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男 朱尚品
摘 ?要:信息技術與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是全媒體時代的發(fā)展必然。思政課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必須全面融入當代青年的網(wǎng)絡敘事與信息文化,實現(xiàn)線上線下思政教育的全覆蓋。通過經(jīng)驗性地探討網(wǎng)絡平臺、課堂教學、社交媒體等教學渠道在高校思政育人方面的實際應用,文章試圖形成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3+3+3”全覆蓋創(chuàng)新路徑。以期在全媒體時代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自主性和親和力,實現(xiàn)高校思政育人的因勢而新和與時俱進。
關鍵詞:全媒體;思政育人;混合式教學;創(chuàng)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01-0046-04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in omnimedia era. The blended learn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course must be integrated into the network narration and information culture of contemporary youth. By empirically discuss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network platform,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ocial media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orm the "3+3+3" full coverage innovation approach of ideological blended learning.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utonomy and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courses in the omnimedia era, to achieve the constant renewal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omnimedia; ideological education; blended learning; innovation approach
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9年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充分強調:“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泵鎸ξ覈孢M入以移動通信為主的網(wǎng)絡互聯(lián)時代,這一重要論述點明了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對高校思政課改革的根本性意義。在這其中尤其需要運用全媒體來豐富高校思政育人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將立德樹人推進到當代青年網(wǎng)絡文化和信息生活的整體過程。所謂全媒體指的是在新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xiàn)的新媒體形態(tài),如手機信息、數(shù)字廣播、移動電視、數(shù)字電影、觸摸媒體等[1]。大學生作為全媒體使用的主力軍,其生活習慣、學習方式、人際交往等活動都烙上了全媒體的痕跡。這迫切要求高校思政育人順應時代潮流,將思政課混合式教學與全媒體有機結合。引導廣大學生充分發(fā)揮青年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自主維護主流意識形態(tài),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做到言行課上課下一致,網(wǎng)上網(wǎng)下一致。
一、全媒體與高校思政育人混合式教學的全覆蓋
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要使當代青年堅定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信念。面對當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的持續(xù)擴展,基于全媒體的網(wǎng)絡互聯(lián)逐漸成為當代青年自我表達及其文化敘事的主要載體。由全媒體所彰顯的網(wǎng)絡生活已然構成青年學生展現(xiàn)其思想底蘊、講述其精神內(nèi)核的重要場所。這也為當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考驗和契機。一方面,當代大學生是最早和最直接融入到網(wǎng)絡生活的現(xiàn)實群體。網(wǎng)絡信息溝通的寬廣化和快捷化等特點,都會促使青年學生的思想行為朝向獨立化、碎片化和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的網(wǎng)絡文化已經(jīng)構成這一群體自我表達和思想流露的主要形式。這為思政教育得以切實融入到青年學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到廣大青年的價值信念至深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為貫徹高校思政育人所面對的新歷史任務和時代使命,就必須把思政課的立德樹人貫徹到青年學生網(wǎng)絡生活的全部過程,實現(xiàn)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在課上課下、網(wǎng)上網(wǎng)下的全覆蓋。所謂全覆蓋是指高校思政課不僅要以課堂宣講本身為主,還要擴展到課前與課后不同階段。教學方式也不能單純以傳統(tǒng)混合式教學仍然聚焦于課堂互動為主,而是要在教學渠道上擴展至網(wǎng)絡平臺和社交媒體等不同層次。教育主體不僅要覆蓋學生與教師,同時也需要家長作為反饋者全面參與到日常交流的整個過程。實行這樣一種全覆蓋式的思政課混合式教學體系,目的在于切實提高思政教育與青年網(wǎng)絡生活的結合度。積極調動全媒體的一切可利用資源,開展具有針對性、自主性和親和力的思政育人工作。
傳統(tǒng)的混合式教學(Blended Learning)是指依靠互聯(lián)網(wǎng)和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方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隨時隨地的自主學習成為可能[2]。然而混合式教學不應只局限于面對面指導和計算機在線學習的有限結合。正如杜世純等人所分析的,混合式教學的開展模式必須是一種全信息、全方位、全覆蓋的立體化學習機制[3]。國內(nèi)目前很多綜合性大學已經(jīng)開始在本科生思政課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研究生公共課自然辯證法概論中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積極建設“互聯(lián)網(wǎng)+”課堂的網(wǎng)絡資源和教學平臺。但在網(wǎng)絡移動互聯(lián)的當下時代,單純基于慕課(MOOC)的在線課程學習仍然需要在開放性、課程規(guī)模、完成度和學習體驗等各方面提升混合式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的結合度。
