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華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如何指導學生通過凝練物象、構建意象寫出美好動人的作文,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選取平凡景物,凝練一個物象;第二,構建美好意象,抒寫一段真情。以具體方法詳細指導學生如何選取、凝練、構建、抒寫。
關鍵詞:選取 凝練 構建 抒寫
初中階段,不少學生覺得自己的經(jīng)歷平淡無奇,寫作文時就抓耳撓腮,無從下筆,好不容易拼湊出來的文章自然是寡淡無味。怎樣使這寡淡的作文有亮點呢?初中生已經(jīng)對物象和意象有了初步的認知,我們可以抓住這個認知,具體指導學生利用平凡景物寫出美好動人的作文來。
物象就是客觀事物,它有形狀,有顏色,有聲音,有味道,可以是柳枝、荷葉、寒風、衰草,可以是梅蘭竹菊,也可以是太陽、煤炭、歌聲、頂針,即人們可以感知到的物品或事物。意象,就是用來寄托作者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比如古詩詞中“月亮”的意象就是如此。
初中生雖然年齡不大,但在其成長過程中,也有很多凝聚著美好體驗的物象,可以以物象為切入點,教會學生把美好的情感寄托在一個個具體的物象上,構建美好的意象,并對寫作過程中的選材、構思、立意等,進行細致指導,喚醒學生沉淀腦海深處的情感記憶,引導學生寫就真情流露的佳作。
一、選取平凡景物,凝練一個物象
(一)如何選取
1.留意生活中有深厚情感的景物
在寫作初期,讓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凝聚著深厚情感的景物,比如兒時的玩具、伙伴的禮物、爸爸的打火機、奶奶的頂針、老師的獎品等物象,觸動學生沉淀的記憶,激蕩起學生封存的情感體驗,從而獲得寫作靈感。
2.學習古詩詞以景物起筆渲染鋪墊
古詩詞開頭以景起筆,如“北風卷地白草折”“黑云壓城城欲摧”“天接云濤連曉霧”“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等等,這些古詩以北風、白草、黑云、云濤、曉霧、蒹葭、白露等物象起筆描摹,營造出獨特的意境,這樣的渲染鋪墊就為后文的議論抒情打好了基礎。我們也可以學習這種寫法。
3.揣摩課內(nèi)外寄情于物(景)的美文
我們的課文也有不少美文,比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賈平凹的《一顆小桃樹》、茅盾的《白楊禮贊》等,都是寄情于物(景)的經(jīng)典。這些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可以作為仿寫的范本,讓學生揣摩、遷移、拓展、仿寫,學習用物象來敘事和抒情。課外的美文更多,近幾年的中考現(xiàn)代文散文閱讀理解篇篇都是精品,值得學生細細品咂。
(二)如何凝練
1.讓物象更獨特、具體、有吸引力
物象是線索,是基礎,動人故事要展開情節(jié),難忘情感要鋪墊渲染,都得依賴一個獨特的物象來串聯(lián)??梢越o物象添加具體的顏色、材質(zhì)、種類等等,如兒時的玩具迪迦奧特曼、伙伴送的手繪樹葉書簽、爸爸的褪色打火機、奶奶的黃銅頂針等等,物象越獨特越具體,就越能勾出學生心中珍藏的人與事。此時,教師適時指導學生細化物象特征,確定一個有情有味的敘事線索。這個線索要與學生心中的故事、人物相關,還能體現(xiàn)文章的主旨。
2.述說與物象相關的人物故事
先回顧名家名篇怎樣利用物象,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講述物象背后的故事:外婆戴著黃銅頂針給“我”縫制花棉襖;爸爸舍不得扔掉那個用褪色了的打火機;我和伙伴制作樹葉書簽的囧事;媽媽冬天洗衣服弓腰捶背站起來的動作讓我心疼……某人做某事,這樣具有個性體驗的故事的主干就基本成型了。
二、構建美好意象,抒寫一段真情
(一)如何構建:
1.用細節(jié)增強文章感染力
怎樣抓住細節(jié)呢?寫物,就必須運用多種修辭、調(diào)動多種感官對物的質(zhì)料、顏色、味道等細節(jié)進行聚焦、放大,讓物象引發(fā)的感觸像慢鏡頭般緩緩而動,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有學生寫外婆為自己做餛飩:
