘要]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傳播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呈現碎片化的傳播形態(tài),這既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發(fā)展機遇,也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創(chuàng)新挑戰(zhàn)?;诖?,文章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傳播途徑進行深入研究,結合信息碎片化傳播方式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影響與機遇,從轉變思想觀念、完善頂層設計和內容、推動融合創(chuàng)新、重構話語權、推動實踐教學方面系統闡述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傳播途徑,實施創(chuàng)新策略,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傳播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環(huán)境;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創(chuàng)新策略
一、新媒體環(huán)境的基本概述
(一)新媒體環(huán)境與傳統媒體環(huán)境的區(qū)別
在傳統媒體環(huán)境下,報紙等主流媒體進行信息傳播在傳播載體和途徑上受到較多限制。而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網絡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應用拓展了信息的傳播渠道,使微信、微博、短視頻、App等新媒體信息傳播形態(tài)呈現非線性的網狀結構,凸顯泛化性。同時,在信息時代,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節(jié)奏變得越來越快,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獲取信息的時間也越來越碎片化,信息傳播凸顯碎片化的特性。也就是說,人們通過移動智能手機或PC端等,利用碎片化時間,瀏覽碎片化信息,并進行交流和評論,這在傳統媒體環(huán)境和技術條件下是難以實現的[1]。
(二)新媒體環(huán)境的特征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傳播除了凸顯泛化性和碎片化的特性,還具備以下典型特征。第一,隱蔽性特征。新媒體作為一種以互聯網為傳播載體的新型信息技術,可通過網絡平臺,將各類信息進行實時傳播,且無論是發(fā)布者,還是接收者,都可以進行實時互動與交流,甚至網絡平臺賦予用戶自行編輯虛擬身份信息的權利,從而打造隱蔽性的新媒體傳播空間。第二,個性化特征。在大數據技術的加持下,一方面,新媒體凸顯更加精準的信息推送能力,使人們通過新媒體自由發(fā)布自己喜歡的內容;另一方面,新媒體通過分析用戶習慣,精準構建用戶畫像,為用戶定向推送其感興趣的信息類型和內容,并鼓勵用戶展開評論和交流,賦予用戶展示個性化特征的權利。
二、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碎片化傳播方式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影響與機遇
(一)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碎片化傳播方式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影響
1.信息碎片化傳播方式弱化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話語權
高校思政教育承載著對大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輸出的重要使命,是高等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載體。在傳統媒體環(huán)境下,傳統信息傳播模式中高校思政教育擁有絕對權威的話語權。然而,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傳播碎片化,大學生借助互聯網絡和各類新媒體平臺就能夠獲取大量的信息資源,與社會“大課堂”相比,高校思政“小課堂”在內容的豐富性和自由性方面略顯不足,高校思政教育的話語權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再加上部分網絡意見領袖和真正的權威人士借助網絡展開思政宣傳,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性面臨挑戰(zhàn),育人主導作用悄然發(fā)生變化[2]。
2.信息碎片化傳播方式轉變了大學生的思維邏輯性
新媒體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息碎片化傳播方式的形成,為信息傳播普泛化創(chuàng)造成熟的技術條件,使社會中的任何個體或群體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發(fā)布信息,這些信息包括知識內容、新聞內容、職業(yè)結構、利益訴求、文體娛樂以及亞文化、地域文化等,其中既蘊含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正向信息,也不乏網絡暴力等負面資訊,而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時期,容易受碎片化信息傳播的影響,轉變思維邏輯性,對信息和事件的解讀與認識出現偏差,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
3.信息碎片化傳播方式加大了價值觀正向引導難度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碎片化的傳播方式幫助高校思政教育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拓寬了思政教育渠道,豐富了思政教育內容,但同時也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價值觀正向引導的難度。在互聯網絡環(huán)境下,個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高自由度的言論空間,各類新媒體平臺也成為輿論引導流量的競爭場域,當立場表達和權益訴求發(fā)生沖突時,高度自由的網絡環(huán)境就無法形成高質量的道德約束,網絡輿論生態(tài)會遭受破壞。在此背景下,大學生作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蝕,而信息碎片化傳播方式則加劇了這種侵蝕的影響,使高校思政教育正向價值觀引導工作面臨諸多挑戰(zhàn)[3]。
(二)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碎片化傳播方式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機遇
1.打破傳統思政教育時空限制,發(fā)展網絡思政教育“第二課堂”
雖然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碎片化傳播方式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碎片化的傳播語境以及現代信息技術也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一方面,高校在碎片化傳播語境中應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政教育可以打破時間維度的限制,突破傳統線下教學在時間方面的桎梏,使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移動智能手機或者智能PC端在課后碎片化的時間開展網絡思政交流與學習。另一方面,高校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可突破傳統線下教學在物理空間維度的限制,推動思政教育形成全新的育人格局,讓網絡空間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二課堂”[4]。
2.拓寬高校思政教育傳播渠道,擴大思政教育宣傳面
傳播媒介是影響高校思政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各類新媒體平臺極大地拓寬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傳播渠道,基于碎片化傳播語境開展思政教育宣傳也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高校思政育人的傳統地位,使高?;粍訛橹鲃?,結合微博、微信、抖音等頭部流量新媒體平臺最大限度地擴大思政教育宣傳覆蓋面,打造更加豐富、多維的思政教育場景,并在新媒體傳播業(yè)態(tài)下使教育主體和被教育主體處于平等、自由的氛圍,從而實現更好的思政教育傳播效果,使高校思政教育真正入心、入腦。
三、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傳播途徑
(一)轉變高校思政教育傳統單向傳播思想觀念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信息碎片化的傳播業(yè)態(tài)既轉變了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信息獲取方式,也造就了更加自由、平等的網絡交流環(huán)境。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加強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傳播建設,使其從傳統思政教學的單向傳播轉變?yōu)殡p向互動傳播,并因勢而新,契合學生學習需求,用新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形式,以更具親和力的互動方式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情育人、以理服人[5]。