因此,積極運用全媒體平臺、調用全媒體資源,是最有效地建立這樣一種混合式教學全覆蓋體系的方法手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通過全媒體來創(chuàng)新思政育人渠道,可以充分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全面性和吸引力。利用全媒體的技術優(yōu)勢和信息優(yōu)勢,將思政課融入到青年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網(wǎng)絡文化中去。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實境況隨時調整思政教育的內(nèi)容,真正做到從高校思政育人的“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的積極轉型和有效過渡。將全媒體融入到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整體環(huán)節(jié),從過往改革教學方法為主轉變?yōu)樗颊虒W過程的全覆蓋。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掌握學生們最真實的思想狀況,及時準確地回應學生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進而切實引導學生自主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增進學生對社會主義中國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自信。
二、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3+3+3”全覆蓋創(chuàng)新路徑
新時代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真正做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當代青年正處在信息快速流通和生活深度數(shù)字化的互聯(lián)社會當中,為了使青年群體肩負起新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使命,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單純的課堂教學已經(jīng)遠遠不能滿足思政教育的綜合需要。因此,高校思政育人必須將自身擴展至線上線下等各個層次,強化思政課與當代青年現(xiàn)實生活的結合度。這進一步要求我們在思政課教學改革中形成一種對青年學生進行全方位思想熏陶的全覆蓋創(chuàng)新路徑。
在這方面,現(xiàn)有研究已經(jīng)集中論述了在思政課中運用信息化混合式教學手段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如黃榮懷等人針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構建了混合式教學的基本框架,旨在及時掌握學生的關注熱點,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4]。但仍然缺乏將具有實操性的教學框架應用到具體的思政育人工作當中,形成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全覆蓋體系。本文以習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有機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為宗旨,以切實提升思政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為目的,以建構可操作的思政課線上線下教學體系為手段,最終試圖搭建起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3+3+3”全覆蓋創(chuàng)新路徑(見圖1)。
所謂“3+3+3”的全覆蓋創(chuàng)新路徑即要求思政教育的過程要覆蓋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思政教育的載體要覆蓋課堂教學、網(wǎng)絡平臺和社交媒體;思政教育的主體要覆蓋教師、學生和家長。通過構建這樣一種全覆蓋式的高校思政教育混合式教學框架,才能切實地在網(wǎng)絡互聯(lián)的信息化時代貼近當代青年的日常生活,才能在國際國內(nèi)形勢復雜多變的當下,有效引導廣大青年堅定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偨Y而言,思政課混合式教學“3+3+3”的全覆蓋體系試圖汲取混合式教學的基本理念,進而達到多種教學手段的混合、多種信息平臺的混合、多種教授內(nèi)容的混合,以及多種評價方式的混合。
其具體實操手段和目標包括,第一,在課前階段,教師與學生之間借助網(wǎng)絡教學平臺完成指導與反饋的信息交流過程。包括確定授課主題,在線提前預習等。教師可通過網(wǎng)絡平臺及時獲知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有助于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第二,在課中階段,采取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二元化模式。教師要通過具有時效性的實例開展教學,配合數(shù)字化應用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功能。第三,在課后階段,借助師生使用的社交媒體進行隨時交流和互動,實現(xiàn)對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日常評價和再強化。第四,在課余時間通過社交媒體和學生家長保持適當接觸。在溝通中掌握學生的思想常態(tài),將青年思政教育深入到家庭層次,杜絕產(chǎn)生嚴重意識形態(tài)安全問題的可能性。
更進一步的實施方法包括:在課前通過網(wǎng)絡課程平臺開展備課活動,確定授課專題,研制信息化教學課件,上傳教學輔助材料。鼓勵學生展開網(wǎng)絡小組討論預習內(nèi)容,并在網(wǎng)絡課程平臺通過留言進行互動。在課中充分利用數(shù)字化教學手段和新媒體資源,通過超星學習通、雨課堂等移動APP實現(xiàn)基于課堂的師生實時互動交流。鼓勵學生及時反饋學習感悟,談論課堂體驗,展開焦點話題辯論,或展示課程學習成果。在課后則主要依靠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QQ等移動媒介進一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定期推送時事熱點并開設網(wǎng)絡講壇,達到教學內(nèi)容的再強化。積極倡導學生之間結成網(wǎng)絡討論小組,鼓勵同伴互評,形成“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思政教育評價體系。
三、全媒體融入思政教育全覆蓋體系的策略機制
