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占兵
摘 要 近年來由于資本市場再融資市場化和去杠桿,員工持股計劃已由過去的非公定價發(fā)行、資管杠桿產品逐步以上市公司回購股票、折價轉讓為主。由于監(jiān)管規(guī)則不明,部分員工持股計劃已具備股權激勵的主要功能,使兩者的形式和實質趨向一致,成為“股權激勵型”員工持股。本文在對概念辨析的基礎上,總結“股權激勵型”員工持股計劃的主要特征,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以期完善員工持股計劃個人所得稅征管。
關鍵詞 員工持股計劃;股權激勵;公平價格;股份支付
DOI: 10.19840/j.cnki.FA.2023.03.014
自2014年證監(jiān)會發(fā)布《關于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試點的指導意見》(證監(jiān)會〔2014〕33號)以來,作為勞動者與資本所有者利益共享的重要機制,員工持股計劃在上市公司中實施的范圍逐漸擴大。截至2020年底,滬深上市公司整體員工持股計劃實施比例達到20%,其中科創(chuàng)板企業(yè)員工持股計劃占比達到73%[1]。員工持股計劃已成為上市公司重要的激勵手段,在資本市場上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
值得注意的是,員工持股在股票來源、授予價格、持股方式、資金來源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隨著資本市場再融資市場化和去杠桿,近年來員工持股計劃出現了新特點:先回購股票、后折價轉讓,并進行業(yè)績考核,這類員工持股計劃帶有明顯的股權激勵功能,甚至出現了部分股權激勵方案假借員工持股計劃逃避監(jiān)管的情況[3]?;诖?,本文旨在對“股權激勵型”員工持股計劃進行剖析,并就完善個人所得稅征管政策提出建議。
一、員工持股計劃和股權激勵的概念辨析
股權激勵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探索實踐的時間較早。2005年證監(jiān)會發(fā)布了《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證監(jiān)公司字〔2005〕151號),后于2016年發(fā)布了《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令第126號)(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員工持股計劃實踐中開展的相對較晚,2014年證監(jiān)會發(fā)布了《關于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試點的指導意見》(證監(jiān)會〔2014〕33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和管理辦法是上市公司依法開展員工持股計劃和股權激勵的法規(guī)依據,通過對其主要內容條款的辨析,可以深化對兩者的認識。
(一)授權程序
員工持股計劃和股權激勵皆由公司治理層制定和授予,實施程序大致相同,皆由董事會提出相關方案,并由獨立董事及監(jiān)事會對相關方案發(fā)表專門意見,經股東大會表決通過后生效。區(qū)別之處在于員工持股計劃實施前,應當通過職工代表大會等組織充分征求員工意見。
(二)持股主體
員工持股計劃的參加對象為公司員工,包括管理層人員,可包含監(jiān)事。股權激勵對象可以包括上市公司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核心技術人員或者核心業(yè)務人員,但不應當包括獨立董事和監(jiān)事。從制度規(guī)定上來看,員工持股計劃以普惠性的員工為主,而股權激勵以管理層為主。從實踐來看,兩者的重合度比較高,并無嚴格區(qū)分員工和管理層的結構比例。
(三)股票來源
股權激勵主要表現為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權,主要來自發(fā)行股份、回購本公司股份等。員工持股計劃的股票來源比較多,除了上述來源外,還有二級市場購買、股東贈與等方式。
(四)授予價格
管理辦法對股權激勵制明確了定價原則:主板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的定價不得低于下列價格較高者:股權激勵計劃草案公布前1個交易日的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50%;股權激勵計劃草案公布前20個交易日、60個交易日或者120個交易日的公司股票交易均價之一的50%。創(chuàng)業(yè)板、科創(chuàng)板可以低于此價格,但應聘請財務顧問予以說明定價方式;股票期權的行權價格不得低于下列價格較高者:股權激勵計劃草案公布前1個交易日的公司股票交易均價;股權激勵計劃草案公布前20個交易日、60個交易日或者120個交易日的公司股票交易均價之一。指導意見對員工持股計劃并無明確定價機制。除了受贈股票外,二級市場購買遵循市場化定價、非公發(fā)行遵循資本市場再融資規(guī)定。
