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王瑞 楊清清 歐朝敏
[摘 要]文章在分析目前我國高校專業(yè)課程幾種典型課程思政模式的基礎上,探析如何引入教練技術對領導管理能力訓練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深入探索了教練技術核心理念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一致性,系統(tǒng)闡述了從教學目標、教學框架、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的教學改革和實踐,以期為管理類專業(yè)課程思政提出一種新的模式和方法。
[關鍵詞]教練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20-0029-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1]。思政教育走入專業(yè)課程,是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點》中指出,要“發(fā)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深入挖掘各類專業(yè)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破解課程思政‘表面化‘硬融入問題”,“結合專業(yè)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黨的二十大精神有機融入相關專業(yè)課程”。[3]思政教育走入專業(yè)課程,是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舉措。領導管理能力訓練是國防科技大學面向所有的本科學員開設的一門實踐課程,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價值導向、思想導向和育人導向至關重要?;谡n程教學平臺,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做好正確價值導向,真正實現教書與育人的互相促進與統(tǒng)一,達到“課課可育人”的良好成效,是本課程授課教員進行教學改革的初衷。
一、目前我國高校課程思政模式分析
2020年5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印發(fā)實施,該綱要把課程思政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改革和實施方案中,促使課程思政建設深入發(fā)展。近幾年,我國高校的不同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大致形成了以下幾種課程思政模式。
(一)“問題鏈”課程思政模式
“問題鏈”課程思政模式主要是為了實現知識發(fā)展系統(tǒng)性與思維訓練深刻性的統(tǒng)一。該模式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把問題作為整個課堂的導入,并且問題不是單一的,是多個層層深入的問題形成的問題鏈,通過遞進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皢栴}鏈”教學根據當前學生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理論內容的實踐應用,通過“主體與主體”互動、師生合作互動模式增強思政教育親和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高飛等[4]研究了在沈陽城市建設學院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引入“問題鏈”教學法的改革實踐,并探討了在“互聯網+”背景下“問題鏈”課程思政模式的具體實施措施和實踐價值。
(二)嵌入式課程思政模式
嵌入式課程思政是指在專業(yè)課教學過程中,將專業(yè)知識要素與思政元素相結合,在課堂教學這個平臺上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在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能力的同時突出課程的育人價值。從所查文獻來看,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課程思政的嵌入式教學模式。宋晟欣等[5]提出了案例嵌入、講解嵌入和角色嵌入等模式;張光明[6]提出了問題式、閱讀式和實踐式等嵌入方式;劉念[7]提出了討論式、發(fā)現式、情景式和案例式等嵌入方式;夏鳳[8]提出了嵌入式必須是多維度的,不能從單一維度進行嵌入,并從教學環(huán)境、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三個維度構建了高職院校嵌入式課程思政模式。
(三)“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
“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是指基于互聯網上的各種教學平臺,進行課程思政“信息化”的教學改革,實現教學載體和教學內容的相互融合、專業(yè)知識和思政元素的相互融合,從而提升課程價值引領和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效果。王旺迪等[9]基于學習通平臺形成了 “四學—五步—一協(xié)作”“互聯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案例實踐和學生教學反饋,驗證了該模式的有效性;張國強[10]以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為載體,對宏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模式和課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最終實現專業(yè)教學與思政教學同向同行的目標;王曉燕等[11]在分析“互聯網+”背景下課程思政的邊界和價值意蘊的基礎上,圍繞企業(yè)價值評估課程,設計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課堂教學、教學案例和課程實踐深度融合的 “互聯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二、教練技術的核心理念與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相統(tǒng)一
20世紀80年代,領導力教練技術應運而生,并逐漸發(fā)展為當今領導力培養(yǎng)領域最為前沿的技術,為領導力培養(yǎng)提供了全新視角和思路。根據國際教練聯合會的定義,教練要“通過發(fā)人深省和富有想象力的對話過程,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個人的天賦潛能和職業(yè)潛力”[12]。課程思政的目的是將知識增加、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三者融為一體,實現潤物無聲的一種人才培養(yǎng)境界。這兩者在目標、角色和方式上都具有一致性。
