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鶯
(甘肅省金塔縣解放路學校,甘肅金塔 735300)
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寓教于樂”,其基本含義是“樂學”,是一種使教學活動充滿精神享受的過程,強調在教學中滲透趣味元素,營造活潑且輕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和求索的意識,并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進而高質量地吸收思想政治知識。為此,在新時期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應當深化寓教于樂的觀念,根據(jù)課程目標和實際學情多角度挖掘學生的興趣點,在教學資源、教學活動中融合學生喜愛的內容和形式,從而引領學生快樂學習,為思想政治教學改革注入動能。
初中思想政治課程知識的理論性較強,傳統(tǒng)教學手段偏重于理論灌輸,缺少富有趣味的學習材料和活動,難免導致學生產生單調感和乏味感,對參與學習的積極態(tài)度不足?!霸⒔逃跇贰敝械摹敖獭笔侵附逃徒虒W,“樂”是指樂趣、興趣、意趣和情趣。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他們求知、求新、求美、求樂的學習方式。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實現(xiàn)寓教于樂,能夠滿足學生內在對“樂”的需求,提高其自主探究的主動性。比如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興趣點創(chuàng)設思政教學情境,或者推行活動化的教學模式,使索然無味的“苦學”變?yōu)榕d趣盎然的“樂學”,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學習過程的樂趣。
學生懷著輕松、愉快的情緒開展思考和學習,是充分吸收理解思想政治知識的前提條件。如果學生的情緒是消沉的、抵觸的,那么對知識的領會必然是浮于表面的,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將教學活動與娛樂活動有機地整合起來。“寓教于樂”主張快樂教學、快樂學習的理念,提倡引領學生知、情、意全面發(fā)展。從這個角度來說,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實現(xiàn)寓教于樂能夠幫助學生打消情緒上的消極因素,深化其對思想政治知識的鉆研和理解。比如在探討思政理論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開展角色扮演形式的活動,提供彰顯個性的平臺,由學生把紙面上的理論轉化為生動的劇情,這樣遠比口頭講授來得更有效,同時激活學生的愉悅情緒,從而真正地達到融學于趣、化教于心的目的。
新時期初中思想政治教學追求開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和進取的內生力量。要想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必須想方設法使課堂變成快樂的場所,給予學生精神上的滿足。“寓教于樂”的核心思想是通過實施趣味化的教學手段,挖掘學生的潛能和學習的源動力。比如教師在構建快樂教學模式時,可以開展小組協(xié)作式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享受合作的樂趣,促進彼此的自我成長;教師還可以將激勵、賞識性的評價貫穿于教學,使學生獲得被認同的成功體驗,設立更高的學習目標并努力實現(xiàn),從而驅動學生自學不輟,產生完善自我的強烈愿望。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要想高效落實寓教于樂,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對樂學氛圍的營造。蘊含快樂元素的學習氛圍,能夠無聲地吸引和感染學生,滿足其求樂、求趣的基本需求。情境創(chuàng)設法是營造樂學氛圍的主要途徑,教師應該根據(jù)思政課程的主要內容,聯(lián)系學生感興趣的事物、話題等開采各類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多樣化教學情境,將知識和趣味同步融于課堂,從而使學生沉浸于樂學氛圍中,積極地探求新知。
第一,創(chuàng)設信息化情境。信息工具和資源是營造樂學氛圍的最佳選擇,教師在創(chuàng)設此類情境時,應該立足思想政治課程內容,采集圖片、視頻、歌曲等媒材,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給學生,讓課堂氣氛變得有趣有味。如在關于友誼主題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播放學生耳熟能詳?shù)?、頌揚友情的歌曲,引導學生跟隨音頻一起歌唱,或者播放和友誼相關的影視劇、動畫片段,讓學生在看完材料后相互交流自己對友情的感知和理解。教師再引出建立友誼、呵護友誼等教學主題,從而激活學生的感官和興趣[1]。
