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本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新課標強調素養(yǎng)導向、知行合一,特別強調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陜西省西安高新第七小學“七彩生活”項目式學習課程體系,在學科整合、基于生活、學用結合中努力將生活、教材、教學、評價融為一體,將“做與學”“學與用”融為一體,逐漸在項目統(tǒng)籌下實現(xiàn)課程一體化;探索出了以學習為中心、弱化學科邊界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路徑與方法,努力從“教”為中心走向“學”為中心;激發(fā)了學生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形成了持久的學習動機,與傳統(tǒng)課堂適時互補,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落地。
【關鍵詞】素養(yǎng)導向 項目式學習 學為中心
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本質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2022年版義務教育新課標強調素養(yǎng)導向、知行合一,特別強調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倡導通過主題、項目、任務等整合課程內容、優(yōu)化組織形式、突出實踐育人,引導學生做中學、學中用、用中創(chuàng)。
陜西省西安高新第七小學實踐六年的“七彩生活”項目式學習,與新課標理念契合,努力將生活、教材、教學、評價融為一體,將“做與學”“學與用”融為一體,在項目統(tǒng)籌下逐漸實現(xiàn)課程一體化,構建以學習為中心、弱化學科邊界的跨學科、研究性項目式學習路徑與方法。
一、課程構建的緣起
杜威認為,教育即生長。教育培養(yǎng)的是具有高度創(chuàng)造性的高效率問題解決者。
1. 思考,怎樣培育未來之人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育人”。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下簡稱“核心素養(yǎng)”)發(fā)布,進一步明確育人目標和要求。如何創(chuàng)造條件來很好地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教改面臨的問題。面對日新月異的數字時代、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教師和教材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傳統(tǒng)的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立足當下,要培養(yǎng)出綜合素養(yǎng)高、能直面未來的人,必須要有與之相符的學習方式—能夠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中活學活用、溝通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這樣,學生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 發(fā)現(xiàn),項目學習提升綜合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是結果,是目標,是方向。放眼當下,教育系統(tǒng)課程多元,百花齊放,無一不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實踐。如何才能培養(yǎng)出綜合素養(yǎng)高的問題解決者?項目式學習走進了我們的視野。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驅動,以學生為中心,以解決現(xiàn)實問題為目標的教學方式。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積極調動資源、收集信息、探尋方案,從而促使自己更好地將所學知識、技能應用于課堂之外,解決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項目式學習的核心之處在于在問題驅動下實現(xiàn)跨學科融合、學用結合。這種開放、自由的方式,可以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和興趣,讓學生在實踐探究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內化為素養(yǎng)。
3. 依據,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認為教育就是在種種生活中進行,是伴隨人生始終的終身教育?!吧鐣磳W?!笔巧罱逃碚摰牧硪粋€重要命題。只有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墻,才能讓社會成為學校,讓學生在社會上接受教育?!敖虒W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培育素養(yǎng)。
無論是杜威的“教育即生長”,還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無論是“項目式學習”,還是“教學做合一”,都突出了教育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突出了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中實踐的重要性,凸顯了以學習為中心的重要性。
從這些教育思想出發(fā),我們開始構建基于生活的、以學習為中心的項目式學習課程,以期讓學習與生活高度關聯(lián),與真實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與未來做好鏈接。
