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公共外交是外交社會化的產物,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補充力量,被學者以及外交界寄予厚望。圍繞中國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學者展開了廣泛的探討,也形成了關于“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的研究成果。本文以相關研究的理論基礎與公共外交實踐為資源,審視“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的研究現(xiàn)狀??梢园l(fā)現(xiàn)20年來,中國公共外交研究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學術傳統(tǒng),也形成了關于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的獨特理論話語模式與公共外交體系。
【關鍵詞】話語模式 軟實力 國家形象 中國故事 公共外交體系
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補充,加強公共外交建設被認為可以解決中國面臨的國際輿論困境以及現(xiàn)實外交困境,也可以為中國的高速發(fā)展提供輿論引導,增強民眾對中國發(fā)展的參加與支持。①圍繞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學者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多數(shù)研究是在公共外交的經(jīng)典內涵之下討論其理論與實踐,另有一些則側重于對中國公共外交理論與實踐獨特性的挖掘。本文以相關研究的理論基礎及實踐為前提,審視“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的相關問題。從實踐層面上看,中國特色公共外交是指以中國為行為主體的公共外交,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話語的統(tǒng)攝,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公共外交。同時由于公共外交受世界政治局勢的影響較大,因而其理論與實踐具有很大的變動性,本文所指的中國特色公共外交,側重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新時代公共外交。
一、公共外交在中國
公共外交的概念由美國學者埃德蒙·格里恩(Edmund Gullion)于1965年提出。格里恩認為“公共外交通過影響公眾態(tài)度從而對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執(zhí)行產生影響”,公共外交是超越傳統(tǒng)外交的形式,包括“政府影響他國輿論”“國家間的私人利益集團互動”以及“外交人員和記者之間的交流以及跨文化交流”等形式。②這個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使政府的信息活動與具有貶義的Propaganda(宣傳)一詞保持距離。911事件后,美國學者開始對美國的外交政策進行反思,“新公共外交”的理念興起,公共外交開始被視為能夠改變世界對美國看法,“贏得其他國家的人心與思想”,“解決外交危機的第四種力量”。③
在中國公共外交被稱為新學問、老實踐,雖然一直并沒有公共外交的表述,但實踐卻由來已久。公共外交在國內最早被譯作“公眾外交”,但一般也不使用公眾外交的表述,多使用國際交流。早期的公眾外交主要有兩種形態(tài),對外傳播以及發(fā)展國際文化關系。國內首次明確提出公共外交含義的是魯毅等學者于1997年編著的《外交學概論》,該書認為公共外交不僅是政治家、外交家的事情,對國際事務的處理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本國和世界人民。因此,“要發(fā)展個人之間、民間團體之間的交往”可以“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新聞報道、電視、廣播、電影、磁帶、錄像等視聽媒介)、通過出版與文化交流(期刊、外文圖書、互派留學生、學者、藝術或體育代表團等)以及發(fā)展各國輿論界的關系來促進國家與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增強國家的對外影響,樹立國家的國際形象?!雹?/p>
根據(jù)對公共外交主客體關系、路徑、目標以及載體認知的不同,公共外交的定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⑤主要區(qū)別在是否將民間外交納入到其范疇內。新世紀前后,公共外交在國內開始被重視起來。中文中第一篇主題為“中國公共外交”的文獻是2003年王義桅發(fā)表的文章《三個代表與中國公共外交》。作者建議重視公共外交,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塑造中國特色的公共外交戰(zhàn)略體系。⑥英語中第一篇主題為China Public Diplomacy的文獻是2004年發(fā)表的《戰(zhàn)略公共外交和地方媒體:一次高調的國家元首訪問是如何覆蓋美國中心地帶的》一文,這篇文章以1997年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對美國的國事訪問為例,借鑒公共外交和媒體傳播的觀點,考察了美國愛荷華州地方媒體在報道重大外交事件時的新聞價值觀和判斷,探討國家元首訪問作為公共外交手段的效果問題。⑦
2008年北京奧運會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標志中國正式進入公共外交時代。⑧2009年7月,胡錦濤在第十一次駐外使節(jié)會議上講話強調“開展好公共外交直接關系到我國國際形象”,⑨首次將公共外交提升到關切國家形象的角度。2012年8月,外交部新聞司公共外交辦公室升格為外交部公共外交辦公室;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扎實推進公共外交”;12月,中國公共外交協(xié)會成立。至此,公共外交作為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⑩
