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茜茜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強化法治教育有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有利于青少年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有利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當前道德與法治課在進行法治教學時,主要存在教師、教材、教法三方面問題,相應地可以從“豐富教師法治知識,提升教師法治素養(yǎng)”“全面利用教材,充分挖掘素材”“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調動學生主動性”三方面加以改進,以期能為強化法治教育、全面依法治國增添助力。
關鍵詞:法治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法治素養(yǎng);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9-0033-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1E60)研究成果,并受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資助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也是順應時代潮流,建設現代文明社會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定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黨的十九大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確定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發(fā)《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提出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從國家一系列法治建設規(guī)劃可以看出,法治建設對于國家發(fā)展、社會文明和人民幸福有著重要意義。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因此教育作為培養(yǎng)國民法治意識和素養(yǎng)、提高國民法治能力的根本途徑,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016年初中政治課程也由原來的思想品德改為道德與法治,更加注重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致力于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隨后,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合印發(fā)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也指出,法治教育要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青少年將來承擔著社會發(fā)展、民族復興的重任,是法治教育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下面簡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強化法治教育的重要意義,指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從幾個方面探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強化法治教育的對策。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tài),“法制”則是指具體的法律和制度。二者雖一字之差,但含義卻大不相同。法治是現代文明的核心,是實現國泰民安的重要保障。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合印發(fā)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客觀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強化法治教育有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有利于青少年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有利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
1.有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具有政治性、思想教育性,是實現思政課程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基礎課程。法治可以強化道德,道德可以促進法治,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突出了法治教育在德育過程中的重要性,通過對道德與法治課中法治教育功能的強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有利于青少年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
初中生身心發(fā)育尚不成熟,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有時很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之后,他們往往也缺乏運用法律正確維權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加強初中政治課中的法治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青少年的法治思維和意識,提高青少年的法治素養(yǎng)。
3.有利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需要有志青年為之努力奮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培養(yǎng)青少年法治意識的基礎課程,更是至關重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通過對法治教育功能的強化,有利于培養(yǎng)具備法治素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為法治國家的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1.部分教師缺乏法治知識和法治素養(yǎng)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法治教育的主要施行者,自身必須具備豐富的法治知識、優(yōu)良的法治素養(yǎng)。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引用了大量憲法條文,教師應能準確解讀其含義;教材還涉及法學基礎理論和憲法學理論,這更需要教師加強相關理論學習,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渤海大學曹鈺寧的調查結果顯示:54.63%的學生認為,教師法治專業(yè)知識儲備仍有欠缺,主要表現在教師對法律條文解釋得不徹底、不靈活,上課較為枯燥。通過對教師的訪談也可知,目前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學歷參差不齊,法治專業(yè)知識不足,不足以完全應對現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的要求。通過該學者的調查不難看出,當前的法治教育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教育者的法治素養(yǎng)不高。俗話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若是教師自身對法治知識都不甚了解,又何談具備優(yōu)良的法治素養(yǎng),對學生進行更好的法治教育呢?當前,許多師范專業(yè)學生在上課期間并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法律,在課下也沒有進行相關實踐活動,自身的法治素養(yǎng)比較匱乏。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較為少見的法律問題如“在自首的路上被抓算自首嗎”,也就會錯過利用生成性資源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良好機會。
2.教材利用不夠充分全面
相比舊教材,新版教材在框架內容、布局排版上有了較大的改變,法治部分所占比重明顯增多,更加注重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但目前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資源的缺乏等,法治部分的教學仍存在教材利用不夠充分全面的問題。如“運用你的經驗”部分并沒有被充分利用,很多教師沒有做到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導入課程內容;“探究與分享”部分設置的課堂探究活動較少,活動的有效性有待加強;“閱讀感悟”“相關鏈接”部分也沒有充分利用起來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深化情感價值觀教育;最后的“拓展空間”更是由于地域、時間的限制經常被忽略,錯過提升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機會。除此之外,部分教師的授課完全依賴于教材,上課照本宣科“讀教材”,讓學生做相應練習冊上的練習,沒有做到在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充分挖掘素材,豐富教學內容。
3.傳統(tǒng)教學方法效率低下
當前學界廣泛提倡“翻轉課堂”“慕課”等新式的教學模式,但由于時間、地域、教學資源等的限制,大部分教師還是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進行授課。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占據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通過在講臺上單方面講解將知識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而學生坐在下面被動接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很少進一步思考和探索,學到的知識也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充足的機會將所學知識投入到實踐中靈活運用,這樣的學習枯燥乏味且效率不高。比如,法治教育涉及較為難懂的法律條文時,教師逐字逐句地進行講述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知識的吸收更是收效甚微。教師如果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課下利用互聯網搜集相關的法律資料或法律案件,就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在思考與探索的同時加深對法律知識的理解,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社會在不斷發(fā)展,法治教育的內容和要求也在不斷更新。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該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積極投入到法治教育中去,在分析課本、學情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學會學習。針對當前法治教育存在的教師、教材、教法問題,可以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強化法治教育。
1.豐富教師法治知識,提升教師法治素養(yǎng)
