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
摘 要:1763年是涼州與莊浪滿營遷駐伊犁的關鍵時期。在清廷的大力推動下,兩地滿營實現(xiàn)了整體挪移。在此過程中,間接推動了邊疆地區(qū)的幣制改革,促進了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較為深遠的歷史影響。本文擬從這一史實中總結遷移的歷史動因、歷史過程、衍生效應,以期對清廷治邊政策進行比較具體的梳理概括、分析研判。
關鍵詞:1763年;涼州;莊浪;伊犁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是清廷針對新疆駐兵政策調(diào)整的關鍵時期,亦是涼州與莊浪滿營移駐伊犁的決策與“準備階段”。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十二月,新疆初定,為充實邊防、鎮(zhèn)戍伊犁,清廷特命涼州、莊浪滿營攜其家眷移駐伊犁。酌定期間,清廷對兩處滿營移駐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考量。同時,兩地滿營在遷駐伊犁過程中,也為清廷邊疆政策的適時微調(diào)和邊疆經(jīng)濟的恢復發(fā)展帶來了衍生效應。乾隆二十八年八月,葉爾羌都統(tǒng)新柱認為,“駐防伊犁執(zhí)眷兵陸續(xù)前往”過冬需要棉花、棉布及伊犁“試種棉花土性不宜”,促使清廷購買葉爾羌本地種植的棉花和紡織的棉布,以供從兩地遷入伊犁的官兵及家眷日常使用。從而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南疆新鑄錢幣的大量流通,推動了南北疆經(jīng)濟的深度交流和持續(xù)發(fā)展。本文擬以涼州與莊浪滿營移駐伊犁的歷史經(jīng)過為主線,淺析清廷治邊政策的具體內(nèi)容。
一、清廷遷移涼州與莊浪滿營的考量
涼州與莊浪皆在甘肅境內(nèi),平定準噶爾汗國之前,是西北邊境連通內(nèi)地的重要軍事樞紐。兩地的戰(zhàn)略地位,隨著邊疆戰(zhàn)事的緊張,變得愈發(fā)重要。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決定“設甘肅涼州八旗,滿、蒙、漢兵凡二千人;設駐防莊浪八旗滿、蒙、漢兵凡千人”,以防范準噶爾汗國的侵犯。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為備戰(zhàn)準噶爾汗國,清廷決定“以成都副都統(tǒng)烏赫圖為涼州將軍”,“原任江寧副都統(tǒng)黑色為涼州副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品級鳥槍護軍參領色爾固楞為莊浪副都統(tǒng)”。兩處駐軍除受涼州將軍管制外,還受川陜總督節(jié)制,這標志兩地已然成為防御準噶爾汗國東侵的橋頭堡??偠^之,“涼州、莊浪駐扎的軍隊,是在清朝與準噶爾軍隊爭奪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區(qū)的作戰(zhàn)中,從西安派駐這里防御敵軍襲擊、維護軍隊后勤供應的軍隊?!蔽鞅睉?zhàn)事結束后,兩地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陡然下降,戰(zhàn)略向西前移成為大勢所趨。將兩處滿營及其家眷遷駐伊犁鞏固西垂邊防,也成為清廷的必然選擇。
第一,鑒于西垂邊疆形勢,及時調(diào)整邊防政策。清廷認為“今新疆開拓二萬余里,涼州、莊浪一帶已成腹地”,故涼州亦“毋庸設立將軍”,兩地西北邊境橋頭堡的地位已為伊犁所取代。清廷順勢而為的決定,反映出治邊政策中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情而異的歷史特點,也為兩地滿營遷駐伊犁提供了戰(zhàn)略依據(jù)。
第二,以守邊強戰(zhàn)力,嚴防松垮懈怠。滿洲八旗是維系清廷統(tǒng)治的支柱。乾隆尤為重視滿營官兵的日常生活習慣,以安逸之地會降低官兵的戰(zhàn)斗能力為戒。故清廷認為“涼州既非邊徼,而該處并無行圍、習藝之所,以致兵丁怠惰偷安,俱歸無用”。在乾隆二十八年正月的諭令中,清廷強調(diào)伊犁本準噶爾部游牧之處,“蒙古風俗,以游牧資生”,如果伊犁的駐防官兵長期定居生活,則“日久漸至頹惰”,所以命令滿洲兵丁“兼以游牧為事”,保持其戰(zhàn)斗能力??梢?,清廷以維護滿族專制統(tǒng)治為出發(fā)點,意圖將伊犁作為練兵、強兵之所,提升滿營官兵的作戰(zhàn)能力,以邊養(yǎng)兵、以邊訓兵、以邊治兵。
