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武
這些年來,國人讀書少甚至不讀書的現(xiàn)象屢屢成為議論的話題。雖然不少地方每年都會舉辦各種類型的讀書活動以助推全民閱讀,但并未改變人們冷落書籍的情況。書籍,是知識的源泉,是啟智的鑰匙,不僅能開闊視野,而且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讀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有太多精辟的論述,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腹有詩書氣自華”“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等,無不說明讀書很重要。但在當今社會,讀書的風氣卻日漸式微,不讀書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
如果說一般人不讀書還可以找各種借口,那么,作為承擔“教書育人”重任的教師,則沒有不讀書的理由。教師的知識水平、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等等,都需要通過博覽群書才能得到提高。但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的讀書現(xiàn)狀實在不容樂觀,有的甚至比從事其他工作的人讀的書都少。就拿筆者曾經(jīng)工作過的一所學校來說,雖然圖書館擁有數(shù)萬冊圖書,并訂有許多報刊,但館內卻整日冷冷清清,鮮有讀者和借閱者。
也許有人會說,教師每天都在與書本打交道,怎么能說不讀書呢?但問題在于,教師常讀的是哪些書?曾有媒體報道,在對教師的閱讀狀況進行調查時,顯示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中小學教師的閱讀結構中,教參讀物高居榜首。眾所周知,教參讀物只是教師鉆研教材、編寫教案的輔助工具,其知識范圍十分狹窄。教師的閱讀僅限于此,教師是不可能具有豐富的學識和廣闊的視野的,也很難跟上時代的步伐。如果把書籍比作精神食糧,那么大多數(shù)教師都患上了“偏食癥”。
不過,教師的閱讀偏重于教參讀物,是多種因素造成的。
首先,教參讀物,尤其是教師教學用書對一線教師而言,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以語文教學為例,一篇課文如何解讀、有哪些重難點、課后思考題如何解答等,都能從教參中找到依據(jù)。中小學教師大多工作負擔很重,有的不但知識水平有限,還缺乏教學經(jīng)驗,因此教參能幫他們解燃眉之急。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參提供的比較全面的資料和教學建議來設計教案,這便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正因為教參具有這樣的實用價值,所以成為不少教師閱讀的首選??蛇@樣的閱讀,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對教師的自我提升并沒有多大的幫助。
除了教參,也有教師對學科刊物比較感興趣。這是因為大多數(shù)學科刊物均載有教材分析、教學設計、課堂實錄等,給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或吸取別人的經(jīng)驗提供了便利。可以說,這些教材分析、教學設計、課堂實錄等成了某些教師樂于享用的“快餐”。有位市級語文教研員在要求語文教師“多讀書”時,便把語文刊物擺在首要位置。而他本人則率先垂范,不僅利用有利條件閱讀了大量的語文教育期刊,并通過閱讀卡片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教學資料,還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研究所得,撰寫了許多教學設計方面的論文。雖然這對一線教師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毋庸諱言,學科刊物的知識含量也十分有限,替代不了具有理論深度的書籍。這種滿足技術層面需求的閱讀,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一線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只能把他們鍛煉成掌握一些設計方法和操作技巧的教書匠。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師大都存在思想膚淺、人文底蘊缺失且后勁不足的短板。
無論是局限于教參的閱讀,還是從學科刊物中吸取“經(jīng)驗”的閱讀,都屬于低層次的閱讀。老實說,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讀書。然而,為了迎合這種閱讀傾向并從中獲利,許多出版社不但大量出版供學生閱讀的教輔讀物,而且推出了許多為中小學教師服務的教學參考類書籍,如學科教案、教法指導、作文技能訓練、應考指南等等。有的教師不僅愛看這類書籍,還熱衷于編寫或參與編寫這類書籍,美其名曰“教育科研”,甚至借此撈到了“名師”的頭銜。這便使得出版和閱讀均走上了功利主義的歧途,也使得教師和學生的閱讀都偏離了正確的方向。
教師閱讀局限于教參和相關教學資料的另一個原因,是應付考試的需要。目前許多地方的教育仍是應試教育,教育的評價還是以分數(shù)為本。學生學得如何、老師教得怎樣,主要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尤其是中考和高考成績。只要學生考出好成績,教師就會名利雙收,學校就能提高升學率,領導和地方政府也就有了政績。在這種功利性的教育體制下,教師只要多讀課本和教參讀物即可,沒有必要廣泛地閱讀。
還應看到的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參不僅僅是教參,它還已被異化為應試的工具。同樣以語文學科為例,只要翻開語文考卷便不難發(fā)現(xiàn),各種類型的考試,尤其是初中階段的考試甚至包括中考,大都把教參作為命題和擬定標準答案的依據(jù)。這樣一來,教師便不得不深鉆教參,服從教參,照搬教參。因為學生在考試時如若未按教參上的說法解答與課文相關的問題,就會影響考試成績??梢哉f,教師不讀或少讀其他書籍對考試成績不會帶來直接影響,而不讀教參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由此看來,教師的閱讀偏重于教參讀物,并非因為他們對教參讀物真的很感興趣,而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他們身處以考分論高下的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中,不得不做出這種無奈的選擇。
總之,教師的“偏食癥”既有主觀因素,亦有客觀因素。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教師應具有提升自我的強烈愿望,而要提升自我,就必須多讀書、讀好書;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快教育改革尤其是考試制度改革的步伐,解除束縛教師手腳的“分數(shù)至上”的枷鎖,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教師只有愛讀書,才能通過教學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讓學生養(yǎng)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
(作者單位:湖北省荊州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