二、課程構建的路徑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氐浇逃跣?、教育本質來觀察,項目式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回到生活原點進行自我教育。
思想破冰,行動才能突破重圍。六年來,我們走過了四個階段。
1. 第一階段:聚焦問題,破解“唯分數”難題
2017年年初,在廣泛學習的基礎上,我們開始了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的項目式學習嘗試。以學習為中心,引導學生進入真正的學習狀態(tài),主要關注“學習在場”,關注學生的思想和精神狀態(tài)。我們進行一系列校本研修活動,實現(xiàn)了三個轉變。
(1)學習方式的改變
學習是內化的過程,不是灌輸的過程。教學要從“教”為中心轉向“學”為中心。教師開始了“以問題為驅動,以小組合作為組織形式”的課堂教學方式改變,打破了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普遍局面。
(2)學習場所的靈變
世界即教材,教育與生活、學生與社會本就聯(lián)系緊密。我們嘗試以學生生活為背景,打破學校圍墻,讓學生運用工具,在協(xié)作中解決現(xiàn)實問題,在探究、發(fā)現(xiàn)、質疑、思考、創(chuàng)造中產生有價值的成果。學習的場域,從課堂延伸到生活。
(3)指向素養(yǎng)的應變
從育“分”到育“人”,跟隨“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布,我們將教學的重點指向“尊重并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習從儲備性走向應用性。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活、學用結合以及獨立提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2. 第二階段:基于整合,化解學科本位思想
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分科教學學科之間彼此孤立,存在教學內容重復、耗費課時的現(xiàn)象。只有科學地將各學科知識融合,才能很好地解決現(xiàn)實問題。
“三個轉變”為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項目式學習的開展打好了“思想基礎”。第二階段的實踐重點是“學科內縱通,學科間橫貫,結合生活,分段整合”,不同學科教師合作上課,把不同學科的內容聚焦于同一教學主題,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弱化學科界限,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例如,“風箏飛上天”這個項目圍繞“風箏”將四年級語文、數學、科學、美術等多學科學習內容進行整合,實現(xiàn)了跨學科融合、學用結合的目標。
教師經過教研、梳理、整合,發(fā)現(xiàn)原來各科教材在這個教學節(jié)點竟然都有相關的學習內容(見表1)。
第1~2課時:了解風箏的概況。語文在學習了本單元幾篇科學小品文、說明文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中關于“風箏”的話題,查閱資料,了解風箏的構造、原理、歷史和文化。
第3~5課時:設計風箏的形狀、大小。數學指向圖形分類,體會四邊形不穩(wěn)定性和三角形穩(wěn)定性,探究三角形的邊、角關系。
第6~8課時:探索風箏飛行的秘密。制作、彩繪、試飛,科學、美術等學科交融。
①工程設計—通過調查資料、觀察實物了解風箏結構,借助表格、草圖等說明自己的設計思路。
②材料選擇—根據物體的輕重、薄厚、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外部特征,選擇合適的材料。
③制作關鍵—三角形穩(wěn)定性、材料輕盈柔韌性、制作過程復雜性、小組合作互補性、堅持到底持久性。
④外形美化—巧用對稱、圖案設計、色彩搭配,或水墨,或水彩,或油畫……讓學生的創(chuàng)意在風箏上飛。
能否飛上天,是否飛得高,試飛正是對“作品”的考驗。成功的愉悅、失敗的沮喪、一遍遍修改調整的耐心、不放棄的決心……學生的體驗豐富得多。
最后,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制作、試飛等過程,完成本單元習作“我的奇思妙想”。學生先把自己設計的風箏樣子、功能用思維導圖展示出來或者畫出來,然后再將作文寫出來(見圖1)。
經歷了這個過程,學生體驗真實,有話可說。當作文和學生的學習、生活、體驗、感受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時,寫作就不空洞、不困難了。
回顧這個項目,教師之間互相配合,學科之間互相整合,學生之間探究融合,既完成了教材中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又交織互補幫學生提升了能力、延展了素養(yǎng),這樣的學習收獲是豐實的。
3. 第三階段:基于生活,消解學用結合壁壘
聚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讓學習真正走向生活。教師以學生生活中需要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為驅動任務,引導學生探究。在具體實踐中,始終以問題為紐帶,遵循“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出新問題”的策略,學生在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中運用所學知識,實現(xiàn)學用結合,讓學習從儲備性走向應用性。
例如,“杜絕高空拋物”這個項目,就是來源于真實生活。
五年前,學校旁邊的居民樓上常有人往下扔東西。有一天晚上竟扔下個酒瓶,摔在操場上,碎了一地。如果當時那個位置有人,后果不堪設想。大隊部的老師帶領四年級的學生為了制止這種行為,開始了“杜絕高空拋物”項目的推進。
這個項目為時一個月,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提出問題:知危害,做海報。主要聚焦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和責任意識,以及科學中力學的核心概念。