第三,長期駐軍,以應邊防之需。準噶爾汗國“自平定以后,伊犁為總匯重地”。由于長期戰(zhàn)亂,導致伊犁地區(qū)人口減少,防衛(wèi)空虛,“今歸我版圖,若不駐兵屯田,則相近哈薩克、布魯特等乘機游牧,又煩驅(qū)逐”。加之清朝與俄國在西北邊疆問題上時有沖突、交織疊加,前有阿睦爾撒納叛亂逃亡問題,后有“俄國軍隊侵入哈薩克人牧地”問題。乾隆二十八年八月,針對俄國在衛(wèi)滿河源、布克圖爾瑪庫克烏蘇兩處“俱系準噶爾地方”“造木屋樹柵”的問題,清廷認為“俄羅斯?jié)u有侵占準部地方之意”,特命臨近之清兵“將俄羅斯木柵屋宇盡行拆毀”。邊境事件頻發(fā),導致清廷在西北邊界事務上,始終保持高度警覺,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廷治邊政策的調(diào)整。比如,守邊駐防制逐漸取代了輪防制。在尚未議定涼州、莊浪滿營攜其家眷移駐伊犁之前,駐新疆的清兵采取“三年更番輪換”的輪防制,而非攜帶家眷長期駐扎的駐防制。既影響官兵的戰(zhàn)斗力,也易導致國家財政的靡費并最終影響邊防穩(wěn)定?;诖?,清廷認為駐防制的實施,可“為國家添一勁旅”鞏衛(wèi)伊犁邊防。為應對突如其來的邊境爭端,拱衛(wèi)邊疆,添兵增民于伊犁,成為清廷最終的選擇。
第四,軍隊遷移堅持近遠結合、以近為先的原則。清廷對待邊疆物流與民遷的原則是“由近及遠,以次經(jīng)理”,對待各地滿營官兵移駐伊犁亦堅持這一原則。除涼州、莊浪滿營官兵外,還有京口、杭州滿營官兵皆需遷駐伊犁。其中,涼州、莊浪相對京口、杭州距離伊犁較近,故先行著辦遷移,以垂示范。
總而觀之,清廷的戰(zhàn)略考量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但過度集聚于伊犁,也導致在軍事部署上容易產(chǎn)生“頭重腳輕”“北重南輕”的不利局面,整體戰(zhàn)略謀劃上還欠考慮。因而,在邊疆治理上,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戰(zhàn)略局限日益突顯,終造成“北疆安如磐石,南疆則亂波迭起”的不利后果。
二、清廷移挪涼州與莊浪滿營的過程
兩地滿營遷駐的過程共分開始、籌備、完成三個階段。開始階段起于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底、終于乾隆二十八年正月;籌備階段起于乾隆二十八年二月、終于乾隆二十八年六月;完成階段起于乾隆二十八年七月、終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十二月。在此期間,由于守邊形勢的變化和兩地滿營官兵遷移工作的滯后,清廷不斷加大督促力度。深刻反映出清廷急于應對邊疆新問題、新形勢的迫切心情,這種急于求成的形態(tài)也成為初衷和結果不一致、要求和進度不相符等問題產(chǎn)生的重要誘因。
開始階段。面臨日益緊促的西北守邊形勢,清廷欲讓涼州與莊浪滿營迅速出發(fā)抵至伊犁。壓縮籌備時間,成為當務之急。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底,清廷下發(fā)遷駐伊犁的諭令。經(jīng)與軍機大臣妥議,緊跟著又于乾隆二十八年正月下發(fā)諭令,基于涼州與莊浪滿營“官兵三四千名,合之家口不下萬人”的實際情況,要求“所有營房糧餉俱當預為備辦”。至此,兩地滿營的遷駐籌備工作拉開帷幕。
籌備階段。是年二月,清廷又頒諭令,要求陜甘總督楊應琚與涼州將軍巴祿將具體的遷駐籌備工作“一面作速妥辦,一面即行奏聞”。楊應琚與巴祿迅速回復,據(jù)他們調(diào)查,“涼州、莊浪甲兵三千二百名內(nèi)查其年老、殘廢、孤寡、幼稚之戶”,并請求“酌留五百名,統(tǒng)歸涼州駐扎”。清廷認為這些人不愿意走,是因為涼州與莊浪曾經(jīng)是邊疆,他們初從西安調(diào)入時,水土習性不服,所以對再次遷至更遠的伊犁心生不滿。故而,清廷用“伊犁屯田豐收,水草暢茂,於伊等生計有益”以正視聽,并著重強調(diào)此請求“不但非駐防體制,而耽逸惡勞、安土重遷之徒勢必紛紛托詞規(guī)避,此風斷不可長”。清廷認為兩地滿營本調(diào)自西安,調(diào)離時間不過二三十年,如有“不能遠赴伊犁者”,大可回西安“歸入佐領,就便安插”。清廷名則愿者上鉤,實則在經(jīng)濟、政治上向伊犁傾斜,并針對性制定了涼州、莊浪滿營官兵攜家眷移駐伊犁可享受“按品級賞俸一年”的鼓勵性政策。