十八大以來,中國快速崛起而成為引領全球化進程的新的主導力量。在此背景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外交領域提出一系列新理念,布局了一系列新戰(zhàn)略,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 [11]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講話強調:“要著力加強對周邊國家的宣傳工作、公共外交、民間外交、人文交流”。[12] 由此標志著中國公共外交有了方向性和原則性調整,主基調由此前的“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變?yōu)椤皧^發(fā)有為”。[13]
二、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的理論話語表述
上文提到的《三個代表與中國公共外交》一文,作為中國學者關注這一議題的初始,便主張開展中國自己的公共外交,要結合我們的歷史智慧,“探討我們開展公共外交的觀念、環(huán)境、資源和挑戰(zhàn),提出中國特色的公共外交戰(zhàn)略體系?!盵14] 當下,中國特色公共外交形成了獨特的理論話語表述系統(tǒng)。
(一)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理論中公共外交思想的挖掘
當下對中國公共外交的表述中,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理論是最為重要的思想資源。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中國特色公共外交提供了思想基礎,如從馬克思交往理論來看交往是人類發(fā)展的重要社會機制。張燕從交往的本質與內在邏輯、交往與生產力的關系、交往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等方面提出,馬克思交往理論可以為中國公共外交的研究、實踐與發(fā)展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論依據(jù)。 [15]更多的探討是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公共外交的關系展開的,這些研究一方面置身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獨特表達,另一方面也不時回顧經(jīng)典馬克思理論。如“三個代表”與公共外交, [16]“科學發(fā)展觀”與公共外交,[17] 以及十八大以來的公共外交思想等。[18]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理論則成為當下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理論中對外交思想、外交風格乃至外交內容的重要構成。首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塑造了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的價值觀支撐。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庸”“和諧”“仁愛”等思想滲透于公共外交領域,形成了指導其實踐的價值觀和核心思想,[19] 是中國特色公共外交戰(zhàn)略的價值觀導向。采用這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在公共外交工作中便能夠減少或消除來自其他國家的敵意,并增加他們對中國文化、中國政府以及人民的良好感覺與喜愛。[20] 其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塑造了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的風格。無論經(jīng)典表述“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還是最新的“奮發(fā)有為”無不是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也深刻影響著公共外交的實踐風格。最后,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有著獨特的文化吸引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的重要內容。為塑造國家形象、開展對外交往活動、擴大外交影響力及提升外交形象提供了有利的發(fā)展空間。[21]
(二)軟實力、國家形象、國際傳播等理論成為公共外交重要的學理依據(jù)
在當下話語表述中,公共外交與軟實力、國家形象、國際傳播等理論深度契合,體現(xiàn)出對公共外交的深度倚重。軟實力的提出者約瑟夫·奈(Joseph S Nye)曾專文論述過公共外交與軟實力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公共外交作為一種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手段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贏得冷戰(zhàn)勝利的關鍵。[22] 中國的軟實力建設自然依賴公共外交的作用,以提升當代中國的影響力,我國的公共外交不斷向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澄清對中國的歪曲報道,為中國軟實力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23]
國家形象也被認為是屬于公共外交的范疇。 [24]在趙可金看來,國家形象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國家形象打開了認識國家之間關系的一扇新窗口,可以增強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的合法性”。 [25]國際傳播能力在公共外交中也尤為重視,被視為公共外交成功或失敗的關鍵,國際傳播被認為是公共外交的核心載體,“沒有傳播,就沒有公共外交”。[26]
