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梅
摘要:校園安全是政府關心、人民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公共安全問題,也是社會安全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探究在社會治理的視角下,在政府領導下,多個主體的共同參與,提高基于心理危機的校園安全管理的實效。
關鍵詞:社會治理;校園;心理危機;安全管理
“治理”(Governance)西方用語中原為控制、引導和操縱之意。后來西方學者對 “治理”賦予不同以往的內涵,認為 “治理”是多個主體、多個中心、多元的社會共治。通過減弱政府的權力、向社會授權的方式達成。把 “治理”的內涵結合我國的國情以及具體的實踐,國內的學者對社會治理理解為在執(zhí)政黨領導下,由政府組織主導,協(xié)同社會組織等多方面治理主體參與,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治理活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維護人民利益至上的基礎上發(fā)揮多元治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1]治理目標的多元化和公共性,[2]可通過實效的政策滿足不同需求的人民群眾,將多元的社會利益轉化為統(tǒng)一的行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 “改進社會治理方式”,[3]我國的社會治理也體現 “以人民為中心”和 “民生”為本的新內涵。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完善社會治理,發(fā)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體現了 “善治”,構建人人有責的社會要加強團結協(xié)作,創(chuàng)造一種正直、敢于擔當的社會氛圍。在以往的實踐中,社會治理較多應用在基層社區(qū)的治理,本文嘗試探討在校園安全管理中運用社會治理的治理模式增效。
校園安全與否,與社會穩(wěn)定有著重大的干系,它不僅是我國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范圍的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內外學生從多種視角進行了研究,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多數從校園安全立法、校園安全事故影響因素等角度進行探討。最早關注并致力于解決校園安全問題的國家有英國,英國的校園安全體系是建立在法制化基礎上的多元參與的全過程管理,其中一點就是建立兒童信托伙伴關系,即將公共、私人部門和志愿機構及社區(qū)結合到一起,英國政府要求這些部門或群體形成合力。[4]美國是高頻發(fā)生校園安全事件的國家,也高度重視學校安全,認為校董會和學校行政人員不可能獨自維護學校安全,學校要聯(lián)合多個部門和組織形成聯(lián)盟,制定 “參加力量協(xié)議”或 “了解備忘錄?!盵5]美國主要通過法制實現校園的安全管理,在立法上把建設安全的學校作為國家的教育目標,相繼出臺了多部法律保障校園安全,如 《校園禁槍法》 《改善校園環(huán)境法案》。[6]我國對校園安全的管理起步較晚,校園安全方面的研究多側重事后的應急處理研究,較少關注事前的預防策略。[7]鑒于校園安全問題日益復雜,學校安全的解決需求也在增加,而校園安全問題無法僅僅依靠某一部分特定人員的努力,必須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和支持,理應成為整個社會的責任,由整個社會來共同擔負,方能得到有效解決。校園安全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探索是提高校園安全管理水平最為重要的途徑。[8]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也有學者提出借助現代信息科技賦能校園安全管理,創(chuàng)新校園安全管理手段,促使中小學校園安全管理效率提升。2006年制定的 《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強調指出,社會團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當積極參與和支持學校安全工作,依法維護學校安全。[9]
綜上所述,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對于校園安全管理形成一個共識:校園安全應當是多個主體的治理下方能解決的難題。以社會治理為基礎,由政府組織積極引導,吸納社會組織等多方面治理主體參與,深入探索校園安全管理模式。本文主要從健康教育、監(jiān)測預警、咨詢服務、干預處置、危機應急這幾方面探究校園安全管理的模式。
一、問題提出
校園安全問題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wèi)生事件,而心理危機是近年來較受關注的問題。心理危機是人在極端情況下缺乏有效的抗逆能力,使用習慣性或熟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無效、通常的應對機制未能重建體內平衡時產生的。近年來,伴隨著生活的高壓力、負面網絡信息的沖擊和誘導,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心理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抑郁、強迫、焦慮等心理問題。學生的安全對于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繁榮、社會的和諧、家庭的美滿至關重要。因此,教育部等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的 《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健康工作行動計劃 (2023-2025)》提出要加強協(xié)同機制。基于心理危機下的校園安全需要在政府的領導下,家庭、學校、社會組織多方協(xié)作共同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充當橋梁作用,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從兩個維度來加強:一是過程性,即從抑郁癥的預防、跟蹤教育,到應急處理。二是工具性,即通過個性學生的建檔跟蹤、聯(lián)動多方協(xié)作、落實多樣式課程。
二、多主體參與校園安全管理
(一)健康教育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為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提供有力支持。為此,我們應該大力宣傳展開心理健康教育,不斷完善內容和形式,不斷提升實施的效果。同時,我們還應該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水平,以便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為他們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和探索,很多高校都開展了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并形成了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云模式教育
信息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在數字化、信息化時代,鼓勵社會專業(yè)組織和專業(yè)人員利用云平臺開展健康知識講座活動,擴大傳播范圍和對象,提高多個主體的參與率。云模式教育還能讓學生放下防備,找到一個發(fā)泄消極情緒的渠道。如家庭主體學習,掌握越多的心理健康知識,預防安全事件的效果越明顯。
2.傳統(tǒng)教育模式
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主要由學校主體承擔,包括宣傳教育和活動教育。宣傳教育可通過黑板報、印發(fā)資料等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遇到心理困惑主動求助?;顒咏逃砷_展相應主題教育活動以及課外拓展活動。如興趣小組、課間大活動、文藝匯演等,讓學生保持樂觀開朗的心理狀態(tài)。社會團體組織也可自發(fā)舉行一些公益體驗活動和講座。