(五)持股方式
股權激勵一般系直接、分散持股,經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后,在60日內授予激勵對象權益并完成公告登記;經業(yè)績考核后符合行權條件時一般即可行權。
員工持股計劃一般系間接、集中持股,一般由員工持股委員會行使管理職能,部分委托專業(yè)機構成立資管產品,部分公司上市前由合伙企業(yè)持有,最終通過分配機制使員工分享收益。
(六)績效考核
管理辦法明確設立績效考核指標作為激勵對象行使權益的條件,績效考核指標包括公司業(yè)績指標和激勵對象個人績效。指導意見對員工持股計劃并未明確要求績效考核。
通過員工持股計劃和股權激勵的內容條款對比,兩者的共同之處在于皆是由治理層授予,主要面向管理層和核心員工的激勵措施;兩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股權激勵明確要對授予對象進行績效考核,并制定了定價原則;而員工持股計劃則沒有此類明確要求。
二、員工持股計劃實施情況
(一)員工持股計劃實施情況
1.員工持股計劃開展情況
自2014年證監(jiān)會指導意見發(fā)布以來,員工持股計劃作為新型的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利益分享機制,由于其激勵主體廣泛、股票來源多樣、定價機制靈活、無需業(yè)績考核等特點,因此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截至2022年,在上海、深圳、北京等三大交易所5079家上市公司中,已發(fā)布或實行員工持股計劃的公司計1390家,占總體上市公司比例的27.37%。從板塊來看,科創(chuàng)板、深主板公司開展員工持股比例最高,主板次之,北交所由于2021年末成立,上市公司發(fā)布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公司較少,見表1。
2.員工持股計劃開展方式
2015年至2017年期間,員工持股計劃主要以通過專項資產管理分級產品為主,以員工持有人為劣后級資金,通過引入配資、借款等社會資金為優(yōu)先級,由大股東或第三方約定優(yōu)先級資金的最低收益,主要以非公定價發(fā)行等方式實施員工持股。
2017年2月證監(jiān)會發(fā)布了《關于修改<上市公司非公發(fā)行股票實施細則>的決定》(證監(jiān)會公告〔2017〕5號),規(guī)定非公發(fā)行主要以發(fā)行期首日(改變了過去的董事會公告日)為定價基準日,進行市場化定價發(fā)行。2018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證監(jiān)會等四部委聯合發(fā)布了《關于規(guī)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yè)務的指導意見》(銀發(fā)〔2018〕106號),明確要求分級封閉式產品中,權益類產品的分級比例不得超過1∶1,通過結構化產品加杠桿的情況得到遏制。
由于再融資非公市場化發(fā)行和資本市場去杠桿,近年來 “上市公司回購股票+員工持股計劃定向折價受讓”已經成為了員工持股計劃的主流方式。由于指導意見并沒有明確定價方式,在實踐中員工持股計劃受讓公司股票的定價方式更加自主靈活,可以確保激勵對象獲得穩(wěn)定收益,因而越來越受到上市公司愈發(fā)廣泛的應用,僅深市上市公司2018年就有135份股票回購方案明確用于實施員工持股計劃[4]。此外,除了傳統(tǒng)的二級市場購買、非公發(fā)行股票,還存有利潤分享計劃、股東贈送股票、提供保底收益等各種類型的員工持股計劃,但目前所占比例均相對較小。
(二)“回購股票+折價轉讓”員工持股計劃的主要類型
此類員工持股計劃來源于上市公司回購股票,利用指導意見監(jiān)管空白,采用折價定向轉讓,甚至非交易過戶給員工持股計劃,但其受讓價格一般大幅低于股票市場價格,比股權激勵授予價格更低,甚至出現零對價。在實踐中有幾種典型定價方式:
1. 折價轉讓
上市公司按照股票回購價格的一定折扣比例,定向轉讓給員工持股計劃,典型定價為半價轉讓。由于完成市場化集中回購股票距離實施員工持股計劃間隔時間較短,因此回購價和股票市價價格差別不大,員工持股價也大致相當于市場價格的一半,類似限制性股票的定價機制。如格力電器(000651)2021年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以上市公司回購均價的半價受讓回購股票,在完成非交易過戶時,相當于股票市場價格的2/3;恒瑞醫(yī)藥(600276)2022年員工持股計劃,受讓價格為回購價格的15%。
2. 定價轉讓
上市公司回購股票后,根據二級市場情況,按照固定價格轉讓給員工持股計劃,通常情況下,轉讓價格比較優(yōu)惠,一般大幅低于股票回購價或市場價。如歌爾股份(002241) 2022年“家園6號”員工持股計劃,股票回購均價30.86元/股,以10元/股的價格定向轉讓給員工持股計劃。