高空拋物既關乎道德又關乎法規(guī),《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高空拋物墜物責任”有相關規(guī)定,海報醒目位置顯示法規(guī)關于此種行為的處置條例,更要有科學依據—“一個雞蛋從8樓拋下,可以使人頭皮破裂”“一塊西瓜皮從15樓墜下,可能讓人當場喪命”,更何況一個酒瓶子呢?……運用科學思維進行推理論證,運用證據與邏輯、歸納與演繹、分析與運用等方法,建立證據與解釋之間的關系。
第二階段,解決問題:求實效,做宣講。聚焦學生在日常活動、問題解決、適應挑戰(zhàn)等方面所形成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行為表現(xiàn)。
做好的海報貼在哪里效果最好?學生調查、走訪、觀察、討論,將海報貼在每個單元門口最顯眼的位置,還去重點樓層重點住戶家里做面對面宣講。物業(yè)對此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責任,于是學生制作長條幅、大展板,編排小快板,表演情景劇,在物業(yè)門口展開宣講,努力讓效果更好。
這個過程實現(xiàn)了學習、實踐與公益服務的緊密結合。
第三階段,提出新問題:重行動,提倡議。聚焦學生在處理社會關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
走訪中很多住戶表示,這種事情應該由教育局、派出所、物業(yè)公司、學校等多方聯(lián)動、齊抓共管,才會更有效。
于是,學生又起草了有理有據的“倡議書”,不僅從公民道德層面講述了高空拋物的不文明,還列舉了法規(guī)條款,倡議大家為了他人安全,做文明人,干文明事,共同杜絕高空拋物。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聯(lián)系教育局、派出所以及該小區(qū)的物業(yè)公司,寫出文件,蓋上各單位公章,與倡議書一起貼在小區(qū)醒目的位置和樓層里住戶能看到的地方。
此后,校園周邊再無高空拋物現(xiàn)象發(fā)生。
縱觀此項目,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創(chuàng),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充滿了思考和挑戰(zhàn)。“社會即學校”的“生活教育”,讓學習發(fā)生在真實的生活中,基于生活的項目式學習由此開啟。
4. 第四階段: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七彩生活”課程體系落地
以“生活”為源泉,以“項目”為支點,立足國家課程,結合學生生活,圍繞“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進行學科融合,幫助學生在“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實踐創(chuàng)新、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六大素養(yǎng)上和諧發(fā)展,從學科整合到基于生活,我們構建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七彩生活”項目式學習課程體系(見圖2)。
“七彩生活”項目式學習課程體系,簡稱“I-PBL”?!癐”是主體,貫穿選項、立項、活動、反饋的全過程?!拔业膶W習我做主”“我的項目我來選”是“I-PBL”的核心。通過自我學習,獲得自我發(fā)展,是“I-PBL”“以學習為中心”的具體呈現(xiàn)。
從年段特點出發(fā),每個年級開展7個項目,6年螺旋上升,學生共體驗“七彩生活”課程體系的42個項目。
目前,我們已經設計完成了系列校本教材,為教師“導”提供豐富資源,為學生“學”創(chuàng)設全景體驗。靈活的設計,讓學習走向廣闊的天地;基于問題的探究,讓“學”為中心變成現(xiàn)實。
三、課程實施的方法
經過梳理總結,課程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教師導、學生學、學校評,呈現(xiàn)出完整的“七六五”項目式學習操作流程及評價維度。
“七步生彩”教師實施流程:①教師合作定任務→②學生選課成小組→③明確目標列計劃→④教師幫助給支架→⑤小組合作齊探究→⑥凝聚智慧出成果→⑦分享交流共提升。
“六步推進”學生活動方法:①提出問題→②制訂計劃→③研究問題→④實踐探究→⑤反思再行→⑥成果推介。
“五維兼顧”動態(tài)評價指標:項目設置開放度占10%,課程生活融合度占20%,學生參與有熱度占10%,實施過程扎實度占50%,推介展示有效度占10%。
在整個實施過程中,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以項目合伙人身份行走于課程與生活中,從校園生活到社會熱點,從家國情懷到人類愿景,那些在傳統(tǒng)教育中被貼上標簽的孩子,能夠發(fā)自內心地去嘗試解決問題,沉浸在學習本身所帶來的挑戰(zhàn)和快樂中。越來越多的學生找到了合適的施展、成長空間,在品德修養(yǎng)、學業(yè)成績、學科能力等綜合素養(yǎng)方面有了長足進步。
探索“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fā)了學生主觀能動性,使之形成持久的學習動力。教育的使命是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七彩生活”項目式學習就是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心智自由,與傳統(tǒng)課堂適時互補,為學生素養(yǎng)落地助力。
責任編輯:趙繼瑩
鹿淑豪
陜西省西安高新第七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陜西省學科帶頭人,西安市卓越型教師,西安市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專家,西安市督學,高新區(qū)最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