在高校思政育人中合理采用“3+3+3”全覆蓋式的混合式教學體系,旨在促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樹立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在繼續(xù)發(fā)揮思政課堂教育規(guī)訓主導功能的同時,做到高校思政育人的因勢而新和與時俱進。全媒體技術的有效融入是形成思政教育全覆蓋體系的核心策略,只有以全媒體時代為視野,以全媒體資源為依托,以全媒體平臺為渠道,才能切實做到信息化教學與網(wǎng)絡生活的全面互融。使思政育人工作觸及到學生真實的思想樣態(tài)、生活狀況和學習困惑。
全媒體強調利用一切信息平臺形成基于受眾的超細分式內(nèi)容服務,這就促使思政教育得以形成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化“精準滴灌”。而全媒體所具有的傳播快、范圍廣等特點,為思政教師跳脫課堂本身的束縛,將師生互動全面擴展至課外領域提供了條件。全媒體的融入也會促使青年學生的學習地位發(fā)生根本性轉變,教師得以引導學生從思政教育的被動接受者向主動闡述者進行角色轉換,從而切實提升高校思政育人的針對性、自主性和親和力。
為使全媒體有效融入到思政課混合式教學“3+3+3”的全覆蓋體系當中,首先,應當構建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全覆蓋所需要的全媒體平臺基礎。如搜集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建立課程學習線上平臺、創(chuàng)設社交互動媒體、搭建內(nèi)容投送渠道。其次,要構建系統(tǒng)化的課后教學評價體系,掌握學生即時性的思想動態(tài)。分析與學生家長之間網(wǎng)絡交流的反饋結果,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生活狀況傳遞不同的思政教育內(nèi)容。再次,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維護主流意識形態(tài),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激發(fā)學生維護社會主義中國的主體意識。最后,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學習強國等渠道實時推送熱點新聞和學習資源,亦可利用流行的視頻直播平臺定期投放與思政教育相關的視聽內(nèi)容。
在這方面,本文試圖通過應用“雨課堂”“騰訊課堂”等全媒體教育平臺,更進一步地探索思政課“3+3+3”全覆蓋體系的可操作性?!坝暾n堂”是2016年清華大學推出的面向在線高等教育的智慧教學工具,其教學過程能夠有效囊括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5]。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思政教師能夠通過“備課功能”將帶有視聽素材的理論教學內(nèi)容發(fā)送到學生手機上。在課中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針對授課內(nèi)容按下“不懂”鍵實時向思政教師反饋信息,消息將以彈幕的方式呈現(xiàn)。在課后反饋環(huán)節(jié),思政教師通過“考試功能”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并對教學效果進行及時鞏固,學生可以使用“課程評價”將感悟與建議回饋給任課教師,幫助思政教師不斷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反思完善。
為實現(xiàn)高校思政育人“3+3+3”的全覆蓋教學體系,還應在學生日常生活中通過社交媒體保持實時溝通。在這方面“騰訊課堂”能夠較好地依托QQ群具有的平臺優(yōu)勢,形成思政教育與青年學生網(wǎng)絡文化的深層融合。思政教師可以在任何時間使用QQ群中的“騰訊課堂”,通過語音連線進行思政課理論教學,也可以利用在線視頻為學生開展直播學習。借助多人音視頻交互,思政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辯論賽等活動,開設實事講壇定期推送熱點新聞與相關評論。通過QQ群展開師生家長的溝通交流,將思政育人真正推進到家庭生活層次。運用“騰訊課堂”全媒體平臺可以進一步落實思政育人混合式教學的常態(tài)化,讓學生在混合式學習的情境下自覺培養(yǎng)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四、結束語
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育人的未來與挑戰(zhàn)如何真正發(fā)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文章認為,高校思政育人必須構建一種全面立足于學生日常生活的混合式教學全覆蓋體系,才能使思政教育真正觸及當代青年的心靈深處。在全媒體的時代發(fā)展下,思政課教學必須將全媒體的文化建設納入其總體格局之下,注重全媒體虛擬空間與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有機結合。文章論證了全媒體融入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構建“3+3+3”全覆蓋體系的可能性和實操性。強調必須通過網(wǎng)絡平臺、社交媒體、課堂互動等各方面的協(xié)同配合,才能為青年學生營造一種“體驗式”和“沉浸式”的思政教育氛圍。與此同時,伴隨全媒體時代發(fā)展向技術全面化的持續(xù)推進,思政課的混合式教學也應當時刻反思信息化教育的邊界、意義和目的。厘清混合式教學是為了提升思政課本身與教育受眾的結合度,而非相反。避免“全媒體”與“舊載體”的脫鉤與抵牾,導致師生之間喪失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與興趣。對全媒體的運用要服務于思政教育本身的宗旨和使命,不能使混合式教學分化了高校思政育人的集中性功能[6]。這就意味著我們在貫徹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全覆蓋體系的同時,依然要深刻把握新時代下思政教育的本性和底色,真正領會這一時代之思在多種意義上的全面交融[7]。
參考文獻:
[1]徐禮平.新媒體時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谫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38-39.
[2]王國華,俞樹煜,黃慧芳,等.國內(nèi)混合式學習研究現(xiàn)狀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5(2):25-31.
[3]杜世純,傅澤田.混合式學習探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6(10):52-55.
[4]黃榮懷,馬丁,鄭蘭琴,等.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1):9-14.
[5]蔣雯音,楊芬紅,范魯寧.雨課堂支持下的智慧課堂構建與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10):14-17.
[6]顧海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指導和發(fā)展理念——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4-10.
[7]關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特質的三維解讀[J].湖湘論壇,2019(2):5-15.