也可以從國家形象研究的角度來看這種理論的高度契合,吳飛、林心婕發(fā)現(xiàn)國家形象研究的發(fā)展主要是為服務公共外交政策與國際傳播策略的需要上,對國家軟實力的分析是其主要的理論工具。[27] 國家形象、軟實力、國際傳播等理論本來就是公共外交研究的重要理論維度, [28]可以說國內關于公共外交的話語表述中,存在這幾個理論相互論證、相互說明的問題。按上文論述的國際傳播是公共外交的核心載體,公共外交是軟實力的重要手段,軟實力是獲得公共外交目標的能力,而最終目標是塑造國家形象,增強國家合法性。在這種深度理論契合中,也就形成一種表述模式:國際傳播能力提高了,公共外交能力也就提高了,軟實力也就提高了,國家形象也就提高了,由此形成一種傳播決定論,這是需要注意的。
(三)中國故事、中國方案是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的重要話語表達
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夢、“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話語與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的話語高度互動,也成為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的重要內容表達。中國故事的話語表述在當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故事化敘事有著獨特的表達效果,能使公共外交的效果達到較高的境界,因而“要多講中國故事,講述中國的發(fā)展實際、中國人的生活”。 [29]中國夢承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內容,公共外交有助于中國夢的外延性拓展,“將為中國夢和世界夢架起一座理解與溝通的橋梁”。[30]
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民心相同”與“公共外交”是一組相互關切的核心概念?!懊裥南嗤ň托枰_展公共外交工作,公共外交的目的就是實現(xiàn)民心相通?!盵31] 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更是“致力于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代表著和平、發(fā)展、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新理念?!叭祟惷\共同體”的理念來自于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以來的對外交往實踐,自然也為新時代中國公共外交提供了重要的話語創(chuàng)新支撐。[32] 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成為中國公共外交中的一個熱詞,形塑了新的話語表達與實踐,“成為今后中國外交的一面旗幟,推動中國公共外交乃至中國外交步入新的天地”。[33]
可以說以上話語屬于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家形象,這一維度延續(xù)了十八大之前的公共外交傳統(tǒng)。第二個維度是貢獻中國方案,這一維度則體現(xiàn)了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的新方向。關于全球治理、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絲路基金乃至中國抗疫等一系列話語與實踐無不是中國故事與中國方案的高度結合?!巴ㄟ^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為世界貢獻新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不斷更新中國公共外交的理念和內容,有利提升了中國的軟實力、國家形象及國際輿論環(huán)境。”[34]
三、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的體系
關于公共外交的體系,學者多有涉及。唐小松從改變外交思路,有針對性對某些國家、某些媒體以及精英受眾展開工作,將公共外交作為合法事業(yè)等三個角度論述了公共外交體系的建立。[35] 檀有志從思想認識、管理機構以及實施層面三個方面論述了加強中國的公共外交體系建設。[36] 從相關研究看,公共外交的體系是一個包含公共外交理念、機構、載體的實踐與方法系統(tǒng)。其中理念主要涉及到公共外交的目標,而機構、載體則涉及到公共外交的路徑。
(一)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的目標
學界一般認為公共外交的功能與目標有三個層次:短期目標側重于在與傳統(tǒng)外交相配合中對日常事務進行說明,尤其是針對某些具體事件說明本國國情以及真相;中期目標為戰(zhàn)略溝通進行預防性安排,促使國外民眾掌握一國的整體信息,促進彼此間的戰(zhàn)略溝通,從而樹立良好國家形象;終極目標則是為了構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從而達成一國追求國際事務目標的能力。[37]
德國學者??恕す希‵alk Hartig)通過梳理中國公共外交研究的文獻,認為中國從事公共外交的主要目標是實現(xiàn)國家利益。他認為這種認知與西方對公共外交的認知不同,西方學者傾向于強調公共外交的理想主義維度,以建立相互理解和尋找雙方共識的目標。[38] 實際上國內研究中關于公共外交目標的表述要比??恕す侠斫獾膹碗s得多。
關于中國公共外交目標最經(jīng)典的表述來自外交部前部長楊潔篪:“中國特色公共外交以促進中國與世界的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為目標?!边@一表述明顯的指向對內對外的雙重目標,對于公共外交對內作用,他強調中國公共外交“以服務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大局為根本出發(fā)點,以維護和促進國家整體利益為最高準則?!盵39] 后一句話正是??恕す纤饕玫脑?。在多數(shù)關于中國公共外交目標的表述中,都存在這樣的一種表述模式,一方面強調互惠互利,共商共享,另一方面則強調要以國家利益至上。
這種復雜性還體現(xiàn)在很多時候中國公共外交的理論表述與實踐中會有意回避合法利益,更多強調說明國情與真相的短中期目標,掩蓋遠期目標,回避國家核心利益。而一貫回避正當利益,正當利益也會被視為不正當。也就容易為外國學者所批評,指責我們的話語在某種程度上是“促使被接受向鄰國擴張的修辭手段”,也使得中國“有一種缺乏實質意義和可信度的印象”。[40]