此外,還有部分上市公司將回購股票以1元/股轉讓給員工持股計劃,在當前資本市場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申通快遞(002468)2022年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將回購均價12元/股的股票,以1元/股轉讓給員工持股計劃。
3. 0元轉讓
上市公司將回購股票按照0元/股轉讓,實質上系無償贈送給員工持股計劃,使員工、管理層得到無風險、確定性收益。如比亞迪(002594)2022年耗資18億元,股票回購均價328元/股,以0元/股轉讓給員工持股計劃;天齊鋰業(yè)(002466)2022年員工持股計劃以0元/股非交易過戶給員工持股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資本市場中,在“回購股票、折價轉讓”類型的員工持股計劃中,由于監(jiān)管規(guī)則的缺失,越來越多的以0元/股、1元/股定向轉讓給員工持股的計劃,在資本市場引起了監(jiān)管部門和部分學者質疑和討論,零元定價不僅合法合理依據不足,涉嫌利益輸送,而且還存在著假借員工持股計劃逃避股權激勵監(jiān)管的嫌疑。
三、“股權激勵型”員工持股計劃的判斷依據
“回購股票、折價轉讓”類型的員工持股計劃,不僅轉讓價格大幅低于股票回購價格或市場價格,而且通過業(yè)績考核、限售解鎖的方式對員工予以行權,使得員工持股計劃和股權激勵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兩者的內容條款和法律實質趨于一致,筆者將這類特殊類型的持股計劃稱之為“股權激勵型”員工持股計劃,并提出以下判斷依據。
(一)授予價格
當員工持股計劃的受讓價格低于市場公平價格(一般為股票當日的收盤價),兩者之間的價差部分,一般被認為是企業(yè)對員工提供的股權激勵。影響證券價格的因素較多,價格波動較大,一般股票行權前設置了限售期,只有在股票解鎖行權時,當受讓價格明顯低于市場公平價格時,才應考慮其所包含的激勵作用。符合證券監(jiān)管規(guī)則如《上市公司證券發(fā)行管理辦法》規(guī)定的市場化定價,可參考為市場公平價格。
(二)業(yè)績考核
業(yè)績考核意味著員工取得權益工具是有條件的,持有人不僅要通過“在企業(yè)的表現和業(yè)績情況”完成公司層面業(yè)績目標,而且個人也要達到績效考核要求,并需經過授予日、限售期,完成考核目標后才能解鎖行權。因此,員工、管理層根據業(yè)績考核結果得到的經濟利益,是基于員工的任職表現而得到的回報。
(三)股份支付
根據會計準則,股份支付是企業(yè)為獲得職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務,而授予權益工具或者承擔以權益工具為基礎確定的負債。股份支付不僅考慮了服務對象、服務內容,而且還考慮到了行權可能性、金融工具的公允價格和授予價格之間的差異等諸多因素。股權激勵目前皆采用股份支付進行會計核算。如果上市公司將員工持股計劃按照股份支持會計準則處理,那么就可以從經濟實質上判斷其為職工提供服務的報酬。
因此,員工持股計劃同時存在非市場公平價格取得、進行業(yè)績考核、采用股份支付核算等特征時,則具備股權激勵的特征功能,兩者不僅內容條款趨于一致,法律實質上來說就是股權激勵。不僅如此,由于監(jiān)管空白導致實踐中該類型員工持股計劃授予價格更低(如0元/股),實際上異化為“加強版”的股權激勵。
四、“股權激勵型”員工持股計劃的涉稅問題
對于傳統(tǒng)的員工持股計劃,如采取二級市場購買、非公發(fā)行股票等市場化取得的股票,在設立時并無應稅所得,在出售時按照有關法規(guī)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肮蓹嗉钚汀眴T工持股計劃雖然具備股權激勵的主要功能,但實踐中如何對其征收個人所得稅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
(一)缺乏明確的稅收法規(guī)政策
員工持股計劃開展多年、類型多樣,部分存在著涉稅風險,但迄今并無針對性的法規(guī)明確員工持股計劃稅收政策,使得基層稅務機關在稅收征管中沒有明確的執(zhí)法依據?!肮蓹嗉钚汀眴T工持股計劃實質系員工低價從雇主處取得證券,但國稅發(fā)〔1998〕9號文等針對性法條已經作廢,只能依據《個人所得稅法》進行法理分析和稅法評判:員工或管理層從雇主處低于市場價格取得股票,系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取得的補貼以及其他所得,應按“工薪薪金”計征個人所得稅[5]。
“股權激勵型”員工持股計劃系近年來資本市場出現的新興金融工具和經濟業(yè)態(tài),在目前沒有法律、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規(guī)范性文件對此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下,由基層稅務機關直接依據最高階位上位法進行稅法評判并納入征管,將會面臨著一定的執(zhí)法風險,也會引發(fā)較大的征納爭議和矛盾,甚至引發(fā)資本市場動蕩。
(二)按照股權激勵征管依據不足