(一)目標一致:賦能學生
教練活動最突出的特色是通過深度傾聽、有力提問和有效反饋,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個人的積極性和潛能并為其賦能,整個過程是以教練對象為主體,幫助教練對象更好地認知自己、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課程思政的核心思想是合力育人,激發(fā)學生的熱情,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思維模式,學會自己處理難題。兩者都強調樹立學生信心、鼓勵學生發(fā)自內心地實現價值認同和自我發(fā)展,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上是一致的。
(二)角色一致:引導角色
教練技術幫助學生發(fā)現一切的可能性,引導學生找到自我解決問題的方案,教練處于從屬地位;課程思政中的“思政”是能真正達成“育人”的關鍵,而“激活”的過程需要從學生學習的視角來設計。這便是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提出的“從游”理論,即“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 [13]。所謂“從游”,說明了教師既不能代替學生去游泳,也不能完全不管不顧,而是應當通過扮演引導的角色與學生同游。
(三)方式一致:重視交流和溝通
教練技術在建立信任的基礎上通過提問、深度溝通以及持續(xù)地跟蹤、評估和反饋,幫助學生達成可衡量的成果和目標,并指導其形成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課程思政的立足點在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其價值塑造是在“交流”而不是“灌輸”的過程中實現的。教練技術和課程思政都包含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義?!半[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樣由來已久,李鴻義在1993年提出的規(guī)范性、滲透性、咨詢性“三性”教育模式[14]就是對這一理念的生動詮釋。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曾精辟地把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比喻成 “鹽”[15]。
三、運用教練技術實現領導管理能力訓練課程思政的實踐
領導管理能力訓練課程思政中引入教練技術,可以從教學目標、教學框架、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教學改革和實踐?;诮叹毤夹g,領導管理能力訓練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整體思路見圖1。
課程基于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價值目標設計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環(huán)境,同時把課程延伸到課外,包括了“優(yōu)秀軍事領導者”大討論、“向上、向善”積極態(tài)度主題活動和“計劃與逆境領導力”韌性主題教育活動,最終實現領導管理能力思維訓練、文化熏陶和價值引領的思政作用。
(一)確立“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樂于教”的教學目標
按照教練技術“以終為始”的理念,課程團隊確定領導管理能力訓練以“立德樹人、為戰(zhàn)育人”為終極目標,致力打造軍校大學生領導力培養(yǎng)實踐教學體系,著力培養(yǎng)制勝未來戰(zhàn)爭的有戰(zhàn)略思維、懂管理、會領導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按照軍事領導力認知規(guī)律,將“國家意識、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專業(yè)素養(yǎng)、國際視野”目標分解并加以實施,從而真正實現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同頻。將領導管理能力訓練中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方式的“道”、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德”通過“基因式”融入所有課程訓練,具體目標見圖2。
(二)構建“思維訓練—價值引領—文化熏陶”的教學框架
課程團隊系統(tǒng)梳理了領導管理能力訓練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把專業(yè)課與思政要素進行融合,形成了領導管理思維能力訓練體系、學員價值體系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體系三個維度的整體框架(見圖3)。其中,領導管理思維能力訓練體系基于布魯姆模型把訓練的重點放在學員創(chuàng)新能力、思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上,學員價值體系的內容包括責任擔當、正確價值觀、軍人職業(yè)道德和家國情懷等,傳統(tǒng)文化教育體系的內容包括國學經典、中國元素、典型戰(zhàn)爭案例、歷史人物等。課程團隊探索了教練與教學的有機融合,推進領導力培養(yǎng)的知行合一:通過挖掘、審視學員深層心智模式和態(tài)度,幫助其制定領導力提升目標和計劃;促進學員實踐、反思并形成良好習慣;通過持續(xù)跟蹤和反饋,助力學員領導力穩(wěn)步提升并收獲可衡量的成果。
(三)設計關注學員成長的“認知—態(tài)度—行為”的教學內容
課程團隊充分運用教練技術自我覺察和自我挖掘潛力的優(yōu)勢,設計“認知—態(tài)度—行為”三階段教學內容,旨在指導教員在教學中引導學員從專業(yè)到情感、從情感到行為的態(tài)度改變和態(tài)度強化,通過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幫助學員確立積極的人生選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全面認識自己、積極態(tài)度、良好習慣以及價值觀審視等訓練,支持學員將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融合,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選擇,教員從學習、人生困惑與選擇、情緒管理等多方面為學員提供隨時隨地的答疑解惑。同時按照學員個人成長規(guī)律與需求,對價值模塊進行整合,譬如通過教練技術中的換框工具樹立積極的態(tài)度,通過目標設置區(qū)分“大我”和“小我”,通過價值觀梳理培養(yǎng)學員獻身國防的家國情懷,這樣“成長主題”+“教材主題”由一個“知識—思政”點,發(fā)展到多個“知識—思政”線,最后形成一個“思政面”,從而實現知識形成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員成長兩條主線的耦合。