雖然公共外交的創(chuàng)始地南加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學者尼古拉斯·卡爾強調公共外交不是為了國內宣傳。 [41]但在國內一般認為要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要引導外國公眾正確認識中國”,也要努力讓國內民眾了解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從而實現(xiàn)對外與對內相輔相成,良性互動的局面。 [42]因此,中國公共外交不僅是要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并且肩負著通過向中國人民展示一個在執(zhí)政黨領導下崛起的中國的形象,為國家在國際和國內積累合法性的責任。[43]
(二)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的路徑
所謂公共外交的路徑,是指公共外交主體與客體之間形成聯(lián)系的方式與渠道。 [44]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積極總結過往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在參與主體和渠道上,形成了官方主導、多元行為體共同參與的公共外交新布局。”[45] 公共外交涉及外交、宣傳、僑務、文化、教育、統(tǒng)戰(zhàn)等多個部門,一般認為官方主導公共外交事務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統(tǒng)籌,全國政協(xié)、國務院、外交部、文化部、中聯(lián)部、教育部、統(tǒng)戰(zhàn)部等機構密切協(xié)助。
在官方公共外交中,以高層互訪為代表的首腦公共外交得到加強。如中非間的首腦互訪以及在中非之間輪流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加拿大學者肯尼斯·卡魯(Kenneth Kalu)正面評價這些外交訪問對貿易和援助有直接的積極影響,還促進了兩國之間的友誼,增進了不同文化間的理解和交流,被非洲人視為中國平等尊重非洲國家的表現(xiàn)。 [46]還有邀請國外前領導人訪華,學者安德魯·庫柏(Andrew Cooper)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2012年至2018年上半年,有來自66個國家的117人、350次前外國政府首腦訪華。[47] 政黨公共外交也是中國公共外交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工作由中聯(lián)部負責,已形成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教育領域是公共外交中的重要一環(huán),如孔子學院招收外國留學生來華。此外,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成立,抖音國際版在海外的興起等等,都是公共外交領域國際傳播能力提高的重要體現(xiàn)。
除了官方機構主導的公共外交之外,社會組織、媒體、智庫、企業(yè)等非官方機構也是開展公共外交重要主體力量。[48]
四、結語
如何評價公共外交的效果,一直是公共外交活動中被重視的一個問題。國內學者喜歡通過對公共外交政策的闡述、實踐的規(guī)模等角度來衡量其有效性,并往往持樂觀態(tài)度。而發(fā)表在國外期刊上的觀點則往往相反,相關研究認為中國公共外交的效果,無論是從整體軟實力的提升還是從國際形象的提升來衡量,都很容易得出沒有實現(xiàn)其目標的結論。 [49]關于我們所處的公共外交困境,外部因素固然是有,西方國家對我們的偏見,使我們長期處于不利的國際環(huán)境與復雜的輿論環(huán)境中。但也得承認中國自身因素的存在,作為一個快速發(fā)展中的大國,我們的軍事經(jīng)濟實力快速增強,國內發(fā)展不平衡,這些都在影響我們的國際形象。
當然還有公共外交自身的問題。首先,我們是不是過于倚重公共外交了?雖然經(jīng)典的公共外交理論認為可以通過影響民間進而影響官方的政策,但公共外交畢竟是官方外交的補充,在官方外交做不好的國度,又有多大的空間讓我們來做公共外交。第二,我們是不是過于倚重經(jīng)濟與文化了?我們的公共外交實踐一方面強調雙方尤其是經(jīng)濟層面的互惠互利,另一方面?zhèn)戎赜趯ξ幕Y源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但是軟實力本身所強調的是非“強迫或賄賂”的力量,對經(jīng)濟的過于倚重會使得西方批評我們“中國的軟實力成為金錢力”。而文化的問題則是雖然中華文化在海外受到了廣泛的好評,但是公眾對中國文化的贊賞未必能轉化為對中國政策理解與支持。第三,我們在公共外交中的自我定位是不是足夠清晰?國家形象是公共外交實踐中的核心,但是關于自我形象,我們一直缺乏清晰的定位,已有自我定位的表述中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一方面是想強調中國是一個和平、發(fā)展、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國家,但另一方面我們又有非常深刻的歷史包袱。這一矛盾的形象又如何能讓我們以一種新的信任向前發(fā)展。
總之,公共外交是一個新興的多學科交叉領域,其理論、概念和方法與政治、社會、傳播、國際關系、媒介研究、公共關系和區(qū)域研究等學科密切相關??梢哉f,相關的理論探討與實踐,豐富了中國公共外交的理論內涵與形態(tài)。但是面對中國公共外交的困境,依然需要回歸到實踐本身,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理論表述與公共外交體系,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這才是中國特色公共外交應該走的路,這條路依然任重道遠。
【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一般項目“數(shù)字媒介語境下交互紀錄片敘事與美學研究”(項目編號:2020BYS001)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高飛.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條件及其作用[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5(03):105-112.