(二)監(jiān)測預警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突出考查學生的身心健康,要建立監(jiān)測平臺。為更好地做好校園安全管理,政府指導、家庭、社會、學校相互協(xié)調掌握建立監(jiān)測預警體系 (詳見圖1),掌握關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一手資料,實現動態(tài)管理,防患于未然。
圖1 監(jiān)測預警體系
家庭對學生加強了解和關注、重視,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有了解。學校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測評工作,心理教師和各班主任、科任觀察掌握動態(tài)的詳細情況,學校建立班級心理委員制度,每周對班級的心理氛圍和心理事件做好登記。對不同級別的預警學生進行登記建立一人一檔的管理方式,做好跟蹤教育及主動反饋給家庭。社會營造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重視心理健康問題。
(三)咨詢服務
政府做好指引,學校聯(lián)動社會團體提供咨詢。一些學生意識到自己可能患上抑郁癥,會主動求助于家長,而部分家長與學生遇到心理障礙開始時處于迷茫狀態(tài),清晰的指引能夠緩解家長與學生的焦慮。在學校進行相關主題教育時可以提供相關的求助方式,如電話熱線和機構。社會團體聯(lián)合學校定時提供公益性的心理咨詢。社會團體與學校結對幫扶,面向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咨詢服務,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和教育。在助力校園安全管理方面,社會團體也有相應的成功舉措,如藍天救援隊定期組織安全知識講座和技能培訓,以幫助學生預防溺水事故的發(fā)生和提高救援技巧。在民生保障方面,一些社會慈善組織聯(lián)合學校對困難學生進行經濟上的援助。
政府做好保障功能。陸林院士在接受 《健康時報》采訪時指出:“國家應該制定一套嚴格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價格標準,以此成為各地醫(yī)院和社區(qū)心理咨詢機構的參照價格,以此確保這一制度不會出現偏差,同時也能夠有效提升醫(yī)?;疬\行效率?!睂τ诖蟛糠旨彝ザ孕睦碜稍冑M是一項不小的開銷,因此他們通常先進行診斷,然后服用藥物,以幫助改善睡眠和抗抑郁,而很少會接受咨詢服務。這種方法只是望梅止渴,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現在,全國多地已將 “心理醫(yī)療”納入醫(yī)保,減輕治療費用,助力學生健康成長,減少危機發(fā)生。
(四)干預處置
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是影響教育成敗的關鍵教育資源,要邀請專家進校園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心理教師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干力量,心理專職教師是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堅力量,也是基于校園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設者。2018年,政府頒布政策推動新一輪教師隊伍建設和改革。政策強調,為滿足當今社會對教師隊伍的需要,必須加強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并確保他們掌握和運用各種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隨著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情況,要求教師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也相應提高。專業(yè)的心理老師在進行的危機干預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培訓的方式壯大師資隊伍,也是應對心理危機的有效方法。政府根據學校的生源配置等同比例的心理專職教師。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落到實、落細,做到無病防病,有病治病,重癥做好評估轉介醫(yī)院。
(五)危機處理
危機事件處理能力對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開展有直接的影響,尤其是遭遇突發(fā)安全事件時,應急處理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提升危機應急意識,采用科學方法有助于迅速化解校園危機,可有效提高校園安全管理水平。從社會治理的多主體出發(fā)構建校內校外的應急處理模式。
1.校內應急
近年來,學校應對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意識提高了,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火災、溺水、地震等安全演練已經常態(tài)化。然而,針對學生心理危機處理而進行的安全演習卻比較少見,教師面對心理危機而產生的校園安全問題處置也較為陌生。基于心理危機的校園安全管理演練有別于其他的安全事件,主要針對的是學校工作人員。學校要對心理健康工作中遇到的風險作出一個風險評估,成立學校的專案小組。為有效防止突發(fā)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預管機制,以便及時發(fā)現、報告、指揮、處置可能出現的學生突發(fā)心理危機事件,對于評估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學生轉介到專業(yè)的機構接受治療。
2.校外應急
政府要及時啟動社會機構及相關部門之間的協(xié)同治理模式。政府要做好輿情管理,避免出現二次傷害事件,??漆t(yī)生做好咨詢輔導治療,家庭與學校做好溝通處置。作為公眾輿情導向的媒體應該考慮影響做好積極正面的引導。
三、結束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校園安全管理需要建設黨政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的協(xié)同治理模式,構建校內、校外雙管齊下的管理路徑,進一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模式。
參考文獻:
[1] 王浦劬.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03):11-17.
[2] 向德平,蘇海.“社會治理”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06):19-25+2.
[3] 李友梅.中國社會治理的新內涵與新作為[J].社會學研究,2017,32(06):27-34
[4] 徐志勇.英國校園安全管理的特點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2(04):48-52.
[5] 楊穎秀.美國學校安全措施及其啟示[J].現代中小學教育, 2001(02).58-60.
[6] 尹曉敏.美國如何加強校園安全管理?[J].中小學管理, 2007(04):52-54.
[7] 湯方明.校園文化建設與校園安全管理同向同行:評《校園安全事故預防與安全文化建設》[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07):259-260.
[8] 劉建璇.校園安全管理的理念創(chuàng)新與模式探索:基于轉型時期危機特征的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3(07):14-17.
[9] 馮華.學校安全治理中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策略:評《校園安全與危機》[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22,32(11):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