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玲
摘要:要抓住音樂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和關鍵,教師可構建行之有效的策略,創(chuàng)設多元化教學方法,以音樂要素為主線展開教學,尋找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的新樣態(tài)。
關鍵詞:音樂課堂教學;“走新”;“走心”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向往這樣的課堂:“活潑生動”——學生在課堂上靜靜地聽、自信地唱、激情地演、快樂地動,課堂時時處處產生思想的火花、充滿活力,做到“樂”入童趣;“科學靈動”——教師在課堂中親切地教學、科學地引領、靈動地組織,課堂生動而理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理解感悟、探索新知,做到“聲”入童心。
這樣美好的課堂愿景怎樣才能實現?經過長期的探究與實踐,筆者認為教師應緊緊把握兩個原則:一是“走新”——課堂中要有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二是“走心”——創(chuàng)新而不偏離音樂教育的目標和方向。
一 、“走新”:構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音樂課堂首先要“走新”,即更新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多元化教學方法、使音樂課堂教學積極因素得到激活、師生獲得成長。
(一)創(chuàng)設有吸引力的音樂情境
學習發(fā)生在情境之中。教師應在具體的音樂教學中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激發(fā)兒童的情感共鳴,陶冶其性情,浸潤其心靈。“走新”的音樂課堂要讓學生自己經歷真實的生活情境和心靈成長,教師身份要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yōu)椤皩W習情境的策劃者”,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引發(fā)聯想的音樂環(huán)境,形成一個向未知開放的、吸引力強大的音樂學習場域。在這種場域中,學生對音樂活動的參與從“邊緣性參與”到被“深深卷入”。
如《夏夜》一課的情境導入教學 :
(課前大屏幕出示月色夜景圖,背景音樂為《閃爍的小星》)
師:同學們,音樂和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什么時候?
生:夜晚。
師:是啊,夜幕降臨了,皎潔的月光灑在田野里。聽,稻田里、小河邊不時的傳來清脆的鳴叫聲。
(播放《森林夢幻曲》)
師:是誰在歌唱?
生:青蛙、蟋蟀、蛐蛐、樹葉、小河流水……
師:同學們,什么季節(jié)的夜晚如此迷人?。?/p>
生:(齊呼)夏夜!
(二)開展自主體驗的音樂活動
“活動的實質是思維與體驗——解決問題并追求意義?!边@形象地說明了“體驗”是主動參與、實施活動后所獲得的一種主觀體會,而不是通過他人的傳授或其他方式被動得到的。音樂課是一門抽象的課程,音樂帶給人的體驗與感受,往往不能依靠語言的講解或理論的灌輸,而需要教師開展貼近學生的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使學生自主體驗蘊含于音樂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
如《龜兔賽跑》一課的欣賞教學:
師:小朋友們,森林里一場別開生面的運動會就要開始了,哪些小動物有幸前來參加呢?豎起你們的小耳朵猜一猜,并用動作表現出來吧!
(一段優(yōu)美抒情的音樂響起。伴隨著音樂,孩子們張開雙臂翩翩起舞,有的在扮演小鳥,有的在扮演蜻蜓,有的則在扮演美麗的花蝴蝶……)
(緊接著,音樂發(fā)生了變化,一段活潑、歡快的音樂響起)
師:咦,現在又是哪些小動物呢?
生:一只只活潑可愛的小兔、小猴、小松鼠快樂地跳起來。
(音樂又一次發(fā)生了變化,沉重、緩慢的音樂聲響起)
師:(神秘地問)這一次又是誰來了呢?
生:老虎出來了。
生:好像是獅子吧?
生:不對不對,是大象。
生:我覺得是小烏龜。
(孩子們隨著音樂做著動作)
(三)鼓勵有個性思考的音樂見解
在音樂課堂中,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獨立見解,是提升“走新”課堂效果的重要手段。《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注重個性發(fā)展”的理念:“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音樂活動,表達個人情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蓖瑯?,每個人由于興趣、經歷、知識、閱歷等的不同,對音樂也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因此,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思想觀念要充分肯定,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欲望。
如《小白船》一課欣賞教學:
師:同學們,想不想駕著月亮小船到太空中去游玩呢?