②Nicholas J.“Public Diplomacy”Before Gullion:The Evolution of a Phrase [EB/OL].[2006-4-18].https://uscpublicdiplomacy.org/blog/public-diplomacy-gullion-evolutionphrase.
③唐小松,王義桅.美國公共外交研究的興起及其對美國對外政策的反思[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04):22-27+ 77-78.
④魯毅,黃金祺,王德仁.外交學概論[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164.
⑤ [44]金正昆,黃達.有關公共外交研究的幾個問題[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03):1-8.
⑥ ??王義桅.“三個代表”與中國的公共外交[J].學習月刊,2003(10):15-16.
⑦Wang J,Chang T K.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local press:how a high- profile“head- of- state”visit was covered in Americas heartland[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4,30(1):11-24.
⑧ [29]王曉靜.趙啟正:推進公共外交,講好“中國故事”[J].國際人才交流,2014(09):46-49+72.
⑨第十一次駐外使節(jié)會議在京召開[N].中國青年報,2009-07-21(001).
⑩鈕欽,鐘新.對中國公共外交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5(03):56-62+31+64.
?雷江梅,雷孝清.從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外交觀[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1):17-24.
?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3-10-25(001).
?徐進.中國外交進入“奮發(fā)有為”新常態(tài)[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4(12):40-44.
?張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發(fā)展研究[D].蘭州大學,2020.
?余精華,楊曉旭.論科學發(fā)展觀視閾下公共和人文外交的戰(zhàn)略構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08):38-42.
?[45]高輝.習近平與中國特色公共外交[J].黨政論壇,2018(09):43-45.
?李德芳.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理念探究[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98-104.
?王紅續(xù),汲立立.論中國特色公共外交及其理論的文化內涵[J].新遠見,2012(07):13-19.
[21][24]檀有志.公共外交中的國家形象建構——以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為例[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2(03):54-60.
[22]Nye J S.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J].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08,616(1):94-109.
[23][34]李德芳.公共外交與中國軟實力建設[J].理論學習,2008(02):58-59.
[25]趙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123.
[26]葉皓.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34(06):11-19.
[27]吳飛,林心婕.近十年中國國家形象研究的發(fā)展與趨勢——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可視化分析[J].當代傳播,2020(05):4-9.
[28]周慶安.公共外交研究的四個理論維度[J].公共外交季刊,2010(02):67-73.
[30]韓方明.與世界共享中國夢[C]//.2011-2018年察哈爾圓桌論壇資料合集.2019:131-133.
[31]于美娜.論“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下中國公共外交發(fā)展策略[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03):159-164.
[32]王金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創(chuàng)新邏輯的哲學闡釋:基于唯物史觀視角[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03):102-111.
[33]趙可金.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公共外交的方向[J].公共外交季刊,2016(04):4-10+140-141.
[35]唐小松.中國公共外交的發(fā)展及其體系構建[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6(02):42-46.
[36]檀有志.軟實力戰(zhàn)略視角下中國公共外交體系的構建[J].太平洋學報,2011,19(03):37-44.
[37]唐小松.論中國公共外交的兩條戰(zhàn)線[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7(08):42-46.
[38]Hartig F.How China Understands Public Diplomacy: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Image for National Interests[J].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2016,18(4):655-680.
[39][42]楊潔篪.努力開拓中國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J].求是,2011(04):43-46.
[40]Garlick J,HavlováR.The dragon dithers:assessing the cautious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Iran[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20.
[41]尼古拉斯·卡爾,鐘新,陸佳怡.公共外交:以史為鑒的七條法則[J].國際新聞界,2010,32(07):6-10.
[43][49]Yang Y.Looking inward:How does Chinese public diplomacy work at home [J].Th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20,22(3):369-386.
[46]Kalu K.“Respect”and“agency”as driving forces for China Africa relations[J].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2021,17(1):336-347.
[47]Cooper A F,Wang H.Chinas Engagement with Former Foreign Leaders[J].Asian Survey,2020,60(4):634-658.
[48]趙可金.中國公共外交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公共外交季刊,2017(01):9-15+132.
作者簡介:王家東,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安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副教授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