但仍有士兵不愿配合,欲抵制遷徙政策。比如,清廷在處理楊應琚與巴祿的“涼州、莊浪滿營移駐伊犁事宜”一折時,為預防遷移過程中有士兵畏懼脫逃,特諭令涼州將軍巴祿、副都統(tǒng)勒克興長對遷移的滿營官兵進行“管押”監(jiān)督。同時,告知楊應琚、巴祿、勒克興長,如期間有脫逃者,他們?nèi)硕茧y辭其咎。如果“逃而不獲”,“則罪在楊應琚”。如抓獲逃跑者,可先斬后奏,以為震懾。
可見,清廷的遷徙政策,對兩地滿營造成了不小的波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滿營官兵在克服邊疆苦寒上,斗志已大不如前。就算遷至伊犁,也只是充實了當?shù)厝丝?,還不能很好擔負起鞏固邊防的軍事重任。由此也可以看出,清廷欲遷兩地官兵至伊犁,移民實邊的想法要重于移兵守邊的策略。
完成階段。為督促兩地滿營整體遷移,乾隆二十八年四月,清廷諭令“因官兵移駐伊犁,將城垣、房屋空閑,必致倒廢”“瞻西安官兵駐防年久,生齒日繁”“可將西安滿兵內(nèi)撥二千名移駐涼、莊”。是年七月,西安官兵已陸續(xù)“移駐涼州、莊州”。清廷認為此時“涼、莊移駐官兵,籌辦業(yè)已豐?!?,應于明年準時遷移。最終,兩處滿營官兵及其家眷準時于乾隆二十九年開始分三批遷駐伊犁。清廷命令西安滿兵移駐涼州、莊浪,實有一石二鳥之效。一則祛除西安滿兵的懶散、慵惰;二則倒逼涼、莊兩地滿營官兵加快整體遷駐伊犁的進度。
綜上論述,此次遷駐籌備事宜的成功,體現(xiàn)了清廷移軍守邊和移民實邊協(xié)同推進的治邊政策。也不同程度折射出,清廷基于維護自身統(tǒng)治安全的考慮,實行以兵守邊、以兵帶民、以民實邊的邊疆治理策略,雖然符合當時的形勢發(fā)展要求,但因官兵及所攜家眷駐邊的被動性遠大于主動性,導致治邊政策并未充分發(fā)揮應有的歷史作用。兩地滿營之遷移籌備,是在清廷全程監(jiān)督之下才得以艱難完成,就是最好例證。雖兩處滿營官兵與家眷遷駐伊犁后,充實了當?shù)厝丝?,但“在維護新疆政治社會穩(wěn)定,保衛(wèi)中國西北邊疆安全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上,還值得商榷。
三、涼州與莊浪滿營遷駐的衍生影響
兩地滿營在遷駐過程中,還促進了南疆錢制的建立速度。準噶爾汗國統(tǒng)治時期,南疆的錢制比較混亂。新疆抵定后,由于過去的錢制同內(nèi)地以銀本位的錢制,還存在流通兌換不暢的問題,直接影響到清廷在邊疆的統(tǒng)治根基和邊疆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清廷雖改行了新的錢制,但新錢在最初使用和流通上,還存在流通面不大、使用頻次不高等問題。雖頒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仍無法有效刺激新幣的流通。兩地滿營遷駐后,需要大量的棉花、棉布,以備基本生活所需。清廷就近就便采買,刺激了南疆新幣的規(guī)模性流通。
乾隆二十四年(1759)七月,清廷已基本撫定喀什噶爾與葉爾羌。為滿足“征稅、發(fā)放薪餉、貿(mào)易、財政的需要”,清廷決議“回部錢文應行改鑄”,首先在葉爾羌建立錢局鑄造新錢,其所鑄新錢的流通范圍輻射至“葉爾羌、喀什噶爾、和田三城”,以期與內(nèi)地錢制趨同。隨著南疆同內(nèi)地經(jīng)濟往來日益頻繁,用新錢(新普爾錢,亦稱“紅錢”)取代舊錢(舊普爾錢),持續(xù)擴大新錢流通使用范圍,成為大勢所趨。
關于新錢取代舊錢,清廷起初的做法是多鑄新錢,“以新錢一文易舊錢二文”。但效果不明顯,并導致“回人以普爾錢文兌易新錢,不能全交”。清廷又于乾隆二十七年二月“著加恩以一普爾換一新錢”。以期實現(xiàn)“回人無所虧損,而舊普爾亦必盡收”的效果。至乾隆二十七年四月,新柱奏稱,葉爾羌“普爾漸次減少”。但仍出現(xiàn)“雖將新錢如數(shù)相易,亦未流通”的現(xiàn)象。為加速新錢的流通,清廷采用政府采買的方式,刺激新錢的使用與流通。乾隆二十六年(1761)二月,清廷冀圖利用葉爾羌“軍貯余錢”購買“布匹什物”推動新錢的使用與流通。乾隆二十七年四月,又將易換舊錢完畢后剩余的四萬余騰格購買“四五萬匹”葉爾羌廉價的棉布,并“解送派伊犁,與哈薩克交易”。此舉不僅解決了葉爾羌棉布的銷售問題,照顧到了眾伯克的實際利益,使“眾伯克無不欣感”,而且加速了新鑄錢幣在南疆的使用與流通。