(二)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傳播頂層設計和內容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轉變思想觀念,還要基于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政教育碎片化傳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需求,完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的頂層設計和內容,為后續(xù)宣傳和育人工作的有序推進奠定堅實的基礎。一方面,高校要明確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政教育的傳播流程,打造專業(yè)新媒體建設隊伍,構建獨有的新媒體傳播矩陣,打造網絡思想政治宣傳陣地;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發(fā)揮互聯網海量思政育人資源的優(yōu)勢,凝練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核心內容,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結合當下時事熱點引入思政內容,并基于學生需求引入積極向上的典型人物事跡,從而不斷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傳播內容。
(三)推動新媒體教育和線下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
在轉變思想觀念,完善頂層設計和內容后,高校要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宣傳優(yōu)勢,對傳統思政教育傳播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推動新媒體教育和線下教育融合發(fā)展,構建混合式的思政教育和宣傳格局,形成“課堂教學+新媒體宣傳”的雙主體傳播模式,并以傳統課堂為教學主陣地,開展體系化和標準化的思政教育工作和宣傳工作,將思政教育新媒體宣傳和線上教學融入學生課后的學習與生活,充分發(fā)揮新媒體信息碎片化傳播的優(yōu)勢,使思政教育達成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
(四)重構高校思政教育話語權
高校在具體落實思政教育傳播過程中,需要結合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的行為習慣以及環(huán)境中傳播業(yè)態(tài)的轉變,重構思政教育的話語權,充分利用新媒體信息碎片化傳播的優(yōu)勢,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傳播的有效性。
1.主導教育和平等對話協同機制
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價值觀引導性,政治話語權也成為高校思政教育最顯著的特征和價值所在。然而,在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中,高校作為思政教育主體具有突出的話語權壟斷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教育主客體之間的距離,使部分學生容易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這也是導致高校思政教育無法達成理想教學效果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應充分利用信息碎片化的傳播業(yè)態(tài),構建思政教育碎片化傳播途徑,革新話語權分配,加強主導教育和平等對話協同機制的建設,利用新媒體平臺為師生提供更加自由、平等、開放的溝通和交流空間,實現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過程中認可高校思政教育的政治主導地位,從而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6]。
2.微觀敘事和宏觀引領協同宣傳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要構建思政教育碎片化傳播途徑,就要有效運用互聯網絡和新媒體平臺進行思政宣傳教育,最大限度地拓寬思政教育傳播維度,使思政教育及其宣傳內容秉承微觀舒適和宏觀引領相協同的基本原則,增強網絡話語權,提高教育吸引力,激發(fā)學生對思政內容的學習興趣。同時,高校也要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轉變思政教育和宣傳的輿論傳播風向,增加實事分析而減少總結概括,增加情感交流而減少教化說教,以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和興趣為基礎從微觀敘事走入學生心里,以微觀敘事深層次分析的宏觀價值觀為引領進行正向引導,從朋輩角度進行正向價值觀感染。
3.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精準傳播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碎片化的傳播業(yè)態(tài)凸顯個性化特征,一方面,人們對新媒體信息獲取凸顯精細化與個性化;另一方面,新媒體平臺在大數據技術的加持下更具智能化的推送能力,可深入分析人們的瀏覽習慣和行為,精準挖掘人們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因此,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碎片化傳播要充分應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精準傳播,貼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推送他們感興趣的思政教育和宣傳信息,逐步打造穩(wěn)定的網絡社區(qū)空間,使學生形成日漸趨同的價值理念,從而完成網絡思政教育和宣傳的閉環(huán),用高效的傳播方式更為精準地開展思政教育碎片化傳播。
(五)推動體驗式實踐教學,構建新媒體思政育人共同體
新媒體平臺的使用不僅可以幫助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傳播拓寬傳播渠道,豐富傳播形式,擴大傳播范圍,還可以凝聚多方力量,促進高校和社會聯合構建全方位的思政育人平臺,推動體驗式的思政實踐教學,構建新媒體思政育人共同體。例如:高??梢耘c區(qū)域內的紅色博物館聯合打造思政教育網絡工作室,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網絡宣傳,以大學生社團為宣傳主體,引導大學生利用紅色博物館進行思政學習,使學生參與紅色博物館講解員的實際工作,通過向公眾進行內容講解和宣傳的體驗式思政實踐,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再教育和學習,幫助學生從抽象的思政價值觀學習落實到實踐具體內容,從而提高思政教育傳播質量和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碎片化的傳播語境給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傳播工作帶來重要影響,既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發(fā)展機遇,也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創(chuàng)新挑戰(zhàn)。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積極轉變教育宣傳觀念,并基于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個體需求,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育人與傳播價值,全面優(yōu)化高校思政教育傳播模式,構建思政教育碎片化傳播途徑,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傳播效能。
[參考文獻]
[1]徐諾諾.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話語權重塑研究[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21.
[2]黃巖,朱楊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1):81-86.
[3]雷蕓.微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01):67-69,73.
[4]武衛(wèi)兵,胡慧遠.融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我重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0):66-67,71.
[5]楊祎辰.基于新媒體技術構建高校思政育人共同體的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20(26):47-50.
[6]熊昌茂,陳麗娟.信息碎片化語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策略探析[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20(06):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