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建 陳春
【摘要】問題是思考的起點,樹立問題意識,才能讓學生自發(fā)、自主、深入地質疑和探索,做學習的主人。文章從學生數學思維、探究精神和學習能力三個角度入手,以問題解決為教學導向,探討了小學數學課例的實踐路徑與應用價值,以期通過優(yōu)化教學活動與方案,激發(fā)學生獨特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實現數學應用意識、思維品質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與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學習;核心素養(yǎng);數學課例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2019年度課題“基于問題學習的小學數學課例研究”(課題編號:2019Jk-L42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守建(1979—),男,江蘇省南京市銀城小學。
陳春(1977—),男,江蘇省南京市永泰路小學。
教師從研究課例到實施教學,要以問題為中心,聚焦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將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與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讓數學理論知識在課堂中得以實踐。作為一種例證,課例本身承載著多元教學價值,它既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經過系統(tǒng)設計,具有研究性、規(guī)范性的教育思想和學習載體。教師要以問題解決為中心,基于學生的課堂體驗和感受,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學課例,批判性地利用資源,整合經驗和方法,用問題、評價和教學反思鏈接新課程理念,改進教學行為,優(yōu)化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深度學習中獲得抽象思維、探究精神與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一、計劃:研教探尋疑難,確定目標起點
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教師要在課堂中為學生建立一個任務情境框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交流,從數學視角探索和發(fā)現問題,并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課例真實反映了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課堂教學軌跡,對新教學理念的生成,教學方法的錘煉,教師專業(yè)能力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均有直接的影響和作用[1]。為更好地開展課例研究,使課例研究服務于教學實踐,學校成立了課例教研組。
例如,教學“分數加減法”時,該單元是學生掌握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后又一涉及分數知識的單元,教學內容主要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及其應用,要求學生在聯(lián)系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意義與計算方法。教研組圍繞學生的興趣、需求和具體的學習情況,相互交流和協(xié)作,共同完成PBL典型案例的開發(fā)設計,利用詳細的計劃推動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和培養(yǎng)技能,進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例研究重在回答“教什么”和“怎么教”,教研組設計課堂PBL典型案例,要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主線,著眼于學生數學興趣、抽象思維和數學能力的發(fā)展。
分數加減法是數與代數領域的基礎內容,學生在學習時主要存在以下困難:學生難以理解和講清算理;對算法認識存在思維偏差,停留在記憶程序上;轉化思想、優(yōu)化意識、估算意識不強,解決問題的靈活性較差。因此,教研組成員在備課環(huán)節(jié)聚焦、探求、分析、揭示難點問題,給出教學方法,思考長遠教育目標,如“怎樣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路徑”等問題。同時,針對學習難點,教研組成員靈活應用各種適宜的方法,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他們在實踐、探究、操作中挖掘分數與小數相互轉換的方法,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和計算方法。
教師:“學校要在旁邊的廢棄工廠組織一場籃球比賽,但場地有各種生活垃圾,各類垃圾占生活垃圾的幾分之幾?同學們,你們已經學過了通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請大家用已掌握的知識,把分母不同的分數加法算式計算出來好嗎?”
PBL視角下,教師關聯(lián)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任務目標與情境框架以驅動學生,讓學生在交流體驗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知識的遷移,提升探究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課例研究包含教學實踐、人際交往、學生學習能力、教師專業(yè)成長等多個方面,決定某一階段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教師要在宏觀理論的指導下,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實施、教學評價的開展和教學情境的設置等方面入手,解決好“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
二、觀察:碰撞激疑體驗,全面比較分析
課例研究直接指向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和教學改革的共性問題,教師在PBL課堂教學中要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盡量全面觀察學生學習能力的變化情況。課例研究包含了教學問題、學習任務、教學反思等,展示了包含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情感在內的實踐過程,教研組成員要共同觀摩,集體反思、探討關鍵問題[2]。
例如,教學運算律這部分知識時,教師發(fā)現學生平時計算問題時往往會出現各種錯誤,不能選擇合理靈活的方法進行簡便計算。于是,教師在第一次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設了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了自主解決問題的平臺,引導他們正確掌握、應用加法運算律。
問:課間體育活動能夠強身健體,圖中同學都參加了哪些活動?共有多少人?你從中能得到什么數學信息?可以提出用一步加法計算的問題嗎?