首先,教師應樹立明確的法治教育目標。作為政治課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具有法治素養(yǎng)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目標。因此,在法治教育中要肩負起自身的職責,以法律法規(guī)為指引,以培育具備法治意識的學生為目標,注重教授學生法律知識,培育學生憲法至上的觀念,教導學生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為全面依法治國做出自己的貢獻。其次,教師應豐富自身的法治知識儲備。在內容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材涉及民法、行政法、刑法以及憲法等多方面內容。因此,教師平時的學習絲毫不能懈怠,不僅應掌握基本的法治知識,還要及時關注時政新聞,對國家發(fā)布的法律政策、規(guī)章條例有所了解。要重視專題名著的理論研究,也要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資源如“學習強國”等軟件,多渠道、多方式進行學習。同時,教師還應提高學習效率,結合教學實際選取學習內容,以便之后更好地將自己所學的法治知識轉化為法治教育資源。最后,教師應提高自身法治教學能力。初中生對法治知識了解不多,教師在選取相關教育資源時應該貼合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若是選擇了較為復雜高深的法治理論或案件,則不僅講解困難,也讓學生很難理解吸收。比如在講到違法行為時,民事違法可列舉王某欠李某3000元錢、行政違法可列舉開車過馬路闖紅燈等貼合實際、學生容易理解的案例,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提高教學效率。此外,法治部分較為難懂,單純的理論講解很難讓學生掌握,教師還可以采用時政預覽、情景教學、小組探究等多種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治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提高學生參與法治社會建設的能力和素養(yǎng),從而更好地實現法治教育目標。
2.全面利用教材,充分挖掘素材
首先,教師在進行法治教育時應充分利用教材。要做到“用活教材、活化教材”,將法治教育融于現實生活,以解決法治教育的落地問題。改版之后的《道德與法治》教材,分為“運用你的經驗”“探究與分享”“閱讀感悟”“相關鏈接”“方法與技能”“拓展空間”六個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要充分運用“學生的經驗”導入課程內容,將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啟發(fā)學生在經驗中感受、在生活中理解法治知識;接著根據“探究與分享”部分的內容,以具體場景為載體,引導學生通過情景對話、觀點辨析、合作探究等方式進行學習與探究;之后的“閱讀感悟”“相關鏈接”部分是和教學內容相關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和文獻資料,教師要充分利用起來,用來總結上一節(jié)內容或引出下一節(jié)內容;最后一部分“拓展空間”絕對不能忽視,這是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優(yōu)良平臺,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相應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方法與技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其次,教師在進行法治教育時應有意識地從生活、網絡、報刊、專著中挖掘更多的法治素材作為教學輔助。理論來源于實踐,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發(fā)展和生活實際是密切相關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停留在逐字逐句地對教材進行講解,很可能會與現實生活割裂開來,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難以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法治教育應該是全方位、多角度進行的,除了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教師也應有意識地從生活、網絡、報刊、專著中挖掘更多的法治素材作為教學的輔助。例如,教學“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法律規(guī)定公民擁有哪些權利、需要履行哪些義務,則學生不僅很難記憶,也很難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若是列舉學生熟知的現實生活中不履行公民義務的案件,或者播放網絡上羅翔教授的相關普法視頻,則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生動直觀地了解權利與義務的內涵,也能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權利與義務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
3.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調動學生主動性
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也是學習的主體。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思考、學習探究的空間。學生作為被動的接受者,學習情緒不高,學習效率也不樂觀。因此,法治教育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首先,聯系生活實際,提高法治認識。很多學生對理論化的法律知識往往很難理解,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生活化教學,使學生明白法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比如教學“走進法治天地”中的法律的規(guī)范、評判和保護作用時,可以讓學生思考并列舉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體現了法律對我們的規(guī)范、評判和保護。如法律約束我們不能偷別人的東西、規(guī)定青少年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保護我們不受壞人的傷害等。通過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思考,學生可以體會到法律對幸福生活的重要性,強化對法治的信仰。其次,加強時政教學,緊跟法治步伐。當前,依法治國有序推進,法治教育的內容也隨著法治國家的發(fā)展不斷更新,所以法治教學絕不能脫離時政,僅僅停留于教材知識的講解。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互聯網蘊含著豐富的法治時政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APP上有選擇性地查找時政新聞,并在班級中開展分組討論學習。比如先由各組的小記者將本組成員搜集的時政新聞向大家播報,隨后教師進行補充講解,加深學生對相關法治知識的理解。最后,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落實法治教育。法治部分涉及的法律知識偏理論化,教師單純對教材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若能聯系書本知識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深其對法治知識的理解,還能通過親身體驗提高學生依法辦事的能力。比如教學“依法行使權利”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后將全班學生分成四組,就“姓名權受到侵犯”這一案例進行一場“模擬辦案”。四組學生分別扮演當事人、調解者、仲裁者和法官,從協(xié)商、調解、仲裁、訴訟四個渠道處理此案。這樣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維權途徑的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將所學法治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不僅可以達成知識目標,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促進學生多方面發(fā)展。
總而言之,法治教育是培養(yǎng)公民法治意識的關鍵,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培養(yǎng)好學生的法治意識,才能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為后續(xù)的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法治教育的基礎課程,教師在進行法治教育過程中要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統(tǒng)一的原則,在提高自身法治素養(yǎng)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多方面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法治教育的成效,為國家發(fā)展培育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高程璐.重慶市鄉(xiāng)鎮(zhèn)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9.
[2]汪凡瑜.基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00后”法治意識培養(yǎng)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8.
[3]曹鈺寧.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法治意識教育探究[D].渤海大學,2019.
[4]陳宏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法律知識及其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9.
[5]舒黎卉.道德與法治課新舊教材中法治意識教育的對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
[6]張莉莉.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法治教育的一體化建設[J].基礎教育課程,2020(24).
Explora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Rule of Law in the Course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 Qianqia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100, 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legal education in moral and legal cours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is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he improvement of teenagers legal litera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 At present, there are three main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course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ly, it can be improved from three aspects: enriching teach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 of law, improving teachers literacy of the rule of law, making full use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fully excavating material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mobilizing students initiative, so as to add power to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comprehensively rul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Key words: legaleducation;moralityand ruleoflaw in junior middleschool;legalliteracy;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