生:想。
師:好,讓我們駕著月亮船出發(fā)吧。
(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孩子們張開雙臂隨著音樂節(jié)奏輕輕晃動身體,好似船兒在水面微微蕩漾。教師發(fā)現一個孩子并沒有按照要求做,而是小手忽上忽下不停地抖動。)
師:你為什么不跟大家一起做呀?
生:我覺得太空里除了小船,還應該有一閃一閃的小星星!
師:你的想象力真豐富,可愛的小星星讓夜空變得更加美麗神奇啦!
“一石激起千層浪?!币痪湓捵尯⒆觽兊乃季S異?;钴S,他們躍躍欲試,產生了許多奇思妙想:有的將星星組合起來圍著月亮輕輕搖晃,有的似晚風柔柔吹拂,有的則扮演起了嫦娥和玉兔翩翩起舞。
二 、“走心”:彰顯獨特韻味的音樂本色
音樂課堂要“走新”更要“走心”,以音樂要素為主線展開教學、觸動學生情感、震撼學生心靈的課堂就是“走心”的課堂。音樂有四個基本要素——節(jié)奏、旋律、和聲、音色,教師只有緊緊圍繞這四種要素進行教學,才能彰顯音樂學科本色。
(一)鋪墊節(jié)奏,升華音樂感悟
音樂的第一要素是節(jié)奏,節(jié)奏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每首歌曲都有固定的節(jié)拍和基本的節(jié)奏類型,教師圍繞歌曲的節(jié)拍和節(jié)奏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反復體驗恒拍和基本節(jié)奏,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現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內化音樂精神,升華音樂感悟。
以《草原贊歌》一課為例,該歌曲作者主要采用“×.× ××”和“× ?×× ××”的節(jié)奏,該節(jié)奏體現出草原駿馬飛奔的特點,使人感到歡快、活潑,表達了贊美草原的喜悅之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筆者圍繞節(jié)奏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1.請同學們模仿馬蹄的節(jié)奏。
× ?× × × ?× × × ?× × × ?× ×
2.加入象聲詞,感受模仿大自然聲音的象聲詞的創(chuàng)新運用。
× ?× × × ?× × × ?× × × ?× ×
叮 ?啼 哩 叮 ?啼 哩 叮 ?啼 哩 叮 ?啼 哩
3.隨著老師的指揮,感受力度的變化。
4.學生自創(chuàng)節(jié)奏來模仿萬馬奔騰的情景,感受更加豐富的馬蹄節(jié)奏。
先分小組交流分享,師生互動。
節(jié)奏一:
× ?× × × ?× × × ?× × × ?× ×
叮 ?啼 哩 叮 ?啼 哩 叮 ?啼 哩 叮 ?啼 哩
節(jié)奏二:
× ××× × ××× × ××× × ×××
啼哩啼哩 啼哩啼哩 啼哩啼哩 啼哩啼哩
節(jié)奏三:
○ ?× ××× ○ × ×××
? 啼哩啼哩 ? ? ? ?啼哩啼哩
節(jié)奏四:
× ○ × ○ × ○ × ○
叮 ? ?叮 ? ? 叮 ? ? 叮
之后跟著老師的指揮,嘗試展現萬馬奔騰的情景。
(二)展開旋律,促進音樂表達
旋律是什么?簡單地說,不同音高和不同時值的單音連續(xù)進行就構成了旋律。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是音樂的基礎,它體現音樂的主要思想。旋律是音樂作品的生命線,是聽眾的向導,一首樂曲之所以能動人心弦,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或高亢、或激越、或低沉、或委婉的旋律。因此,在音樂課堂中圍繞旋律展開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把握音樂,便于學生進一步了解音樂要素及音樂語言表達方式。
例如,《夏夜》一課第一、二句旋律的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螢火蟲既頑皮又可愛。它們在夜空中時而閃閃爍爍,時而翩翩起舞。歌曲中的旋律是怎樣表現的呢?(示范唱旋律)
師:旋律中哪幾個小節(jié)表現了螢火蟲閃爍的樣子?哪些小節(jié)中螢火蟲在翩翩起舞呢?