答:可以計算出跳繩人數,即28+17=45;計算出女同學人數,即17+28=45。
教師組織學生各自列出算式,找出結果相同的算式,用“=”連接兩組結果相同的算式:28+17=45 (=)17+28=45;17+23=40 (=) 23+17=40;28+23=51 (=)23+28=51。
教師組織學生交流想法,分析例題,說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發(fā)現加法交換律的規(guī)律,即兩個數相加,雖然交換了位置,但兩個數的和不變。教師通過問題情境組織學生分析數學題目,并計算、發(fā)現和總結規(guī)律。
問:下面的等式運用加法的交換律了嗎?96+35=35+96、7+4+3=7+3+4、12+23=20+15、52+26+35=26+52+35。學生各自列出算式,用字母的a和b表示出a+b=b+a。
教研組成員在觀察、討論之后,提出課例改進建議:“轉化思想是加法運算律的關鍵,教學鋪墊過多,不利于學生建構深層思維。學生有能力獲得新問題的解決思路,教師應減少干預,給予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空間?!?/p>
教師聽從建議,減少教學鋪墊,直接比較算式,明確計算方法,從思想方法層面引入問題,讓學生結合現實情境,獨立思考,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加強學生對簡便運算意義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歸納問題和處理、分析數學信息的能力。
第二次教學實踐中,教師在引入實際事例的同時,強調混合運算的計算。
問:下面的○里能填上等號嗎? (45+25) +13○45+ (25+13),(36+18) +36○36+ (18+36)。
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教師啟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探究問題,用數學語言、數學思維解決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猜想、探索,結合對應的運算律做練習,加深對運算律的本質認識。
課例研究的重點是如何上好一節(jié)課,解決課中存在的教學問題。教研組要把問題解決貫穿于備課、授課、觀察、反思、評價全過程,幫助教師有效解決教學中的薄弱點,加強對學生數學素養(yǎng)、邏輯思維、學習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使學生體驗探究學習的樂趣,形成良好的獨立思考能力。
三、反思:深度析疑驗證,抓住問題核心
PBL視角下,教師要用驅動性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交流、合作、體驗,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在PBL課堂,教師要以指導者、促進者的身份,鼓勵學生協(xié)作交流,用已掌握的知識經驗批判性地思考、解決問題。
課例研究涉及教學問題、認知水平問題、情感態(tài)度問題與教學情境問題等。教研組要結合課例觀察、反思與分析,科學調整教學目標,完善課程內容,共同交流、對話、討論、反思細節(jié),確定教學方法和
教學起點。
例如,教學小數除法這部分內容時,教學關鍵在于讓學生理解商的小數點定位問題,在解決問題時利用商不變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除法進行計算,體會由整數除法遷移到小數除以整數的過程。教師在設計情境任務時,要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點,讓學生在邏輯推理和運算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實踐中,學生雖然可以調用“小數乘法”的已有知識經驗,把小數看作整數計算,在計算中確定小數點的位置,但對于如何確定商的小數點的位置缺乏一個統(tǒng)一、便捷的方法。
因此,課例研究要考慮如何利用教材,如何運用各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如何布置習題,如何塑造教師的教學個性和風格,共同分析尚存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討論中主動參與思考。
經過兩次實踐、交流和反思后,教研組建議直接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真實、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自身經驗出發(fā)思考問題,建構新算法,讓他們在問題驅動下有意識地“化新為舊”,把除數轉化成整數的除法算式。
為了讓學生理解商的小數點如何定位的問題,教師要抓住“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這一單元核心,設置田徑運動會的情境框架,讓學生根據9.84÷3=3.28這個式子,先估算再計算,在運算中聯(lián)系整數除法的方法,把9.84擴大100倍來計算,強調小數點的處理問題。
教師通過提問“小數點能隨便點上去嗎?”恰當啟發(fā)學生的類比遷移發(fā)散思維,讓學生總結5.76÷1.8=?和7.05÷0.94=?這兩個式子的計算方法,在實際問題情境中體會小數除法的意義,理解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的對齊方法。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想象與交流空間,讓學生進行計算和判斷,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建立整數與小數四則運算的知識體系。
PBL課堂要將問題貫穿始終,用推理性問題驅動學生深入思考,構建知識體系。教師設計的一系列問題要體現知識點的基本脈絡,構成嚴謹的問題鏈,讓學生理解算法的思考過程,能根據算式的特點,用比較法、遷移法進行計算。
四、檢驗:集思交流質疑,思考辨析成果
PBL問題設計要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還學生以問的自由、學的自由、想的自由、做的自由,讓他們在邏輯推理中產生輕松、愉悅的情感體驗。問題學習是以數學思維、創(chuàng)新精神和知識技能為學習導向的模式,教師要以輔助者的身份將啟發(fā)、評價、提問貫穿于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整理、分析、運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串聯(lián)新舊知識點,加深對知識的內化。
通過課例研究,教師要積極反思、調整教學方式,通過分析和研究教學案例,對自身專業(yè)能力、學生學習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做出合理判斷和評價。此外,教師要不斷適應新課改,熟悉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技能,拓寬教學與課例研究視野,形成獨具特色的個性化教學風格。
教研組要開展案例引入、案例討論,對現行的教學案例進行實際分析、概括、總結,根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解決教學盲點,通過案例分析設計多種教學方案,對現有課題進行統(tǒng)計,通過研究、分析和論證課例,改進實踐應用效果,為深化教學改革提供最有力的工具。
結語
總之,數學能力的體現不在于學生掌握、記憶了多少知識點,而在于學生能否對數學知識進行遷移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師在課例教學中要強調教學的思辨性與多樣性,為學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思考空間,讓他們在疑問處抓住問題核心,進行挖掘、分析、質疑、探究,做到不盲從權威觀點,進行批判性學習。同時,教師要完成身份的轉變,以輔助者、指導者的身份組織學生交流學習,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自主完成信息的搜集、處理,形成數學思維,提高知識運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蔡婧.以數形結合為“驅動”發(fā)展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J].數學教學通訊,2022(04):36-37.
[2]蔡文康.實施有效互動,構建小學數學生態(tài)課堂[J].數學教學通訊,2022(0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