(四)遵循“爬行腦”“情緒腦”和“視覺腦”規(guī)律,營造能量充沛的教學環(huán)境
教練技術以“三腦”科學作為理論基礎,課程遵循“爬行腦”“情緒腦”和“視覺腦”的神經運行機制,營造能夠激發(fā)學員內驅力、能量充沛的教學環(huán)境。通過營造開放、安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員的“爬行腦”處于安全狀態(tài);從人才培養(yǎng)出發(fā),突出學員的中心位置,通過師生共建提升學員的認識格局,采用學員易于接受的表述形式,讓學員感受教員的溫度,為學員創(chuàng)建一個關系順暢、心情舒暢、積極樂觀的“情緒腦”環(huán)境;使用視覺化、體驗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激發(fā)學員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營造“視覺腦”的教學環(huán)境,使“理性腦”處于開放的、樂于接受信息的狀態(tài),從而打開大腦的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創(chuàng)造等高階認知功能。
(五)采用“提問—共創(chuàng)—反饋”的教學方法
相對于傳統(tǒng)的講授、閱讀、示范等被動學習方式,教練技術更加注重運用提問,激發(fā)學員深度思考和討論,通過頭腦風暴、案例研討、角色扮演等高效的主動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員的團隊合作和深度思考能力。以提問而非講授貫穿教學過程,通過強有力的提問和深層傾聽,鼓勵學員深度反思、總結、分享日常實踐的經驗和教訓,相互啟發(fā),共創(chuàng)成果,改善行動。以學員為中心,讓學員通過協(xié)作學習成為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體驗者、信息加工的體驗者。運用教練技術,將教學過程延伸至課堂之外,不僅關注學員學了什么,更關注學員在學習之后能夠做成什么。跟蹤學員成果創(chuàng)建的實時進展和反饋,支持學員達成成果,實現“教學過程與能力提升過程同步”。
(六)開展“入腦—入心—入行”教學主題活動
領導力重知,更重行,“教練式教學”旨在幫助學員學以致用、學有所獲。課程團隊按照“知道—悟道—行道”的訓練途徑,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了畫龍點睛式、專題嵌入式、元素化合式、隱性滲透式等訓練手段,以提升學員的領導力為教學出發(fā)點規(guī)劃每個學期的教學效果,引導學員學以致用,推動學習成果轉化,助力學員成長。另外,引導學員將學習貫穿一日生活制定以及日常行動管理的始終,圍繞部隊管理實際問題,進行知識構建,持續(xù)開展學習,從而改變大腦的思維方式、改善心態(tài)和激勵行動?;诖?,課程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入腦—入心—入行”教學主題活動,如“優(yōu)秀軍事領導者”大討論、“向上、向善”積極態(tài)度主題活動、“計劃與逆境領導力”韌性主題教育活動等。
四、總結
課程思政要求課堂教學具有知識屬性和價值屬性。課程思政不是在專業(yè)知識教學中生硬地開辟出新的一個章節(jié),而是教學觀念革新帶來的教學改進。領導管理能力訓練課程團隊在課程思政改革中引入教練技術,轉變傳統(tǒng)觀念,將學員放在主體位置上,相信學員自身的能力和積極性,建立教員與學員之間的信任關系,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員在做中學,教員擔當學員成長過程中的引導者,最終實現教書與育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3-04-13].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點[EB/OL].(2023-03-29)[2023-04-13].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303/t20230329_1053339.html.
[4] 高飛,潘紅.“互聯網+”背景下問題鏈教學法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探究與實踐: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2,35(4):66-67.
[5] 宋晟欣,雷霞,李映霞.應用型高?!罢n程思政”嵌入性教學模式分析:以管理學課程為例[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0,19(11):205-206.
[6] 張光明.課程思政嵌入式方式與實施策略:以供應鏈管理課程為例[J].物流技術,2021,40(4):149-152.
[7] 劉念.淺析高校踐行“課程思政”的原則與路徑[J].黨史博采(下),2021(4):67-68.
[8] 夏鳳. 高職院校嵌入式課程思政的基本原則、三維模式與實施路徑[J].職業(yè)技術教育,2022,43(8):42-46.
[9] 王旺迪,吳敏,肖志堅.課程思政視角下基于學習通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探究與實踐:以數據庫技術及應用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2,8(12):107-111.
[10] 張國強. 基于“互聯網+課程思政”的宏觀經濟學課程建設與實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2(3):101-104.
[11] 王曉燕,胡曉琴. “互聯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構的理論與實踐:以“企業(yè)價值評估”課程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22(33):137-140.
[12] 惠特默.高績效教練[M].徐中,姜瑞,佛影,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9.
[13] 任羽中.“從游”與“同游”:大學里追求的師生關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10-22(8).
[14] 李鴻義.漫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兼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范性、滲透性和咨詢性模式[J].學校思想教育,1993(5):2-5.
[15] 張智.習近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五個比喻析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5):131-135.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