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輝
(廣州新海醫(yī)院內(nèi)二科,廣東 廣州 510000)
2型糖尿病(T2DM)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該病發(fā)病主要是因為胰島素抵抗,使得患者減少對葡萄糖的利用度,從而引發(fā)高血糖[1]。在臨床治療中,該病主要采用控制血糖療法。其中二甲雙胍屬于雙胍類降糖藥,可有效改善包括空腹血糖(FPG)水平異常升高,脂肪含量和體重過高等等癥狀,改善胰島素抵抗[2]。而利拉魯肽可激活人胰高糖素樣肽-1(GLP-1)受體,為GLP-1類似物,有葡萄糖濃度依賴性降糖效應,對降低患者血糖和體重方面均有裨益[3]。有關(guān)研究證明,利拉魯肽相關(guān)不良反應與其起始劑量及劑量調(diào)整關(guān)系密切[4],因此,探討該藥物的合理使用劑量必要性較大。本研究旨在探討利拉魯肽的用量,為臨床用藥提供借鑒,現(xiàn)將取得成果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9年12月-2021年1月收治的82例T2DM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23例。納入標準:(1)符合T2DM診斷標準[5];(2)年齡30~65歲。(3)病程5~10年。(4)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嚴重肝臟功能損傷。(2)有孕育計劃的婦女。(3)以往發(fā)生過嚴重胰腺炎。(4)近3個月參加過其他臨床試驗。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A組(27例)、B組(28例)、C組(27例)。其中,A組患者年齡為35~57歲,平均(46.6±8.2)歲;男性18例,女性9例;病程4~9年,平均病程(7.2±1.3)年。B組患者年齡為37~58歲,平均(47.3±9.8)歲;男性22例,女性6例;病程4~9年,平均病程(6.9±1.6)年。C組患者年齡為34~59歲,平均(46.8±9.4)歲;男性19例,女性8例;病程5~11年,平均病程(7.1±1.4)年。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三組皆給予鹽酸二甲雙胍片(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0.5g/片,國藥準字H20023370)口服,t.i.d,0.5g/次;在此基礎(chǔ)上A組、B組、C組分別給予利拉魯肽注射液(丹麥諾和諾德公司,規(guī)格18mg∶3mL,國藥準字J20160037)皮下注射0.6mg/次、1.2mg/次、1.8mg/次,q.d。三組療程皆為8周。
記錄治療前后所有患者的體質(zhì)指數(shù)(BMI),并且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采用生化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型號AU5800)測定FPG、餐后2h血糖(2hPBG)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采用美國MiniMed公司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儀,將探頭置于腹部皮下組織,每5分鐘自動監(jiān)測,統(tǒng)計同一時間午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血糖峰值及血糖谷值。
比較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三組患者BMI、FPG、HbA1c、2hPBG水平;比較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三組患者在同一天午餐后血糖動態(tài)監(jiān)測指標[PPGE、血糖峰值、血糖谷值];記錄治療時藥物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前,三組的BMI、FPG、2hPBG、HbA1c水平對比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8周后,C組BMI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同一時間比較A組>B組>C組(P<0.05);三組FPG、2hPBG、HbA1c水平皆低于治療前(P<0.05),且同一時間比較A組>B組>C組(P<0.05)。見表1。
表1 三組BMI及糖代謝指標比較
治療前,三組的PPGE、血糖峰值和血糖谷值對比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8周后,三組PPGE、血糖峰值、血糖谷值較治療前均有明顯降低,且同一時間比較A組>B組>C組(P<0.05)。見表2。
表2 三組血糖動態(tài)檢測指標比較(mmol/L)
A組患者治療后有4例惡心嘔吐、1例腹瀉、1例注射部位硬結(jié)瘙癢、1例低血糖,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8.52%;B組患者治療后有5例惡心嘔吐、2例腹瀉、1例注射部位硬結(jié)瘙癢、2例低血糖,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5.71%;C組患者治療后有6例惡心嘔吐、3例腹瀉、2例注射部位硬結(jié)瘙癢、1例低血糖,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4.44%;三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T2DM是臨床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常常以患者血糖升高及胰島素敏感降低為特征,提示其糖代謝異常[6]。有關(guān)研究證明,利拉魯肽可以有效改善相關(guān)癥狀[7],故探討優(yōu)化該藥物使用方案非常必要。
二甲雙胍作為治療T2DM的一線藥物,它不僅可以增加人體組織內(nèi)的糖分解、減少肝糖原異生[8],還能增加胰島素與其受體的結(jié)合率,從而達到降糖的目的。而利拉魯肽可以結(jié)合GLP-1受體,促進人體胰島素分泌量增多,從而起到有強而持久的降糖作用[9]。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三組患者在治療8周后FPG、HbA1c、2hPBG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且1.8mg/次劑量利拉魯肽較另外兩種給藥劑量效果更為明顯。這說明,在二甲雙胍基礎(chǔ)上,增加利拉魯肽的劑量可提高對T2DM患者的降糖效果,這可能是因為二甲雙胍對T細胞表面抗原CD26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這可以使得GLP-1濃度增加,而利拉魯肽具有刺激GLP-1受體的作用[10],兩種藥物協(xié)同發(fā)揮藥效,降低血糖效果更加明顯。
陳俊秀等[11]研究顯示,當人體葡萄糖濃度波動過大時,容易導致組織細胞損傷,增加腎臟、視網(wǎng)膜等器官病變的概率,對患者預后極為不利。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8周后,三組的PPGE、血糖峰值、血糖谷值均較治療前均有明顯降低,說明利拉魯肽聯(lián)合二甲雙胍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大幅度波動;同時1.8mg/次的大劑量利拉魯肽的控制血糖波動幅度效果最為明顯,這可能是因為利拉魯肽可以減少β細胞凋亡時間,減少胰升糖素的分泌,使患者在攝取一定食物后,減緩糖吸收,保持較長時間的飽腹感,從而使T2DM患者更有效的控制食量,減少血糖峰值[12]。而利拉魯肽的降糖效依賴于葡萄糖濃度,可刺激β細胞,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的同時,也可使α細胞胰升血糖素分泌減少,使低血糖的發(fā)生風險降低[13-14]。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利拉魯肽的劑量越高,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幾率并沒有隨之明顯增加,與吳曉謙等[15]的研究結(jié)果吻合,提示利拉魯肽的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1.8mg/次的大劑量利拉魯肽聯(lián)合二甲雙胍對T2DM的療效突出,可以有效減少血糖漂移幅度,并且不會明顯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由于本實驗樣本量不夠多,研究時間不夠長,但與多項基礎(chǔ)研究成果相符,日后任需要長期大規(guī)模的考察利拉魯肽用藥劑量差異對T2DM的療效,以尋求最佳利拉魯肽給藥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