餛飩片晶瑩剔透,迫不及待一口下去,軟滑縈繞在舌尖,再往里咬,緊實的鮮肉伴著純美的肉汁,瞬間口腔爆滿,濃重又不失素凈;一個白碗,幾滴香油,一撮香菜,素凈的美,幸福的胃,溫暖的心。
像這樣去引導學生抓住物象特征進行聚焦、放大,再靈活運用修辭手法、多感官描寫等方式來細細描寫引發(fā)的感觸,文章自然有感染力。
2.用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人物
適當?shù)沫h(huán)境描寫能營造特定氛圍,增加故事的感染力。
如有學生寫大病之后出院回家的奶奶:
奇跡像是發(fā)生了。院外的花枝竟是又一次挺起脊梁。細細找下來,竟是多了幾個花苞,她像是認為這一切都很平常,依舊是整日與花兒共享新的日子,即使她的腰無法像花枝那樣挺直,我卻也能看見她眼中脫去過往凡塵,是新生的亮光。
文中用挺立的花枝、新生的花苞烘托出新生命的勃勃生機,寄托了對奶奶心疼和敬佩。進行細節(jié)刻畫時,引導學生鋪展與物象相關的場景、環(huán)境,讓故事更具畫面感。
(二)如何抒寫
1.鋪墊帶有逆境色彩的背景
朱自清的《背影》中,開頭就鋪墊了慘淡的背景:祖母去世,父親賦閑,家境破落,眼下又父子離別,父親心中隱忍了多少慘痛!可文章用樸素的文筆,簡單的描摹,就令這個有些狼狽有些落魄的“背影”一下子擊中作者以及讀者的靈魂,使人潸然淚下。這樣一個逆境中掙扎向前的背影,這樣一個把愛藏在瑣碎言行中的背影怎能不動人!如果此時朱自清寫家中富足,父親大步流星,不要說此時的“背影”悲情動人了,可能還會莫名多出幾分喜感,完全破壞了《背影》的氛圍。類似的文章還有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宗璞的《紫藤蘿瀑布》、賈平凹的《一顆小桃樹》、楊絳的《老王》等。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喚醒沉淀的記憶,比如吝嗇的父親打工回來給自己帶榴蓮,嚴厲的老師給自己買止咳藥分發(fā)沙糖橘……學生會有情感上的觸發(fā),思想上的頓悟,在學生涌起寫作沖動之時,引導學生回憶細節(jié),這樣能觸動人的情景背后是不是還有我們平常視而不見的被忽略的東西:那個買榴蓮的父親,打工掙了很多錢嗎?為什么他還穿著那件舊羽絨服?為什么他的手上都是血口子?你嘗到美味的榴蓮感受會不會復雜難言?那次期中考試全班都考砸了,人人都以為“暴風驟雨”逃不了,沒想到落進手心的是止咳藥和沙糖橘,伴隨著教室里陣陣的咳嗽聲,每個同學心里都別有一番滋味……要讓學生明白這樣的情節(jié)對主題的作用,喚醒他們當初的記憶和體驗,在敘事過程中穿插這樣的背景,就能使文章更加曲折動人,更容易激發(fā)讀者的共情心理。
2.確定以物象為線索的行文框架
物象是行文線索,文章所寫的人、事、景、物、情等,都由這個物象關聯(lián)到一起。這類文章的基本框架是:先確定與中心相關的具體物象,開篇描繪物象;再由物象進行相關聯(lián)想,并指出其聯(lián)想內(nèi)容的共同特征;之后是聯(lián)想內(nèi)容的特征與題旨的關聯(lián)升華(精神氣質(zhì));最后是精神氣質(zhì)給我們當下的啟示、力量等積極的人生作用。如朱自清含淚的“背影”,茅盾稱頌的“白楊樹”,宗璞眼中的“紫藤蘿”等。
這樣的文章其實就是借物(景)抒情。借助具體物象能充分展開想象,快速關聯(lián)人事景情,并且能高效提升寫作主旨。例如矛盾的經(jīng)典散文《白楊禮贊》便是如此,作者開篇就贊美白楊樹,之后寫白楊樹生長環(huán)境不平凡、外部特征不平凡、品質(zhì)不平凡,并由樹聯(lián)想到北方的農(nóng)民——哨兵——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繼而指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這樣的散文總是能給人啟迪,值得細細揣摩學習。
3.渲染能表現(xiàn)主旨的特寫鏡頭