第二,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在寓教于樂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學應該強化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基于生活擁有更多話題和交流的機會,進而產生共鳴和快樂的感受。教師在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樂學情境時,應該結合課題收集校園、生活、社會中千姿百態(tài)的場景資料,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參與探討。如在關于師長情誼主題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出示各科教師的公開課視頻,同時提問:同學們,以大家上不同課程的體會來說,各科老師的授課風格有什么特點?學生立即展開熱烈地探討,教師擇機揭示新課題:老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使命,那么如何正確看待并接納不同老師風格上的差異呢?這樣在生活化情境的帶動下,樂學氛圍就營建完成,學生也明確新課程的核心內容。
第三,創(chuàng)設故事類情境。故事是同時具備趣味性和知識性的教學材料,適用于思想政治課堂樂學環(huán)境的打造。在創(chuàng)設故事類情境時,教師必須銜接思政課的要點知識,收集童話、寓言、名人逸事、歷史典故等類型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述給學生,把道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如在關于親情主題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述古代和現(xiàn)代名人的孝親故事,并在學生傾聽故事后引導其合作交流感想,分享自己在家庭中體驗親情之愛的溫馨事件,從而借助故事傳遞孝親思想,實現(xiàn)快樂導學和寓教于樂[2]。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實施寓教于樂策略,教師必須秉持以情施教、情知交融的原則。這里的“情”包括昂揚的情緒、積極的心理情態(tài)、互動探究的熱情等方面。案例分析是思政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案例分析活動中渴望與同伴交換觀點,亦或不同意見的碰撞,因此教師應該采取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開展案例分析,促使學生深入挖掘案例的思想道理,從而喚醒樂學情感、培植協(xié)作精神。
在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案例分析活動時,教師應該出示思政教材或課外的案例,讓學生合作閱讀案例并探析案例蘊含的價值觀念。在學生協(xié)作探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間斷巡視,提供耐心的指導和點撥,進而使學生通過互幫互助、共議研討得出案例分析結論,從而點燃樂學情感和集體智慧。如在關于養(yǎng)成親社會行為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出示2~3 則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案例,組織學生分小組探析道德模范身上所具備的共同品質,研討如何用實際行動建設美好社會,感人的事跡和寬松的互動環(huán)境,瞬間喚醒學生的探究熱情。經(jīng)過激烈的討論和觀點共享,各組反饋:感動中國人物身上共有的品質是奉獻、謙讓、分享、助人、敬業(yè)等,建設美好社會要根據(jù)自身能力做好分內之事,多行善舉、多做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發(fā)展的事……教師對學生得出的案例分析結論表示贊同,從而使學生的樂學情感更加高漲,達到以情施教的目的[3]。
在傳統(tǒng)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側重于將課本知識講精、講透,課堂探究內容缺乏新鮮感,無法滿足學生求新、求樂的祈愿,制約其思維能力的發(fā)散,有悖于寓教于樂的理念。學生的思想具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對事物總是持有獨特的看法,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表達個性思想的機會,因勢利導地滲透思政教育。為此,教師可以緊扣課程的理論知識,設計開放性的討論議題,讓學生圍繞議題自由地發(fā)表見解,得到新穎、快樂的學習感受,從而調動樂學思維[4]。
在設計開放性討論議題時,教師應該對接課程目標,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議題,比如議題內容與社會熱點、網(wǎng)絡輿情有關,或者把議題討論與辯論賽、資料收集等活動形式結合起來,使全體學生的思維、技能都獲得發(fā)展。如在關于網(wǎng)絡交友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網(wǎng)絡交友利與弊”的開放式議題,同時策劃議題辯論活動,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點分成兩隊,輪流闡述對網(wǎng)絡交友的利弊認識,并動手收集相關的案例和新聞,嘗試駁倒對方的觀點。學生在議題辯論活動中觀點鮮明、言辭鋒利,還列舉了一些論證網(wǎng)絡交友有害或有益的真實案例,包括“線上朋友”幫助學習、網(wǎng)絡聊天上當受騙等,思維和視野都得到拓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正反兩面看待網(wǎng)絡交友,提高辨別覺察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慎重且理性地參與網(wǎng)絡交往。這樣通過設計開放性討論議題,學生能夠感知到據(jù)理力爭、集思廣益的樂趣和激情,教師也能夠實現(xiàn)融學于趣的目標。