“股權激勵型”員工持股計劃法律實質上系股權激勵,但直接按照股權激勵進行個稅征管,應持審慎態(tài)度。首先,實質重于形式并非明確的稅收原則,在個人所得稅法領域內,并無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規(guī)定。其次,目前股權激勵相關個稅文件中明確具體針對的股票期權、限制性股票等具體法律形式。國家稅務總局2012年的18號公告中明確股權激勵系根據證監(jiān)會管理辦法制定實施的,而員工持股計劃是根據證監(jiān)會指導意見制定實施的,相關涉稅文件直接除斥了員工持股計劃的政策適用。因此,直接按照股權激勵進行個稅征管,執(zhí)法風險較高。
(三)員工持股計劃征管難度較大
員工持股計劃比股權激勵的征管要素更復雜、難度更大。員工持股計劃一般按“份”持有,由員工持股委員會或委托金融機構進行資產專戶管理,并不直接量化到個人,這導致在確定實際收益人及權益份額時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其次,員工持股所得究竟為回購價與受讓價之間的價差,還是市場價格與受讓價之間的價差,對此還有一定的爭議。此外,部分員工持股計劃還存在著加杠桿、大股東資助、利潤提存等資金來源,使員工持股所得更加難以核算,更易產生征納爭議。
五、完善員工持股計劃稅收征管的政策建議
“股權激勵型”員工持股同時具備員工持股和股權激勵的功能特征,但稅收法規(guī)對員工持股計劃并未明確規(guī)定,基層稅務機關在個稅征管中依據不足、爭議較大、風險較高。為維護稅收秩序,堵塞征管漏洞,及時將“股權激勵型”員工持股計劃及時納入個人所得稅征管范圍,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法規(guī)完善。
(一)強化員工持股計劃政策研究
近年來資本市場新型金融工具層出不窮,稅務機關應加強跟蹤研究,不斷完善稅收政策。2014年出臺員工持股計劃指導意見以來,資本市場已發(fā)生了較大改變,在傳統(tǒng)的二級市場購買、非公發(fā)行等傳統(tǒng)方式基礎上,近年來越來越多地出現了“股權激勵型”員工持股計劃,使員工持股計劃和股權激勵內容功能和法律實質趨同。稅務機關應當強化對員工持股計劃政策研究,從股票及資金來源、定價方式、持股結構、業(yè)績考核、財會處理等多個維度考察員工持股計劃和股權激勵的異同,分類多維研究,對將具備股權激勵功能或有應稅所得的員工持股計劃納入稅收研究范圍。
(二)適時發(fā)布員工持股計劃稅收政策
從依法治稅和實質課稅原則出發(fā),對具備股權激勵功能或有實際應稅所得的員工持股計劃,分類制定稅收政策:對“股權激勵型”員工持股,可以單獨制定稅收政策,或者發(fā)文明確參照股權激勵政策執(zhí)行。此外,對于其他有應稅所得的員工持股,應一并明確政策適用:對于大股東(法人股東和自然人股東)贈送股票(限售股)的,宜結合限售股、捐贈政策,明確贈與人、受贈人相關稅收政策;從利潤分享計劃提存基金(稅前和稅后)、大股東提供保底收益、杠桿型配資分級產品等特殊類型員工持股計劃,宜在未來員工持股計劃稅收法規(guī)中一并明確[6]。
(三)推進員工持股計劃精準監(jiān)管
近年來,不僅境內資本市場,越來越多的“中概股”“紅籌股”等境外上市公司也越來越多地引入員工持股計劃、股權激勵,其境內經營主體和境內員工涉稅風險越來越高。對于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通過大數據技術強化涉稅信息提取加工能力,及時將股權激勵型員工持股計劃納入稅收監(jiān)管范圍。強化政策宣傳和納稅服務,重點對境內、境外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員工持股平臺實施風險識別和監(jiān)管服務。同時對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型員工持股計劃,可以參照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征管政策,實施延遲納稅,在持股對象實際轉讓股票進行扣繳個人所得稅,解決納稅義務發(fā)生時間和資金流不一致的問題。 AFA
參考文獻
[1] 董雅浩,王小玫,鄧博夫.科創(chuàng)板公司員工持股計劃的 “基本面”及其啟示[J].管理會計研究,2022(1):85-90.
[2] 朱憶琳.我國員工持股計劃改革與實施效應研究[D].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9.
[3] 吳曉璐.“零成本”員工持股計劃引熱議 專家提示關注利益輸送風險[N].北京:證券市場導報,2012-2-21(A3).
[4] 郝昕.深市公司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情況分析[N].北京:證券市場導報,2019-10(67-72).
[5] 楊陽,畢芳.員工持股計劃下的財稅問題探析[J].財務與會計,2017(3):27-28.
[6] 郭濱輝.員工持股計劃的稅政適用[J].遼東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9(10):41-45.
(編輯: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