生:第一、第二小節(jié)表現了螢火蟲閃爍的樣子,第三、第四小節(jié)表現了螢火蟲漫天飛舞的優(yōu)美姿態(tài)。
(在旋律下方加上小星星和旋律線)
師:第一、第二小節(jié)出現了后八分休止符,要唱得短促、輕巧;第三、第四小節(jié)音符時值變長,要唱得優(yōu)美、抒情。
(三)鞏固和聲,豐富審美體驗
和聲是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歌唱教學鞏固和提升的階段。和聲能給學生以旋律美、音效美、情感美的熏陶,豐富思維,陶冶情操。同時,和聲多聲部音樂的音高組織形態(tài)是音樂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和聲的演唱一直是音樂課堂中的難題,學生往往從低聲部唱到高聲部時容易“走音”,有時分聲部演唱很好,一合起來演唱就“跑調兒”。由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和聲訓練,在教學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感和樂感,幫助學生建立音高、音程概念,積累合唱經驗。
《鳥兒多美麗》是一首柔美、舒緩的拉美少兒合唱歌曲,旋律平穩(wěn)流暢,兩聲部大多采用三度、四度和聲,給人一種祥和之美。該課可通過以下方式來完成和聲教學。
1.聽辨歌曲旋律:歌曲有幾個聲部?
2.教師提取旋律中的骨干音3 4 5 6 7等。
3.教師用科爾文手勢指導起始音,注意音準,鞏固音高。
4.逐步唱好各樂句。(師生唱、生生唱、分組唱)
5.跟琴視唱全曲旋律,重點指導和聲部分演唱。
6.有情緒地演唱。
(四)提升音色,學會感情表達
音色指聲音的感覺特性。音調的高低取決于發(fā)聲體震動的頻率,響度的大小取決于發(fā)聲體震動的振幅,但不同的發(fā)聲體由于材料、結構不同,發(fā)出聲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音色是歌唱教學中判斷聲音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這里說的音色是指演唱者聲音的個性特色,也可說成音質、音品,是人們在主觀感覺上借以區(qū)別具有同樣響度和音調的兩個聲音的特征。在歌唱教學中,訓練出符合歌曲風格和特點的音色,需要教師來把握和提升。
《掏洋芋》一曲音色渾厚、音域較寬,是一首風格獨特的山西民歌。為了讓學生感受北方民歌的特色與豪情,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同學們,山西地域遼闊,山地多平川少,人們大多生活在山里。在這種特殊的環(huán)境下,山西人民習慣用呼喊的方式在山間傳遞信息,表達情感。今天,我們也來學一學這種特別的交流方式。
(出示音符山峰)
師:同學們,如果我們用這幾個音符在大山間相互呼喊、對唱,用什么樣的音色彼此才能聽得見呢?
生:粗獷的,響亮的,悠長的。
師:好!讓我們一起來體驗這種交流方式。
(師生用粗獷、響亮、悠長的聲音呼喊、對唱)
宋代理學家程顥說:“萬物皆有理,順之則易,逆之則難,各循其理,何勞于己力哉?!薄皹贰比胪?、“聲”入童心就是音樂教學中的“理”。為了實現這一美好愿景,讓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既“走新”——有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走心”——創(chuàng)新而不偏離目標和方向,追尋音樂教育的詩意與遠方。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廖乃雄.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3]趙開棟,姚宜華.音樂教育需要創(chuàng)新教法——評《音樂教育新概念》[J].中國教育學刊,2018(10).
[4]王秀萍.音樂課程價值取向論證[J].中國音樂學,2004(1).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