實施寓教于樂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學,突出一個“樂”字是最為緊要的,因此教師應該考慮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使知識、價值、行為達成統(tǒng)一。情景劇表演符合思政課的學科特點,同時也飽含趣味,能夠帶給學生難忘的個人體驗。基于此,教師應該著重開展情景劇表演活動,引領學生眼耳口手腦全面動起來,切身體悟思政道理和精神,從而豐富樂學體驗[5]。
在開展情景劇表演活動時,教師可以將與思政課程內容有關的案例、趣味故事作為藍本,組織學生按照“劇本”演繹情節(jié),也可以根據(jù)課程的思想理論和知識點啟發(fā)學生合作自編劇情并表演出來,使其獲得創(chuàng)造、表現(xiàn)、互動、求知的多重體驗。如在關于尊重他人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學習教材和探討案例了解了人人平等、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可以發(fā)布一項情景劇表演任務:同學們,請大家4~5人一組,合作編創(chuàng)情景劇,要求是表現(xiàn)出尊重他人的實際行為。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活動,紛紛回顧生活經(jīng)歷設想劇情,結合課程知識點討論表現(xiàn)尊重的方法,把劇情和方法通過排演緊密地嵌套起來。有的小組表演的是耐心體貼地對待老弱病殘孕,還有小組呈現(xiàn)的是尊重他人意見、愛護他人物品等情節(jié)……這樣通過開展情景劇表演活動,學生能夠把思政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提高寓教于樂、以樂促學的實踐效果。
明代著名教育家王陽明先生曾說“今教童子,必使之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簡而言之就是教學要鼓舞學生,使其產生愉悅感,產生不竭的求知和前進動力。這與寓教于樂理念是不謀而合的。評價是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學生每回答一個問題、完成一項探究任務,都期待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賞識,這是學生成就感和滿足感的主要來源。因此,在實現(xiàn)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時,教師應該善用激勵性評價機制,使學生的積極心理、進取精神都獲得滋養(yǎng),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樂學意識。
在基于寓教于樂融合激勵性評價機制時,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表現(xiàn),抓住點滴的閃光之處,及時地用語言、眼神、動作表示認同和賞識。具體來說,在設計激勵式的評語時,教師需要詳細地指出值得表揚的點或原因,促進被評價的學生繼續(xù)發(fā)揚優(yōu)點,其他學生也會受到啟發(fā)、產生效仿行為。如果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有錯漏,教師也可以先肯定正確的部分,然后提出校正性的建議,并給予學生激勵的期許,相信下次會做得更好,幫助其樹立樂學的信心和進取心。如在關于遵守規(guī)則的教學中,教師出示“中國式過馬路”的材料,引導學生闡述觀點。多數(shù)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對是否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認識還停留在他律階段,比如某生表示:過馬路不能隨大流,也不能看車輛的多少,而是應該遵守路口的指示燈。教師馬上給出激勵性點評:這名同學的觀點是最正確的,他對交通規(guī)則有著高度的認同感和敬畏感,不靠外在因素而決定,把規(guī)則作為行動的準繩,老師非常提倡這種自律性和自覺性!這樣通過激勵評語的鼓舞,該生倍感歡欣,其他學生也明晰自身思想觀點上的偏差,從而全面增強樂學意識和自我完善的能力[6]。
總而言之,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實現(xiàn)“寓教于樂”,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主動性,深化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激勵學生不斷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教師應該堅持融學于趣的原則,通過創(chuàng)設多樣化情境、小組合作式分析案例、設計開放性討論議題、開展情景劇表演活動、融合激勵性評價機制等路徑,突出教學之“樂”,培養(yǎng)學生樂學的思維、情感和意識,從而增強思政教學實效,達到寓教于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