為鞏固擴大現(xiàn)有成果,新柱又于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奏請清廷,經(jīng)與眾伯克商議,“勸課回人織布,一年可得五萬余匹,以庫貯余錢購買,錢法既可流通,回人生計更有裨益”。清廷對此予以認可,“隨飭辦理糧餉之圖桑阿等,凡回人以布易錢,即照時價給發(fā),毋許克漏”。但棉花的產(chǎn)量直接決定了棉布的產(chǎn)量。葉爾羌本就是產(chǎn)棉區(qū),需要刺激棉花種植,方能為棉布織造提供更多原材料。因此,清廷如繼續(xù)擴大采買棉花、棉布的規(guī)模,可獲得雙重功效。一則可以增加棉花產(chǎn)量推動農(nóng)業(yè)與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另則可以擴大新錢流通與使用范圍,推動錢制盡快建立。
乾隆二十八年清廷籌備涼州、莊浪滿營遷駐伊犁,為大量購買棉花、棉布,加快南疆新幣的使用頻次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新柱于乾隆二十八年八月再次向清廷提出利用剩余折糧錢文“七千余騰格”購買“三萬余斛”棉花,供遷駐滿營“御寒之用”,以加快新幣 “流通行使”的速度。清廷認為應多購棉布“滿足與哈薩克貿(mào)易”的需求,至于棉花可暫買“數(shù)千斛”。該舉措使棉花已然成了清廷每年采買的必需品。不難看出,涼州與莊浪滿營遷駐伊犁的籌備工作,發(fā)揮了推動南疆錢制加快建立的衍生效應,這也是清廷未曾預料到的結果。兩地滿營的遷駐,從推動南疆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上看,其歷史影響力甚至高于守邊本身。
簡而言之,兩地滿營的遷徙駐扎,是清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結果。具體表現(xiàn)在,其一,軍政權力皆決于清廷,管理大臣“加苛倍刻”,“兵政凌駕于民政之上”,辦理遷駐事宜的軍政官員必須嚴格按照皇帝旨意行事,稍有疏忽便會受到責罰。其二,注重滿族軍政專制,實為“狹義的部族政權”。在清廷決定首遷滿營的考量中,有一個顧慮,即平定準噶爾與回疆的主力部隊不是滿營而是綠營。綠營雖由滿族將領指揮,卻都是漢兵,不利于滿族在邊疆的專制。因此,清廷需要一定數(shù)量的滿族駐軍,用以威懾綠營。這種相互制約彈壓的治邊策略,極不利于邊疆長期穩(wěn)固,也為近代出現(xiàn)嚴重的邊疆危機埋下了歷史伏筆。
參考文獻:
[1]齊清順.《1759—1949年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頁
[2]《清高宗實錄》,第17冊,卷六九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758頁
[3]趙爾巽:《清史稿》,卷一百三十,志一百五,兵一,八旗,[M].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870頁
[4]《清高宗實錄》,第9冊,卷二十七,第590頁
[5]齊清順:《1759—1949年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第45頁
[6]《清高宗實錄》,第17冊,卷六八四,第655頁
[7]《清高宗實錄》,第17冊,卷六七七,第575頁
[8]《清高宗實錄》,第17冊,卷六七七,第583頁
[9]高 健,李芳主編《請三通與續(xù)通考新疆資料輯錄》,上冊,《清通典》,卷七十,兵三,伊犁各處駐防,[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頁
(作者單位: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黨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