依然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用父親“爬月臺買橘子”這樣一個有些狼狽有些落魄的特寫鏡頭,將老父親的動作放大、分解、延長,充分展現(xiàn)了父愛,又能使兒子此時的心疼、感動、歉疚等復雜情感醞釀并蕩漾開來,能帶動讀者入文、入境、入情,自然是妙文。
要訓練學生有意運用特寫鏡頭,著重渲染最能凸顯人物、表達情感、表現(xiàn)主旨的部分,用這樣的特寫帶著讀者去閱讀、去感受、去共情。以“父親下面條”為例,可以嘗試這樣指導:仔細回憶父親下面條時自己“看”到的場景和體驗,將“下面條”分解為煎雞蛋、切蔥、下鍋、兌水、下面、點水、撈面時父親的一系列神態(tài)與動作,突出一向有條不紊的父親竟也會如此手忙腳亂,而這只是為了給“我”下一碗熱乎的面條。抒發(fā)真情不要用感慨直白顯示,而是用人物的具體行動自然而然地感染讀者。指導學生找到文章的發(fā)力點,并告知他們?nèi)绾稳グl(fā)力,學生的寫作水平當然會提升。
4.抓住觸發(fā)點由實入虛升華主題
學生的感受被物象觸發(fā)時,所見所聞固然要寫,但此時觸發(fā)的情感思緒更要細寫。引導學生不僅要關注眼前情景,更要關注幕后細節(jié),由實入虛升華主題。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寫法就可以拿來揣摩:寫作中要把寫實的部分(爬山下懸崖的過程)與虛寫的部分(下懸崖的心理發(fā)展過程)對應起來,“我”的每一個動作(這是實寫),都有相應的心理變化(這是虛寫),“虛”“實”相生之后自然而然有了感慨?!白咭徊?,再走一步”的人生哲理就水到渠成,這句話是寫實的基礎,也是文章中心的深化。如果對學生作文中“買榴蓮”的素材加以升格,在描寫看到父親搬榴蓮的場景后,可以從眼前“保存完好”的榴蓮和父親“臟亂的外貌”“手上的扎傷”生發(fā)開去,推想父親一路呵護的艱難,從而突出文章主旨。虛實刻畫越細致,越能豐富人物形象,越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越能增強學生的體察力和共情力。
5.安排若隱若現(xiàn)的伏筆與照應
抓住特定物象,可以形成一條若隱若現(xiàn)的線索,貫穿于情節(jié)之中。例如《背影》中四次寫父親的背影,這些情節(jié)都做到了和題目“背影”相照應,串起了文章?!氨秤啊痹谖闹袝r隱時現(xiàn),彼此呼應,首尾貫通,使文章渾然一體,這就是文題照應的效果。
更能打動人心的情節(jié)隱藏在文章開頭兩段與最后兩段平淡的敘事里,這些因果照應的情節(jié)斷斷續(xù)續(xù),時隱時現(xiàn),卻貫穿全文,父親的隱忍、痛苦、堅強,隱隱吐露。對于父親來說,母親去世、自己失業(yè)、眼下又父子離別,其心中苦不能訴于口,卻一點沒有影響父愛的表達。文中深沉的父愛之所以動人,除了情感的真摯,描寫的細膩,在很大程度上,這種伏筆與照應功不可沒。
學生作文寫懷念祖母,就安排了四處伏筆與照應:
風斂起了時光的裙角,吹起瑣碎的流年。
正是秋夜,我抬頭望著天上那輪月,思緒仿佛隨著風,流進了那年。
沁涼的風夾著梨花香,月亮散著清輝,細細氤氳整個秋。祖母告訴我要成為一個很大很大的人,告訴我可以乘風生長。
祖母定是變成一縷風,不然秋風為什么會拍打著我的頭,牽起我的衣角。她說過,去擁抱風,因此風拂遍了天涯,海角。
通過寫“風”這個物象,把作者心中溫柔慈祥智慧淡定的祖母形象串聯(lián)起來,彼此呼應,首尾貫通,很好地表達了綿綿思念之情。
生動的故事,真摯的情感,深沉的意象,融入了布鞋頂針中,留在了老屋舊書里,也刻在背影笑靨上,尋常物象中沉淀的生活智慧和人間真情,等待著我們用心體悟、聯(lián)想、挖掘、喚醒,也呼喚著我們?nèi)ミx取、去凝練、去構建、去抒寫,讓人間的美好永遠留存在意味雋永的文字中。
參考文獻:
[1]文麗瓊.“虛”“實”相生,成就美文[J].教育科學論壇,2019(19):5253.
[2]曹海英.以局部探究走向文本的整體閱讀[J].語文教學通訊,2021(25):8688.
[3]張麗佳.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踐與探索——以貴州省大方縣長石中學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2.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